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深入,長時熏修

如何打破分別、執著?-第445集

如何打破分別、執著?-第445集

  念念為自己,念念為自己的小圈圈,那是分別、是執著。妄想、分別、執著把我們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輪迴,變成現在這個樣子,佛不給我們說出來,我們怎麼會知道?我們今天如何突破這個困境,沒有別的,還從心量上解決。我不想自己,也不想自己家庭,也不想自己小團體,執著破了。我念念為世界一切眾生,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分別破了。執著打破,六道沒有了;分別破了,十法界突破,你就恢復到一真法界。

  早餐開示 1998/11/18

  

  一真法界就像我們現在講,宇宙之間自然的生態,自然生態是最美好的。然後你才曉得,你有妄想、分別、執著,是把宇宙自然生態破壞了。而分別、執著到最嚴重的時候,我們現在居住這個小環境,地球,現在人知道,地球上生態環境被破壞了。所以全世界氣候反常,居住在地球上這些眾生都沒有安全感,什麼原因?我們生態環境被破壞了。能破壞的是妄想、分別、執著,這是根源,我們不能不知道。

  早餐開示 1998/11/18

  

  凡夫無量劫來就有分別執著,這是常講的著相、取相,執著的毛病,因為分別執著,這才造成現前這樣痛苦的結果,這是佛法裡面常說的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是這麼來的。但是這些相雖然是假相、是幻相,這種假相不能說它沒有,就正如同我們作夢一樣,夢中境界不可以說沒有,也不能說有,你說有,醒來之後它就沒有了;實在講不必等醒來,就在夢中也確實沒有,這就講當體即空。

  金剛經講義節要(第13集) 1995/2

  

  佛在這一會上教給我們的方法非常巧妙,就是教我們要發大心,心量要大,用大心量把執著打破。執著的病根就是我執,起心動念只知道有自己,不曉得有別人,這是病根,也是六道輪迴的根本。這個念頭要不破,無論修學什麼法門,修的功夫再好,也沒有法子超越輪迴。

  金剛經講義節要(第13集) 1995/2

  

  大乘方法妙,叫你起心動念都為眾生想、為別人想,不想自己,久而久之養成習慣,「我」就沒有了。念佛人起心動念想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這樣漸漸把自己也忘掉了。不用這個巧妙的方法,要想把「我」給忘掉,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只要有「我」在,不管你修什麼法門都有輪迴。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71集) 1984/12 

  

  這一動念頭沒有我,你想這個心量多大。所以什麼是法身?清淨心就是法身,清淨心就是一真法界,因為清淨心裡頭沒有念,沒有念就是一真,就是一,一就是真,二就是妄。由此可知,我們修的這個法門實在講是直捷了當修一真法界,直捷了當修密嚴土,比起其他大乘一切法門,真的是殊勝、方便、簡單、容易;其他法門也是修這個,方法繁雜,路子迂迴曲折,沒有這麼直捷。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第12集) 1990/4

  

  這是把事實真相看出來了,你再也不會念念為自己著想。今天你有財富,你有權力,財富權力就像夢中一樣,借給你看看而已。如果你聰明,你真有智慧,你可以利用你的力量財富幫助一切眾生,不會自己去貪圖享受。自己貪圖享受,那真是錯到底了。藉著這個機緣,修清淨心,修「捨」。「捨」裡面包含著布施供養,利益眾生,成就自己清淨心,成就自己的大慈悲心,大慈悲行。清淨心,平等心,這是真實的。這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觀經上品上生章(第6集) 1992/9

  

  當然這個事情難,因為自私自利的煩惱習氣是無始劫來養成的,不是一朝一夕,哪有那麼容易斷得掉,慢慢的捨。從前章嘉大師教我先捨身外之物,比較容易捨,特別是心裡頭喜愛的東西,這難捨;難捨能捨,才真正能放下,這就叫功夫,這就叫做智慧,真正有智慧,真正下定決心要斷煩惱。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524集) 2006/3/18

  

  你不要怕自己沒有福報,你能夠起心動念都為大眾,你的福報天天在增長。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財富是果報,財施是因緣,我們能把自己的財物布施給一切眾生,你得的果報就是財富;你能夠以你的聰明智慧幫助一切眾生,你所得到的是智慧;以我們的能力幫助別人,使他離開恐怖,得到身心安穩、得到自在快樂,我們的果報是健康長壽。所以我們希望財用不缺乏,聰明智慧增長,健康長壽,應該怎麼樣學?學利他,不要求自利,愈是利益眾生,你的福報愈大。所以,何必念念為自己幸福去計較?這是大錯特錯!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第22集) 1993/6

  

  到完全沒有分別執著的時候,這個福是盡虛空,他的福報跟你心量成正比。你的心沒有分別執著,這個心跟虛空法界是一樣大;起了分別執著,那就劃成許多界限,你所修的超越不了這個界限。為什麼不把這個界限打破?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214集) 1984/12 

  

  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能把這些分別執著逐漸看淡,對於我們契入一真就來得容易。所以什麼事情看淡一點好,不要太認真,分別執著是愈淡愈好,心地愈清淨愈好,心量愈大愈好,為什麼?與自性相應,就愈接近;說個再淺顯的話,與清淨心接近,心就會愈清淨。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171集) 198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