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林老師是如何在日常生活點點滴滴中,落實孝敬之道呢?那就讓我們來分享他的故事。

百善孝為先——胡小林的孝親故事(一)

鬼子進村的故事

我學了傳統文化、學了佛以後,覺得應該經常回家落實孝道,但最初也是蜻蜓點水,很表面化。跟父母的接觸就像油和水一樣,不僅不能融入父母的生活,還會發生一些衝突。

二〇〇七年大年初一,我回到父母家裡吃飯。到家後一看桌上放著魚、肉,我就特別不高興,拉下臉就說:「你們就吃吧!就為了這三寸不爛之舌就殺生,你們就不給孫子們留點東西嗎?」當時我爸爸氣得直哆嗦,媽媽也急得直哭,她還安慰我爸爸:「這胡小林著了魔了,老胡你千萬別往心裡去,現在年輕人都這德性。大年初一,不讓吃肉、不讓吃魚,還數落爸爸、媽媽。反正吃飯就兩個小時,他一會兒就滾蛋,讓他回去學他的《弟子規》吧!咱們過咱們的日子。」其實,我那頓飯也吃得特別不舒服。

本來我每次回家之前都特別高興,但是後來,媽媽家的小阿姨跟我說:「大哥,你回來之前先打個電話吧。」我說:「為什麼?」「我們先做做準備。」「你們做什麼準備?」「你可不知道,你一來就跟日本鬼子進村似的,奶奶就說:『今天中午把冰箱裡的東西,那個肉、那個魚都收起來,可不能招他,這學了佛了,可了不得了。家裡那酒,也都拿布給蓋上,別讓他看見,那都是貪、瞋、痴、慢。』大哥,以後你別突然回來,你稍微提前半個小時打個電話,我們好做做準備。」

我聽完以後,心裡特不是滋味。我把《弟子規》學成這樣,給人添多大麻煩!

還有一次是中秋節,我帶著孩子回去看爸爸。我爸爸跟我說:「你學佛學學就行了,別走火入魔。」「我沒走火入魔。」「你拿那麼多錢出去刻這些盤、印這些經書,你希望所有的人都像你一樣走火入魔……」我就批評我爸爸:「您千萬閉嘴!您這是謗佛。」「什麼叫謗佛?」「爸,這可不得了,這要下阿鼻地獄。出了油鍋就上鐵床,出了鐵床就有鐵狗追您。」我爸一拍桌子說:「你這個混蛋!我這沒死,你就盼我下地獄!」後來談得很不愉快,我爸就把我給轟出去了。

之後有一段時間,我跟爸爸的關係一直很緊張。我一回家,老爺子就在他的屋裡不出來。我跟小阿姨說:「你把爺爺請出來,我回來看爺爺了。」我爸跟小阿姨說:「跟他說我躺在鐵床上休息呢!怎麼著,讓我出去下油鍋?」

我後來就想,我怎麼就是度不了我的爸爸,就不能讓他對佛法喜歡,生起信心呢?肯定是我有問題,「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因為你沒有智慧,你只要有智慧,任何問題都能圓滿解決。

父母的恩德

中國的大家庭,對老年人要贍養、照顧,那是發自內心的。爺爺奶奶坐在上座,逢年過節和生日拜壽要給老人磕頭。在家裡人人敬重爺爺奶奶、敬重祖上,孩子們就在這種氛圍下長大成人。這是上行下效。

比方說我爸爸在,我跟我兒子一起來照顧我爸爸。兒子會看到爸爸是怎麼對待爺爺的,從小他就知道老年人在家裡至高無上。那麼你老了以後,他就會繼承你的衣缽,就會孝敬你。

記得五月二十號,爸爸他老人家過生日,我說:「爸爸,今天您上座。兒子今年五十四了,我現在還想到,當年咱家沒車的時候,您老人家在天安門廣場那上班,我喜歡金魚,您老人家騎著自行車,從北海公園給我推著這兩條金魚,一直走到京棉三廠走到東郊。」(大概多少距離?十五公里。)我說:「我就衝這點,我得把這頭磕下去,要不然以後沒機會。」

因此,我們趁著爸爸、媽媽還健在,要先從孝道來落實《弟子規》。

母親的恩德更是說之不盡,我母親是山東人,特別重男輕女,從小對我是嬌生慣養。我的表哥、表姐們跟我說,我母親慣我慣到什麼程度:那個年代那麼艱苦,我幾乎就沒喝過白開水,全是喝北冰洋汽水,一毛五一瓶;在那麼困難的情況下,給我買個乒乓球拍,紅雙喜牌子的,三塊錢;過年買鞭炮給我買十五塊錢的,那在五、六十年前要花很多很多錢……

我的爸爸跟我說:「你這輩子,誰都不孝順,你不能不孝順你媽媽。你小時候的尿布你媽媽都用熨斗給你燙,生怕你墊著不舒服。」

這些點點滴滴的回憶啟示我們作兒女的人:百善孝為先,行孝一定要及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