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一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淨空老教授與威爾士大學麥迪文•休斯校長(Vice-Chancellor Prof. Medwin Hughes)、賽門•哈斯雷特副校長(Vice-Chancellor 〈International and Enhancement〉Prof. Simon Haslett)、英國漢學院長老院長周春塘老教授伉儷等嘉賓一行驅車從馬六甲過境前往新加坡。
淨空老教授此行在新加坡的日程緊湊、活動豐富、成果可喜、前景廣闊;主要參加的活動有:為期兩天的「新加坡幸福企業交流會」(下一期將為讀者報導)和「《宗教經典三六〇》每日一則——新加坡多元宗教交流會」。新加坡《聯合早報》等當地主流媒體也對相關活動進行了報導。
一、新加坡宗教團結為世界和平開啟了新的機緣
早在一九九七年至二〇〇〇年期間,淨空老教授就曾旅居新加坡。新加坡百分之七十五的居民是中國人;憑藉這一人文優勢,淨空老教授從一九九八年到一九九九年,僅用一年的時間就把新加坡的九大宗教(佛教、天主教、回教、興都教、錫克教、拜火教、道教、猶太教、巴哈依教)團結得像兄弟姐妹一家人一樣,為新加坡的宗教團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千禧年除夕,新加坡九大宗教代表、中國國家宗教局代表團、中國佛教協會代表團、香港道教代表團、九大宗教信徒近萬人次,以及各媒體記者在新加坡博覽中心會議廳舉行千禧年世界和平祈禱大會。
世紀之交的一九九九年,為祈求世界和平與宗教和諧,新加坡宗教聯誼理事會旗下的九大宗教團體,舉行了長達十二個小時的「千禧跨宗教祈禱儀式」;第二天上午,在整個祈禱活動圓滿結束前,大會組委會邀請顧問淨空老教授致詞。這種九大宗教共同祈禱的場面當時在新加坡尚屬首次,即使在世界宗教史上也不多見。從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六日,九大宗教的第一次會議,到祈禱大會及溫馨晚宴的正式舉辦,前後僅僅用了五十三天時間;在這段時間中,九大宗教由陌生到熟悉,由熟悉到一家人——這段佳話至今被世界各國的宗教和社會組織津津樂道。
▲二〇〇〇年元旦,淨空老教授第一次在新加坡過春節。老教授建議舉辦溫馨晚宴,邀請各宗教孤兒院的孤兒和老人院的老人們(約千餘人)來圍爐,感受中國農曆新年的喜慶與和諧。時任新加坡總統的納丹先生(圖上前排左五)也應邀出席。
此後,新加坡的宗教團體從九個增至十個,各團體組織之間在日常積極地進行各種有益和諧共處的對話與交流;這些良好的互動互鑒,使得新加坡各宗教信徒在舉世宗教紛爭混亂的驚濤駭浪中,可以安然享受太平的時日。新加坡是世界首個設立宗教聯誼會的國家,該會(一九四九年成立)也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多元宗教和諧團體,做得很成功。二〇〇八年,英國工党國會議員薩迪克•汗曾率領英國五人回教代表團到訪新加坡,專門學習不同宗教及種族和平相處之道。
二、威爾士大學休斯校長一行與回教哈比哈山長老首次會面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中午,威爾士大學麥迪文•休斯校長、賽門•哈斯雷特副校長利用參加「新加坡幸福企業交流會」的午間,在淨空老教授的引薦下,與新加坡當地德高望重的巴亞維回教堂(Ba’alwi Mosque)哈比哈山長老(Imam Habib Hassan)在「欣葉台菜」餐廳首次會面並聚餐。中國人常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次聚會氣氛非常融洽;時間雖短暫,卻具有非凡的意義——這是倡導宗教團結、心念純善的一次交流;這是歐亞大陸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這是未來東西方文明共創和平盛世的曙光。
哈比哈山長老是淨空老教授的老朋友,長老多年來不遺餘力地推動新加坡多元宗教之間的團結,貢獻卓著。二〇一五年十一月,法國巴黎發生恐怖襲擊事件,哈比哈山長老在接受新加坡《聯合早報》的採訪時稱,「(恐襲者)這樣的行徑是不道德的,與所有宗教為敵,與整個人類為敵……伊斯蘭教義,或者任何宗教教義,都不會教人做出這些反人類的行為」。
