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深入,長時熏修

起心動念,當為他人著想-第7集

起心動念,當為他人著想-第7集

  【無心之失。說開罷手。一差半錯。哪個沒有。】

  『無心之失』,這是說不是我們故意犯的過錯、過失。『說開罷手』,我們把它說清楚、說明白就好了,罷手是放下的意思。『一差半錯,哪個沒有?』就是我們剛剛說的,「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犯了些許錯誤,哪個人沒犯過?所以《弟子規》當中說:「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這個「無心非」就是這裡說的「無心之失」。有的過錯是不小心犯的,並不是我們故意犯的,我們把情況說清楚、講明白就好了。

  在《了凡四訓》當中,有記載著衛仲達的故事。衛仲達在往昔的時候,他是擔任館職這樣的一個官,有一天他被抓到了陰間。我們知道其實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不只是有我們人這一道,我們在六道當中,有天道、人道,有地獄、餓鬼、畜生,有不同的六道,用現在的科學的話來講,就是有不同的空間維次。

  衛仲達他有一天就被抓到了陰間,結果在陰間主事的人,就讓陰間的這些小差吏,就把他的善跟惡兩種記錄的卷軸卷子,全部把它搬出來。結果一搬出來一看,記錄他惡的卷子堆得滿滿的一屋子,而記錄他善的卷子只有一小軸,一小軸就像一根筷子那麼小而已。結果這個時候,陰司就讓下面的小官把秤拿出來,把善跟惡拿到秤上面去稱一稱。結果發現這滿滿一屋子的惡的卷子反而比較輕,而那根筷子一樣大的一軸善的卷子反而比較重。衛仲達他就覺得特別奇怪,他說:「我年紀那麼輕,還沒到四十歲,我怎麼可能犯這麼多的惡事?」結果陰司就跟他說,他說:「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就是說你在日常生活當中,你只要有一念不正不善的念頭,我們就會把你記錄下來,不用等你去造作惡業,這就是說惡的念頭陰間就有記錄了。

  衛仲達他就非常的好奇,他就問說:「那我這一卷的卷軸裡面寫的善事到底是什麼事?為什麼它反而會那麼重?」結果陰司就跟他說:「是因為朝廷曾經要興建一個很大的工程,這個工程可以說是勞民傷財的一個工程,要修一個三山石橋。因為你那個時候覺得這個對老百姓來講是一個很沉重的負擔,所以你就寫了一篇疏文,來勸諫朝廷、勸諫皇上,不要大興土木去勞民傷財。」他說這個就是你上疏的那個文稿。衛仲達就說了,他說:「我雖然是上疏進諫了,可是朝廷並沒有聽從我的進諫,最後還是去修了三山石橋。」「這個事情並沒有做成,怎麼可能有這麼大的力量?」陰司就跟他說:「朝廷雖然沒有聽從你的勸諫,可是你的一念心是為了黎民百姓、整個國家的這些蒼生百姓著想;如果最後朝廷聽從了你的勸諫的話,那你這個善的力量就更大了,你的功德就更大了。」

  從這裡我們可以體會到說,當我們的心心念念、所作所為都是在於天下國家的百姓蒼生而著想的時候,即使這個善是非常小的善,可是它的功德是很大的。而如果我們只是想著自己,雖然我們做了很多的好事,但實際上功德還是很小的。所以說我們的心念是非常重要。

  師父上人也特別開示說,當我們起心動念都是用一種真誠的心來為眾生、為他人著想,而絕對沒有這種自私自利的心來為自己,這種善就是一種真善。如果說我們是在為別人做一些事情,可是實際上你的目的跟動機還是為自己,這就是惡而不是善。所以說我們做這些好事,目的是非常重要的,這個目的如果說我們沒有辦法擺脫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自私自利這樣的目的的話,這個事情做得再大再好,它也不是真正的好事。所以說每天我們都要反省和檢點自己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這一天如果說我們所造的惡是多過所做的善,這一天就白過了;如果說我們所做的善業是多過自己的惡業,這一天就沒有白過。

  《太上感應篇》,我們日後會學到這部道家的經典。《太上感應篇》就有講到,在天地當中就有主管人間過惡的神明,他是依照人們所犯的輕重來削減人的壽命。壽命、壽算被減除的時候,就會變得貧窮家破,會遭遇很多的災難,而且人人都厭惡他,許多刑罰和災禍都會隨之而來,吉祥跟喜慶都會避開他,惡煞凶星也會降災於他。壽算減完之後就會死去。這是《太上感應篇》的一段經文,從這裡我們知道,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個因果的道理是真實不虛的。日後我們在學習《太上感應篇》,還有《文昌帝君陰騭文》的時候,我們再來詳細的學習這些經文。

  恭錄自《聖學根之根·小兒語》第1集

  開吉法師主講

  2019/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