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深入,長時熏修

一條龍師資培訓班-第12集

一條龍師資培訓班-第12集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大家吉祥。

  我們這段時間跟大家一起學習老法師對於一條龍的開示,這個在第一週有發給大家的資料裡面,應該是最先提供給大家的。跟大家交流這段時間,這一篇開示還沒有交流完,主要跟大家談了不少自己走過來比較多失敗的經驗,慘痛的經驗供養大家,因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也希望大家少走成德的彎路。包含自己所觀察的團體的一些情況,也剛好談到的時候,跟大家來做一個探討。

  當然,我們說理事不二,理事要圓融。我們從經典當中,從老法師的教誨中,我們了解很多義理,這些義理要用在我們所面對的這些事情上面、境界當中,所謂理有頓悟,事要漸修。比方說我們都知道發脾氣鐵定不好,這個理大家都知道,但是真正在面對事情,我們能伏得住瞋恚,那這個得不斷下功夫。

  在《佩玉篇》,這是弘一大師他將自己學習兩個大儒的讀書筆記把它節錄出來。佩玉,古代讀書人常常佩一塊玉,因為玉它有五德,看到那個玉就想,我自己的行為有沒有符合這五個德行,都是在提醒自己的。比方我們看古裝劇的時候看到如意,那個如意的形狀就是回過頭來,叫回首如意。

  佛門的修學,我們說三十七道品,這個是通大小乘的,其實這個對我們很重要。大家一定有讀過《阿彌陀經》,往生極樂世界的人修哪一些功課?「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這都是經文,我們很熟悉,但這一段話很重要。往生的人從哪裡學起?五根、五力。五根,「信、進、念、定、慧」。可是三十七道品前面還有三個科目,叫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那這個經文就提醒我們,要往生要先把這個基礎扎好。

  我們後面有時間再來討論,不然今天可能老法師這個開示我們又沒有進度了。我們從事教學工作,不能趕進度,也不能沒有進度,都要守住中庸之道。

  但是這個經文我們都得要深入,不能走馬看花,每天讀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其實我們去體會一下就很有道理,要往生的人一定要放得下這個世間,這個道理我們都知道。幽溪大師,在《阿彌陀經》的註解當中,三大註解,其中一個就是幽溪大師的《圓中鈔》,還有蓮池大師的《疏鈔》,蕅益大師的《要解》,這是最有名的三部註解《阿彌陀經》的。幽溪大師對於淨土的教導都非常深入,他老人家提到,「娑婆有一愛之不輕,則臨終為此愛所牽,矧多愛乎?」怎麼可以再貪戀世間任何東西?不然就被它拉下來了。「極樂有一念之不一,則臨終為此念所轉,矧多念乎?」我們念頭很多,牽掛憂慮的事多才會念頭多;心上牽掛憂慮的事少了,不會那麼多想法了。尤其我們已經學佛,接觸念佛法門,那一念相應就一念佛。「稱名時即遇光時」,佛光注照,垢滅善生,「稱名時即遇光時,珍重此時莫空過」,知道萬德洪名能滅眾罪,那鐵定不使一秒鐘空過,好好念。所以不能提起佛號,一定是很多擔憂顧慮的事情,這個就是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看不破。

  三十七道品第一個「四念處」就是幫我們看破的,「觀身不淨」,這個身體九孔常出不潔之物,貪愛這個臭皮囊幹什麼?大家不要一聽又產生執著了,好,不貪愛它,糟蹋它,那又不對了。都不能偏,你不能執著它,你又要善用它,借假修真,借這個臭皮囊,它也勞苦功高,陪我們幾十年。但是更重要的,不能搞不清楚,把這個臭皮囊當自己,然後每天伺候這個臭皮囊,搞得自己很累。

  我記得有一年到法國開會,結果有一天有空檔,有同修邀請去逛百貨公司,老法師帶著我們逛百貨公司。我要去以前想,我的功力夠不夠?逛百貨公司要不被境轉才行。結果一進去,大家想一想,一樓都賣什麼?賣女人的東西最多。所以我們一接觸這個境界就知道了,誰的錢最好賺?女人的錢好賺。女人的錢為什麼這麼好賺?你再繼續觀察下去,這個四念處講得有道理,「觀身不淨」,妳知道這個身體不淨,妳還會每天因為這個身體,我們不要說身體了,就說脖子以上,諸位女同胞,大家想一想,女人一天脖子以上要花多少時間?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要花多少錢一天?你再繼續思考下去,一個女人花很多時間在脖子以上,那她照顧家庭時間不就減少了嗎?所以你看這個家能不能興還是要衰,就看這個女人頸部以上就看出來了,要見微知著。所以為什麼古人他看事情他能看得很遠、他能看得很深?他能沙盤推演。當然都是依照道理推的,不是亂推的;亂推就變江湖郎中,那不對的。

  我們看到《群書治要》裡面有,紂王有一天吃飯,拿了一根象牙筷子。諸位老師,我不是講故事而已,我們當老師的人都要形成這種能力,看孩子一個動作,就可以看到他家庭的情況,就可以看到這個行為會影響他的未來,甚至都可以決定他幸不幸福。一個孩子患得患失,這個心態你不趕快糾正,他鐵定會愈來愈嚴重。

  所以我們冷靜觀察,祖師大德他成就都幾歲?大家去查一查《高僧傳》、《淨土聖賢錄》,尤其《高僧傳》,都是二十多歲朗然大悟,明心見性了,好像《高僧傳》裡面沒有看過六七十歲朗然大悟。這都是事件、人物,背後的理在哪?在於「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等年紀大了,第一個,身體的體能沒那麼好。我們看祖師一天念十萬聲,那沒有體力念不了,念到沒氣,他身體強才能這麼用功。

  再來,年紀愈大,你看孔子都提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諸位老師,這句話對我們教學很重要。老法師在我們有召開一次六和敬的研討會裡面,語重心長說,現在這個世界歸「二狼神」管,哪二狼神?財狼跟色狼。這句話嚴重,只要孩子從小他沒有扎好根基,那他一生可能就被這個二狼神完全把他掌控住了。我們看青少年,現在一代不如一代在哪裡?除了他的德行、智慧之外,他的體魄一直在往下降。印光祖師講,現在很少找到人壽終正寢,為什麼?都被色欲影響了,身體都受到很大的損害、耗損。《太上感應篇》,為什麼老法師一直讓我們扎根?「淫欲過度」,你看都在提醒。

