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恩比博士(1889-1975),英國著名歷史哲學家,其所撰寫的十二冊《歷史研究》被譽為「史書之里程碑」。

他認為,文化才是一個文明的靈魂和本質(《歷史研究》第五卷)。國家民族之興亡,端在家庭能否遵守道德,國家能否遵循道義。

(《紐約時報》,12/06/1972)

他預見,地球村渴望和平,宗教教育將和諧世界,會有全球通用的語言出現。

(《南華早報》,02/17/1955)

他提醒世人有必要留意中國傳統的克己的精神以及大乘佛法「萬法一體」之慈悲。

(《展望二十一世紀》)

我有信心,過去的傳統也是未來的新趨勢。我們的選擇將是,並非是整個世界或碎裂世界之間的選擇,而是:選擇「世界大同」或者「世界毀滅」。二十一世紀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會融為一體。

(《紐約時報》,04/05/1964)

東亞擁有一系列歷史文化遺產,令其成為未來世界地理、文化之軸心。

⊙ 中國人兩千多年統一的經驗,可以借鑒實現天下大同。

⊙ 中國人胸懷天下的胸襟已是歷史悠久。

⊙ 儒家世界觀的人道主義精神。

⊙ 儒家和佛家的理性主義精神。

⊙ 堅信人絕不可試圖主宰自然,人應與大自然和睦相處。

(《南華早報》,05/03/1976)

歷史的發展是先有宗教,然後再從中發展出科技。我預計,它永遠不能替代宗教。

(《在未來中生存》)

人類的歷史根本就是宗教的歷史。

(《南華早報》,10/23/1975,頭版)

共同的倫理道德標準,至少是在最基本的道德問題上有著共同的標準,是讓社會穩定、政權持久的必要基礎。倫理道德和宗教密切相關,而宗教是人類生活之核心。

(《改變與習慣:我們時代的挑戰》)

乍看上去,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彼此不同,但是,如果您通過表面看實質,將會發現它們都教人們以愛來克服自私自利。

(《在未來中生存》)

我想我們需要發展一個世界性的文化,它融合了各個地方文化的菁華,並令其成為整個人類共有的文化遺產。

(湯恩比博士《在未來中生存》)

中國更成功地解決了兩個主要問題。其一,數百年來,中國國內在和平而有規律,相對較安定的環境中,維繫了數百萬人的團結一致。再者,中國融合了一個外來的思想文化—佛教,佛教豐富了中國本土文明。

(《地平線》雜誌轉載湯恩比博士的文章「誰是地球的繼承人?」)

世間皆以懲罰犯罪之故而立法,唯中國以道德為其立憲。中國的統治精英,同時也是哲學家,也就是將柏拉圖有著「明哲之王」的「理想國」變成現實。

法國哲學家伏爾泰《論中國》

所謂「仁愛」就是自願地以同情和體諒的態度對待普羅大眾。……這種仁愛的精神就是世界和平的希望所繫。只有真正把人民的需要放在第一位的人,才能具有這樣的仁愛精神。……在這一方面,中國人負有重大的責任去教育世界上其他各國的人民,因為中國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政治經驗。

(英國李約瑟博士《四海之內——東西方的對話》)

中國有三個顯著而獨特的重要特徵

⊙ 使用表意符號書寫(即漢字、文言文),不是使用拼音文字。

⊙ 在受教育的社會階層中,孔子的倫理學取代了宗教。

⊙ 通過知識分子來執政,而非世襲的貴族。

(英國伯特蘭 ⋅ 羅素伯爵《中國問題》)

我們說文言文是一種「書寫上」的世界語。這個大國裡,各處地方都能彼此結合,是由於文言文這種「書面的世界語」做了維繫的工具。中國之所以能保存政治上的統一,大部分也不得不歸功於這種文言的統一力量。

(高本漢先生《中國語與中國文》)

漢字是中國文化之中心所在。它在方寸之間凝聚了人類千萬年間所積累的生活經驗、對自然的觀察以及對生命的總結。

(瑞典漢學家林西莉教授《漢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