威爾士大學的休斯校長與淨空老教授雖然相識才一年時間,但是休斯校長對漢文化的真摯熱愛和高度認知,對淨空老教授推動多元文化、多元宗教和睦共處理念的深入理解和實踐,即便在東方人中亦不多見。本報曾經對休斯校長在今年六月,倫敦舉辦的首次世界各族萬姓祖先祭祀大典中擔任主祭官進行過時事報導。休斯校長也曾代表威爾士大學參加了今年九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舉辦的多元宗教和平論壇,並參加了現場演講與答問環節。在這次會面中,休斯校長對哈比哈山長老也談到了祭祖;他說:「祭祖活動讓我感受到『尊敬祖先』是很重要的。」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在淨空老教授的引薦下,威爾士大學休斯校長(左)與回教哈比哈山長老(右)在新加坡「欣葉台菜」餐廳進行首次會面。大家對宗教團結給人類未來帶來的無限希望交換了意見。
宗教文明在古老的威爾士地區(休斯校長的故鄉)有著重要的地位;在近現代史上,那裡出現過許多對東西方宗教文明的交流有著深遠影響的人物,其中最為東方人熟悉的就是傳教士李提摩太(本報第十九期曾經做過相關報道)。會談中,休斯校長介紹了威爾士地區現在宗教團結的情況。他說,「淨空老法師在英國威爾士提倡多元宗教團結,威爾士地區有一家伊斯蘭教(理事會),他們很歡迎(淨空老教授),理事會的秘書長也到蘭彼得大學來訪問過老法師;在今年九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多元宗教交流會上,這位秘書長也向各國大使介紹了威爾士地區伊斯蘭教與其他宗教友好團結的經驗與成果。所以說不同的傳統能夠在一起交流,增進彼此的了解」。
哈比哈山長老在會談中說,「淨空老法師是世界上少見的宗教領袖,他對世界宗教團結的貢獻很大。二〇〇二年,世界上也發生了一些事情,新加坡可以不受影響,這個跟老法師帶動新加坡宗教團結是很有關係的。當年英國首相布萊爾也到新加坡來訪問過,也很稱讚此地的宗教能夠做到這樣的和諧」。哈比哈山長老還向休斯校長、哈斯雷特副校長介紹到,「新加坡最早成立教堂的是英國聖公會,現在基督教的長老是我非常好的朋友,大家就像兄弟姐妹一樣;我們每個月都會有聚會,每兩週都會舉辦活動」。
淨空老教授也頗有感觸地說,「世界要化解災難與衝突,恢復安定與和諧,最重要的是要有孝親尊師的人率先做出榜樣來。同樣的道理,領導人是一個團體成敗與否的關鍵;但是現實中卻很不容易找到好的領導人。好的領導人必須有慈悲心,還要有一顆能夠寬容、諒解的心。在新加坡有哈比哈山長老是宗教界非常好的領導人;在英國威爾士大學,有休斯校長這麼好的領導人在領導。大家日後要多多溝通、常常聚會,相信這種凝聚的力量能夠共同把宗教團結做得更好。大家共同的目標都是化解世界上的衝突、促進全球安定和平」!
▲水結晶實驗圖:水看「世界各大宗教代表共同為世界和平祈願」的照片後呈現的結晶。
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個地球和宇宙內,命運相共相依。正如人類學家所說,「人類取得進步的關鍵就在於各民族之間的可接近性和相互影響。(人類歷史上)只有那些最易接近、最有機會與其他民族相互影響的民族,才最有可能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地圖上,亞歐大陸是緊緊相連的,它們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塊陸地。古典時期,亞歐大陸商路兩端的羅馬帝國和漢帝國的存在,促進了貿業的全面發展;之後穆斯林統一了整個中東地區,使得中東地區成為橫貫亞歐大陸商路的樞紐。中世紀時,亞歐大陸的宗教傳播也達到了空前的程度。
我們堅信,在淨空老教授、哈比哈山長老、休斯校長的帶領與共同努力之下,亞歐大陸會開啟宗教文明團結的歷史新篇章,進而造福整個地球人類。
三、以愛滿天下的胸懷,全心投入宗教教育
——記《宗教經典三六〇》新加坡首發式