  當然成德講到這裡,大家首先要守住忠恕之道,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不然在座有結婚的人,那一下子聽我這麼講,回去一下子對另一半要求太過了,那麻煩了,我還造成你們家庭紛爭。所以諸位老師,我什麼都沒有說,你們也什麼都沒有聽。佛門說入不二法門,說而無說,你們是聽而無聽。這是不二,說跟無說不二,這樣才是真的領會到。不然成德剛剛講的那段話,會成為你去要求別人、要求另一半的藉口。我一個出家人造成你家庭紛爭,那我不就太阿彌陀佛了嗎?所以講課隨時都要拿捏。我們當老師的人有時候一個道理講過去了,要看著學生的眼神,他會不會領會偏掉了?領會錯了,其實眼睛可以透出來。

  跟大家是比較熟悉了,假如是跟大眾講課,有時候都是第一次來的,不可能講這個的。不可能講這個事,理還是要講,含蓄一點而已。用什麼方法?告訴她們,諸位太太、諸位女士,妳知道不要殺生,可是妳可不要回去昭告天下,昭告妳全家的人,我從今天開始不煮肉給你們吃了,他們會跳起來的。舉一反三,我們在面對世間的五欲,我們都要守忠恕之道,不然學了東西會用錯。所以為什麼學佛學了之後覺得,自己也沒有比較不煩惱,家裡人也不認同。佛法又那麼好,我也不懷疑,怎麼會這樣?自己也有困擾。

  所以儒家的基礎還是頂重要的,為什麼印光祖師要說「世有大儒,始有高僧」?這已經點出來了,大乘佛法要有基礎。人情事理都不懂,一下跳大乘那麼高的教理,那麼圓融,怕用錯了。大乘佛法論心不論事,所以沒關係,我吃肉沒關係,我超度牠們。那就麻煩了,一句「論心不論事」變成他狂妄,你要真超度得了才行,不然他又是講課的人,一下子誤了多少人!所以我們當老師的看事要深入,要看得遠,要看到流弊的問題,不能產生副作用。

  所以處理事情,我們佛門講要用智慧;用我們世間話講,合情、合理、合法。我們待會探討的問題就跟這個有關。而李炳南老師還特別提醒,不懂人情、不懂事理,是佛呆子、是書呆子,會傷天害理,成不了事的。他理論背了很多,執理廢事,解決不了問題。然後他又很固執,「我對,我照經典思考的、做的」,他又很固執就麻煩了。所以把教理能夠學通非常關鍵,但是教理要學通一定要從明師受戒,要跟著一個過來人,先覺覺後覺。我們不是說誰的書都可以看,我們自己還不能分別這裡面有沒有他個人的分別執著的時候,我們得要跟著明師,而且老師只有一個。這不是我講的,老和尚在「十年因緣」裡面說的,「學佛是師道,老師只有一個」。為什麼只有一個?一個老師一條路,他對我們負責,他對我們的情況了解。我們自己去看二三個老師的資料,除非我們能夠會通,那沒有問題。

  你說一個初學的人,他連聽一個老師的東西他都會產生疑惑。「老師,這個經典裡面說『只聞來學,未聞往教』,《無量壽經》又說『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那到底是去還是不去?」你看你聽一個老師的,你在教理當中都有可能會產生疑惑,更何況你跟著兩個老師、三個老師,遣詞用句都不一樣。佛法的遣詞用句,我們很容易依文解義的。佛在《金剛經》說的,若說我有說法者,即是謗佛,不能解我所說義。連佛圓滿智慧的都怕我們聽了執著,要提醒我們。要聽而無聽,不是記一堆東西,然後要去套,要去套在事情當中,套錯了,理事不圓融。

  心神領會了就心神領會,不懂不要罣礙。已經領會了趕快去落實,因為一落實,心境一提升,你本來不懂的就懂了。我們現在怕怕什麼?怕固執,我非得給它弄懂不可,我非得給它打破砂鍋問到底不可,你不給我所有的道理都搞清楚了,我不相信。人也很有性格的,那就隨緣。不然應該是什麼?學會一句落實一句。這個也是子路給我們示範的,這賢人。「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他不是求知欲,他學每一個,我已經明白了,我一定好好去把它落實。學習不能打包,聽了好多課,統統打包,改天心情好了再拿出來落實。等改天,明日復明日;不能等改天,當下,這就是舜王之所以成舜王一個很重要的關鍵。

  我們在座應該不少我們舜王的後代,陳姓,古月胡,胡姓,人字旁傅姓,田姓,姚姓,都是舜王的後代。舜王是什麼?「聞一善言」,他聽到一個好的道理,「見一善行」,見到一個好的行為,「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禦也」。就是他明白一個好的道理之後,要去落實,就好像那個河潰堤,勢不可擋,他就一定要去把它做到,這是他成聖的關鍵。

  我們現在明白一個好的道理,聽到別人一些不認同、反對,我們自己的這種決心就跟著降下來了,很容易受別人影響。但是我們要知道,傳統文化斷好幾代了,大部分的人不會認同的,「惑道者眾」。但是成德強調的是說,你用言語要去讓人家接受不容易,因為他很難體會,那不是他成長的環境,可是你假如做出來,就不一樣了。家長:「《弟子規》、傳統文化,那是古人的東西。」可是他的孩子假如把孝道做出來,他高興,他感受到了。

  你們有沒有遇過一個家長,他跑來告訴你:「你不要把我的孩子教那麼孝順,好不好?」你們有沒有遇過?沒有遇過吧?你教一個孩子友愛他的兄弟姐妹,然後家長說:「你不能教他友愛兄弟姐妹,不行不行」,沒有吧?因為現在的人他已經沒有深入經典,他沒機會,可是他一聽人家否定的,「這些東西愚忠愚孝」,他就落進去了。真正深入經典,哪有?可是他沒有機會深入,然後他又被人家影響。所以別人不接受我們不要難過,從因緣來看正常。成德假如沒有遇到老和尚,我也是看法很多都是錯的。老和尚沒有遇到方東美教授,他也是覺得佛教是迷信。

  萬法因緣生,所以真的能夠用心去體會因緣,別人錯的也是對的。你不會去對立,不會去苛刻要求,原來如此,他的成長過程就沒有機會正確認知傳統文化。他任何的行為,也都是他的家庭、學校,整個成長因果相續的結果。他現在的行為一定有因,他又不會突然變成這樣。所以孩子現在的行為正常,我們有要求了才覺得他不正常。就像我第一年教書,那孩子很橫。我一了解,他的媽媽是越南的,生了他跑掉了,從小在廟會裡面。我們小時候成長過程,那些叼著一根菸的,爺爺都交代不能接近這些朋友。爺爺不識字,但是他知道交朋友要注意,不然都被這些不好的行為影響了。

