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深入,長時熏修

「代眾生苦」供養-第647集

「代眾生苦」供養-第647集

  法語:

  能把自己的生活享受減少一分,去救濟苦難的眾生,這也是「代眾生苦」。比如我們想添一件衣服,如果不添也過得去,那就不添,把添這一件衣服的錢省來幫助眾生。今天想吃飯,可以減少一點,就把這一點錢剩下來幫助他們,都是「代眾生苦」供養。

  

  節錄:

  普賢菩薩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什麼叫法供養?經上有明白的指示我們,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勸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普賢行願品」給我們提出七種法供養的綱領,我們應當要知道學習。

  無量壽經(第19集) 1989/4

  

  眾生的苦哪能代?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因果是沒有辦法代替的,佛在經上講得非常透徹。各人因果,各人要承受,我們在《楞嚴經》上所看到的,阿難跟釋迦牟尼佛的關係是堂兄弟,關係非常密切。他遭摩登伽女之難,阿難自己才真正醒悟過來,曉得業因果報必須自己承當,他的堂兄是佛,也沒有辦法代替他。那此地這個『代眾生苦』怎麼講?雖不能代替,要有代替的心願,事上做不到,心不能沒有。能有代眾生苦的心,可以做到等流的這些事,我們講不是直接的,間接的可以。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第59集) 1996/4

  

  譬如我們自己發願勤苦的修學,為了將來要弘法利生,現在受很多苦,我本來可以不必受的!這一種苦,實際上就是代眾生受的,不是直接代的是間接代,什麼樣的苦難修行人都要能夠忍受;如果求自己生活舒適,不能忍受苦難,那也就沒法子幫助眾生。目標只是叫眾生得利益,自己什麼苦都願意受。

  大乘無量壽經(當生成就第一法門)(第13集) 1990/7

  

  我們今天把自己生活享受能夠減一分,去救濟他們,這也是代眾生苦供養。我們想添一件衣服,想到我添不添還無所謂,不添我也有得穿,那添這件衣服的錢就可以省下來去幫助他們。他們沒有得穿、沒有得吃,我們今天想吃一餐好的,我可以減少一點,我吃一點青菜豆腐,我能把這一點節省下來去幫助他們,這都叫代眾生苦供養。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第71集) 1990/4

  

  我們在物質生活上種種清苦,都是為了利益眾生,都是為了弘揚佛法。信徒的錢不是容易賺來的,他送給我了,我就常常想,用得不妥當我有罪過,佛門裡面常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要還債的。我相信因果,我很怕還債,我這一生決定不敢負債,負債的事情我不做,當然我就怕還債。所以人家供養我這個,我除了最低生活之外,統統印經布施送人。這些事實真相一定要搞清楚,一定要搞明白。所以,「代眾生苦」確實有具體的做法。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第17集) 1991/6

  

  這個一念慈悲心,就是諸佛菩薩的願心,我們能動一念,能夠這樣做法,就是供養諸佛菩薩的心願。由此可知,這個代眾生苦,我們確確實實做得到,時時處處都做得到。要常常想到那些苦難的人在生死邊緣上生活,今天不曉得明天。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第71集) 1990/4

  

  像從前宋朝范仲淹,他可以過很舒服的生活,出將入相,但是他過很清苦的生活,把自己的收入救濟困苦這些人。他一個人,在《義田記》裡面講養三百家,三百家靠他生活,這代眾生苦。所以他這個功德做大!子子孫孫都好,都效法范老先生,所以我們印光大師讚歎他。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第17集) 1994/11

  

  出家人我們看到虛雲老和尚,人我們沒有見到,老和尚那些照片我們看到很多。我們從所有照片裡面去看,老和尚從來沒有穿一件衣服上沒有補釘的,你找不到。這就說明,他這一件衣服穿多少年,穿破了補,破了再補,可以看到他生活的節儉。過去在靈巖山的印光法師,勤儉跟虛老和尚一樣。所收的一切供養,都做弘法利生的事業,決定沒有拿來改善自己的生活,沒有,都做了弘法利生的事業。過一種很清苦的生活,別人不能忍受,他過得很自在。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第59集) 1996/4

  

  這我們一定曉得,要能夠忍。像范先生他就能忍,能夠忍受這艱難困苦的生活;這也就是我們佛法裡面講「代眾生苦」。他可以過得富裕一點,但是他不這樣做,自己還過苦日子,希望別的苦人能夠過得好一點,這就是菩薩心腸,真的是大慈大悲。明眼人看到富貴榮華時間太短了,不值得,應當節省節儉去幫助別人;這迷惑顛倒的人他不懂,他不能忍,他貪圖享受。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第23集) 1994/11

  

  代眾生苦是個很大的力量,這個念頭。應用在修行上,佛菩薩在因地初發心的時候,他為什麼那樣勤奮努力?世間人的工作,無論讀書也好、就業也好,你非常精勤努力的工作,都有兩個力量推動你,一個是名,一個是利。如果沒有名利,你還肯幹嗎?你就不肯幹了。所以你一分努力有一分收穫,這個收穫是利的收穫、名的收穫。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第59集) 1996/4

  

  佛菩薩一切名利統統都放下、統統都捨掉了,他為什麼精進不懈?就是前面講的,他要為了利益眾生,所以自己怎麼樣的辛勞,他也能夠忍受,代眾生苦;換句話說,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都是代眾生苦。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第59集) 19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