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這位信眾的提議,是問我們三時繫念的舉行時間可否提早?首先我們回答他的第一個問題。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每年舉行三次「三時繫念超薦法會」,並同時舉行「祭祖大典」;而且每一次都是提前數月公告於眾,不僅僅是此方世界的一切眾生,而且全法界的眾生實際都可以收到我們的公示。
眾所周知,我們三時繫念法會依據的本子是元朝中峰國師所編寫的《三時繫念法事》。在這個本子裡面,中峰國師已經明確的指出了第三時結束的時間。我們手上都有這個本子,在第一百頁有這樣一句話,「今宵三時繫念佛事將圓」。諸位聽到這一句中有「今宵」二字,「今宵」就是對第三時的時間要求,也就是中峰禪師給我們明確了第三時該什麼時候結束,就是依據這個「宵」字。「宵」它是一個形聲字,它的本義指的是「入寢」,也就是你要睡覺的時間;它的轉義,更引申一層的意思指的是「入夜」,入夜的時段轉換成我們現在的時間,就是在晚飯後,八、九點鐘,該上床睡覺的時間。我們現在法會的結束時間大概通常都是在八點半、九點之前,這是如理如法的。這就等於說,我們已經向此方世界,乃至於全法界的一切眾生宣布了,我們三時結束的時間是每天晚上的八、九點鐘。
假如我們輕易的遷就少數的信眾想要早休息的這樣一種願望,而置全法界的眾生於不顧,我們就等於失信於全法界的眾生,失信於諸佛菩薩以及龍天護法。假如僅僅有一次這樣的行為,我們下一次舉辦法會的時候,會不會還得到加持?很難想像。這個因果誰來背負?所以我們一切都依照祖師大德教導我們的,按照經中教導我們的,我們不能搞個人的、感情上的、盲樣的一種判斷。所以「三時」結束的時間,我們依據的是中峰禪師的本子,這個時間是不能夠提前的。
並且冥界的眾生,我們要知道三時繫念法會主要超薦的是他們,他們喜歡的時間尤其是在晚上。過去的祖師大德,做三時繫念寧可晚,也不要早。如果我們提早結束的話,是對不起冥界眾生的。從理上來講:如果我們沒有尊重他們,怎麼能夠得到他們的感應呢?所以這個時間是絕對不能提前的。假如有人想提前,那也許你依據的不是我們這個三時繫念的本子,不是祖師大德的教導,搞的是自己那一套,是妄想中的事情,是一種執著。
這個問題裡面還有問道:「說信眾不待恭送主法和尚回寮,也不按義工的指示依次序出班,便即刻自行離席……」。大家注意到這一句話,主法和尚對於我們三時繫念法會來說,是非常之重要的。我們做為參加三時繫念的信眾,要怎麼來看待主法和尚的作用和地位呢?看到我們的主法和尚出場,應該看作是中峰國師化身在現場,這是其一;其二、事師如事佛,我們要將主法和尚看作是阿彌陀佛親臨現場,為我們主持這樣殊勝的三時繫念法會。因此,我們想像一下,假如面前真的是中峰國師,甚至阿彌陀佛在現場,好不好意思法師還沒有離場,國師還沒有離場,阿彌陀佛還沒有離場,我們就擅自的離場呢?我想大家一定不會這樣做的。所以如果沒有極特殊的原因,譬如真的是身體上有所不適,或者是家裡確實離得特別遠,那是極特殊的因緣,我們可以開緣;通常情況下,應該堅持下來。整個一天都已經堅持下來了,不要最後的這一刻,因為自己小小的執著,這個習氣當中這種很難改掉的一種堅固的執著,而影響了自己整個一天的功德,這一點是希望諸位參加法會的同修們能夠引起注意的。
三時繫念法會究竟做的是什麼,也就是其目的何在?我們在中峰禪師的這個本子當中找到這樣一句話:「作三時繫念佛事,所集勝因,專為亡靈決生淨土。」這一句話就是我們三天三時繫念的目的。我們這三天當中所有的,以及生生世世積累的這些福德、功德,我們統統做為勝因,專為這些亡靈迴向,讓他們「決生淨土」。這個「決」字是非常重要的,是依靠諸佛的加持力,阿彌陀佛以及蓮池海會的一切聖眾,十方三世諸佛的一切加持力,來加持我們這個三時繫念法會,讓他們決定往生淨土。這個「決」字,他的往生時間有可能是在當下;還有一種可能,我們集了這種勝因,所有來參加我們法會的這些亡靈,即使這一次不能夠往生,他這個因緣已經是非常之殊勝了。所謂往生極樂世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即便這一次不能走,他積了這麼殊勝的善根、福德和因緣,說不定下一次他再來(參加法會)的時候,他的因緣就成熟了,也是決生淨土;這個是我們要知道的。「所集勝因」,這個「勝」字,首先從淺顯的來講,它是殊勝的勝;更深一層的講,這個「勝」就是「勝義諦」。我們一切依據是阿彌陀佛的本願,真實之際。這個裡面是排除了一切眾生的情計,你自己的思想、感情、計較。因此,我們所有這些自己小小的毛病習氣,我想早離場,我不願意恭送主法和尚,我不歡喜遵守大會的一些秩序、條條框框……,你所積的都不是勝因。可以說,你來參加法會,只是形式上的來參加,能不能得到利益?得不到的。所以一定要注意,我們來是做哪一樁事情的。
