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深入,長時熏修

如何有求必應?-第651集

如何有求必應?-第651集

  法語:

  「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常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波羅蜜,那就有求必應。這樣做,成佛都能求得到,這是所求裡最難、最不容易的,都能求得到,何況成佛以外的。

  

  節錄:

  「佛氏門中,有求必應」,要依照上面方法去求,你「常行布施及戒忍,精進定慧六波羅」,那就有求必應,這麼個求法。求成佛都能求得到,這個是所求裡面最難的、最不容易的,都能夠求得到,何況成佛以外的,哪有求不到的?所以求要合理,要如理、要合法,如理如法的求真的是有求必應。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第37集) 1990/4

  

  我們常說,我們希求的願達不到,必有障礙,你要把這個障礙找出來,把這個障礙消除掉,那不就沒有障礙了嗎?沒有障礙,所求一定就有應,有求必應,你的願會圓滿的。障礙出在哪裡?追究到根源,障礙出現在妄想分別執著;換句話說,你心不清淨、你心不平,心不平等、心不清淨這就是大障礙。所以佛菩薩教導我們隨緣而不攀緣,消除障礙,我們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就能夠現前。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55集)

  

  這個求不是為自己,為自己未必有感應。為眾生、為佛法常住世間,諸佛菩薩怎麼會不加持你?怎麼會不滿你的願?你沒有得加持,願望不能兌現,這是時節因緣沒成熟,我們自己應該認真努力修學,努力修學是消除業障。有願而不能夠滿願是因為自己有業障,業障消除了,有求必應。怎麼消業障?改過自新。我們的過失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是過失。妄想分別執著裡面最嚴重的,是非人我、貪瞋痴慢、自私自利。知道這些過失,徹底把它改過來,我們業障就消除,然後有求必應。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48集)

  

  所以『改往修來』,「往」是過去,過去所造種種的惡業,要知道改過自新,知道自己的過失就是真正覺悟,真的是把自己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言語、錯誤的行為,一樁一樁改正過來,那叫修行。

  『洒心易行』,「洒」跟洗乾淨的洗是一個意思。心裡面這些污染要把它洗乾淨,用什麼方法洗?那一句阿彌陀佛最好了。心裡面常常有佛號,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打掉。妄想分別執著就是心地的污染,用這句佛號把這些污染洗得乾乾淨淨。「易」是改換,改換以前不好的行為。因為你心地污染,你的行為當然不清淨,心清淨了,行哪有不清淨的道理?

  無量壽經菁華(第5集) 1996/9

  

  身心清淨,自自然然就有感應,『感降』,我們念佛的人就能得到一切諸佛如來的護念,得到龍天善神的保佑。『所願輒得』,這就是有求必應。求往生求成佛尚且能夠得到,何況其他的小事?沒有得不到的,真正是有求必應。有求不應,不應的時候你一定心地不清淨,你的言行不善才沒有感應。心地清淨,言行純善,沒有不感應的,真的是「佛氏門中,有求必應」。

  無量壽經菁華(第5集) 1996/9

  

  我們了解事實真相,就懂得如何改善自己的生活環境。命裡頭沒有財富,可以轉變成有財富;命裡頭沒有智慧,也可以轉變成有智慧,甚至於命裡面多病,不健康、短命,只要能夠修無畏布施,都可以轉得過來,這就是佛門當中常說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世間人有求不得苦,佛門當中沒有求不得的。為什麼?他懂道理,他懂方法,如理如法的去求,沒有得不到的,有求必應。這些理、事我們都要清楚,你就知道怎樣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創造自己的前途。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457集) 2001/11/1

  

  這個時代,從上到下,男女老幼,哪個人不追求名聞利養?那怎麼辦?過去的佛法是教我們要把名聞利養統統斷除,現在每個人都爭名聞利養,你說名聞利養都不要,沒人來學佛了。佛要度什麼人?佛要普度眾生。既然名聞利養已經泛濫,佛應該怎麼教他?教他追求名聞利養正確的方法,教他得到真正稱心滿願的名聞利養,那統統都來了。這違不違背佛法?不違背,佛法就是教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的。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第4集) 1993/6

  

  你把這個道理搞清楚、都搞明白了,「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沒有一樣求不到。求富貴得富貴,求功名得功名,求兒女得兒女,沒有一樣求不到。我們要求自己這一生幸福,家庭美滿,社會安定,天下太平,樣樣都求得到。不必多找這些經論,都涉獵,我們沒這麼多時間。淨土三經裡頭就能給我們圓滿的答案,就能給我們圓滿的理論、圓滿的方法。只要諸位留意,細心去體會,依照這個教訓去做,你一定稱心如意,沒有一樣得不到的。離這些你就得清淨心,你就得圓滿的智慧,有了智慧,沒有一樣不稱心如意的。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第4集) 1993/6

  

  佛法教學的目的是教我們回歸自性,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那是附帶的,那是小事,回歸自性是大事。回歸自性叫什麼?叫成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現在應該成佛。成佛就是成就覺了一切法,就這個意思。你對一切法覺悟、明瞭了,覺悟、明瞭還能把事情辦錯嗎?不可能。無論什麼事情,你去處理一定都非常圓滿,智慧解決問題。這些無比殊勝的利益不是從外來的,是你自性裡頭本有的,智慧是本有的、德能是本有的、相好是本有的,除了自性本有之外別無一物,全是自性有的。

  淨土大經科註(第9集) 201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