(一)、首發式緣起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宗教經典三六〇》每日一則宗教交流會在新加坡報業控股禮堂隆重舉行,超過二百五十多位社會各界人士參加了大會。出席大會的主要嘉賓有:新加坡前內閣部長、前國會議長阿都拉先生(Abdullah Tarmugi),新加坡各宗教長老、代表,駐新加坡大使館的各代表,新馬兩地僑領等;淨空老教授一行也應邀出席了此次盛會。
這場交流會的緣起,是以淨空老教授發起、推出的 《宗教經典三六〇》(系列叢書)為主題,邀請(書籍所涉及的)部分宗教的代表節取各宗教教義、進行現場講解。
▲二〇一六年第一版《宗教經典三六〇》叢書問世。叢書甄選各大宗教教義之三百六十段精華,適合普通大眾每日閱讀。書中所涉宗教與教派分別是(排名不分先後):基督教、道教、錫克教、猶太教、耆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巴哈伊教;其中第十冊收錄了六個教派,包括澳洲原住民、人道主義者、蘇菲教派、拜火教等教派的經句。
(二)、《宗教經典三六〇》成書背景與意義
成書動機
近年來為解決現代社會各種棘手的問題,淨空老教授倡議從中國古代治國理政的典籍《群書治要》中甄選三百六十段精華,編輯成《群書治要三六〇》,以便於社會大眾閱讀、參考、實踐之用。自《群書治要三六〇》成書以來,深受世界各地大眾歡迎(目前已有八種不同語言的譯本流通);於是,淨空老教授就聯想到,從世界各宗教的主要經典中甄選三百六十段精華,成為《宗教經典三六〇》(叢書),普遍宣傳之:這將是宗教教育造福整個人類社會的大好事。當時,伊斯蘭教哈比哈山長老得知此事後非常歡喜,長老說,現在就開始籌備編輯。圖文巴當地的各宗教團體對此事也給予了大力支持,紛紛深入經典,節選精華教義;香港、馬來西亞等地的團體、宗教志願者亦都加入編纂行列。二〇一六年接近尾聲之際,在世界各地各大宗教團體、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之下,世界上第一本《宗教經典三六〇》得以問世;又在新加坡這個世界宗教和諧的模範之國舉行了首發儀式,可謂是因緣稀有難逢!
成書花絮
人類種種愚蠢與罪惡的行為都來自於無知。比如,目前在世界上,許多狂熱分子對於「聖戰」的意思有著深度的曲解:他們誤以為「聖戰」就是發動戰爭,因此行為而獲得神聖的加持;因此不斷釀造出一幕幕慘絕人寰的悲劇。
在編纂《伊斯蘭教三六〇》的過程中,為了精準地呈現教義的真實面貌,哈比哈山長老仔細地查閱了阿拉伯文的《古蘭經》;並且發現,「聖戰」的原意是戰勝自己的煩惱、慾望和種種習氣。長老將此事告知淨空老教授,老教授說,中國儒家講到「格物」,就是革除慾望的意思;這與「聖戰」的真實意思是一致的。由此可見,世界各宗教的教義,無一不是勸人去惡向善,以正念、共情的教義,導正人們錯誤的思想行為。
▲新加坡伊斯蘭教哈比哈山長老編輯整理的「聖戰」的真實含義是為戰勝自己的煩惱與貪慾;而非發動戰爭。
《古蘭經》教導人們,「殺一個人,等於殺全人類」。先知穆罕默德將曾與他為敵的人都變成了他的朋友。伊斯蘭教義,或者任何宗教的教義,都不會教人做出反人類的行為。
成書意義
和平與發展是人類最關心的主題,也是關乎各國人民幸福安康的兩樁大事。遠離饑餓、貧窮、暴力、戰爭是每個地球人的期盼。然而,現實環境中的種種危機與不和平因素往往使得人類期待和平願景的實現面臨著巨大的困難。
人們往往只關注物質上的環保,卻忽略了精神環保;假如沒有精神環保,物質環保是不會有任何成效的,也不能真正拯救地球。而精神環保說的是人心要有所覺悟,這就要依靠教育的力量。
世界各大宗教的經典,各大教派的經句,其主要內容都是圍繞著倫理、道德、因果、聖賢的教育四個方面來闡述其教義。而這四種普世教育,恰恰是古往今來、一切眾生所必需的——它揭示了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然萬物的關係,以及人與不同維次空間眾生的關係。搞明白了這種種關係如何合情合理地相處,也就能夠擁有快樂幸福的人生,安全美滿的家庭,蒸蒸日上的事業……這樣的人,一定是身心健康的人;這樣的人一定會於一切人事物平等對待、和睦共處;這樣的人,會推己及人、大公無私,將大愛的種子播撒於天下。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叢書《宗教經典三六〇》問世的意義正在於此。
