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深入,長時熏修

見人惡 即內省(粵語版)-第7集

見人惡 即內省(粵語版)-第7集


  《弟子規》中說:「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意思是說,見到別人有不好的地方,我們先不要批評,要反觀自己有沒有犯同樣的錯誤,假如有,趕快修正;假如沒有,繼續保持。

  批評只會讓人群失去和諧的氣氛,我們可以規勸或保持沉默。為什麼要保持沉默?時機還沒成熟,與他信任的程度還不夠,可能我們一勸,他還以為我們在找他的麻煩或者毀謗他。《論語》講:「君子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彼此建立了信義之後才能勸諫,相互之間沒有信義,就會產生誤會。

  看到有人做錯事情,一般人第一個反應是:你怎麼搞的?!孩子不小心把盤子打壞了,你馬上就火冒三丈,不停的罵他,這樣孩子就會更加內疚。如果這時能夠平心靜氣,孩子會體會到我的父母很有修養。假如先一起把這個殘局收拾好,孩子內心就很感激。再進一步,想想為什麼會造成這個錯事,檢討一下,反而一件錯事又能提升孩子做事的能力。

  見人惡,絕對不要放在心上,那是在我們最純潔的心上裝了很多別人的垃圾,這是最傻的。很多人說,看到別人做錯事,心裡就很難受,每天都一直盯著別人的缺點在看,內心憤憤不平,甚至憤世嫉俗,每天茶餘飯後就在數落別人的缺點。

  當我們在批判別人缺點的時候,事實上內心就得不到平靜。內心憤憤不平,與學問是背道而馳的。所謂「學問深時意氣平」,一個人學問愈深,應該愈心平氣和。我們也要從自己修身開始做起,當我們以這樣的心境去面對周圍的人,時刻鞭策自己不斷增長學問,就不會把時間浪費在數落別人的缺點上。

  有人說,都是某人讓我生氣的,是某人對不起我,所以就會氣憤,不能包容。我曾經問朋友一個問題:「按照邏輯學來講,沒有一個人能夠進入你的內心,既然如此,那真正傷害你的人是誰?」其實就是自己。

  

  順境、逆境都是老師

  善人、惡人是老師,我們所處的環境也是老師。環境不外乎兩種,一種是順境,一種是逆境。一個人的道德學問不是躲在山上成就的,而是在待人處事當中不斷歷練提升,所謂歷事練心。

  一個人進步最快的時候往往是逆境,所以要感謝逆境、感謝困難、感謝磨鍊,所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而順境最容易使人迷失自己,所有錯事往往都是在順境時做出來的。所以,面對順境要懂得時時提醒自己,不可放任,不可自大,我有這樣的順境是多少人給我的栽培,要常懷感恩心,要把順、逆境都當作是老師。

  

  善於向天地萬物學習

  不只是人,乃至萬事萬物都可以做為我們的老師。中國聖賢人很善於向天地萬物學習。

  人們常用竹子比作君子。竹子一節一節,表示很有志氣、很有原則。竹子愈高的時候,就會稍微垂下來,表示竹子的謙虛態度。竹子是空心的,能夠虛心領受別人的批評,採納別人的建議。而且它每一節的節心特別硬,以此說明人生有很多的關卡,都要勇往直前去突破。竹子很正直,昂揚直立而不屈服,然而又能虛懷若谷納雅言。

  古人說為人要外圓內方,方就代表一個人正直的氣節,與人相處還要外圓,就是要圓融一點。有人常常直言不諱,沒有觀察情況、時機,讓朋友聽了很不舒服,之後不但沒有感謝他的勸告,還跟他翻臉。所以要圓融,並懂得觀察時機再去諫言。

  竹子都是整片的生長在一起,所以竹子願意選擇好朋友共同生活在一起,這就是環境對一個人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身旁都是一群正直有品德的朋友,在這種氣氛之中,就會「德日進,過日少」。所以,荀子講過:「蓬生麻中」,蓬是比較彎曲的一種植物,但是當你把蓬、麻一起種植時,麻都是很直立的,因此蓬自然也會直立起來,正所謂「不扶而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