  所以老法師這些法語,真的是通達人情事理,「別人錯的也是對的,我對的也是錯的」,因為我們有覺得自己對,就有高下產生,那個分別執著心就上來了。當然我這麼講,大家不要誤會,那我是不是不用用經典去思惟了?我們能夠判斷對錯,但是不在心裡形成一種高下對立。所以大乘佛法強調的是心,這個只能問自己,因為自己的心是什麼狀況只有自己清楚。哪怕是人家修到可以看到你的心的,他也不會說破,為什麼?成年人,要顧及我們的面子。

  所以《了凡四訓》為什麼說「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比方說我們已經動怒了,然後說:「我哪有生氣?我沒有生氣!」那人家能說他生氣嗎?他明明就生氣了。所以剛剛跟大家有提到,你看古人都戴一個玉,隨時要提醒自己,不然這貪瞋痴不好伏的。這個湯王聖人,他都要怎麼用功?每天洗臉看著那個用銅做的洗臉盆,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要這麼鞭策自己。這每一句都是重要的提醒,「苟日新」,就是下決心我要成佛、我要成聖,這個苟就是下決心。蕅益大師說的,「斬然」,就是下決心了,「背塵合覺」,我這一生一定要去作佛,苟日新。「日日新」,不能知少為足,我每一天要比昨天進步。不然昨天有進步了,自我感覺良好,很欣賞自己,那又落入知少為足了。《了凡四訓》,蘧伯玉二十一歲知二十歲之非,二十二歲又知二十一歲之非,甚至覺得我去年就像夢中一樣,怎麼還有那麼多錯?你看他改過的功夫下那麼深。

  我今天怎麼一直講《了凡四訓》?我今天的任務是要把《了凡四訓》推薦出來,想當年我是top sales(銷售精英)。你看又在提當年的,這個就落印象,你看習氣來了,這個叫老王賣瓜、老氣橫秋,習氣上來了。諸位同道、大德同修,我錯誤的地方你們都能判斷,不要學我;我說得對的,你們參考。

  我們剛剛提到了,孔子講了,「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這個色他染上之後,要再去掉很不容易。可是假如從小他的身心很健康、很有正氣,生活很規範,都很重視鍛鍊,血氣都很通暢,一接觸到邪惡的東西、染污的東西,他不舒服,因為「少成若天性」。所以這個打下基礎很重要,「精滿不思淫,氣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他的精氣神提得很好。大家注意去看那個小孩子,囡仔人尻川三斗火(比喻小孩比較不怕寒冷),你看他的正氣很足,他沒有邪思邪念。

  有一個老師,王老師,他教育自己的孩子很用心,現在孩子大了,他出來把一些經驗跟大眾做分享。其實最重要的,他希望天下的孩子都能夠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這分心讓我們特別感動。結果他自己回想自己小女兒,很小,可能幾個月,或者是很小的年齡,有點身體的微恙。然後他有一個好朋友是中醫師,他就開藥,跟這個王老師講,開完藥跟他說:「這個不是給孩子吃的,這是給媽媽吃的。」他很納悶,「我女兒生病,為什麼叫我太太吃?」他說:「你女兒現在是純陽之氣,她會有這種微恙,一定是她媽媽身體有問題,透過這個奶水給她吃了。」很有道理,他那個孩子無憂無慮的,她只吃母奶而已,那怎麼會有這些身體狀況?所以從小把身體根基扎好,身心健康很重要,孩子受用一生。

  實實在在話,教孩子輕重緩急都掌握在我們老師的手上。教他身心健康重不重要?他從那一刻開始受用,受用一輩子。可是你可能一個知識給他背起來,他就考試的時候能寫出來而已,得兩分,可能跟他一輩子不見得有很大的關係。所以我們在面對現實當中,我們要和光同塵,但是我們也要很清楚孰輕孰重。做孩子一生的貴人,那考慮教他的東西要考慮一生的長遠性。

  我們假如看到一個大學生整個身體很孱弱,你說他的未來,他還要成家,會怎麼樣?他還要幹事業,我們看到都替他操心。一縱欲,你看不懂事的話,讀了大學,那縱多少欲,造多少地獄業報。我們都接觸過,一個女孩墮了十一次胎,她講出來的時候沒有慚愧心,還有一種炫耀,我們聽了很痛心,為她痛心,也為這些跟她有緣的孩子痛心,那她感覺好像她很有魅力。沒有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有時候人偏到什麼程度,我們都搖頭。「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這是我們古聖先王,都是我們的祖先在深謀遠慮的,故聖人有憂之,敷以五教,就是五倫大道。這個教育在我們這個民族傳了五千年,代代相傳,不識字的也懂,靠什麼?靠民間戲曲,他就在學了。可是我們現在已經到了什麼程度?拿到博士學位了他也不一定懂。因為學的主流是知識技能,倫理、道德、因果,他假如沒有緣,他也不懂。

  曾經跟大家問過,有把握我們的學生不得癌症的請舉手,不會離婚的請舉手,能把下一代教好的請舉手,不會得憂鬱症的請舉手。你看這樣問下來,我們有很多東西要教,這些都影響他一生幸福與否。所以我們得總結總結我們曾經走過來的路。而且我們的環境跟孩子一比,他們未來比我們還難。現在人心還在往下降,只是那個下降的速度有平緩下來了,不是說它在往上。往上從哪裡看到?離婚率下降了,犯罪率下降了,這個看得出來,人心往上了。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但是這一句話就落實在我們當下倫敦盡分,從我們的家庭,從我們的工作、班級、團體來表好法,這就是對世間跟我們有緣的人最好的供養,因為你現在講再多他不相信。為人演說,演在前面,才有後面說的因緣,因為沒有演他不相信,說了,要不白說,要不還會適得其反。為什麼適得其反?我們把這些理講出來了,他盯著我們,「你也沒有做到」,那就影響他的信心。

  所以這個時代還得多做少說,不是不說,緣成熟的再說。不成熟的先做,先讓人家看到我們是怎麼把佛法用出來,自己的身心是怎麼受用的,那就變緣成熟了,人家主動來問了。那當然人家一問,你也不能講得太誇下海口,還是要謹慎,還是要謙退,你不能常常拍胸脯,我跟你保證。除非他所處的那些因緣你都很清楚,不然一個人影響他的緣分不少,還是萬法因緣生。

