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母書荻,教子顯揚,貴不忘儉,變爾有常。

十二德目故事之【廉】——修母荻訓

十二德目故事(全集)回顧

歐母畫荻 教子顯揚
貴不忘儉 變而有常

歐陽修是北宋時期的著名文學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歐陽修四歲的時候,父親就離開了人世。歐陽修的父親在世為官十分廉潔,又喜歡接濟貧苦,得到的俸祿雖然不少,可是從不讓家裡有多餘的錢財,不希望被錢財所累。因此,他父親死後,家裏沒有留下一間房,一壟地。

於是家中生活的重擔全都落在歐陽修的母親鄭氏身上。為了生計,歐母不得不帶著只有四歲的歐陽修從廬陵搬到隨州,投奔歐陽修的叔父,希望能得到他的幫助。然而事與願違,歐母只能憑自己的努力,維持家中的生計。

歐母出生於貧苦的家庭,讀書不多,卻是一位有毅力、有遠見的母親。她親自教歐陽修讀書,經常給年幼的兒子講做人的道理。兒子漸漸長大,轉眼間就到了上學的年齡,可是家裏窮,買不起紙筆。

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邊長著荻草,突發奇想,可以用荻草稈在地上寫字啊。曾經在下大雪的夜裏,她就以荻草稈當「筆」,爐灰作「紙」,教歐陽修練字。歐陽修遵從母親的教導,在地上一筆一劃地練習寫字。母親經常對歐陽修說:「家裡雖然貧困,我之所以心存希望,就是堅信你父親這樣廉正的品行,將來一定有很好的子孫啊!」歐陽修聽了母親這一番話,感動不已,更加用心讀書。

歐母經常帶歐陽修到附近藏書多的人家去借書。借回來的書,歐陽修會盡快抄完還給人家。幼小的他在母親的悉心教導下,喜歡上了讀書寫字,不久就能過目成誦了。

歐陽修參加進士考試,連考三場,均為第一名。 他做官之後,母親還經常將父親為官的事蹟講給他聽,希望他能記住父親的教誨。在貧賤的時候,歐母料理家務很儉樸,等到家境好起來,仍舊儉樸,不准超過從前的老樣子。她告誡兒子,對父母的奉養不一定要十分豐盛,重要的是要有一顆孝心。

歐母教導孩子做人不可隨聲附和,不要隨波逐流。母親語重心長的教誨,深深地印在歐陽修的腦海裡。後來歐陽修因直諫被貶,其母談笑自若,淡然的說自己一直身處貧賤,這樣生活很習慣。母親以自身力行節儉從而教育兒子做官廉潔,這足以成為天下後世撫養孩子成才的典範。

古人雲:「閨閫乃聖賢所出之地,母教為天下太平之源。」所謂:「有賢母則有賢子」,正因為歐母高尚的品行,才有其子歐陽修效法母德而成就自身的道德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