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深入,長時熏修

永離熱惱 心得清涼-全1集

永離熱惱 心得清涼-全1集

  經句:

  如人夏熱,遇水清涼;熱惱有情得聞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必獲清涼離諸熱惱。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開示:

  「第三十,永離熱惱,心得清涼。所受快樂,猶如漏盡比丘。是為樂如漏盡願。」這一願為我們解答一個問題,彌陀稱為極樂世界,什麼叫極樂?這一願給我們解答出來,真的是名符其實。為什麼?他方世界找不到的,特別是凡聖同居土跟方便有餘土。實報土是平等的,諸佛如來都差不多,沒有多大的差別,唯獨同居土差別太大了。下面黃念老為我們解釋,永離熱惱。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229集) 2010/12/22

  

  「熱惱」是煩惱,「為劇苦所逼,身熱心惱,故名熱惱」。這個現象有,人在氣憤的時候,受極大的刺激,這個現象就出來了。發怒,所謂怒火上升,你看他臉是紅色的,身體都是滾燙的,全身發熱,這個發怒全身的能量全爆發出來,像火山爆發一樣,真苦!

  淨土大經科註(第174集) 2012/2/3

  

  能不能解決問題?只是把問題愈搞愈糟,決定不能解決問題,這錯了。真正有功夫的人,有智慧、有德行的人,再惡劣的環境,自己受再大的羞辱,不動心。這是功夫!不發脾氣,沒有怨恨,依舊保持清涼自在,那他處理問題是智慧,智慧處理一定非常圓滿。發脾氣不能解決問題,這個永遠要記住。

  淨土大經科註(第174集) 2012/2/3

  

  下面引用「《法華經信解品》曰:以三苦故,於生死中,受諸熱惱」。三苦是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有苦苦、壞苦、行苦;色界天,他欲斷掉了,所以他沒有八苦,他有壞苦、有行苦。無色界天,這是六道裡頭最高的層次,這些人非常聰明,就像老子所說的,《老子》裡頭有一句話說,「吾有大患,為吾有身」。這是非常聰明的人才能說得出來,我有很大的憂患,是什麼?我有個身體,那沒有身體多好。

  淨土大經科註(第174集) 2012/2/3

  

  確實,無色界天人就是最聰明的人,他沒有身體,他不要身體。不要身體就沒有壞苦,苦苦、壞苦都沒有,他只有行苦。行苦是什麼意思?他沒有辦法永遠保持這個境界,壽命雖然長,總有到達的一天。所以佛告訴我們三界統苦,三界就是六道輪迴。以三苦故,於生死中,受諸熱惱。受熱惱最嚴重的無過於地獄,八寒八熱那真的是劇苦所逼。身熱心惱這是講地獄情形。

  淨土大經科註(第174集) 2012/2/3

  

  「今極樂國中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永離熱惱」。像三界當中熱惱這個事情,在極樂世界沒有。為什麼?我們相信人性本善,我們相信世尊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換句話說,人都是好人,沒有壞人,他本性是好的,本性本善,沒有帶惡習氣。問題怎麼會變壞?人不能離開社會,不能離開人群,古人所謂的是「近朱則赤,近墨則黑」,這意思就是說,你接近善人,你的善增長;你要接近惡人,你慢慢就學壞,環境亦如是。

  淨土大經科註(第174集) 2012/2/3

  

  這是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佛在經上給我們講,但受諸樂,只有樂沒有苦。極樂世界連苦的名詞都聽不到,哪裡會有真的苦!為什麼沒有?苦樂是果報,煩惱習氣一切不善的心行是因,極樂世界沒有人有惡念,沒有人造惡業,所以那個世界,所有一切苦報你都看不到,從來也沒有人說過,所以永離熱惱。底下給我們解釋「清涼」,「清淨涼爽,正與熱惱相反」。這是極樂世界天人他們所受的,永遠是清淨涼爽,非常適合人們的生活環境,最美好的生活環境,修學的環境。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229集) 2010/12/22

