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是全世界的共同語言,它能講述一個國家民族的歷史與風格,也能展現這個國家民族特有的文化之美;它比寫在史書上的形象更真實,更能走進我們的心靈。
而中國建築的特色,在於「道」「術」「藝」之結合。所謂「道」者,是指中國建築內含深層的教化寓意,而且在製作的法式上,法天象地,深蘊天人合一之哲思,這是與大自然共存共榮的最高境界。所謂「術」者,是指發揮智能,使建築安全穩固。所謂「藝」者,即在表現民族藝術的工藝,使建築巧妙、適觀。
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雖然政權幾經更迭,但是文化與歷史卻能綿延不墜、日久彌新;究其因,在於重視教育,所以才能保持民風淳樸、居心仁愛。尤其是硬體設施的教化意義更具成效,例如,祠堂、孔廟教孝親尊師,城隍廟教因果報應,佛寺教覺悟之道。所以中國古時候,家家戶戶都有祠堂,各鄉鎮都有城隍廟,各縣市都有孔廟、佛寺。這些建築在數千年的中國社會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讓人於無形中接受了倫理道德、因果、智慧的教育;所以不敢起惡念、做惡事,並且知道如何過幸福美滿的生活。
孔廟是對至聖先師孔子祭祀供奉的場所,它不僅繼承了古代禮制建築的特色,具有禮制建築的莊嚴,同時具有帝王宮殿的華麗,堪稱禮制建築與宮殿建築完美結合的傳世佳作。
孔廟自古以來多為官方所建,同時也常與書院結合,擔負地方教育的功能,所以孔廟有「左學右廟」的配置。所謂左學,指的是以明倫堂為主的建築群,功能相當於現在的公立學校;右廟則是指以大成殿為主的建築群。
孔廟以南北為中軸,分左、中、右三路布局,主體院座落在中軸線上,左右對稱排列,並以大成殿為中心。大多數的孔廟內常年種植高大的四季常青樹,象徵儒學的生命常青常新、歷久不衰。在石雕、木雕、剪黏等裝飾題材上,則以教忠教孝、古典演義為主。足見孔廟建築注重教學功能與環境結合的自然之美,不僅達到「天人合一」的和諧境界,也充分發揮美育的作用。
各地孔廟的建築雖不盡相同,但大致上由前至後的主要建築與順序是:萬仞宮牆、泮池、禮門、義路、櫺星門、大成門、大成殿、東西廡、崇聖祠、明倫堂等。以下就各建築重點說明如下:
1、萬仞宮牆
萬仞宮牆的典故出自《論語》,子貢曰:「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寓意孔夫子學問、道德高深,若要求取上進,並無捷徑,唯有進入黌門(黌音「紅」,古代學校)潛心修習,才能窺其堂奧。
「萬仞宮牆」四字書於牆外側,牆內側則彩繪一隻麒麟,傳說它是仁獸,象徵儒家「仁」的精神。
孔廟的外牆面為紅色,門窗也多以紅色為主,是因為周朝崇尚朱紅色的緣故。
2、泮池
泮池有「泮宮之池」的意思,位於萬仞宮牆之後,是一個半月形的水池。泮池具有防災、調節暑熱的功能,因此古時宅第或寺廟之前大都建有水池。根據周禮,天子所設立的大學(稱為辟雍),四周圍以水池,而諸侯所設立的學校(稱為泮宮),只可南面泮水。因孔子於後世受封為文宣王,故以泮宮之池為規制。
泮池中有一座三孔的石拱橋,稱為泮橋,橋面彎曲如虹,兩側圍以石雕竹節形欄杆,象徵高風亮節。橋頭欄杆有文筆柱頭做為裝飾,有振興文運之意。
3、禮門 4、義路
平時大成門與櫺星門不開啟時,要進入孔廟中軸的主要殿堂,必須穿越兩側的小門:朝東的稱為「禮門」,朝西的稱為「義路」,其以禮義為名,表示請求孔子之道,必須遵循禮義。
5、櫺星門
孔廟建築中軸線上的第一座門是櫺星門,櫺星門原名靈星門,傳說指的就是天門。漢高祖命祭天先祀靈星,至宋仁宗築郊臺外垣置靈星門,旋又移用於孔廟,蓋以尊天者尊聖。孔廟的櫺星門及大成門平時是關閉的,到了祭孔典禮時才全部開啟,民眾進出須從觀德門,以表示對孔子的尊重。
櫺星門與大成門的門扇都塗朱紅色,不畫門神,正面多數飾以門釘。左右門釘各五十四顆,合起來是一〇八顆,為九的倍數;九乃陽數之極,一〇八更是禮制中最大者,代表無比的威儀及尊崇。
櫺星門有六楹四柱,柱下抱鼓石,又稱石鼓,是用來穩住大門的。因為古代的建築物沒有打地基,而門又非常重,為了要穩住移動中的大門,所以設抱鼓石,尾端上接著門軸。