(三)、《宗教經典三六〇》叢書首發儀式概況
1、老友重逢
在大會正式開場之前,淨空老教授與新加坡本地各大宗教的長老、大德們先進行了短暫交流。老朋友見面分外喜悅,又適逢《宗教經典三六〇》叢書的首發式,每個人看起來都神清氣爽。大家回憶起早年在淨空老教授的帶領下,各宗教代表組團旅遊、訪問各國的往事;並希望能夠有機會再次組織這樣有意義的出行。
▲宗教交流會開始之前,新加坡前國會議長阿都拉先生(左)與淨空老教授、哈比哈山長老(右),以及其他宗教代表愉快地交談。淨空老教授希望阿都拉先生能夠領導新加坡的宗教團結。
哈比哈山長老說,「現在世界很亂,希望淨空老教授能為世界祈福」。淨空老教授回答到,「我們現在做的這部書——《宗教經典三六〇》就是幫助世界化解災難、促進和平。世界迫切需要各個宗教能夠團結起來」。
2、致詞演講
本次《宗教經典三六〇》交流會的特約嘉賓是新加坡前國會議長阿都拉先生,現場演講的各宗教大德、代表分別是:巴亞維回教堂回教導師哈比哈山長老、甘榜加卜衛理公會教堂劉宇倫牧師、新加坡道教協會會長李至旺道長、淨空老教授及其秘書勝妙法師。
特約嘉賓致詞:前國會議長阿都拉先生
本地學者和政治觀察員普遍認為,下屆總統人選呼聲較高的就包括前國會議長阿都拉先生。阿都拉先生在任國會議長期間,曾多次接待來自中國的各級國家領導人,並堅定地表示支持和奉行一個中國的立場;他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前國會議長阿都拉先生在交流會開場後首先致詞。阿都拉先生表示,每次來到這樣的聚會都感到舒服、安全、平穩。
阿都拉先生認為,這場交流會與新加坡全國「保家安民計劃」所追求的目標一致。對於認識宗教團結的重要性,阿都拉先生說,「政府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家長同時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們能從小培養孩子對不同宗教的認識」。他還說,「維持社會和平穩定不僅是政府的責任,也是大家的責任。面對不斷來襲且多變的外來影響,我們應該舉辦更多這樣的跨宗教的聚會,以加強宗教之間的理解,進而接納和信任彼此」。
第一位演講嘉賓:回教哈比哈山長老
哈比哈山長老非常仁慈謙虛,他說,淨空老法師是一位備受推崇的佛教僧人;他不分種族或宗教,時時都在關心著人類社會的幸福安康。他老人家建議和發起各宗教從經典中摘錄出精華三百六十句,會集成一本書;其目的無疑是為了讓我們每年三百六十天,都能學習到所有宗教的美好價值觀。因為,世上真正的宗教,都會引領每個人走向和平幸福與成功。
哈比哈山長老強調:「如果我們去閱讀淨空老法師所推出的《宗教經典三六〇》的經句,我們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引人向善。成為一個善人並不容易,您需要毅力來降服壞習慣;需要時時端正思想,只看好的一面;行善,並使他人歡喜。要達到如此高尚的目標,我們要有很強的自律能力和不斷的薰修。我們應該訓練自己『思善和行善』;用時間進行薰修。」
▲回教長老哈比哈山是交流會第一位演講嘉賓。長老智慧、風趣、幽默的言辭,令在場的大眾在歡笑中不知不覺地就獲得了法益。
哈比哈山長老選用了幾則生動的典故來闡明觀點(即薰習對改變人類習氣的重要性)。他說,「從前有一位老者對人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個年輕人不相信這個觀點,還說,『如果你有很強的意志,就不會受任何影響』。老者也不辯解,慢慢說道,『你可以去和一頭牛一起住看看』。年輕人同意,並且照做了。四十天後,年輕人回來見老者;他說:『看看我,還是老樣子啊!』可是,每當他開口說話時,他就會搖一搖頭。」
「老者問道:『你每次說話為何都要搖一搖頭?難道你沒發覺每當牛哞哞叫時,牠就會擺一擺頭嗎?你不自覺地已經養成了牛的習慣?!』伊斯蘭教當中有句格言:想瞭解一個人,只需要看他所交的朋友;因為一個人會和其朋友有類似的習慣、興趣和行為。」
是的,聽了哈比哈山長老的話,再直面「現在所有宗教都面臨著根基脆弱、不堪一擊的局面」,就會明白:如果我們能夠深入各宗教的經典,並且將最重要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弘揚開來,那就是拯救了所有宗教的根。