  

  熱惱是染污,自私自利是染污,名聞利養是染污,五欲六塵是染污,貪瞋痴慢是染污,這個東西統統放下,你清淨心現前。熱惱生熱惱,清淨心生智慧,不生熱惱。平等心,菩薩所證得的,比清淨心高一等,菩薩所證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是佛所證得的,這是我們的自性,這是真正的性德。回歸性德,這就圓滿,這是真修行。修行不在乎你念多少經,念多少聲佛號,每天磕多少大頭,不在乎這些,那些是形式,真正重要的,清淨平等覺,真修行。我們的心一年比一年清淨,一年比一年平等,這個重要。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229集) 2010/12/22

  

  「《大智度論二十二》」,二十二卷,裡面有這麼一段話,「曰:人大熱悶,得入清涼池中,冷然清了,無復熱惱」。這是從比喻上說,一個人遇到炎熱,像夏天,溫度太高,四十多度以上,人受不了,能有個清涼池,到池子裡面去泡泡,這就很舒服,能夠解除熱惱,佛用這個做比喻。「清涼池,喻涅槃也」,涅槃就好比是清涼池。「今往生之人,入於彼土大清涼池中,故皆心得清涼。」用這個做比喻,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人心清淨,人心平等,人心覺而不迷,所以熱惱的現象在極樂世界完全沒有。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229集) 2010/12/22

  

  人要是往生極樂世界就好比入清涼池,用這個做比喻,這是我們很容易體會得的。「漏盡比丘」,漏是煩惱的代名詞。譬如我們這個茶碗,這個茶碗盛茶的、飲料的,如果下面有破損,你盛的東西都漏掉,都漏失了。佛說我們的心就像一個盛水的杯子一樣,現在有煩惱,煩惱就是漏洞,你所修的這些功德全漏掉,這真煩惱,功德積不住。從哪裡漏掉?從貪瞋痴慢疑漏掉,這五個洞,這五個是大洞,還有小的,怨恨惱怒煩是小的。你看有大洞、有小洞,盛一點點東西都漏光。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229集) 2010/12/22

  

  佛這個比喻是真好。那怎麼辦?我們必須把這個洞堵塞住,我們修的功德就能保存得住。所以漏是煩惱的代名詞。根本煩惱是貪瞋痴慢疑,隨煩惱怨恨惱怒煩,這東西平常不能有。可是這煩惱已經在自己心裡面生了根,隨時它會發作,當它發作的時候,你要有高度的警覺心,你才能防止。古大德常常勸導我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是什麼?就這些煩惱,它起來不怕,你要覺悟得快。覺悟什麼?把它轉過來。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229集) 2010/12/22

  

  修淨土法門的人就用這一句佛號,貪心起來,立刻就發覺,阿彌陀佛把它取而代之,讓這個貪念不能再繼續增長,這個念頭馬上就消掉。不順心的事情,瞋恚心生起來,這念頭才一動,第二個念頭,南無阿彌陀佛,把瞋恚心伏住,這叫真修行。這種念佛人是真會念,你看念念把煩惱伏下去,伏久了煩惱自然就沒有了。不會念佛的人,口裡面念佛,心裡面還生煩惱,那不會念,他伏不住,讓煩惱把你念佛的功夫全破壞了。所以念佛功夫不得力,道理就在此地。由此可知,修行真的是要先斷煩惱,然後修行功夫就得力。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229集) 2010/12/22

  

  用什麼方法來伏煩惱?還是要用佛教給我們的辦法。佛教的辦法很多,八萬四千細行,那都是方法。無量方法裡面,實在講,最殊勝的方法,最簡單的方法,最實用的方法,無過於這一句佛號。不管什麼煩惱起現行,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不論什麼事情,只要念頭才動,第二個念頭就是阿彌陀佛。這個好,一方面可以把煩惱伏住,另外一方面跟阿彌陀佛路線接上了,一向專念,求生淨土,這個線接上了,這是無比殊勝的修學方法。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229集) 201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