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們學佛,你說有所得,得什麼?最淺的功夫得清淨心,見思煩惱斷了。見思煩惱沒有斷,清淨心不現前。所以清淨心現前,這個人是聖人,不是凡夫。小乘初果就是聖人,小小聖,三界八十八品見惑他斷盡了。這是見思煩惱,思煩惱沒有斷,見煩惱斷了。佛為教學方便起見,將八十八品見惑歸納五大類,這好說。第一個是身見,執著身是自己,這是錯誤的。所有一切的不善,這個身見是根。比身見更深的一層是我見,我見比身見深。你看《金剛經》前半部,破我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個都是相。更深的我們講靈魂,有身見,這個是身。身見是誰?末那識,第七識,第七識是四大煩惱組成的。末那識第一個身見,從身見生起來就是我見。我,我見,執著這個東西,我們一般講靈魂,就是指這個。我愛,我愛是貪;我慢,傲慢,我慢是瞋恚;我痴,你看貪瞋痴。貪瞋痴是三個根本煩惱,從哪來的?從我見來的。沒有我,執著有個我。我是什麼?我就是貪瞋痴,就是我愛、我慢、我痴。所以《金剛經》後半部講得深,「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菩薩所證得的,平等心;前面是清淨心,小乘所證得的。我們有沒有能力在這一生當中證得小乘初果?這是事實,我們要認真去想想,然後選擇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都要通過這個渠道,沒有第二條路可走的,一定是斷煩惱證菩提,能斷得了嗎?證到初果,這是小小聖,最小的;在大乘就是初信位的菩薩,十信的初信,斷證的功夫完全相同,都是斷見惑。見惑斷了有兩種神通現前,天眼通,天耳通。六種神通是自性上有的,被煩惱蓋覆住,你能夠斷煩惱,六種神通自然現前,它並不是修得的。修是去障礙而已,斷煩惱叫修,煩惱斷了之後性德就現前,智慧透露,透出來了。
這個境界裡頭沒轉識,還是阿賴耶,阿賴耶不當家,當家的誰?末那跟第六意識,它兩個當家。第六的分別,末那的執著,我們想想,我們是不是在這境界裡頭,每一天幹這個,自己不知道。佛說出來,我們想想是真的,沒錯,我的確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總是分別執著連帶就起來,用得很熟,好像很自然它就跟著起來。眼見色,眼識見色塵,跟著就起分別、就起執著。它真的是有次第的,但是它速度太快,好像是同時的,我們沒有看到當中有間隔。如果你能夠看到二千一百兆分之一秒,你就看到了,眼識第一個見到,然後第六意識分別,第七識執著,你就會看得清清楚楚這層次。佛經上常說,誰有這個本事?八地以上。八地以上菩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秒鐘二千一百兆次的生滅,每一次生滅他都看得很清楚,他有這個本事,那個心多清淨。所以離相,不要執著,相是假的。外面境界是假的,根也是假的,能見外面境界的眼根、耳根、鼻舌身根都是假的,都是物質現象。第六意識的根是真的,這個是藉比喻上講,比物質現象來得真,物質現象沒有了它還在,但它也還是假的,它不是真的。因為他有這個現象在,他出不了十法界,有本事出六道輪迴,出不了十法界。十法界要破無明,起心動念沒有了,眼見色、耳聞聲看得清楚聽得明白,沒有起心動念,這是法身菩薩,就是明心見性,他沒有障礙。「當相離相,不隨物轉」,法身菩薩,十法界裡頭的菩薩做不到,所以他沒有障礙,他沒有纏縛。
「宗門云」,宗門是禪宗,禪宗裡面有這兩句話,大家都很熟悉,「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只要見性戒就圓滿,真圓滿了,他得大自在,在萬物當中不著萬物,所謂「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也就是說,他能保持他的清淨平等覺,無論在什麼境界,順境不起貪愛,逆境不生瞋恚,他一點都不染污,他也不動搖,那是見性。性是什麼樣子?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上講得很清楚、很明白,第一個他說清淨,「本自清淨」。他講的清淨,就是我們經題上的清淨心,真心,決定不受染污。我們今天受染污的是什麼?妄心,就是第六意識、第七識,染污。第七識染污最重,第六是分別重、染污輕,第七是分別輕、染污重,這妄心。用妄心修八萬四千法門,任何一個法門都要經歷這些過程,這是佛經上講得非常詳細,一個等級一個等級,慢慢向上爬,叫豎出。淨土宗不然,淨土宗是橫出,不走這個路子,它跟一般路子完全相違背,它叫橫出。這個法門真難信!所以不能相信、不能接受,這是正常現象。你要是能相信、能接受、不動搖,那是特殊現象,一萬人當中難得找到一個。為什麼?他決定往生,他不要通過八萬四千法門,不必那麼麻煩,就是一句佛號。條件很簡單,真信,真正發願求生。生死心切他才能做到,生死心不切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