第二位演講嘉賓:劉宇倫牧師
劉宇倫牧師來自於聖潔的、穹頂直上雲端的甘榜加卜衛理公會教堂;這所教堂使人在凝眸之間就能讀出歷史。主持人讚歎劉牧師是一位細膩、柔和的牧師。
▲來自甘榜加卜衛理公會教堂的劉宇倫牧師登台演講。劉牧師說,如果我們以聖典排斥其他宗教,那是極大的罪惡。
劉宇倫牧師開宗明義,首先為我們介紹「什麼是《聖經三六〇》每日一則」。劉牧師說,我們必須在安靜的時間跟主分享。讀經,可以跟主靠近一點。以不同的方式靜思,會有很多好處——就是得到一個家,跟主在一起就是我們的家。在這個動蕩的社會裡,充滿了仇恨或病毒的襲擊。假如我們得到耶穌基督的保護,我們就有能力恢復與修復。
▲劉宇倫牧師演講的幻燈片截圖,告訴我們讀經的三個好處就是:與耶穌基督在一起;能夠修復與恢復我們受到侵襲的身心;使得我們得到希望。
劉牧師概括地講到「《聖經》是主的愛。主把他的兒子送給人類,是對人類最大的愛。主的愛是愛所有人,不排斥其他人。」
劉牧師還強調,「這本《聖經三六〇》有很多重要的經句,希望大家好好學習;同時也要學習其他宗教的《三六〇》教義。最重要的是如何真正依據《聖經》的教理,把愛分享給其他族群」。
▲劉宇倫牧師在演講的尾聲分享的幾張照片之一;記錄了他所在的教堂日常所從事的慈善事業與團結宗教的活動。劉牧師說,「只有這樣做才能得到主的愛;才會把主的愛分享給別人」。
劉宇倫牧師的演講讓我們體會到,世界上的確存在「奇跡」,而促使這種奇跡發生的關鍵因素就是「真摯的愛,如耶穌基督一般平等的愛」;有了這種真摯平等的大愛,困難就會低頭,魔鬼就會逃逸,奇跡便會發生……
第三位演講嘉賓:新加坡道教協會會長李至旺道長
道教,早在一七九六年之前就出現在新加坡。從一九九六年開始,道教徒即積極參與由新加坡共和國九大宗教所組成的「新加坡宗教聯誼理事會」的祈福和禱告會及其他活動。在新加坡宗教聯誼理事會一九九九年至二〇〇〇年度新一屆的理事會上,新加坡道教協會秘書長李至旺道長被推選為會長,成為該會歷史上第一位道教徒會長。
▲李至旺道長登台演講。李老道長說,如果我們每天讀一則,十個宗教就是十則。道長還風趣地借喻道教中的說法,「人有三百六十個骨節,如果您能夠打通,就會成為武林高手」,深厚、含蓄地表達出《宗教經典三六〇》對人類的重要性。
李老道長為人謙遜和藹,說自己不會講故事、也不會變魔術,只能為大家分享《道教三六〇》中的良句。對於《道教三六〇》的成書過程,李老道長懷著感恩的心說道,澳洲淨宗學院的相關人員在幾個月的時間裡,多次來到新加坡;溝通《道教三六〇》所選經句等事宜。
李至旺道長首先為大家介紹了《道教三六〇》第一章中的金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出自《道德經》)李老道長說,《清靜經》中太上老君告訴我們「『大道』無名,為了告訴我們什麼是『道』,而強名『道』。」「道」被很多人誤解,其實「道無情運行日月;道無名常有萬物。」李老道長認為「以德運行,才能『得道』」。而「無名天地之始」就是在說道沒有名稱,但卻是萬物的母親;因為萬物因它而生。
李老道長又為大家舉出廣為人知的經句:「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他認為,「做人就要像水一樣——水不會爬高;水會去別人不想去的地方;無論你使用什麼樣的器皿,它都可以。道教叫我們無論是治國還是做人,都要像水一樣放低自己,才能利益眾生」。水也有至剛的時候,比如滴水穿石的故事。
▲李至旺道長演講最後為大眾分享了《道德經》第六十七章的金句;稱之為做人的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
李老道長說道,「聖人是施與,而不是與人爭奪——這是人類道德的最高準則」。老道長最後分享到,自己常常說:「如果你想理解《道德經》,就要從第六十七章開始。」「這一章教給我們做人的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天保護一個人,就是讓這個人處於柔弱的狀態。」「《道德經》是做人的準則標準,適合任何宗教來學習參考。」
大會主持人盛讚李老道長「雖然年事已高,但是食量很大,身體很好」。也許這就是李老道長掌握了「慈、儉、不敢為天下先」這做人三寶,而獲得的妙用吧!
