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的盛世時期,代出賢才的安徽桐城張氏家族令人矚目——張英是康熙朝的禮部尚書,兒子張廷玉是清朝唯一陪享太廟的漢臣,孫子張若靄任職於軍機處......家風的維繫得力於張氏家族的家教。
張英,字敦覆,康熙六年進士,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曾任《國史》等書的總裁官。康熙帝曾讚歎他,「始終敬慎,有古大臣風」。意思是說他為人行事,有古人恭敬、謹慎的風格,並且堅持一生不曾改變。
雖然是貴為宰相,但他始終以謙讓作為家風。有一次,他在桐城的老家與鄰居吳家,為了住宅基地的問題發生爭執,彼此不肯相讓,地方官員也勸解不了。於是張家的總管寫信,派人送到京城,向宰相報告,希望能夠解決。張英回答給家人只是一首詩: 「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於是張家人主動退讓了三尺;吳家見了深受感動,也退讓了三尺。於是兩家之間留出了一條六尺寬的巷道,這就是「六尺巷」的由來。
▲六尺巷成為桐城的文化地標,文化旅遊的風景區,吸引了國家領導人以及各地遊客來參觀。
張英的《聰訓齋語》對子孫的影響至深,他歸納自己律己、教子的經驗時說: 「予之立訓,更無多言,止有四語:『讀書者不賤,守田者不饑,積德者不傾,擇交者不敗。』」在《聰訓齋語》中,分別以立品、讀書、養身、交友、怡情、持家、會心來訓誡子孫——「立品」要謹言語,戒嬉戲,慎威儀,能容讓;「讀書」要溫經書,習詩文,練字體;「養身」要淡飲食,謹起居,保精神;「持家」要節用度,善待人,睦兄弟;「會心」要戒收藏,知天命,安心性......凡此種種,無一不是諄諄告誡子女為人處事之方。
張英的次子張廷玉傳承父親的德範,為世人所稱道。張廷玉字衡臣,號硯齋,清朝雍正年間的大學士,兼任軍機大臣。他身居高位達數十年之久,歷事三朝,尤其是立志改革、勤勉政事的雍正,不僅常常與他共論國是,更覺君臣之間還有一份深厚的友誼。中國歷史上,有明君與賢臣的相遇與共事,必然能夠創造出一個太平盛世,人民因此得以安居樂業。
可貴的是,雖然張廷玉任職年久,長期處於機要之地,卻始終保持清、忠、和、厚 的品質。這都與張氏家族的和正、恭謹的家風息息相關。有權不可使盡,有福不可享盡。忠厚傳家久,謙慎繼世長。這是中國傳家教子的經世名言。張廷玉的長子張若靄,亦是一名有才華的青年,他不倚仗父親的權勢,經過鄉試、會試之後,順利進入朝廷的殿試,由雍正皇帝親自審閱定奪。結果皇上將這位考生定為一甲的第三名(即探花),而當時的雍正帝並不知道他就是大學士張廷玉之子。
張廷玉遂再三懇辭說:「天下人才眾多,孩子卻占天下讀書人之先,心裡很不安......」張若靄遂沒有中探花。他沒有辜負父親的厚望,在學術上不斷長進,後在南書房、軍機處任職時,皆能盡職盡責,謙虛自處,頗有其父遺風。
張氏家族禮讓的家風,給他們家族帶來的是六百多年來,代出人才。從晚明到清朝初年,家族九代共出進士十六人,其中入翰林者十二人。當時人們都說他們家「父子雙學士,老小二宰相」,傳為美談。
直到今天,張氏家族依然會在清明祭祖,撰寫祭祖文,緬懷祖宗禮讓的德行。家族為臣者忠以事君,為子者孝以事親,居官以廉,居鄉以仁的家訓,現在依然傳頌。
▲宰相張英當年寫的家書,今人把它刻在石頭上,作為紀念。
張氏相府是安徽桐城的一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隔壁的桐城吳氏,也是家學淵源,世代以禮讓為家風。
桐城吳氏的始祖是周文王的哥哥泰伯,泰伯本是周太王的長子,理應繼承王位,但是他發現自己的二弟很有聖君的氣象,就約了大弟弟一起南下,到當時還是蠻夷之地的安徽和江蘇,把中原優秀的文化帶到當地,教化當地。桐城吳氏就是泰伯的後代。
在古吳國的江浙一帶,吳氏家族多以「三讓堂」命名,就是為了將祖先禮讓的美德繼承下去。王位都可以讓,而且讓三次,讓到底,對後世子孫而言,是一個綿延三千年的家風。
今天,在香港還有吳氏家族的後代集資辦學,命名為泰伯紀念學校,其校訓便是「明禮孝親、尚義行道」,以示不忘祖先禮讓的家風。
▲泰伯紀念學校的小學生表演傳統文化節目。圖片來源:泰伯紀念學校網站。
一、讀書者不賤,守田者不飢,積德者不傾,擇交者不敗。
【譯文】認真讀書的人會受到別人的尊敬,謹守田產的人不會受到飢餓的威脅,積德行善的人不會倒台,慎重選擇交友的人不會失敗。
二、讀書可以增長道心,為頤養第一事也。
【譯文】讀書增長求覺悟的心,這是養身、修身最重要的事。
三、言思可道,行思可法,不嬌盈、不詐偽、不刻薄、不輕佻。
【譯文】凡有所言,必想所言合乎道義;凡有所作為,必想可以為天下人所效法。不驕傲自滿,不欺詐虛偽,不刻薄,不能失去穩重。
四、一言一動常思有益於人,惟恐有損於人。
【譯文】每說一句話、每做一件事都要想著要有益於人,就怕有損於人。
五、與其於放言高論中求樂境,何如於謹言慎行中求樂境耶。
【譯文】與其在高談闊論中尋求一時快意,不如在謹言慎行中體會愉悅的境界。
六、古人有言:『終身讓路,不失尺寸。』左氏曰:『讓,德之本也。』
【譯文】古人說:『一生謙讓的人,結果不會有任何損失。』 左丘明也說:『謙讓是道德的根本。』
七、自古只聞忍與讓足以消無窮之災悔,未聞忍與讓翻以釀後來之禍患也。欲行忍讓之道,先須從小事做起。
【譯文】自古以來,只聽說『忍耐』和『謙讓』能夠消除無窮無盡的災禍與後悔,沒有聽說『忍讓』反而導致災禍與後患的。想要實行『忍讓』的處世之道,必須先從小事做起。
八、儉於居身而裕於待物,薄於取利而謹於蓋藏,此處富之道也。
【譯文】自己生活起居節儉但是待人接物寬裕,取利微薄,積財要謹慎,這是聚富之道。
九、每思天下事,受得小氣則不至於受大氣,吃得小虧則不至於吃大虧,此生平得力之處。
【譯文】每每思量天下之事,能受得了小氣就不會受大氣,吃得了小虧就不至於吃大虧,這是我生平最受益的道理。
▲宰相張英的家訓《聰訓齋語》被今人整理、 翻譯、出版,民間稱之為「父子宰相家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