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深入,長時熏修

如何勸人(粵語版)-第8集

如何勸人(粵語版)-第8集


  規勸一個人應該注意到:第一是存心,第二要注意時機,第三要注意態度跟方法,第四要很有耐心。

  言語的時機要會判斷,不該講的時候講,心是急躁的,反而事倍功半,達不到效果。我們可以從《弟子規》來觀察,哪些時機該講,哪些時機不該講。

  《弟子規》中說「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是勸誡,當父母有過失的時候,我們要懂得去勸誡。「親」可以延伸到五倫關係,除了父子關係以外,君臣之間,夫妻、兄弟、朋友亦如是。言語的態度要柔和,才能達到效果。

  

  勸父母

  有個讀書人叫孫元覺,他們那裡有個不好的風氣,當父母年老生病了,就把他們背到山上遺棄掉。孫元覺就勸他的父親不要丟棄爺爺,但父親不聽,所以他也跟著父親一起背著爺爺上山。

  把爺爺放下後,孫元覺馬上過去把竹簍子撿回來。他父親說:「竹簍子不要拿了,放在這裡就好。」他對父親說:「不行,以後等您老了,我再用它把您背上來。」父親一聽,馬上又把他爺爺背回家了。

  所以,我們要觀機而行,用非常柔和的言語、態度來規勸父母。

  

  勸孩子

  父母也要規勸孩子的過失。有一對父子,孩子十六歲已經學會開車。有一天父子相約開車出門,到了風景區,孩子要去加油,他們約定下午四點在這裡碰面。孩子加好油,看還沒到四點,便就近去看了一場電影,忘記了時間。

  等他想起來時,心裡也很焦急。他沒學過《弟子規》,不知道「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於是他跟父親撒謊說:「車子壞了拿去修理,所以回來晚了。」

  父親說:「你怎麼可以騙我?」孩子接著說:「車子真的壞了。」父親又說:「我打電話到加油站,他們說整個下午車子都在加油站,根本沒有修理。」兒子一聽很慚愧。

  接著父親就說:「我非常生氣、難過,但不是對你,是對我自己生氣。我教了十八年的孩子,居然會這樣騙我,是我教育失敗了。所以,我要自己走回家,好好檢討。」

  父親就這樣一步一步走回去,兒子開著車在後面慢慢的跟著。這次的事情,對孩子內心的震撼非常大,他會很內疚,終身不忘!相信這趟旅途是他所走過最漫長的旅途,也是他父親給予他最成功的教誨。

  所以,父母教孩子,要時時以一個反省的態度來感化小孩。

  

  勸兄弟

  古人勸自己的兄弟都非常有耐性,也很有智慧。

  明朝的時候,有一位讀書人叫陳世恩,他的弟弟每天在外面遊手好閒不幹正事,每天三更半夜回來,大哥就對他破口大罵。結果持續一段時間,弟弟仍然沒有改善。

  後來陳世恩就跟大哥說:「哥哥,你就別再罵弟弟了,讓我來試試看。」當天晚上陳世恩就站在門口等弟弟回來,結果過了十二點,弟弟才回家。

  他馬上跑過去說:「弟弟,你穿得這麼少,會不會冷?你肚子一定很餓了,我叫嫂子幫你煮一碗麵。」第二天、第三天……都是這樣做,對弟弟滿是關懷、愛護。

  一個人在外面遊手好閒,會不會覺得很快樂?其實內心是很空虛的。當弟弟感受到陳世恩對他的愛護,就會慢慢回頭。沒有人喜歡自甘墮落,只要你讓他有台階下,讓他知道怎麼走才是對的,你拉他一把,沒有人不願意接受的。後來,陳世恩的弟弟再也不遊手好閒了。

  要想成就一件事,一定要從修身開始,而不是要求別人。《中庸》裡說:「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射箭很像君子之道,正鵠是指射箭的目標。這是說我們不能因為射箭沒有射中目標,就說這支箭品質太差,把責任都推到弓箭上。所以,我們面對很多無法成就的事,應該要反省自己的態度與方法是否得當。

  

  勸領導人

  做為臣子、屬下,有個很重要的工作,一定要盡心盡力去做,那就是當我們的領導有過失的時候,要懂得勸誡他。而勸諫的前提是領導者對我們有足夠的信任才可以,千萬不能到一個公司才三天,就跟老闆直言不諱。

  古時候有很多良臣、忠臣都很守本分,只要君王有過失,他馬上勸誡,最有名的莫過於唐朝的魏徵。魏徵很有智慧,他一開始就跟唐太宗說:「我要做良臣,絕對不做忠臣。」唐太宗很好奇:「為什麼你要做良臣不做忠臣?」魏徵跟唐太宗說:「忠臣都要被殺頭,所以我不做忠臣。」這麼一說,唐太宗哈哈大笑起來,但是在笑的背後,唐太宗會思考:有暴君才會出忠臣,假如我把忠臣殺了,就變成暴君。魏徵這麼一講,他就不用擔心他的性命,因為唐太宗不想做暴君。唐太宗有如此尊賢的態度,難怪唐朝能出那麼多的賢臣,開創「貞觀之治」。所以,魏徵是我們為人臣非常好的榜樣。

  從這個故事中體會到,一個皇帝也好,一個平民也好,一生要成功立業,最不能缺少的就是身邊有真正肯勸誡的人。《孝經》說:「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一個讀書人有一個肯勸誡的朋友,那麼他就能保持美好的名聲。

  而現在人敢不敢勸主管?不敢!現在人是怕得罪主管,就不敢諫言,又擔憂一朝天子一朝臣,所以每天活在患得患失當中。人有得失心,就不能遵循理智、正氣去做事。所以,古人說「無欲則剛」,「欲」就是自私自利。

  《中庸》提到「君子居易以俟命」,君子絕不攀緣,只是充實自己,時時等待機會去造福於民。「小人行險以徼幸」,小人只想著利益自己,往往僥倖的心理都會做出一些不順道義的事,到最後福也折損了,得不償失。

  

  勸朋友

  面對平輩,也是要「怡吾色,柔吾聲」。但是在關鍵時,譬如他頭腦昏沉不清醒的時候,你對他「怡吾色,柔吾聲」他醒不過來,這時就得現怒目金剛了。

  我有一個朋友,她人生面臨一個很大的衝突點,情緒非常不好。有一天到我家,本來是要看書學習,結果一坐下來很氣憤的講了半個小時。我靜靜的讓她把苦水吐完,然後我就針對她所表露的情緒給予解釋,並且態度很嚴厲的指正她的錯誤,因為她情緒已經失控了,這時要用正氣震懾她。

  我講了半小時,她一句話也沒有說,然後就回去了。隔天一早她打電話跟我說,她活了三十多年,昨天接到了一個最好的生日禮物。我一聽覺得很愧疚,她昨天生日,我還罵了她一頓。但是,我從心裡佩服她,因為我這樣直言不諱,她還能有雅量接受規勸,這個人有大福,後來她的日子過得挺好。

  當時我是觀察時機,因為她對我非常信任,我才敢用這種態度去面對她,而這種態度不是發脾氣,是為她著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