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深入,長時熏修

無情不能學道,情不空不能入道-第631集

無情不能學道,情不空不能入道-第631集

  法語:

  有情執,就出不了六道輪迴。可是佛法並不是教我們把情斷掉,情斷掉,智也沒有了,為什麼?情跟智是一個體,不能斷的,怎麼辦?轉變,把情轉變成智,這就是轉凡成聖,轉迷為悟。

  

  節錄:

  六道輪迴的形成主要的因素,第一個因素是情執。你有情執,你就出不了六道輪迴。人要沒有情,好像誰也不願意聽這個話,人要變成無情,那這個人很殘酷。那不是的,如何把情轉變成智?所以佛法不是教你把情斷掉,情斷掉,智也沒有了。為什麼?情跟智是一個體,不能斷的,怎麼辦?轉變,把情轉變成智,這就是轉凡成聖,轉迷成悟。情是迷的,那個相是迷;智的相是覺悟。所以,佛教我們轉變。

  大乘無量壽經(第85集) 2000/4/22

  

  我們現在為什麼轉不過來?轉不過來是兩個因素,第一個因素是道理沒搞清楚,堅固的執著不肯轉,理沒有搞透徹;第二個是習氣太深,無量劫以來我們就活在情執裡面,現在一旦要把它轉過來,好像有一點不忍心,捨不得。所以諸佛菩薩這才顯示出大慈大悲,不斷的重複教導我們,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

  大乘無量壽經(第85集) 2000/4/22

  

  不管是對人對事對物一定要看得很淡,對我們往生有大利益、有大幫助。現在我們在世間對一切人事物,如果情執很深,這個東西將來往生的時候會產生障礙。《金剛經》上的教訓,對於我們念佛人有大幫助,我們要常常記住,「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話要記住,能夠降低我們的情執,化解我們的分別執著,時時刻刻提醒自己。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293集) 2000/4/3

  

  我們很清楚的明瞭,我們過去生中曾經修學這個法門,怎麼知道?遇到這個法門能生歡喜心,這是往昔的宿根。修學這個法門何以未能往生?被情執害了,我們講這個人感情太重了。《楞嚴經》上佛說得好,情重的人往下墮落,情執愈淺的人往上超生,我們被情執害了。決不是說學佛的人無情,那也錯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293集) 2000/4/3

  

  學佛的人是把情轉變成智,諸位要曉得,情跟智是一個體。覺悟了,情就變成智;迷了,智就變成情;就在迷悟。換句話說,智是真情,情是虛妄,不是真實。怎麼曉得智是真情?智的作用是慈悲,永恆不變。世間人的情執千變萬化,今天跟你好,明天就惱了,所以古人知道清楚,說的是真話,叫虛情假意。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293集) 2000/4/3

  

  要知道六道裡面的眾生,都是虛情假意,可不能當真!他說喜歡你、愛你,笑笑,假的,不是真的,你就不會上當了。到他惱怒的時候,你心裡很平,為什麼?早就知道了,早就把他看穿了。他對你惱怒、恨你,也曉得那是假的,也不是真的,也不要在意,為什麼?過幾天他就好了,變幻無常。他不像佛菩薩,佛菩薩的慈悲、愛心,永恆不變。不變是真的,會變是假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293集) 2000/4/3

  

  修行要在轉識成智。轉識成智怎麼講法?識就是感情,智是理智,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要把感情轉變成理智,這是修行裡面最重要的。佛菩薩的行持是理性的,凡夫的行持是感情的。感情才有煩惱、苦難,理性就沒有煩惱,理性所顯露的是智慧,無量的智慧,是功德,不是煩惱也不是痛苦。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205集) 1984/12

  

  凡是我們在日常待人接物,能夠依理智去觀察,就叫做觀照;如果動感情就迷了,觀照就失掉。什麼是情?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佛法裡面所講貪、瞋、痴、慢、身見、邊見、見取、戒取、邪見,都是情,都是煩惱,這就是迷,迷的相。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8集) 1984/12

  

  譬如我們眼見色,合自己意思起了貪心,迷了。理智裡頭不迷,理智裡頭沒有貪心。不合自己意思起瞋恚心,也迷了。曉得自己迷了,這就叫觀照,我在這個境界裡面怎麼又起貪瞋痴?一句佛號提起來就是觀照,「阿彌陀佛」,回過頭來把你的迷情轉變成佛號,這是初步的觀照功夫。如果我們佛號是這樣念,得力了,一天到晚煩惱都沒有。煩惱才起來,「阿彌陀佛」,煩惱就沒有了,一句阿彌陀佛就把煩惱給化解,他怎麼不自在?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8集) 1984/12

  

  阿彌陀佛是自性覺,念佛是喚醒自己圓常大覺。我們在迷的時候需要念佛,需要把覺性常常喚起來,就是要用觀照功夫。覺悟的時候還要常常念,為什麼?初初覺悟,這個力量薄弱,如果不念又容易迷。所以諸位在日常生活當中,要能夠在起心動念之處,提起佛號,把這個念頭化解掉,這叫功夫得力。你能夠保持你的清淨心,二六時中身心清淨,智慧增長。無論處什麼事情,你都比別人看得清楚,比別人高明,你念佛才會有受用。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8集) 198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