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中國人都有求「缺」的心態,不追求圓滿。《說文》:「月,闕也,大陰之精。」段注引《釋名》曰:「月,缺也,滿則缺也。」月有陰晴圓缺,月亮圓的時間短,缺的時間多。淨空老教授教導我們,世間一般人都求圓滿,其實真正有智慧的人、真正聰明人不求圓滿,缺一點好,所謂「滿招損,謙受益」,缺也是謙,這才能受益。
滿清末年,曾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先生,掌握江南四省的軍政大權,這在有清以來二百六十多年的歷史中,封疆大吏之權力可謂是無出其右者,可見得朝廷對他的器重。值得 一提的是,曾國藩先生為人處事圓融通達,處處謙虛忍讓,因此,即使權傾朝野,亦能明哲保身,未曾遭無端之難,也沒有受人之害,這體現出中國人立身處世的智慧與哲學。
曾國藩求缺而不求滿的處事態度,使得曾氏家族的家道能夠保持至今而不衰,他的後人在社會上很有地位,普受世人的尊敬,這正是祖宗有德。曾國藩先生將自己的書房命名為「求闕齋」,其讀書錄稱之為《求闕齋筆記讀書錄》,體現出他不求圓滿的德行與人品。他在《求闕齋記》中曾說:「凡外至之榮,耳目百體之嗜,皆使留其缺陷。禮主減而樂主盈,樂不可極,以禮節之,庶以制吾性焉,防吾淫焉。若夫令聞廣譽,尤造物所靳予者,實至而歸之,所取已貪矣,況以無實者攘之乎?行非聖人而有完名者,殆不能無所矜飾于其間也。吾亦將守吾闕者焉。」
由此可知,無論是外在的榮譽還是生活上的享受,都要知足、守缺,以禮來節制我們的性情,防止過分的行為。要知道造物最為忌諱的就是顯赫的名聲,正如《了凡四訓》所言,「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古今中外的歷史中,若是少壯即享有盛名,而又名實不符者,晚年的下場往往都很悲慘,此即是所謂少年得志大不幸。所以明智的父母都會教導兒女如何立身處事,明哲保身。
曾國藩先生總結自己的人生經驗,寫下四條遺囑告誡子孫:一是慎獨(這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二是主敬(以恭敬之心對待一切人事,不敢懈怠),三是仁愛(使人自立自達則能與萬物爭輝),四是勞動(操習技藝,磨煉筋骨)。他希望這四條能夠傳之於子子孫孫,如此,曾氏家族就能長盛不衰,代有人才。
曾氏子孫沒有辜負他的期望,其胞弟曾孫曾昭倫在民國年間赴美留學,在麻省理工學院獲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北京大學教務長;曾國藩的小女兒曾紀芬最得父親的疼愛,父親曾為其看相,贊其為「阿彌陀佛相」,後果然是最為長壽多福;曾孫曾寶蓀民國時期赴英留學,後於長沙創辦藝芳女子學校;曾約農自幼博通經史,弱冠即赴英國留學,獲倫敦大學博士學位,後回國創辦女校。英國哲學家羅素和美國哲學家杜威赴湘講學時,曾約農曾擔任翻譯。後被受聘為臺灣大學教授和東海大學校長......
曾氏家族的子孫雖然不是如曾國藩先生般為官從政,然而卻在教育、學術等領域做出傑出的貢獻,而為社會大眾所尊敬。
▲滿清末年,曾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先生,總結自己 的人生經驗,寫下四條遺囑告誡子孫:一是慎獨,二 是主敬,三是仁愛,四是勞動。
曾國藩作官,在清朝歷史上沒有一個人能超過他,四省總督。他對於他家的兒女、子弟管教很嚴格。家中不許請傭人,孩子們都在家裡做事,統統要下廚 房,統統自己懂事。養成勤勞、早起的習慣,不會敗家。保持傳統的家庭教育,孩子們成長都有教養,這是真正有學問。曾國藩的家訓,可以成為教育學生的必修課。——淨空老教授
1、勤字功夫,第一貴早起,第二貴有恒;凡將相無種,聖賢豪傑無種,只要人 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2、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則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3、且茍能發奮自立,則家塾可讀書,即曠野之地,熱鬧之場亦可讀書,負薪牧豕,皆可讀書,茍不能發奮自立,則家塾不宜讀書,即清凈之鄉,神仙之境皆不能讀書。何必擇地?何必擇時?但自問立志之 真不真耳!
4、我要步步站得穩,須知他人也要站得穩,所謂立也。我要處處行得通,須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謂達也。今日我處順境,預想他日也有處逆境之時;今日我以盛氣淩人,預想他日人亦有以盛氣淩我之身,或淩我之子孫。常以“恕”字自惕,常留餘地處人,則荊棘少矣。
5、靜中,細思古今億萬年無有窮期,人生其間,數十寒暑,僅須臾耳;大地數萬里無有紀極,人于其中,寢處遊息,晝僅一室耳,夜僅一榻耳;古人書籍, 近人著述,浩如煙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過九牛之一毛耳;事變萬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能辦者,不過太倉之一粒耳。
知天之長而吾所歷者短,則遇憂患橫逆之來,當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則遇榮利爭奪之境,當退讓以守其雌;知書籍之多而吾所見者寡, 則不敢以一得自喜,而當思擇善而約守之;知事變之多而吾所辦者少,則不敢以功名自矜,而當思舉賢而共圖之。夫如是,則自私自滿之見可漸漸蠲除矣。
6、一曰慎獨則心安;二曰主敬則身強;三曰求仁則人悅;四曰習勞則神欽。
7、讀經有一耐字訣。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精,明年再讀,此所謂耐也。困時切莫間斷,熬過此關,便可少進。再進再困, 再熬再奮,自有亨通精進之日。不特寫字,凡事都有極困難之時,打得通的,便是好漢。
8、諸弟在家讀書,不審每日如何用功?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來,雖懶惰如故,而每日楷書寫日記,每日讀史十頁,每日記茶余偶談一則,此三事未嘗一 日間斷。十月二十一日立誓永戒吃水煙,洎今已兩月不吃煙,已習慣成自然矣。予自立課程甚多,惟記茶余偶談、讀史十面、寫日記楷本,此三事者誓終身不間斷也。
9、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惡勞,無論貴賤智愚老少,皆貪于逸而憚于勞,古今之所同也。
10、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幾分,未有不興;若全無一分,未有不敗。和字能守幾分,未有不興;不和未有不敗者。諸弟試在鄉間將此三字于族戚人家歷歷驗之,必以吾言為不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