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深入,長時熏修

孝親德根,敬師德本-第32集

孝親德根,敬師德本-第32集

  【要知親恩。看你兒郎。要求子順。先孝爺娘。】

  『要知親恩,看你兒郎』,「知親恩」,我們說「養兒方知父母恩」,就是你看兒郎何如,你現在看自己的孩子是如何,就知道父母親在我們小時候是如何照顧我們、是如何養育我們的。『要求子順』,這個「順」,我們說孝順孝順,要孝首先要順,首先要順親心,順承親心。所以「要求子順」,自己要『先孝爺娘』,如果希望我們的子女孝順我們,首先自己先要孝順自己的父母。這是說孝的重要性。

  《論語》當中就有這樣的一句經文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個孝是大根大本。雪公老人在講解這一段經文的時候,就談到「君子務本」,這個本是什麼?本是修身。修身要怎樣修?要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本立而道生。也就是說我們在修身的過程當中,一定要抓住根本,大根大本是什麼一定要搞清楚。為什麼?當我們把這個本能夠立得住的時候,這個道自然就從這當中生發出來了。所以修身則能達到道立,這個道就能夠生發出來。只要修身,道就能夠立得住。這個道生是大學之道生,也就是說我們立住了立身的根本的時候,我們這個道就生發出來,而這個道是《大學》當中所說的,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我們就能夠做到了。

  要達到道生,我們本要如何立?這個本,要從哪一個人身上我們開始去學仁?古人說「親親為大」,我們知道五倫當中,父子有親是根本,所以一定要先從父母的身上開始,這個是抓住了根本,因為是先有父母。我們能夠做到孝親尊師,這個是我們世出世間法成就的大根大本。所以在五倫關係當中是先有父母,先有父母然後才有兄弟,所以中國九族的服制是按照這個來的。孝跟悌,我們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我們恭敬老師,這個是仁的根本。所以一定要把這個基礎打好,然後再來蓋房子,這個房子才會穩固。所以我們無論是求學還是求道,我們師父上人經常反覆的、不厭其煩的在提醒我們,要以孝親尊師為世出世法的大根大本,這個是古聖先賢從古至今對於我們最最根本的一個教誨。

  在歷史上我們也看到許多孝親尊師的感人故事,我們非常熟悉的《二十四孝》,有一個故事叫做「王裒泣墓」。這也是在十多年前讀到這個故事的時候,特別的感動。王裒因為在晉朝的時候,他的父親王儀被晉文帝所殺了。殺父之仇確實他切身難忘,所以他一輩子都未曾向西坐,這個意思就是說我絕對不做晉朝的臣子,這是非常有氣節。

  他的母親(王裒的母親)活著的時候就非常害怕打雷,等到母親過世的時候,每次只要聽到打雷的聲音,王裒就跑到母親的墳墓面前跪拜,哭泣的跟母親說:「母親,王裒在這裡陪您,您不要害怕。」然後他曾經攀在墓前的柏樹在那裡哭泣,他的眼淚滴到了樹上,後來這棵樹都枯萎了。我們可以看出這個孝子他這種真純的孝心,不但在母親的生前對母親盡孝,母親走了之後,他知道媽媽害怕打雷,每次一聽到雷聲,他就跑到墓前去安慰自己的母親。

  他在教導子弟、學生讀書的時候,每次讀到《詩經》當中的「哀哀父母,生我劬勞」,這句《詩經》的文,這是談到父母生育我、養育我,三年推乾就濕不離懷抱,這種恩德孝子是無比感念的。可是他每次教學生,他讀到這句詩的時候,他都會淚流滿面,沒有辦法再講下去,就想到自己的父母。後來他的學生們,因為老師每次讀到這句詩都會非常的傷心,所以後來他的學生就再也不敢讀這句詩了。

  李文耕先生在評價這一段故事的時候,就曾經說過,說「王偉元聞雷泣墓」,這都是「事死者,如事生」,《弟子規》所說的。就是父母親在世的時候,和父母親離開人世的時候,這個孝子的心是始終不變的。「淚著樹枯,痛之欲死,哀哀父母之詩,宜其不能卒讀也。」王偉元就是說的王裒,你看他對於父母的這種思念之深,所以當他讀到〈蓼莪詩〉的時候,他沒有辦法讀下去了,到最後連他的學生後來只好不讀這句詩。為什麼?因為恐怕自己的老師又哀傷過度,引發他的孝親的這種心。所以這種真誠的孝心確實是感人至深。可是李文耕先生說,如果一個人的孝心不能夠達到這種程度的話,那麼《詩經》裡的〈蓼莪詩〉還是要繼續不斷的去讀、去學習。這是王裒泣墓的故事。

  在我們當今這個時代也是有一位大孝子,就是朱鏡宙老居士。他對他的父母是非常的孝順,而且對父親、母親的孝思,也是到臨終之前都還念念不忘,要回到故里能夠和父母親葬在一起。所以朱鏡宙老先生他有一個堂號叫「詠莪堂」,這個堂號就是他的岳父章太炎先生給他起的。詠莪堂這個莪就是蓼莪的意思,換句話說,章太炎先生也是非常讚歎這個女婿,是一個很有孝心的青年才俊。他不但是對自己的父母非常的孝順,章太炎先生後來把他的小女兒嫁給他,他們結婚之後,他對他的岳父、岳母也是很孝順。乃至於太炎先生過世之後,他的文章、文集也是他這個小女婿朱鏡宙老先生,後來想辦法去找人校勘、找人校對,然後又出錢去給章太炎先生生前的一些文章把它出版了,並且在學校當中也設立了太炎先生的獎學金。這是我們看到一個孝子,他孝順自己的父母,結婚之後也同樣孝順自己的岳父跟岳母。

  在國家做官,當時抗戰時期,民國初年在抗戰時期的時候,那麼混亂的一個動盪的社會當中,他在國家做官,每到一處,他都念念想著如何去利益百姓、利益國家、利益社會,所以也為國家和社會做了很多的好事。晚年學佛,在佛法當中的成就也是非常可觀的。當時剛到台灣的時候,很難找到佛經的經典,於是朱老居士他就創辦了「台灣印經處」。我們師父上人年輕的時候,還去他的印經處當過小義工,幫他校勘經書。所以我們看一個人他有一個孝親尊師的心,他最後真的是所做的一切都是利益國家、利益社會,造福眾生百姓的。

  朱老居士以前也常常會給師父上人講故事,師父說因為當時他和朱老居士的年紀差得很多,所以老居士看待他們這些年輕人特別的愛護,巴不得把自己一生的這些智慧經驗,還有一些故事,都講給他們聽,講給這些年輕人聽。所以師父年輕的時候,也得到老居士對他很多的教導、很多的關懷、關心。

  所以師父在這幅墨寶當中說到:「孝親德根,敬師德本」,孝親尊師是我們德行的大根大本。「倫常大道,成就八德」,所以我們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個是教育的一個根本。在當今時代,我們唯有真正的恢復中國老祖先所留下來的倫理、道德、因果、聖賢、愛的教育,在這個社會上把它恢復起來,才能夠使得社會安定、世界和平。所以孝親尊師是最重要的根本了。

  恭錄自《聖學根之根·續小兒語》第1集

  開吉法師主講

  2019/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