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奉行,依教奉行,真正修行的人,修行,行是行為,修是修正,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叫做修行,這兩個字是這麼講法。修行的標準就是經論,與經論相應的,這是正確的,好的行為,佛菩薩的行為;與它相違背的,是凡夫的行為,是在六道輪迴裡頭造業。業有善有惡,善業,來生生三善道,惡業,來生生三惡道。修正行為,行為有三大類,起心動念是意業,念頭在造業,起心動念;言語,口業;身體動作是身業。行為再多總不出這三個範圍,身、口、意。經典裡面所學的,就是幫助我們修正,我們犯了錯誤的行為。最明顯的,一入佛門你就接觸到的,三皈依、五戒、十善,這是必須要受的;出家的時候,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五戒裡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不妄語,這是五戒,最簡單的,跟中國傳統所說的五常完全相同。
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是倫理、是道德,倫理是道,五常是德。道是自然,大自然的規律,不是人為的,不是哪個人創造,哪個人發明的。「父子有親」,父子的親愛是天性,這不是人發明,不是人規定的,是自然的。父母對兒女,兒女對父母,這是屬於道,所謂倫常大道。「君臣有義」,君就是現在的所謂領導,臣是被領導,領導跟被領導要有義。義是什麼?義是理智,義是禮貌。「夫婦有別」,男女結成夫婦,這是大自然的,不是哪個人規定發明,不是的。「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所以,仁義禮智信這五個字是德,隨順大自然,不能違背大自然,違背大自然,災難就來了;隨順大自然,那就風調雨順。所以德是隨順自然之道,這就叫德。五常是德,仁義禮智信。仁,不殺生,跟佛家合起來,仁是仁愛、仁慈,仁者不殺生;義者不偷盜;禮者不邪淫;智者不飲酒,不飲酒是智;不妄語是信,跟人往來說實話,沒有欺騙人。所以五常跟佛家講的五戒完全相同。再擴張一點的時候就是十善,十善是五戒再擴大,講圓滿了。為什麼?最容易造業的是口,所以口就加了一條。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不妄語、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不綺語(綺語是花言巧語騙人)、不惡口(惡口是說話粗魯,讓人家聽了不舒服),口說四條;意是不貪、不瞋、不痴。這叫十善業。學佛,這是根本法,必須要修的。人人都能夠守住三皈、五戒、十善,人人都是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