  「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隨著年齡增長,患得患失會愈來愈重。你看人假如不修行,這個求的心沒有放下,年紀大了,不只自己會跟人家比,還拿孩子跟人家比,還拿孫子跟人家比,人比人氣死人,比出一大堆煩惱出來了。所以為什麼修行都是二十幾歲成就了?有道理,他身體好,他的染污少,很容易放下。所以,「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孔子在《論語》裡說:「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後生可畏。所以諸位老師你們現在看到這些小朋友,一聽到孝道眼睛就噔,後生可畏,很有善根,這麼好的寶要護住,他可能是投胎的時候就已經想說,我要給這個老師教的,他才下來的,我們得好好護。他一遇到你就喜歡你不得了,那都有前世的因緣。但孔子接著說什麼?「四十、五十而無聞焉」,這個人到了四五十沒什麼建樹,那後面要再有真正做出貢獻也不容易了。我們小時候好像看過一部片子叫「自古英雄出少年」,我不是推薦大家去看,這個是說真正他珍惜修行的因緣,不要小看年輕人,二三十歲可能都會有一定的成就。

  那剛剛也跟大家提到了,我們跟著老法師去逛百貨公司,我看到一樓有一個女士在做頭髮,這個做頭髮好高,用個工具都把它架上去了。我也沒看過人家用這種髮型,然後我就去問一下,「她在這裡弄多久了?」她說三個小時了。我一想,弄個頭髮三小時還沒弄完。這個弄頭髮要花錢;再來,這個洗髮乳要花錢,潤髮乳要花錢。你看時間、錢,連撿頭髮都要時間,這要掉滿地了。我什麼都沒說,妳們到時候去把頭髮剪了,到時候妳先生來怪我,我什麼都沒說,大家看著辦、看著辦。

  然後,從這個頭髮接下來,這個眉毛得花錢,有時候還要修,還有睫毛膏,還有花樣的,現在還有要亮晶晶的,都有。妳再往下,睫毛也要,眉毛也要,眼睛還要有眼霜。繼續往下,每一個部位統統要花錢,連這個脖子,項鍊;耳朵,耳環,你看。

  這個是從《群書治要》裡面體會到的,因為紂王用了一個象牙筷子。《論語》裡面有說,殷有三個仁人,比干、微子、箕子,是真正仁德之人,有德行。所以大家注意看,一個朝代,你說它要滅亡的時候有沒有人才?有人才,它沒有用,不然「人存政舉」。你看我們在很多朝代看到,比方說明朝,都衰落下去了,有一陣子還上來了,為什麼?張居正一條鞭法,他當宰相,馬上氣象又不一樣了。

  所以《中庸》講得很有道理,「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故為政在人」。所以我們談君親師,一個為君者,他最重要的,當然他要修身,他才能以身作則,上行下效,而他手中最重要的權力是什麼?用人。愈高階的人不是要會做事,要會決策,決策錯了,整個團體的努力白費,因為方向不對。努力有結果,不一定會有好結果,因為方向錯了,白忙一場。所以決策權,集思廣益,最後乾坤獨斷,得拍板。每個人都不拍板,那這個決策怎麼下?

  再來就是用人的權,他用對一個人,這個部門就安定了,不用操心了。你用一個人,他還有他的團隊,他負責的部門還得讓你操心,那你不是自找麻煩?說實實在在話,現在當領導不好幹。你們假如有找到願意來替成德幹這個工作的,你們趕快要通知我,拜託拜託。當然我也不是很激動就交給他,我也先了解一下他的背景,他現在做我這個工作可以了,我下一秒鐘我就讓給他了。

  所以這個我們都要清楚,不是你當一個領導者,你跑去第一線在那裡忙忙。你偶爾可以,你常常這麼幹,那你最重要的事不就誤掉了?做事情是要理智的,不能都是激動感情。

  所以箕子他看到了那個象牙筷子,他說商朝要亡了。因為用一個象牙筷子,他會不會配一個塑膠杯?不可能吧,鐵定拿個玉的杯子;他拿來裝菜的盤子是什麼?黃金做的,不然怎麼配這個象牙筷子?你拿一個黃金做的盤子,盛什麼菜?清粥小菜?不可能吧。不好意思,幫台灣打一下廣告,清粥小菜廠。你一定是山珍海味;你吃山珍海味的時候會不會穿一個T恤?不會吧,綾羅綢緞;你在吃的時候,你會不會住一個小木屋?新竹溪頭小木屋,不會吧?你一定是雕梁畫棟,你那個一定是很高級的建築物。這樣推下來要多少錢?錢從哪裡來?老百姓的民脂民膏。這個朝代還能維持多久?他要人民的命,人民怎麼可能不跟他拼命?人民沒有辦法過日子。甚至於他草菅人命,我們在這些歷史故事都有看到。這個妲己看到那個農夫赤著腳在那裡種稻子,「他的腳這麼厲害,泡在水裡都沒事,他是什麼腳?把他腳剖開來看看」。幹這樣的事情,那不把人民當人民了。

  所以《孟子》說,三代之得天下以仁,仁慈;失天下以不仁,沒有對人民仁慈、關愛了。一個朝代是這樣,一個團體也是這樣,為什麼凝聚力這麼強?因為能體恤團體每一個人,這凝聚力當然強。不能體恤了,大家無力幹了,人心就離散了。所以大家不能看外在的,外在他公司上萬人,上萬人有時候一時之間就倒了,因為它已經沒有向心力了。我記得十幾年前,美國安然集團,那在美國的企業都排在前幾名的,轟然倒下。所以都不能看外在表象的,它的CEO在貪財,還跟會計公司都商量好了,高層幾個人就把一個公司給搞垮了。

  所以不能看外在,都要體恤到那個無形的東西。就像前面跟大家提到的,在《論語》裡面很多為政的智慧。我們帶一個班級就是為政,我們管這些孩子。我記得我們以前念書,什麼叫政?管理眾人之事叫政。一個班級也是眾人,一個團體也是,甚至於一個家庭亦如是,這些理都是相通的。軍隊看得到,糧食看得到,人民的信任看不到,可是孔子把什麼擺第一?把看不到的擺第一。你看夫妻同心,那是無形的默契,二人同心,其利斷金。我們現在去看好多報導,明星夫妻牽著手出來了,身價都是百萬,百萬現在不算什麼了,身價上億,十億,你過下個月一看,兩個離婚了。這外在的東西都不能說是最關鍵的東西,最核心的真的是信心,信為道元功德母,真的是信任。一個孩子得到老師的信任,他的潛力會激發出來的,我不能讓老師失望。

