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妄想、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回頭,依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清浄心現前,這叫「皈依佛」......

三皈傳授之皈依佛

六祖為我們解釋佛、法、僧三寶,「佛者覺也」,「佛」是覺悟的意思;「法者正也」,「法」是正知正見;「僧者淨也」,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這教給我們「皈」,回歸。「皈」是回頭;「依」是依靠。什麼叫「皈依佛」?剛才講了,「佛」是覺悟的意思,覺的反面是迷,我們想想我們自己、對眼前的生活環境,確實是迷而不覺。佛教給我們從迷惑顛倒回頭依覺悟,這才是真正的皈依佛。由此可知,佛法裡講「三寶」有很多種說法,這個說法叫「皈依自性三寶」。不是你自性外面,自性外面的都靠不住,這是諸位必須要記住。

如果向自性外面去求,這是佛門裡所謂的「外道」。佛家講「外道」不是罵人,不是輕視別人。外道是什麼?你心外求法就叫外道。佛法教給我們從心性當中求,所以佛法叫「內學」。從自心裡面去求,不是向外求,向外求就錯。向外求,一樣也得不到;向內求,有求必應。這個道理,不但佛在經典裡面跟我們講得很清楚,中國的儒家、道家也都說得很正確。

皈依三寶,真正的皈依處是依自性三寶。我們從迷惑回頭依自性覺,這句話說得很容易,可是究竟要怎麼做法?我們很想回頭,很想覺而不迷,可是偏偏迷惑顛倒。如果不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這種講法就變成玄談,變成玄學,在實際生活上得不到受用。所以必須要曉得迷跟覺悟的現象是什麼,也就是迷的樣子是什麼,覺的樣子是什麼,換句話說,佛菩薩跟我們凡夫哪些地方不一樣?我們從這些地方能找到一條道路,能找到真正的皈依處。

佛在經典裡面所顯示的,像《華嚴經》的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都是佛菩薩,他們所表現的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所接觸到的各行各業、男女老少,他們表現這種身分。在日常生活當中,似乎跟我們沒有什麼差別,他也穿衣吃飯、也上班工作、應酬,這是跟我們相同的。相同裡面有不相同,不相同的在那裡?他的心清淨。事跟我們一樣,沒有一絲毫差別。我們每天工作八小時,他也工作八小時。我們在生活裡面天天生煩惱,他們在生活裡面天天生智慧,這就不一樣。我們生活、工作、應酬都生煩惱,他們生活、工作、應酬都生智慧。

怎麼曉得?不但在經典上所顯示的,而且我們的確得到了證明。六祖惠能大師就是證明。他到黃梅去禮五祖的時候,曾經跟五祖說了一句話,「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們讀到這一句話有很深的感觸,他的心常生智慧,我們的心常生煩惱,這就是佛菩薩跟我們不一樣的地方。

智慧怎麼生的?煩惱從那來的?我們只要把它搞清楚,就知道從那個地方回頭,依靠什麼,這就曉得了。煩惱從妄想、分別、執著裡生出來,這是佛在《華嚴經》上說的。我們穿衣吃飯有妄想、分別、執著;每一天上班工作也有妄想、分別、執著;待人接物還是有妄想、執著,在這裡生煩惱、生七情五欲、生貪瞋痴慢,煩惱永遠不斷。由此可知,妄想、分別、執著是輪迴心,六道輪迴從哪來?就是這個念頭造成的。我們日常生活、工作、應酬,在造輪迴業。輪迴心造輪迴業,這就是迷,迷惑顛倒。

我們學佛,佛叫我們回頭,叫我們回歸,從這個地方回頭依自性覺。輪迴心造輪迴業,這就是迷,、菩薩心、菩薩行,超越世出世間,是能超越。佛心是什麼?反過來就行了,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就是佛心。離開妄想、分別、執著,我們的生活是菩薩行,我們每天上班工作也是菩薩行,我們天天應酬還是菩薩行。關鍵就在此地,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你要會把念頭轉過來。

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你所用的是真心,「真心離念」,這是大乘經上佛常講的。「念」是什麼?妄想。妄想是妄念,真心裡沒有妄念,真心是清淨心。清淨心生活,生活清淨;清淨心工作,工作清淨;清淨心應酬,應酬清淨,沒有一樣不清淨。心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國土就清淨。回頭從哪裡回頭?從觀念上回頭,這條路就摸到了。

也許有同學說,「我要不想,我的工作還能做得成嗎?我做工作需要思考」。沒錯,當你工作的時候需要思考,你儘管去思考,工作放下來就不要再思考,工作放下來再去想就叫妄想。所以「念」有妄念、有正念。「正念」是我工作範圍之內,除了我工作範圍之內的,我不再去想它,與我不相干。這樣,你的工作能做得好,你煩惱少、妄想少,智慧就增長。智慧增長,你的工作就會很順利,會做得格外的好,你生活也會更愉快。所以他增長智慧。我們也要學惠能大師,「弟子心中常生智慧」。

現在我們做種種工作需要思考,這是什麼?這是習氣。真正修行,這種思考的時間會愈來愈短,思考的程度會愈來愈淡薄。如果功夫成熟,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都不需要思考,現在還沒有功夫就不行。為什麼不需要思考?智慧現前了,何必要思考!當你智慧沒有現前的時候還是離不開思考,但是要把思考的範圍縮小,要把思考的程度減輕,讓你的智慧漸漸往外透露。你要是想得太多、太遠、太深,你的智慧就完全沒了,因為那是妄念,妄念障礙了智慧,這不可以不知道。

這是我們將覺跟迷的樣子搞清楚了,理論也略略明白了一些,必須要認真的做,要在這個地方真正下功夫。要學諸佛菩薩運用六根,眼見的都叫做色相,耳聽的是音聲,練習見色聞聲,六根對六塵境界起作用時,學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智慧。不分別、不執著是智慧,真智慧。再學不起心、不動念,那是修清淨心,是修禪定。眼見色,不起心、不動念;耳聞聲,不起心、不動念,是修禪定。舌嚐味,鼻嗅香,六根對六塵境界不分別、不執著,是智慧,不起心、不動念是禪定。定慧在那裡修?在日常生活當中修,在六根接觸六種境界當中修,這叫從「根本修」,這是高級的修行方法。

諸位讀《華嚴》,你看《華嚴經》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怎麼修行的?就是以此方法修行的,他們在這個上面用功,所以不拘束於形式。修禪定不是盤腿面壁,而是六根在六塵境界上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是智慧。轉貪瞋痴為戒定慧。我們因為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搞的是貪瞋痴;人家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起的作用是戒定慧。這就是為什麼人家常生智慧,我們常生煩惱(煩惱就是貪瞋痴,三毒煩惱),這是一定要知道的。從那裡皈?怎麼個依?你就曉得了。 我們來總結一下,大家印象就會更深一點。從妄想、分別回頭,從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回頭,依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這叫「皈依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