《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

連續循環

序號       內容
1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1集
2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2集
3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3集
4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4集
5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5集
6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6集
7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7集
8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8集
9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9集
10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10集
11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11集
12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12集
13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13集
14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14集
15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15集
16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16集
17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17集
18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18集
19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19集
20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20集
21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21集
22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22集
23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23集
24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24集
25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25集
26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26集
27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27集
28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28集
29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29集
30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30集
31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31集
32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32集
33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33集
34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34集
35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35集
36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36集
37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37集
38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38集
39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39集
40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40集
41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41集
42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42集
43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43集
44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44集
45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45集
46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46集
47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47集
48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48集
49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49集

大家早上好。我們今天大家一起學習《太上感應篇》。師父一直強調,要成就這一生的道德學問,一定要紮好德行的根。而紮根當中,師父強調,要學習《弟子規》、《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還有《十善業道經》。我們從我們自己做起,從我們自己的單位做起,從我們中心,我們來紮好德行的根。

我們一定要立志,做佛菩薩的好弟子,做三教聖人的好學生,也要做師長的好學生。師長說紮根,我們就老老實實紮好根。而當然紮根顧名思義,這根紮下去了,他就立住不動搖,也就是能夠在處事待人接物、工作當中,都依照這幾部經典來處世待人,任何情況都不違背這三個根的標準,這個叫紮根。當然,要達到這樣的標準,那有一個努力的過程。

我們現在知道紮根重要了,所以我們受持這幾部經典。那受持之後要讀誦,因為讀誦熟悉之後,遇到境界的時候,他能夠起觀照。假如讀的遍數不夠,可能遇到事情的時候,還是隨順習氣比較多,那就立不住根基了。所以讀誦是必要的。當我們明白了這個讀誦的重要性,我們才不會讀的時候,好像有點心不甘情不願。人往往明理之後,他就會做得歡喜,「這個是真正對我有益處,這個是修學不可少的過程。」

孔夫子在《論語》一開始就說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應該是非常喜悅的事情。假如我們在學的過程當中,都覺得感覺不到喜悅,那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其實我們不明理。所以「理得心安」,知道這麼做了有意義,就越做越高興了。知道讀誦不可少,每天老老實實讀誦。老實人得利益,因為讀著讀著,他自自然然起觀照。遇到人事物了,突然那一句經句,就出來了,啊,當下沒有隨順煩惱,依教奉行了,覺得身心輕安,很歡喜,「欸,我突破自己了」,那就可以體會到讀誦的利益了,起觀照。而法喜,一定是從「解行相應」而來。《弟子規》當中告訴我們,「不力行,但學文」,就是有「解」,有了解經文道理,但是沒有去力行,「長浮華,成何人」。

今天有錄像,應該是我緊張,怎麼好像你們比我還緊張?所以你們要配合一下,我假如念到大家熟悉的句子,請大家配合一下。可能是我剛剛這個錄音機沒拿上來,造成大家的緊張。所以你看,我的緊張造成大家的緊張,還是我的問題。確實老祖宗講的沒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所以《弟子規》當中講的,「長浮華,成何人」,這個是傲慢習氣上來了。孟子講,「人皆好為人師。」有「解」而沒「行」了,他就落入一個學習的誤區了,懂了這些道理,自己沒做,看別人的過失。而當一個人被傲慢給障礙住了,他有沒有「不亦說乎」啊?鐵定每天很不舒服,看這個人也不順眼,看那個人也不喜歡,所以不會有法喜。「解行相應」,絕對有法喜。所以看我們學習傳統文化,有沒有深入,有沒有提升,用什麼看呢?每一天笑的次數有沒有增加。為什麼?「煩惱輕,智慧長」,就高興了。看什麼東西都有體悟,都有啟發,都有收穫,每天很充實啊,哪有不歡喜的道理?

可是「但力行,不學文」,都只是去做,道理沒搞清楚,可能就會做錯了,「任己見,昧理真」了。所以了解之後,要去「行」,而且要去突破,把它改過來。所以紮根,最重要是改習氣。

其實我們冷靜感受一下,我們最不高興、最生氣的是什麼事情?其中有一件,就是自己一而再再而三犯同樣的錯,跟自己氣得不行,還睡不著覺。所以突破自己的習氣,才能紮好根基。所以紮根絕對不是,「好,我排好時間,《太上感應篇》幾個月、《弟子規》幾個月、《十善業道經》幾個月。師父說三年紮好根,把時間都安排好了,每一部經聽幾十遍」。

當然,有這樣的規劃,確實是需要的。因為我們假如薰習得不夠,一來,道理不透徹;再來,薰得不夠,觀照力起不來;觀照不夠,就談不上力行了。所以遍數要夠,所謂「長期薰修」。

古聖先賢有講到,說「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啊。我們現在是從小就沒有根基了,現在年齡又大了,又是成年了,這個時候,再不藉薰習之力,想要伏住煩惱,談何容易!而且,「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薰習的時間不足,打煩惱的時間就多;打得越多,就退得越多了。我們要警覺啊,「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不好好紮好這個根基,那什麼時候才能成就自己的道德,才能成就這一生的道業,那就遙遙無期了。所以一定要下大決心才行。