  所以跟大家就自己走過的路做一個探討,包含自己觀察到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真的肯去用心觀察,我們就不會犯同樣的錯,而且會少走很多彎路。不然,「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我們不把古代的這些做人做事引以為戒,我們不把前面傳統文化的引以為戒,再過十年又有這些新血輪的人上來了,他就會說,「當時候那個成德法師也太誇張了,怎麼犯這麼低級的錯誤!」那他也在哀我,我現在哀前面的,若干年之後我也被人家哀了。

  昨天跟大家交流了兩個問題,我們再看第三個問題。諸位同道,大家不能產生執著,就是大家不是每一次都是來聽的而已,您假如有寶貴的經驗智慧,一定要供養出來。供養出來是因,得聰明智慧是果,法布施得聰明智慧。但是你假如沒有供養出來,那可能就不是很好。

  我們看第三個問題,弟子面對有因生氣而會有暴力行為的學生時,輔導的方式往往是著重一般人什麼時候會生氣,生氣有哪些生理反應,當察覺到自己生氣時,安慰自己生氣沒關係,重點是在生氣時要如何做會比較好,才不會傷害別人及自己。對此弟子也很疑惑,這樣符不符合佛法?會不會增長了學生的瞋心?

  我們探討事情,就事論事,最後這句話很重要。我用了這個方法,一定是達到什麼效果?孩子的瞋心慢慢減少,那這個方法有效果了。假如我們用的方法,反而他的瞋心沒有減少,那這個就要檢討為什麼沒有效果。我今天有一個任務,是把《了凡四訓》推薦給大家。這個問題《了凡四訓》可以回答,而且幾乎所有世間的問題《了凡四訓》都能回答。你們假如遇到一個問題,你們覺得我把《了凡四訓》從頭想到尾,頭都快破了,還是沒有辦法解決,請你一定要提出來。成德是覺得《了凡四訓》挺圓滿的,或許是我看錯了,但是可以提出來,我們再好好探討一下,論得理事非常圓融。

  我們都很希望我們在面對問題的時候,我們是用佛法來解決問題。俗話常說八面玲瓏,八面:因、緣、果、體、相、用、理、事,這是八面。我們一般來講,主要用因、緣、果來論。有時候你展得太開,有時候怕人家吸收不了了。而從理上講,最重要的是真心還是妄心。我們不要小看小孩,有時候我們覺得他聽得懂嗎?其實對真心的敏感度,有時候我們大人還不見得比他們敏銳。為什麼?因為他比較清淨,你告訴他要真誠,你告訴他要慈悲,他很容易接受。你告訴他,你一生氣傷害你自己,你生完氣之後很累,他說:「老師,對對對對對。」你給大人講,他還不會馬上跟你說對對對對對,他還在那嗯,想想,好像馬上跟你說對,好像他就矮一截了。所以不能說小孩子聽不懂,當然我們的言語是要以他能理解的這些遣詞用句去跟他講。

  我記得在跟小朋友上課的時候,他們也去體會善惡,「老師,我的肩膀上好像有兩個人在打架,一個是希望我做好的,一個是不好的,我常常覺得在我肩上打架」。他可以感覺到,我的真心跟我的妄心、我的習氣在拔河,他能感覺到。

  我們引導孩子懂得自愛、懂得愛人。這件事情這麼做了,對你有什麼好處沒有?還是有什麼壞處?這個利害我相信一般人都聽得懂。利害、善惡、是非,這個都比較容易分析出來,邪正、真偽,那這個就看孩子的程度。我相信其實我們老師也會入一種,你跟孩子在溝通的時候,你就會調到跟孩子的頻率了。這是教久了,你很專注、很用心,你一上那個講台就好像就有那種感覺,很自然就上來了。

  所以佛經裡說「百千三昧」。你假如煮飯煮得很歡喜,你一進廚房,還可以用般若智慧,有什麼就煮什麼,煮出來家裡的人,哇,色香味俱全,還吃得很高興,你還不用看菜譜,菜譜還在那背來背去的。你真的歡喜做的事情,你會很有靈感。

  所以整個聖教教我們核心就是一個愛字,自愛、愛人。而且你愛人的時候你也在愛自己,你說這個不是不二法門嗎?自他不二。可不可以跟孩子講?你看你在為別人的時候,助人為樂,你會很歡喜,跟你的性本善很相應。你去打人的時候,你自己已經被這個瞋恨心控制住了,暴怒傷肝,你看你那麼瘦,一生氣能量耗損很厲害。這些利害分析他都能體會到,順著,同學也有父母,你那樣給同學發脾氣,還打同學,你說他的父母知道了多難過;那假如你被欺負了,你的父母也很難過。而且有因果,你種了罵人的因,你還得受被罵的果。

  所以我們老師假如對這些義理我們每天都在薰習,我們也深信不疑,孩子一有什麼機會點出現,我們會應機去跟他交流的。他就感覺老師很為他好,在幫助他,讓他愈來愈提升。這個《了凡四訓》就可以讓他多讀,改過,要發心,要發恥心、要發畏心、要發勇心。發了以後怎麼改?有從事上改、有從理上改、有從心上改,都可以引導孩子。他知道發脾氣對自己、對別人都沒好處,他不願意這麼做了,那再跟他具體討論怎麼來改。

  我們前面有提到黃念老的「六忍」,可能資料發得太多了,今天再補一下。你說可不可以教孩子?你用孩子的語言就可以教了,怎麼會不能教?不可能不能教。觀世音菩薩應以什麼身得度,即現什麼身而為說法,他遇到一個三歲的孩子,他要現三歲身跟他說法,以他的語言跟他說法。我們教書的人也是這樣,面對低年級用低年級的語言,面對高年級用高年級,甚至於我們一條龍還會遇到高中生。遇到就是緣分,分工不分家。你說,我是負責低年級的,那個不干我的事。那這個分別執著就很重了,說不定那個高中生跟你過去生緣分特別好。這叫主伴圓融,主,低年級我是主,其他年級有機緣我是配角,可以配合配合。所以這個主伴圓融很有道理。