第四位演講嘉賓:勝妙法師
勝妙法師二十七歲出家,學習大乘佛法二十六年之久;二〇一二年起追隨淨空老教授學習,目前擔任老教授的秘書一職。勝妙法師認為,今天有這個機會分享《宗教經典三六〇》,這是非常好的一個方法,便利我們學習各宗教的教義。
勝妙法師從《佛教三六〇》裡摘錄三句經文與現場大眾分享。這三句經文也稱為「淨業三福」,所謂淨業就是清淨的善業,這三句都是講清淨的善業。這三條經文非常重要!《觀無量壽佛經》上這三條叫作「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換句話說,過去成佛的、現在修行成佛的、未來修行成佛的都不能違背這三條,違背這三條他修行不能成就。淨空老教授早年將「淨業三福」定為淨宗修行的第一個科目,也是最高指導原則;這意味著,修行者的方向道路一定要遵循這三條經文的指導。
▲淨空老教授墨寶:《觀無量壽佛經》之「淨業三福」。
「淨業三福」第一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又稱為人天福,就是說做人或者生天需要有這樣的福德——這是倫理教育和道德教育。首先就是「孝養父母」,我們能夠來這個世間,就是因為有父母;父母生養的恩德,對子女來說是最重的、最大的。因此,我們要回饋、報答父母的恩德。所以孝順,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我們看到很多宗教的教義都會強調一定要孝順父母。孝順之後能夠奉養父母,這個是做人的根本。
再來就是「奉事師長」。父母是給我們身命,師長是給我們智慧:所以這兩條就是講倫理。倫理就是講人跟人的關係,比如說父母跟子女間、夫妻間、兄弟姐妹間、上下級間、朋友間的關係。能夠「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其他的一切人自然都能夠處得很好。
「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個就是屬於道德的範圍。「十善」裡面第一條就是不殺生,因為第一條特別重要。這邊講的殺生,這個生命不只是人,也包括一切的動物。因為所有的動物牠都是貪生怕死,就是說牠都希望活命的,牠都很珍惜牠的生命。就算你給牠一切,如果你要了牠的命,牠肯定不答應。所以,我們要有慈悲心,不要殺害生命,這也是長養自己的德行。
「十善」歸納起來可以分作三類,就是我們身體的行為、言語,還有意念。所以「十善業」就是要我們「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當我們的存心、言語、行為都很好的時候,我們就是一個好人。這樣的好人你就具備資格可以做人,你做得更好可以生天——這是講第一條,這是人天福。
▲勝妙法師登台講解《佛教三六〇》中的「淨業三福」之大意與如何落實在生活中,從而自利利他。
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皈」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是覺悟的人,法是真理,僧就是聖賢人。「三皈」都沒有離開我們自己的心;我們自性裡面有覺智、有真理,也有聖賢人的清淨。三皈依,就是喚醒我們自性的覺悟、自性的真理、自性的清淨。「具足眾戒」,依照個人身分不同有自己應該守的戒。戒的用意就是說讓我們不要去做不好的事情,然後要做好的事情,所以戒對我們來說不是一種約束,而是幫助提升,避免墮落;是讓我們更清淨、能夠更自在。真正持好戒律,你是很自在的,而不是很束縛的。「不犯威儀」就是日常言行舉止都有一定的節度,都是一種正確的方式。這是二乘福。