為什麼要下大決心?因為我們面對的是無始劫的輪回,是無始劫的習氣啊,不下大工夫,很難克服的。什麼是大決心呢?死都不怕,就怕守不住正念。要有這種氣概。「寧肯碎骨粉身」,都不願意忘失這個正念。人有決心了,所謂「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好,薰習很重要,可是假如我們薰著薰著又產生執著了,「啊,聽經叫學習」,邊聽邊執著,然後工作的時候都想聽經,沒有全心全意專注工作,那這個就不妥當了。薰習是「解」,「解」完要力行,才是「相應」,解行相應了,這個時候心境就不斷提升,任何境界不動搖。所以我們要理解到,紮根是解行並進。

而行在哪裡呢?一定把它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之中,這個才是活的學問。學一句,做一句;學一句,改一句。

比方我們前一段時間,大家一起學習《了凡四訓》。是不是學完了呢?當然不是,我們聽了一遍《了凡四訓》的講解,師父的開解。那這一段過程當中,我們在工作的時候,有沒有曾經拿《了凡四訓》哪一句教誨來指導自己,來改了自己哪一個習氣?假如沒有、很少,那《了凡四訓》學完了沒有?那沒有「解行相應」哦,那《了凡四訓》這個根基就不算紮下去哦。

《了凡四訓》四個部份:「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比方「改過之法」裡面講到的,「一日不知非,則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則一日無步可進」,這一句怎麼落實在生活工作呢?那每天要靜下來,我今天有什麼事情不妥當,什麼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對,趕緊把它寫下來,寫下來印象深,而且提醒自己後不再造。印象很重要啊,自我提醒、自我鞭策,非常關鍵。為什麼?別人提醒有限,自己有這個態度了,二十四小時都能提醒自己。假如功夫到家了,連睡覺做夢都能提醒自己。大家學《了凡四訓》有沒有學到在夢中念《了凡四訓》啊?那就不簡單了,非常專注在學習了。

那我們講到這裡了,「我昨天有哪些念頭跟言行不對?欸,我在今天有沒有保持一個高度警覺性?」真的有這樣的態度了,每天都能發現過失去對治、去改過。

比方我今天已經犯了好幾個錯了。第一個,太緊張,連這個錄音的設備都忘了拿上來。緊張的根源在哪裡?我們「如斬毒樹,直斷其根」,所有煩惱的根源,我們得找到啊。有時候我們在思考,「啊,我怎麼會有這個習氣呢?」思考老半天,就過去了,沒思考透徹。根源要找到。根源啊,緊張,就是得失心作祟,沒有平常心。得失心還好聽一點,叫虛榮心,名聞利養的心。刻意要把它講好,反而講不好。要講好,最重要是真誠,「一念不生是為誠」。還有一大堆這些念頭、煩惱,那就不是真誠的狀況。所以今天就發現,很慚愧,都多少年過去了,這個得失心還這麼重,我想應該再去參加個大學聯考,看還會不會睡不著,還得吃安眠藥。這個是主動勘驗,在境界當中觀察自己有沒有去掉習氣。

改習,才能改命運啊!我們《了凡四訓》後面舉的幾個人物,袁了凡先生看到馮開之先生,「大變其幼年之習」,哇,他小時候那些習性都改掉了,了凡先生說他今年一定考上。所以人要改變自己的命運,進一步要能夠去「為人演說」,感化他人,都是建立在改自己的習氣的基礎上。

所以剛剛我們提到「觀照」,《了凡四訓》我們學過一遍了,一遍夠不夠?很明顯,不夠哦,我們還是記不住。所以這個叫「學貴自知」,學習不是像交作業,啪啪啪寫完,就像小的時候,老師派三十行作業,然後剛好鄰居有同班同學,坐在那裡比賽誰快,真的是字跡潦草、龍飛鳳舞。用這樣的趕的心去學習,不可能會有好效果的。所以不是趕作業,學每一句都要落到我們的心上,去觀照、去力行。

所以《了凡四訓》裡面,我記憶很深,行善的十條當中,「愛敬存心」,時時提起愛心、恭敬的心。像今天吃早飯,我就沒「愛敬存心」,還沒供養,我就吃了。這個是貪心作祟。所以一個人,用功夫在哪裡?在每一個境界,每一個當下,吃飯也可以練功夫的。今天一個孝子,他看到任何的食物,很自然的,先想到誰啊?父母啊。人家是性德流露啊。我自己看到吃的,如入無人之境,誰也沒想到了。薰習了這麼多年,還沒把三寶放在心中,還沒把眾生放在心中。