  一般人什麼時候會生氣?他就去判斷是什麼緣造成你生氣,可是因還在你身上。你看其他的同學跟你遇到同樣的緣,他不生氣,因不同。所以你看,我們今天有一顆紅豆,這是因,放在棉花裡面,棉花是緣;澆水,澆水是緣,它長出來了。今天紅豆不放進去,你每天澆水,它會不會長?不會,因為沒有因。你把一顆紅豆放下去,也沒有棉花,也沒有水,它也長不了,它沒有緣。你說佛法不能教嗎?就讓孩子很清楚,原來因都在我身上,外面只有緣,慢慢他就愈來愈成熟了,不會把責任推到緣上面去了。

  生氣有哪些生理反應,那就提醒他,這個行為對自己會有負面影響。當然可能這些生理反應也是讓他觀察身心,然後在快要發起來的時候懂得要節制,不讓它發得太厲害。這個時候,我實在忍不住了,離開現場,不然可能你發完之後很嚴重。你也要給孩子體會,有一些事發生以後是不能倒帶的,不能回到原來的樣子的。

  有個父親很善巧,他的兒子脾氣很大,他也沒去罵他。孩子一發脾氣了,他帶著孩子到後院的柱子上,木頭建的房子,木的柱子,然後就拿了一個鐵釘,鏗鏗鏗把它釘上去了。過了一段時間又生氣了,一天生氣好幾次,他父親都把他帶到後院去,再釘一個。釘到他自己很驚訝,我一天生那麼多氣,我一個禮拜生那麼多氣,釘得整個柱子滿滿的都是鐵釘。他慢慢警覺了,慢慢愈來愈少了。他看了很驚訝、很害怕,嚇死人。

  終於有一天他不生氣了,他父親帶著他,你不生氣了,把鐵釘拔一顆起來。他不生氣每天可以拔一顆,他內心裡面覺得不錯不錯。拔到最後他很高興,接著他父親告訴他,你鐵釘都拔掉了,都沒有了,你現在看到什麼?千瘡百孔,都是釘進去的痕跡在那裡了。所以孩子,你這句話出去了,可能這句話已經不存在這個世間,可是這個傷害就像這個孔留在對方的心裡,可能他十年都在流血,受傷了,他一想到就難過。我們跟這個同學能夠當同學,全世界七十幾億人,我們應該互相愛護,而不是去傷害對方,要珍惜這個緣。你看這個父親,他讓孩子用直接接觸去感受。所以當老師有時候也得要多讓孩子在情境當中去感受這些義理,他就很深刻了,因為畢竟你在論述,相對比較抽象。

  我記得我第一次教學是帶七個小朋友,一年級,在關山,剛好有一個老師生產,找不到代課老師,因為那一年改了,以前都是高中畢業就可以代課了,那一年一改,大學畢業才能代課。結果東邊的年輕人都跑西邊去工作了,我這個西邊的年輕人跑東邊去了,找到我了,推都推不掉。幸好沒推掉,所以佛菩薩慈悲,我這個悟性太差了,不知道教書有意義,還得佛菩薩點化我。

  我記得我當時候教書很忙,每天要想,我要教這些自然科的內容,怎麼去讓他感受?然後就在房子裡找個舀水的盆子,還是到院子裡去摘一顆瓜,反正就在那裡想,我用什麼道具可以讓他們體會比較具體。你看那時候沒什麼教學經驗,但是挺有熱忱的,但是初發心要保持。所以我有時候跟一些年輕人,他要教書了,「我很擔心我教不好」。我說不要擔心,《大學》說的,「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一個媽媽沒有生過孩子,她很緊張,我能不能把他照顧好?但是她全心全意,沒有達到一百分,不可能低於八十分,心誠求之。

  我去問過一些老教師,我請教他們,常常回來找你的是你什麼時候教的學生?他們都很快就回答,「我剛畢業,大他們沒有四歲、五歲」。有!我媽媽那個年代十六歲就出來教了,高年級的同學十二歲、十三歲,差不了幾歲,不是這麼教過來了嗎?而且這些學生還常常找她。甚至於我媽媽說,當時候我打得很厲害的,每一次在路上遠遠看到我,「老師好!」我媽媽都有點不好意思了,當時候打他打得比較凶。現在好像局面不大一樣了,不能打。我什麼都沒說,你們也什麼都沒聽,年代不同了,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法。她說反而那個成績很好的,看到她溜走了。為什麼?看事不能看表面,看心。這個孩子不會讀書,但是挺仗義的,所以你打他他知道你為他好,他不會記恨你;但是你看起來成績很好的,他care的就是分數。

  所以有一次我班上一個戴著眼鏡的,我在那裡給他講德育故事,講講講,他說,「老師,你講的這個又不會考」,害我都快接不下去了。你看這個孩子都在在乎什麼?考試、考試、考試。你說這個孩子拿了第一名離開了,他會記住你嗎?但是我們當老師的當下能不能感覺那個學生的心?感覺到了就可以因材施教,不然他這樣繼續下去,他一生不會快樂的,他都是功利主義。連我們這麼賣力演出講德育故事都不能感動他,顯然充斥在他的內心裡面的NO.1的就是分數。

  當察覺自己生氣時,安慰自己生氣沒關係。

  我想這個「沒關係」,不知道是我們現在台灣的遣詞用句,還是……等於是說,這個「沒關係」在孩子所產生的一種心理理解是滿關鍵的。這個沒關係是不要太自責,不要讓他自責是對的。但是假如這個沒關係是讓他生了氣以後覺得沒關係,對別人也沒關係,那這個可能我們就要引導他了,這個發脾氣對自己、對別人會造成什麼影響。

  重點是生氣時要如何做會比較好,這個就分析給孩子看,你已經發了,那你接下來要怎麼做會比較好。這個都是要讓他對自己的行為能夠去了解會造成什麼結果,沙盤推演。再來,進一步引導他怎麼讓自己別生氣。這個是生氣了怎麼處理,症狀;怎麼讓自己不生氣,根本,標本兼治,都要教。生了氣,不要讓這個氣繼續坐大,有時候會造成更大的傷害。

  不知道成德這麼探討,劉老師聽了之後你有另外的角度,可以再繼續探討,再提出來,就事論事,有的話可以提出來。或者其他的老師,你們有特別寶貴的經驗,也可以供養出來。

  好,我們還有下一個問題。阿彌陀佛。這個問題可能是我們每一個在校老師都要面對的。

  根據台灣目前的法規,只要小孩身體上有被打的痕跡,加上疑似是照顧者打的,就要通報到社會處的上層組織,讓社工介入,往往負責的是學校輔導室的教師,可能是輔導主任、輔導組長或者專任輔導教師。然而現實層面是主任有時覺得是不用通報的,主事者他覺得不用通報,但是不符合法規,或是通報後學生反而被父母下了封口令,說不能說自己被打,或是有傷痕時也不敢讓老師知道。請問到底是通報好還是不通報好?要通報是法規的規定,而在現實層面中,可能當事人或者老師會壓一些有傷痕的案件沒通報,因為知道可能當地政府是不會成案的(我現在都沒有把那個地區念出來,因為太敏感)。或者老師不希望通報,不知道有沒有犯戒律,因為戒律有說不違反國法。也有過自己覺得要通報,可能領導覺得不用通報。假如這個時候老師還是通報了,那有可能會造成領導跟他相處不愉快。

