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

華夏民族五千年之歷史文明,社會之長治久安,實奠基於朝野上下,共同學習倫理、道德、因果教育。其教化之善巧方便,廣布於國家各類設施。而若論文獻記載之完備,首推《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是中國前清高宗乾隆皇帝,下詔大臣于敏中,紀昀等人,收錄當時流通的圖書及《永樂大典》所輯之珍本。完書後,共抄錄七套,分置各處保存,后多毀於戰亂。獨以文淵閣本保存最善,為現今僅存的兩部《四庫全書》手抄本之一。全書共一千五百冊, 分經、史、子、集四類。共收書三千四百六十種,凡七萬九千於卷。內容包羅萬象,勘稱世界學術文化之璀璨瑰寶,人類幸福康寧之智慧指南。

四庫薈要

清代編纂《四庫全書》的主旨,在於搜集佚書,是以卷軼浩繁,不易檢索。因此乾隆帝頒旨,命在《四庫全書》中「 擷其菁華,繕為薈要,其篇式一如全書之例」,專供皇帝御覽。且所選圖書均為先秦至 清代久享盛名的圖書精品,完整而少刪改。其思想學術、義理辭章均屬上乘。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之菁華盡備於斯。

《薈要》收錄的種類雖僅《四庫全書》的七分之一,而冊數卻為《全書》的三分之一,就原本保存及菁華而言,《薈要》勝於《全書》。

於近代戰亂頻仍的年代中,摛藻堂之《欽定四庫全書薈要》之世間孤本得以保存,今再印製流通,可謂中國文化史上一大幸事,人類無邊之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