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深入,長時熏修

放下,真誠心才現前-第300集

放下,真誠心才現前-第300集

  我們現在功夫就在放下。功夫不是在每天念多少佛,念多少經,磕多少大頭,不是這個事情,功夫在放下。因為放下之後,你是用真心,真誠心念佛,那個一句佛號非常管用,一句佛號,就跟阿彌陀佛連上線了。沒有放下的人,怎麼念接不上,好像電信中斷,總是接不上。印祖說一分誠敬,那就是一分的接通,十分誠敬那是圓滿的接通。放下,真誠心才現前,放不下,真誠心不能現前。我們要曉得這個道理,要把它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功夫就得力。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306集) 2011/2/27

  

  我們今天要改的是什麼?要修的是什麼?把自私放下,慈悲心就現出來了;愚痴放下,智慧就生;貢高我慢放下,平等心現前;一切染污放下,七情五欲放下,清淨心現前;一切虛假放下,真誠心現前。這個人叫真修行,都在處事待人接物。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766集) 2002/7/12

  

  佛法知難行易,我體會到了,行真的不難,知太難了。就是因為知難,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知難!行太容易了。行就是放下,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轉凡成聖了。放下虛偽,馬上你真誠心現前;放下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清淨心現前;放下貢高我慢,平等心現前。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810集) 2002/8/4

  

  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放下分別執著;放下佔有的念頭,放下控制的念頭,放下支配的念頭,這是現前要做的,然後再進一步,那就是經典裡面的標準,放下一切執著分別、起心動念,你念佛功夫就得力,那叫淨念相繼,沒有一個不往生,而且往生是高品位。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257集) 2011/1/30

  

  有人念一輩子都沒有辦法做到功夫成片。出家老修行人,一天到晚在道場裡面手不離念珠,口不離佛號,念到八十、九十,功夫還不能成片。什麼原因?「我」沒有放下,這是大障礙,這是病根的所在。蓮池大師在《疏鈔》裡面雖然講得好,他用了一個比喻,他講念佛功夫,「明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這個話講得沒有錯。可是你要記住,念佛必須放下萬緣,這才叫功夫。萬緣裡最重要的,放下我執,《金剛經》上講的「無我相」;你有我相就不行,你的功夫就不得力。

  大乘無量壽經(第94集) 2000/7/29

  

  佛法裡面修學的功夫,完全在放下,你的煩惱習氣放下多少。功夫從哪裡看?從煩惱輕、智慧長,從這裡看。你每年煩惱確實輕了,今年比去年輕,去年比前年輕,一年比一年輕,智慧一年比一年增長,這叫功夫,這是你修學真有功夫了,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226集) 2010/12/19

  

  所謂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我們今天念佛功夫念不成功在哪裡?念佛相應的心太少,天天雖然念,不相應,為什麼不相應?你這個念裡面夾雜著妄想,功夫不純,力度不夠,功夫不純,你夾雜著妄念,道理就在此地。換句話說,身心世界統統沒有放下,跟這個佛號揉合在一起,所以這個佛號不得力,沒有感應。如果真的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了,這個佛號純,裡面沒有夾雜,沒有懷疑、沒有夾雜,那就一念相應一念佛。

  大乘無量壽經(第185集) 2006/2/28

  

  有人一天成功了,有人兩天成功,決定會成就的,只要你真心念。感應快速,原因沒有別的,就是放得下。念佛不能相應的,就是沒放下,要常常想想我還有哪些沒放下。沒有放下的自己能發現,不用別人說。別人也不會說你,說你生煩惱,還要跟你結冤仇,為什麼?你不相信。所以唯一讓我們自己能覺悟的方法,就是讀經、聽經。閻浮提眾生耳根最利,聽經比讀經更有效,讀的時候沒有讀懂,聽,聽懂了。

  二〇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568集) 2014/1/4

  

  聽經,反覆聽一部經都行,古聖先賢教導我們這個方法是好方法,妙法,一部經不斷重複去學習,好事。沒有開悟不換題目,為什麼?求念佛三昧,得到念佛三昧之後就有開悟的可能。這個例子古今中外都有,只是我們粗心大意沒體會到。我們自己循著古聖先賢這條路子走,他走到了,我們一定也能走到。

  二〇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568集) 2014/1/4

  

  果然真的看破、放下了,你就有淨土。你還沒有能真正看破,真正放下,你雖然天天在這裡念阿彌陀佛,天天念《無量壽經》,沒有淨土;也就是說,你還沒有辦法往生,你跟阿彌陀佛不相應。果然真的看破、真的放下,你有淨土,你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瞭瞭,你具足了往生的條件,你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有感應了。這個感應別人不知道,你自己很清楚。我們一般人講消息,跟西方極樂世界通了消息。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294集) 2004/8/1

  

  誰能夠放下萬緣,就是放下這些東西,放下貪瞋痴慢,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恢復你的清淨心、真誠心。清淨、真誠就充滿了智慧,不再造作一切罪業了,這樣的人才能夠得生淨土,他有把握生淨土。

  大乘無量壽經(第47集) 199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