第三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就是大乘福。大乘,這個是我們一般說的菩薩,所謂菩薩就是追求覺悟的人,希望能夠成佛的人;所謂的佛,就是智慧跟慈悲、福德都達到圓滿的人,完全覺悟宇宙人生真理的人,叫作佛。菩提就是覺悟,「發菩提心」就是說你立一個志願,希望能夠覺悟;覺悟也就是真正了解你內心,所謂明心見性。其實覺悟不是向外求什麼東西,學什麼知識,而是向內開發我們本有的這些德行、智慧、能力。「深信因果」,這個因果簡單地說,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更進一步,你發追求覺悟的心,以後你就能夠覺悟,淨土宗所謂「念佛成佛」。這是兩個層次,所以在這句裡面就包含了因果教育跟聖賢教育。「讀誦大乘」,大乘是佛所說經典。大乘經典就教我們,怎麼樣去愛人,怎麼樣去幫助眾生。讀誦大乘經典可以保持自己的菩提心,然後依照大乘經典的方法去修行,就能夠得到最終的成就。當我們自己有了這些領悟之後,就要「勸進行者」,就是要利他,要有實際的行動去幫助別人,所謂度眾生。所以第三條就是所謂大乘福。
淨空老教授過去也曾多次講解過「淨業三福」。老教授說第三福要落實在「六和敬」。具體就是:家要和,社團要和,社會要和,種族要和,信仰要和(就是宗教要和)……不和就亂了。家和萬事興,家不和家破人亡;國要和,這一國不和,人民苦難;世界要和睦,不和睦就是整個人類的不幸。
最後一位演講嘉賓:淨空老教授
淨空老教授雖然年屆九旬,但還是全程站在台上為大眾演講。淨空老教授說——
我們都是上帝的兒女、都是佛陀的學生,應該稱兄弟姐妹。今天有這樣殊勝的緣分,我到這邊來,看到早年許多老朋友,感觸很深。 時間過得很快,我是一九九七年到新加坡講經,以後每年都來。而一九九八年、一九九九年、二〇〇〇年,三年半的時間做了一樁事情:把新加坡的九個宗教團結起來了。
宗教要團結。為什麼?它是一家人,是一體,不能分的。我們學佛目的是想往生到極樂世界,基督教希望將來到天堂。他到天堂去了,我到極樂世界去了,我們在那裡又碰頭。你怎麼在此地?原來是一個地方,兩個名稱。他見到上帝,我們見到阿彌陀佛;原來阿彌陀佛就是上帝,天堂就是極樂世界!
如果我們用真心就是上帝。如何能把上帝的愛落實在我們自己身上?我們代上帝愛世人——每一個上帝的兒女、上帝的信徒,都應該把上帝的愛,在我們這一生日常生活當中表演出來。
▲淨空老教授墨寶:一九九九年恭錄錫克教箴言。
宗教要團結起來、要回歸教育、要互相學習,宗教是一家人。為什麼有這麼多宗教?是當時地球上的環境(決定的)。那時沒有交通工具,沒有媒體傳播,確確實實很多同住在一起的人老死不相往來:我這麼大的年齡親眼見過……所以神不能不分身、不能不化身;要化身到各個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區域去教化眾生。神教化眾生,他有神通、有智慧、有德行,他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也就是說,你想要什麼神,想什麼身(的)神,他就現什麼身(的)神。所以,他現了許許多多的身,設許許多多不同的宗教,那是正確的。今天,科技資訊發達、交通方便,人與人之間又聚集在一塊;不是不相往來,現在是經常往來。那麼,眾神要合成一體。
宗教,就像湯恩比所說的,「人類不能沒有宗教。人類的文化是先有宗教,而後宗教衍生成為文明」。他是一個歷史哲學家,他告訴我們,這個地球有歷史以來,五千多年,曾經有過二十多種文明在地球上出現;因為一些文明沒有宗教做基礎,大概不到三百年就消失了。四大古文明,它為什麼長久?它有根,根就是宗教;所以它能延續很久。今天,世界上只有兩個文明,一個是東方中國的文明,另外一個是西方的科學技術文明。中國文明為什麼能存在?它有三個宗教做根:儒、釋、道。中國到今天還存在,道理在此地。這是說明宗教跟人類的關係……
我是去年六月參加聯合國的會議之後,聽說英國全國小學、中學、大學的學生都要學中文;我就去英國看一看,到底是怎麼回事……一共訪問九天的時間,認識了威爾士大學的校長;他對於中國文化非常嚮往。我要告訴英國人,中國的好東西,真正的寶在古文裡頭。如果是學現代的簡體字,是沒有辦法讀透古籍。好東西都在《四庫全書》裡頭!乾隆皇帝用了十年時間,動員了三千多人,把中國圖書重新做一番整理,違背孔子說的標準就把它淘汰掉,符合這個標準收進《四庫》。孔子的標準是「思無邪」:你的著作文章留下來,思想沒有邪知邪見,就是正知正見,都入《四庫》了。沒有入《四庫》的,分量大概跟《四庫》差不多相等。這是老祖宗、古聖先賢五千年留下來的文化,整個人類都有分,不是屬於某個國家、某個族群。