6、大成門
大成門乃為進入大成殿之主門。大成的稱呼出自《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也。」意思是孔子整理夏、商、周三代至周公的學問,並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所以是集大成的學者,故以「大成」為建築命名,最能彰顯孔廟之特質。
兩側屋簷下各有一隻似獅似虎之動物,據傳為「騶(zōu ㄗㄡ)虞」,是一種義獸,不食生物,有至信之德,以其象徵「至信至德」。
中國古代建築有的不做天花板,可以欣賞到樑架的木結構,稱為露明造。樑架除了要符合力學原理外,也常施以雕刻,兼具美學效果。大成門的樑架使用「二通三瓜式」,亦即有二根通樑,三個瓜柱。瓜柱形如金瓜,且有鬚腳,向下包住通樑。此構造具有很強的結合力,抗震性很高。
7、大成殿
大成殿是孔廟的主殿,奉祀至聖先師孔子的牌位。大成殿立在高起的臺基上,凌駕於其他建築之上,呈現崇高的地位。大成殿前有一座突出的平臺,也稱為「丹墀」,是釋奠禮祭孔時,表演佾舞之場所。丹墀前又有御路,古時只有皇帝才能使用御路,後來亦為孔廟所沿用,以示對孔子的尊崇。御路即宮殿中軸線上臺基與地坪以及兩側階梯間的坡道,上刻有龍首,並環以琴、棋、書、畫之浮雕,代表文明與才藝。
大成殿屋頂的垂脊上站著一排泥塑的鴟鴞(音「吃消」),即梟鳥,共七十二隻。據說此鳥性情兇猛,當羽翼豐滿後,會以母鳥為食,古代視牠為不孝及不祥的鳥類。《詩經 · 魯頌》:「翩彼飛鴞,集於泮林,食我桑黮(音「甚」),懷我好音。」形容孔子傳道授業時,連惡鳥也會感化歸來,顯示孔子有教無類、德化及物的精神。
大成殿正脊兩側上立有陶製的筒狀物,稱為通天柱或通天筒。據說宋朝朱熹感念孔子德配天地、道冠古今,能上通天意,乃於泉州孔廟屋頂立通天筒以示崇敬;另有一說為秦始皇焚書坑儒時,士子為保存經書,乃將書籍藏於竹筒內,為紀念護書有功的竹筒而立之,故又稱經塔或藏經筒。
大成殿重簷四翼角下共懸掛八個鐸,「鐸」代表鐘響,除了表示孔子的教學就像鐘聲一樣能振奮人心之外,更蘊涵了上天以孔子為鐸,有振民醒世之意。
大成殿的臺基四角嵌有散水螭首,是洩水的孔道,又稱鰲首,有獨占鰲頭之意。
8、東廡與西廡
大成殿兩側廟房分別為「東廡」與「西廡」,是孔廟中供奉先賢先儒之處。祭祀孔子之門徒弟子與宣揚儒學之知識分子,乃始自唐朝貞觀年代,其後歷代均有所變動。
東廡與西廡互為對稱,屋頂較簡單,室內樑架的雕琢亦較簡樸。走廊的柱子一字排開,石柱上看不到對聯、題字,這是因為不敢在孔夫子前賣弄文章。
9、崇聖祠
大成殿後方的祠堂稱為崇聖祠(原名啟聖祠),係奉祀孔子前五代祖先的殿堂。中國建築廟宇中,一般會在主殿之後祭祀主祀之父,故孔廟設有此祠,並且以孔子之父叔梁紇的封號「啟聖公」為祠名。至清雍正元年(一七二三年),頒詔孔子五代祖先,並且諭令啟聖祠改名為崇聖祠。孔子以一介平民而能享祀數百代,祖先和子孫皆受其福惠,其德入人之深、教化之功,無人能比,無怪乎被尊為「大成至聖先師」。
崇聖祠內兩旁還配祀孔子的兄長,及四配(復聖顏回、宗聖曾參、述聖子思、亞聖孟子)之父,與先儒先賢之父等。這種安排,實與中國幾千年來宗族倫理制度有關,也與家廟或宗祠有相通之處。在祭孔典禮之前,必先於崇聖祠祭拜祖先,以示長幼有序。
崇聖祠是一個敞廳建築,不設門扇。室內的樑架採三通五瓜式,即有三支通樑與五個瓜柱,這是為了平衡屋簷內龐大的壓力而設的,瓜柱造型圓融渾厚,頗能表現力道之美。
10、明倫堂
依循左學右廟之制,明倫堂設於孔廟主體之東,也就是東廡的後方。
明倫堂為儒學講堂最常用的名稱。「明倫」出自《孟子 · 滕文公》:「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校、序、庠都是古時的學校,學生在此接受倫常之理的教導。倫常之理正是儒學的基礎,故以「明倫」做為學校講堂的主要名稱。
深入瞭解孔廟建築所蘊含的美學與教學意義後,再次踏入孔廟,我們彷彿回到二千多年前孔子和學生問答交流的時光中;並且能深刻感受到孔子嚴謹的治學精神,及其循循善誘、誨人不倦的教學熱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