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有一個以純樸厚道家風聞名的陳氏家族。直到陳昉這一代,整個家族都謹遵祖先陳崇為後人製定的家規,合族共同居住在一起,已經十三代了。
家裡大大小小、男男女女,足足有七百多口人。陳家的子弟都克勤克儉,凡事親力親為,家中沒有僱傭一個婢僕。習勞知感恩,孩子們從小沿襲敦厚儉朴的家風,了解物力維艱的道理,知道一切都來之不易。家裡上上下下都很和睦,沒有一個人說是非或者離間的話。也從來都沒聽到過互相爭吵的聲音,永遠是其樂融融,歡聲笑語不斷。
在陳昉家中有一個非常寬闊的廳堂,能夠容下七百多人,每到吃飯的時候,老幼共聚一堂用餐。他們按照年齡、尊卑次第而坐,長幼有序,條理井然。
全家的人,只要還有一個未到,大家都一定會靜靜地等待,直到所有的人都到齊之後,才開始用餐。吃飯時,廳堂悄然無息,等到都吃完了飯,大家才噓寒問暖或侃侃而談。這是全家相聚的幸福時光,是最溫馨的情感交融時刻。
他們家中還養了一百多條狗,性情都特別溫順。有趣的是, 這群「家教」嚴格的狗,全都在同一個大槽子裡用食。每到吃飯的時候,它們也牽家帶口地來到大槽子前,彼此互相搖著尾巴以示問候。幾條老狗,非常威武地站在那裡,只見它們左看看、右看看,原來它們在數數。如果有一隻狗還沒有來用食,那麼這一群狗都會等它,沒有一隻狗會先吃。它們也按照長幼順序分開用食,次序井然。
陳家主人們那上下同心、喜氣盈人的祥和氣氛,感動了家裡的狗,使得它們也能做到「一犬不至,群犬不食」。狗且如此,何況人乎?鄉里的人見到這種情形,深受感動,所以他們紛紛起而效法,使得民俗日漸敦厚。
郡守張齊賢將陳昉一家的事跡,稟報給朝廷,朝廷被他們一家的互敬互愛所感動,就免了他們的徭役,而且禮遇有加。
《大學》中說道:「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陳氏家族全家大大小小都遵循祖訓而端正自己的身心,使得家族和睦團結,欣欣向榮。如果我們每個家庭內外都能做到互敬互愛的話,那麼國家一定能夠長治久安,天下自然能夠永享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