所以我們學習淨土法門,我們共同深入的大經,《無量壽經》,開始的時候就講到,「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既然我們的目標很明確了,「當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提到這個目標挺高興,你們好像怎麼沒有高興的表情呢?不要把它想得太難,《無量壽經》說,「其國不逆違」,「無極之勝道,易往而無人」,不是很難去的。可是為什麼很少人去?想得太難,不相信,「真的這樣就可以往生作佛嗎?」搞清楚了,就有真信切願了。怎麼往生?善男子、善女人的標準把它做好。就是師父講的,「紮好三個根」,就符合標准了。然後又不希求、不貪戀世間的福報,一心念佛,就可以成就了,不是很複雜的事情啊。

而經上告訴我們,「遵修普賢大士之德」,不難背,「普賢十願」,一定要背起來哦。還沒背起來,今天只有五十九分,不合格啦。為什麼?「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一句經文我們很早就讀過了,怎么還沒背起來?那代表我們求學問不夠主動。人不主動,就容易往後退了。學問成就,不可能是靠別人啦,得靠自己下功夫。我們連要行普賢大士之德,都沒把它背起來,那我們怎麼觀照?

好,明天就考,我們明天早課《太上感應篇》讀完,一起齊讀「普賢十願」。我現在給人家派作業,其實我也不輕鬆,派完以後,我都得陪著他們背出來。其實也是鞭策我自己。我現在教古文其實是誠惶誠恐,每一次叫他們背一篇,我就得跟著背一篇。我挺喜歡這種感覺的。為什麼?因為我容易懈怠,藉這個因緣,讓我不可以偷懶。所以我很感激因緣對我的提攜。

而普賢十願裡面講,「廣修供養」,這一份供養、禮敬的心,有沒有時時提起來?那吃飯的時候,就照著師父的教誨,「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法界一切眾生」,念三遍。哇,當下高不高興啊?你看,恢復本來的心量,高興啊!什麼時候不高興?迷失自己的真心了,在那裡斤斤計較的時候啊,最不高興了。所以我們真明白了,那是我們好日子不過,自討苦吃啦!「聖狂之分,在乎一念」,轉成普賢十願,轉成正念就高興了。當然,吃飯前供養,保證這一碗飯,結晶怎樣?很美哦,吃下去更健康哦。我們有沒有把日本江本博士的水實驗,好好運用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這個是先念三遍供養。供養完了呢?念「此食遍十方」,這個食物遍十方,「一切鬼神共」,一切眾生,我們希望他們都能接受這個供養,念七遍。最後,念十句佛號。那吃飯就是修普賢行哦,那很充實,每天都沒有混日子。

而我們今天吃飯的時候,把碗拿起來,欸,碗是誰洗的?我們大家自己洗的吧,是不?欸,我們在洗碗的時候,有沒有「愛敬存心」?「我把它洗得很乾淨,明天就有一個幸運的人拿到了。」我今天很草率,把它洗一洗,上面還有一點泡沫,「啊,算了算了,沒關係,誰吃到關我什麼事」,那就沒有「愛敬存心」,也沒有「禮敬諸佛」,也沒有「廣修供養」了。

真的哦,道在哪?一切時、一切處,都能愛敬他人啊,「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做每一件事情都高興。今天在工作當中盡心盡力了,我在「廣修供養」啊,我們把事做好了,讓更多的人接觸正法,得到正法的利益,工作就是普賢菩薩。

包含,不是對人愛敬哦,對一切事物都要愛敬。佛門,我們佩服得五體投地在哪?徹法源底啊!「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個「諸佛」不指是人而已哦,是一切的動物、一切的眾生,都包含在其中,眾緣和合而生,都是眾生啊,所以這個「禮敬諸佛」,是一切皆恭敬哦。

所以師父講經都講得很清楚,那桌子你也要禮敬哦。當然你禮敬桌子,不是給它鞠三個躬啦。你用它很愛惜它,把它擦乾淨,禮敬,長養自己的恭敬心。而今天吃完了,我們把椅子放正,這就是落實普賢十願。尤其我們是最後一個走的,一定把八個椅子擺得整整齊齊,禮敬落實了。今天我們最後一個走的,完全沒有注意到這一點,那代表我們的「敬」沒有保持。更重要的是,我們浮躁了。心浮氣躁,眼前這些事物觀照不到,好像覺得一天很快就過去了,也不知道忙什麼。心沒靜下來,靜下來就能禮敬,就能知道什麼時候落實,處處都是依教奉行,把它擺好了,整整齊齊。

說不定哪一位同修突然說,「哦,聽說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在推廣傳統文化,我看看他們搞真的還是搞假的,到他們的餐廳看看,廚房看看。」結果一看,哇,椅子亂七八糟。那不要上去聽課了,光看椅子就知道了。人家內行人看門道哦。哇,他一看,不上去了,我們有沒有過失啊?有啊,我們沒給人家表演好啦,讓人家沒信心了,我們就沒有「廣修供養」了。所以這個「愛敬存心」,當下就可以用上。

好,所以今天跟大家交流到這個紮根,除了把道理搞清楚之外,更重要的,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去行了,解行相應,遇到任何境界,都能依教奉行不動搖了,這個根就紮下去了。那又一心念佛,這一生的當生成佛的因緣,就可以圓滿。

好,今天先跟大家談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