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深入,長時熏修

怎樣才是相應?-第250集

怎樣才是相應?-第250集

  經論裡面常常告訴我們「一念相應一念生,念念相應念念生」,注重在念念切實之願,這就是說一念相應的重要性。「一念相應」我們聽得很多,也能夠說得出來,究竟要怎樣才相應?我們就這一部經裡面所說的來談,前面六方佛所表的義趣要真正能夠體會,要依教奉行,依著六方佛所表的層次提高自己的境界,認真努力去學習,把這部經的經文字字句句變成自己的行為,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這就叫相應。

  阿彌陀經要解大意(第19集) 1991

  

  換句話說,如果不能夠實踐篤行那就不叫做相應。所以我們的信、願、行要融成一個,決定不能夠把信、願、行分成三個,那就不相應了。信中就有願、有行,願中有信、有行,行中有信、有願,這就叫相應。

  阿彌陀經要解大意(第19集) 1991

  

  今天大家都曉得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在什麼地方?就在不相應。我們再要追究,為什麼不相應?大概第一個是對於西方世界事實的真相,以及我們現在處的這個環境的真相,沒有真正的理解,因此他依然是看不破、放不下,這就成了嚴重的障礙,所以這些都在平常要訓練,要常常覺而不迷。日常生活當中認真努力的學習,必須遠離娑婆,一心嚮往極樂世界,如小孩的思念慈母,如遊子的思念家鄉,這個樣子才有決定得生的把握。

  阿彌陀經要解大意(第19集) 1991

  

  從前李老師講,一萬個念佛的人,真正往生的也不過兩個、三個。為什麼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這麼少?那就是他把西方極樂世界情況沒搞清楚,以為念念這句阿彌陀佛就能往生。其實人家經上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嚴格的來講,沒有前面這一福,你決定得不到三皈。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第41集) 1990/4

  

  好像蓋房子,這個三福是基礎、是地基。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那是基礎的基礎,沒有這個不行;三皈、眾戒,是基礎裡面第二層的基礎;到「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那是基礎做好了,然後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一念相應一念佛,這才能往生。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第41集) 1990/4

  

  所以那一句佛號是依什麼基礎上念的?這個基礎上念的。從這個基礎上建立信願行三資糧,這三個條件,這才是穩穩當當往生,所以大家千萬不能疏忽。信願行,我信念佛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家裡不孝順父母、不能尊敬師長,那個沒有用處的,蓋大樓沒打地基,蓋了就倒下來,所以那是不能往生的原因。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第41集) 1990/4

  

      『一念』裡面就有信有願,「念」是行,每一句佛號裡頭都具足信願行,這叫『相應』。如果我雖然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我也不信,根本也沒有意思往生,那個念了不相應,有沒有這種人?這種人多得很,但是這個種了善根。這個道理不可以不曉得,你不曉得,你就有懷疑,信心就不堅固。你曉得這個道理,愈念愈歡喜,愈念心愈清淨,愈念煩惱愈少,愈念智慧愈長,那個不一樣,所以一定要明理。

  阿彌陀經要解大意(第7集) 1986 

  

      信願行是三樁事情,三資糧,其實這三資糧在一心當中、在一念之中。我們念這一句佛號,常說一念相應一念佛,怎麼叫相應?這一句阿彌陀佛裡面,與信相應,與願相應,與行相應,一即是三,三即是一,這叫相應。念這句阿彌陀佛,這裡頭沒有信願,這個佛號就不相應,不具足三資糧。所以說相應,一定要記住這句話,信願行在一心當中,一心稱念,這裡頭信願行就具足了。所以它沒有先後,不是定三,是一而三,三而一。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第40集) 1993/6

  

  假如還是三心二意,信願持名四個字沒有做到,這是真正能不能往生的關鍵。一定要把這四個字老老實實的做到,換句話說,一心稱名。簡單的說,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什麼心思都沒有,這就是信願持名,這就是一心稱念。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第40集) 1993/6

  

      凡夫用的心都是三心二意,這哪能成功?給諸位說,用這個心念佛不相應,用這個心持咒也不相應,用這個心去研究教理,還是不相應。這個心要不得,一定要懂得用一心。一心裡面不但具足信願行,也具足覺正淨,具足戒定慧;換句話說,就是六祖大師所說,「何期自性,本來具足」。自性是什麼?自性就是一心,一心就是自性,本來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六祖大師講的自性就是這部經上講的一心。所以你用一心稱念,就統統都具足了,圓圓滿滿。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第40集) 19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