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有必要盡快恢復使用正體字——馬悅然教授談漢字
馬悅然教授出生於一九二四年,是瑞典籍漢學家。早年師從高本漢先生學習漢學,後成為瑞典文學院院士、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
◎ 馬悅然在澳門接受《澳門日報》的採訪中指出,正體字對中國文化傳承十分重要,他對於中國國內使用簡體字感到可惜,並擔心中國國內的孩子長大後因看不懂正體字,而無法閱讀古典作品,但他相信幾十年後,簡體字會被捨棄。他說: 「中國國內現在有很多都反對簡體字,他們在後悔。還有,現在小孩子長大的時候,他們根本沒有辦法讀一九五八年以前的東西了。」
出自:《澳門日報》二〇一五年四月二十四日報道
四、漢字乃中國文化之結合劑——格蘭教授談漢字
格蘭教授:丹麥漢學家,一九七三年任丹麥亞哈斯大學漢學副教授,並且創立了丹麥第二大漢學研究中心「東亞研究所」。
◎ 寫字的藝術乃結合中國歷史鏈環之一。而在西方語文則以區分各地之文化;在中國則成為文化之結合劑。
現在的中國人能認出三千年前安陽的居民為一家,並且認知他們的歷史,自上古起,一脈相傳,幾乎是西方人難以想象的事,咸賴中國的語文,或較確切地說,就是中國文字之功。寫字的藝術,也是中國特有的用語。中國的抽象美,自始即為人們所欣賞,在過去至關重要,受到每位文士的珍重,他們也練習其巧妙。若謂書法為中國藝術之母,並不為過。
中國文字係表意文字,而不是無意義的音符。由表意字結合為語,所以中國文字的結構即含有一種心情態度。換言之,也就是一種思想方式。......中文的每個字,在構造中便是一個意象。寫字實際上已獲致一種幾乎神聖的特性。祝詞是 用寫而不用說;影響政治的是文章而不是演說;書本上的學問收到近乎崇拜的尊敬,皆其明證也。
五、方寸之間見乾坤——林西莉教授談漢字
林西莉教授,瑞典漢學家,被譽為比中國人更懂得中文的外國人。她多才多藝,是攝影家和古琴演奏家。她自一九五〇年代師從瑞典著名漢學家高本漢學習漢語,一九六〇年代曾留學中國,並學習古琴演奏。現在瑞典專職教授漢 語。
◎ 漢字是中國文化之中心所在。它在方寸之間凝聚了人類千萬年間所積累的生活經驗、對自然的觀察以及對生命的總結。在一個個漢字中,人們可以看到鄉村、山河大地、草木萬物。從筆畫棱角分明的甲骨文,演變到雄渾有力流暢的 金文,又演變到現在人們所書寫的文字,打眼看去,似乎是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可是實際上,其中的延續性令人為之驚歎不已。書寫的方式或許有改變,但是,人們對現實的認知以及再現卻是一直延續著、不曾改變。儘管從第一批造字至今,已經過了漫長歲月,但是現實本身的變化卻並不大,這實在令人不敢置信。(頁 362)(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