現在我們看到麻煩、看到危機,如果大家不學文言文,將來這一大堆典籍沒有人看得懂怎麼辦?會斷絕,變成廢紙!莎士比亞到現在大概三百年,他的作品現在很少人能看懂。這是為什麼?英文所有的文字都是拼音文字,拼音文字的音改變了,字就不認識了。
中國文字沒有這個問題,中國是表意的,不是表音的,它教你看符號,就會懂得它是什麼事情;所以它是不受時間限制的。二千五百年前的《論語》——記載孔子一生事情——現在人去讀它不會錯解意思,能看得很明白、很得受用。這就是中國文字的好處,中國文字在世界上找不到第二家,所以它稱為文字學。
所以我就想到我們要盡心盡力,想辦法培養一批老師,培養一批年輕人。預定的是三十個到五十個,讓他們好好的來學漢字、學文言文,有能力讀《四庫》,有能力講清楚、講明白;再由他們把它翻成白話文,從白話文再翻成全世界每一個國家的文字,大家都能看懂。
現在如果沒有人學文言文,如果沒有人認識中國字了,那我們對不起老祖宗,我們也對不起全世界這些苦難同胞。我就跟威爾士大學校長談起來。我說我們要辦個實驗學校;要找五十個學生,好好培養,將來是漢學院的老師。現在找老師很困難,找學生也不容易。學生要發救中國傳統文化的心,要發真正救地球上苦難眾生的心。這是什麼?這個人就是上帝,我們現在需要五十個上帝。
校長比我還熱心,我受他的感動。我只是說說,把這個事情分析給他聽,沒有想到他真幹,要跟我合作;在英國成立一個漢學院,來培養五十個學生。
▲淨空老教授墨寶:地球上這麼多災變,如果把原因找到,進而消除,周圍的環境也會隨之改變。原因無外乎不孝父母、不敬尊長、不仁不義……關鍵是要從自己做起,棄惡向善。這就是「和諧護國;孝親報恩」的意義。
我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上的和平會議是從二〇〇三年開始的。現在跟巴黎的總部就很熟悉,裡面的人都變成了老朋友。我說:「這個活動我年年要辦」,為什麼?這個平台是很理想,在那裡辦全世界人都知道,而且每個國家都派大使代表;(教科文組織)大概有一百九十五個國家,所以影響力更大。
我今天很有感觸,(看到)我們的老朋友。過去我每次來都要聚會一次;每個宗教都到,十多個人。今天我一看,一半都不到;有一些我都知道已經往生了,看到很感慨!
我也很歡喜,希望宗教要團結、要常常往來。現在英國政府也在組織宗教團結。我們在澳洲做成功了,新加坡只花一年的時間做成了,澳洲十三年。因為這個地方有漢文化、有中國人的文化在裡面,所以一年就做成了;在那邊完全是歐洲文化,我們到那邊去的時候佛教只有這一家,這個地區的全部都是基督教、天主教、猶太教,其他宗教很少。
所以我主張宗教要有一個宗教活動中心,所有宗教辦活動都在這個中心的大廣場裡,宗教要天天見面。這個活動中心,每個宗教有個辦公室,讓宗教領導人、宗教的信徒、宗教教學跟辦活動都在一起,大家都看到,以後就熟了。你辦活動我參加,我辦活動你們參加。
前些年我們新加坡是這樣的,那個時候我住居士林,我在居士林辦活動,新加坡其他宗教,沒有一個不到的。那個時候的總統王鼎昌,夫妻兩個接見我,談得非常歡喜。以後的總統納丹,跟我很熟,我們辦很多次活動都邀請他參加。
以後我們見面機會會很多,謝謝大家!
3、珍貴合影
▲大會演講環節結束後,所有宗教界的嘉賓上台合影留念。
合影的一幕讓我們想到了《墨子•修身》中的一段話:「藏於心者無以竭愛,動於身者無以竭恭,出於口者無以竭馴。暢之四支,接之肌膚,華髮隳顛,而猶弗舍者,其唯聖人乎!」大意是:存在心底的是無盡的愛,自身的舉止行為是無限的謙恭,出口之言無限的善良。能夠使存在於內心之愛體現於外在行為,且一直到年老還堅持不懈修身的,大概只有聖人了吧!
現場這些多年來為了宗教的團結、人類的和平、地球的未來而不懈努力的各大宗教、教派的智者、仁人,他們的所作所為不正是墨子言下的「將存在於內心的大愛,表現在言行舉止上;而且直到年老依然修身不懈」的人嗎?!
▲與會嘉賓在擺放著世界首部《宗教經典三六〇》叢書的圓桌前合影留念。淨空老教授說過,「『三六〇』代表圓滿;因為圓周的度數就是三百六十度」。希望藉由這部叢書的問世,能化解各個宗教之間的矛盾,帶給世界真正的和平與安樂。
四、結語
報導的最後,讓我們以一首偈共同祈福世界和平——
五湖四海皆兄弟,三教九流本同源;
一切眾生是一體,宗教團結一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