  你看這是我們共同面對的問題。假如我們面對這些問題沒有辦法把佛法、把傳統文化用出來,那我們自己也都會在這些困擾裡面,這個時候我們跟人家講有佛法就有辦法,底氣就不夠了。

  我們就問題來看,從整個客觀社會的緣分,甚至於它的法令,它的整個風土人心,情、理、法都要考慮在裡面。在西方社會,第一個字是法;在東方社會,第一個不是法,但這個不是對錯的問題,這個是已經形成了這種人在處理事情當中的先後順序。什麼叫義?義者宜也,就是很適宜、很適當,那叫合情、合理、合法,三個要圓融的去考慮。

  那成德先提供幾個理。首先從持戒的角度,持戒,開、遮、持、犯。你該開戒的時候不開戒,那就變執著了。你明明知道這樣做下去其實對事情沒有幫助,但是我要持戒,那變執著了。該開緣也要開緣,所以這個持戒也是一門學問。

  舉個例子,有一隻兔子從一個修行人前面跑過去了,很快的一個獵人來了,他問你兔子往哪裡跑了,那我們要怎麼說?我告訴他了,我持戒了,我沒有妄語。可是那兔子會死,再來,那個獵人會造殺業。那這個時候該不該開?該開。

  我們在境界當中是要考慮到,第一個考慮到學生,因為他是最核心的,考慮到學生。你不能這一件事情讓他很痛苦、很有壓力,他被父母又壓他,你看他的健康(心理健康)會因為這件事情愈來愈產生問題。所以我們隨時要能體會到孩子的心理狀態,那不只還要考慮他的心理狀態,還得考慮他的父母的心理狀態,還得考慮我的主管,還得考慮我相關的這些幹部,都得考慮在內。

  我們首先處理這種事,要一來沒有私心、沒有得失。而且甚至於什麼?面對所有的人,我們的內心不能有對某一個人看不順眼,對某一個人有成見,這樣有時候處理下去,有時候會摻雜自己的情緒在裡面,會激於意氣,會牽於感情。比方說你對孩子很有感情,但是太有感情的時候,你再跟他父母相處,有時候他父母會覺得你跟他有對立。佛法裡講慈悲為本,不是對學生慈悲而已,你要讓每一個你接觸相關的人,都讓他感覺你是來護持他的、來幫他的,不是來給他添麻煩的。

  當然這個不簡單,但是你真有真誠慈悲愛心,「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都能感受到。哪怕他現在不能感受到,他人生經歷個一年、兩年,他就會感覺到了。所以有時候我們在處理事情人家不能理解,當然我們的心都用對了,不能有貪瞋痴在裡面。都用對了還有人誤解你,也是好事,消業障。一心為公還為人輕賤,《金剛經》告訴我們:「先世罪業應墮惡道」,我們過去生種了三惡道的因,所以現在一心一意為眾生,還會被人家輕慢、毀謗、不理解,但是他一輕慢毀謗,「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老和尚明理,面對人家毀謗侮辱,還給他立牌位,幫他迴向,他幫我消業障,他是來成就我的。老和尚把五十三參善財童子表演給我們看,連毀謗他的人都是來成就他的。

  我們有這個心態,面對一個人,經歷一件事,我們就向上提升了。所以這都很考驗我們的定力、考驗我們的心態。我們一發生事情,我們產生好事、壞事,一產生那種壞事的感覺,我們的能量就馬上下降了;一不分別執著,隨緣妙用,隨這個緣護念所有的人。佛菩薩派作業給我了,那我們要考慮情理法。當我們都是考慮情理的時候,說實在的,當地的官員立一個法令來解決問題,那都已經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了,是吧?我們都可以想像,你推演一下。我們有華人朋友到美國去,移民了,小朋友到學校去了,老師就告訴他們:「爸爸媽媽打你們,請打119。」不是,舉例。老師就教他們這個,你說孩子那麼小,假如剛好遇到這個小朋友什麼都聽不進去,只認棍子,那這個孩子怎麼教?

  再來,其實這個都是惡性循環,真正愛孩子的父母,他不會亂發脾氣的。甚至於他真的處罰孩子,孩子的感受就是太對不起爸爸媽媽,「打在兒身,痛在娘心」。我這輩子就被我媽媽打過一次,那真的是痛在娘心,打兩下,也不是很重,媽媽頭就一回,流淚了。我們都感受很深,一輩子不會忘記的。但是現在沒有辦法,父母不知道怎麼做父母了,「人不學,不知道」。所以我們現在只能什麼?盡力,有緣多跟家長溝通教育的這些理念,把好的這些經典、好的老法師這些教誨供養給家長。其實可能事後他自己也很後悔,他控制不住自己脾氣,可是你去的時候,都感覺是要為他整個家好,這個時候你再推薦這一些。甚至於他都感覺到你都在給他留情面,你都在替他擋,「你看照法令這個要上報的,你當父母,有時候孩子這些情境有時候忍不住,可以理解,但是我們怎麼壓,畢竟到時候壓不住怎麼辦?」你看我們都可以很坦誠的跟他溝通,因為我們裡面沒有利害。

  甚至於對我們的主管,他不同意通報,你也要問他:「那領導你的考慮是什麼?」等到他講出來的時候,有時候我們就有靈感,「但假如突然會怎麼樣,那我們怎麼應對?」可能你的主管說:「我怎麼沒有想到?」所以都是溝通的機會。

  當然我們在做的過程,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好了,不然有時候我們學佛會放不開。看自己的心是為一切眾生,這個是屬於開緣,這個就不屬於犯戒了。

  這個是成德就這個問題提出來一些理上,可能事上我們還會遇到不同情況,或者具體要怎麼對待。也可以請劉老師或者其他,你們曾經遇過的,你們可以提出來現況,或者是你曾經處理過的經驗,大家可以一起探討。假如你突然明天靈感大發,希望你把它寫下來,然後發給我們。為什麼?緣起法界,我們一起探討了,明天你的分享一出來,大家印象深刻,都受用了。假如你一個月再出來,那不一樣,那個熱度涼了一大半;明天就出來,或者現在就探討,印象深刻。所以一切都是因緣法,它是有差異的。我們請陳校長。

  陳校長:阿彌陀佛。尊敬的法師,還有各位同修大德,當初在擔任國小的校長也常常遇到這種情形,所以我們通常,就有時候如果程度不是那麼嚴重的一個體罰問題,我們真的會請家長到學校來,也是跟剛剛法師分享的一樣,我們請家長到學校來之後,家長通常就會一直抱怨孩子這裡不聽話、那裡不聽話、那裡不聽話,然後我們就幫他想辦法。當然孩子是不在場的,我們請老師一起過來,老師、學校、主任,我們一起幫家長來討論說,怎麼樣來幫忙家長,來解決孩子在家裡這樣的一個不聽話,或者是有的是偷竊,有時候是常常有一些家長很懊惱的問題。經過這樣子跟家長一起來協助,那也告訴家長相關的一個法令,讓他知道絕對不能再用這樣子比較傷害性的一個體罰,家長也知道說法令的一個層面。經過這樣子一個,也告知學生說,而後絕對這樣的行為,我們已經跟你的家長取得一個聯繫,我們要一起來改善。

  通常經過這樣的一個親、師,還有學校行政,大家一起來努力,通常是有成效的。而且社工他們其實在處理這樣的事情,也是抱著說,家長是不是對學生有真正的一個身心的傷害?如果家長只是一時的氣憤,通常他們還是以勸導為主。這是以前處理的經驗,供養大眾,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陳校長。這個就很具體,怎麼來應對。而且我們也隨喜我們台灣的志工,也是情理法,不是說一下子就用法了,也是會衡量情節的輕重來處理,因為畢竟我們的動機是希望孩子好,希望他的家庭好。當然情節重的,有時候該處理也得快速處理,這個都要依情況判斷。為什麼佛門說無有定法可說?你得看實際情況。他假如已經嚴重到很危急了,到時候造成無法挽回的情況,那這個就麻煩了,到時候會追究責任,那就很遺憾。

  我們也要有一個信念,縱使很嚴重都能處理,只要我們用對心了,再嚴重的問題都是往改善的方向在走。可能大家又會想了,他假如業太重了,怎麼辦?所以我們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我得盡力。盡了力,一個孩子,甚至於他的家庭,在生命當中見到一個老師是完全為他好的,他一定會留在心上。我們不知道他的業力有多大,但是我們相信孩子可以感覺到我們的愛的,所以他會來找我們的,或許是一年後,或許是十年後,或許是三十年後,或許是下輩子,但是我們已經跟他結下了這個緣。連佛菩薩他都不能說我馬上可以度這個眾生,因為萬法因緣生,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

  所以我們安住在這顆真心上,我們全心全意,這個緣就結得很深很深了,結得愈深它愈早起作用,就對了。你說那可能他又要經歷千瘡百孔,那也是他的緣,為什麼?他過去生造的業因,他這一生不受都不行。我們看到釋迦佛被滅族了,佛陀也擋不了。

  可是大家也不要太因為世間這些傷、害,甚至是命沒有了,而產生內心很大的擔憂、恐懼、害怕,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真有智慧了,有可能這個孩子五年之後回來,他已經又受了一些傷,可是你有道力了,你可以在跟他聊這些傷的時候,讓他轉煩惱為菩提,化危機為轉機。因為其實人在面對他人生的逆境惡緣,其實也是在消他的罪業,不然這個壞事不找別人怎麼找他?只要他的心態能擺正了,他人生所有的事都會產生正向的力量,可是他能夠有這樣的心態素養,那就要看他受哪些教育了,他有沒有遇到這麼好的老師,可以建立起他這樣的人生態度。所以每個人總在遇緣不同。

  我們謝謝劉老師的提問,還有我們陳校長這麼寶貴的經驗。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以前,我還特別提醒自己,不能沒有進度,每一次進度都二三行。你看我這麼提醒自己了,結果一看到大家太高興了,得意忘形,又聊了這麼一大圈。不過我們還有五分鐘,我們還是聊兩句,還是有進度的,還是有進度的。我們前面聊的都跟後面有關係,我會證明給大家看。這些理事應該都是相通的。當然我也不能給自己找藉口,下個禮拜一定會很有進度,會很有進度。

  我們看老和尚他有說出來他是怎麼修學的,他怎麼應對因緣的,他也傳授給我們了。就像這個鏡子一樣,境來不拒,境去不留,邊都不沾,人家問他就能答,而且還答得別人很滿意。我跟大家保證,每一個人都做得到,只要肯效法老和尚。所以我們昨天還引了幾段,老人家在「十年因緣」,李炳南老師教導的,教導他怎麼學。接著老人家說了,「所以團結宗教這個工作我來做,我能做得成功」。師父他老人家在境界當中他很清楚,哪一些工作他來做,哪一些工作趕快要給學生做,不然學生依賴,依賴就得不到鍛鍊、得不到提升了。

  成德記得,二O一九年,在老法師的房間裡面,老人家都已經躺下去準備休息了,突然又從床上爬起來,對著我們說:「我講六十年夠了,接著換你們要講了。」我當時候聽下來,師父講也是慈悲,不講也是慈悲,這個我們弟子要體會。佛陀住世是慈悲,佛陀涅槃也是慈悲。佛菩薩是慈悲,慈悲為本,他的慈悲在哪?他的行為上。涅槃是佛陀的行為,很多人看佛陀涅槃了,哭得稀里嘩啦的,那是他情感作用,他看不懂佛陀在提醒他什麼。阿難尊者情也很重,馬上阿[少/兔]樓馱提醒他,「不能哭了,你是侍者,有好幾個大問題你要趕緊請教佛陀,不然就沒機會了」。所以面對事情不能感情用事。

  說實在的,佛真的離開我們了?唐朝智者大師釋迦牟尼佛再來的。我們都讀過「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讀啊,千百億化身,在哪?所以彌勒菩薩,宋朝彌勒菩薩走的時候他都講了,「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他給我們表演都沒有停下來,「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所以《了凡四訓》提醒我們,不能心粗而眼翳。

  不知道我今天《了凡四訓》有沒有推薦成功?真的這一部書理講得很透徹,真的我們能深入了,就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怎麼改造命運,怎麼幫助自己跟他人改過遷善。

  今天時間到了,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好,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