三時繫念法會,它的每一時作用都是有所不同的。但是,它雖然是三時,其實又是一。是一不是三,它是從理上來講的,不是從事相上來講的。理體,我們依據的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這三個字,也就是依據的是彌陀四十八願的本願海,這是真實之際。因為我們全在阿彌陀佛的心想當中,所以我們依據這樣的一種本願,真實的功德,才能夠專為亡靈迴向,使得他們「決生淨土」。但是因為我們眾生都是有分別的,因此每一時的作用又有微妙的差別。
我們也利用簡短的時間,向大家簡要的報告三時當中每一時的作用是什麼。誠意發出來了,我們才能有真實的功德。
在經本當中,首先有講:「此一瓣香,根蟠劫外,枝播塵寰。」這個指的是戒定真香,是性德裡面的香,不僅僅是我們香爐當中供的這個香。但是當我們看到在台上已經插了這炷香的時候,我們不要把它看成是普通的、塵世間的這個香,而要看成是戒定真香、是性德當中的心香。這個心香有什麼作用?它超越時間和空間。「根蟠劫外」,它指的是時間。所以能超度一切時間,過去、現在、未來的眾生。「枝播塵寰」,也就是一切的法界全都包括在內了,因為它是性德真香,它可以普薰一切的世界。
「不經天地以生成,豈屬陰陽而造化」。不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世間這種物質上的東西。這個性德心香,我們在做三時的時候,主法和尚首先誦念的這些經文,我們要做一個怎麼樣的觀想?決生淨土的這些亡靈,真正生到淨土,他就得到了性德的心香。所以這一炷香,它是常、圓,它是永恆不變的。因此到最後第三時結束,真能往生的,他就得到了性德心香的妙用和威德。而我們與會大眾,若要燃起這戒定真香,就要靠決意往生這清淨的一念心;這一念清淨心就可以令十法界普遍蒙薰。
在經本的第三十五頁有這樣一句話,也就是在第一時,即將要念《普賢行願品》的懺悔文之前,有這樣幾句經文,說「仰勞法眾,異口同音,敬為亡靈至心懺悔發願」。「仰勞法眾」,也就是我們在座的一切的大眾。為什麼加上「法」?這個「法」,這是世出世間最圓滿的法。我們來到這裡,三、四天的時間,真的是要把自己的一些毛病習氣放下,是來做法事、結法緣的,不能搞世間的這一些情緣、情執。而且「異口同音」,這個「音」是什麼?專念阿彌陀佛名號。祖師大德是禮請諸位,「敬為亡靈」,也就是恭敬的請諸位法眾,為亡靈「至心懺悔」。為什麼用「敬」字?因為如果用真心來念佛迴向給亡靈,諸位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也就是心同佛、願同佛、行同佛,所以用這一個「敬」字。所以我們在念佛的時候,不要感覺我是一個凡夫、肉體凡夫,我有什麼功德?用這個「敬」字就表示在座的幾千位法眾都是像阿彌陀佛一樣,發了無上菩提心;都是大心凡夫。所以中峰國師才用一個「敬」字,禮請幾千位化身在此地的一生補處菩薩,為亡靈「至心懺悔發願」。
在經本的第四十頁有這樣的一句話說,「信行願,原是自己本來具有」,就是指信願行的三資糧。這個話是說給我們諸位法眾,也是說給堂上的一切亡靈,以及虛空法界的一切眾生。信願行是你自性當中本來就有的。信願行是什麼?具足了信願行,你決定往生淨土。往生淨土去幹什麼?去作阿彌陀佛,因為你本來是佛。也就是第一時結束的時候告訴你這樣一樁事情——諸位法眾本來是阿彌陀佛,堂上一切亡靈本來是阿彌陀佛。告訴你,你是心是佛,所以你才能夠是心作佛;你是心在作佛,也就是真心在念佛,你也決定能夠成佛。以「信」之一念,決定回歸自性清淨佛土,入大乘正定之聚。我們摘取簡短的幾句經文,跟諸位分享第一時的作用,也就是「授記作佛」。
第二時的時間通常是比較短,也曾聽過其他的同修分享他們參加第二時的感受:好像很多人執著於第一時和第三時的感應比較殊勝,第二時因為時間略短,好像沒有什麼感覺。其實這都是我們把第二時的作用看輕了。第二時對於第一時和第三時來說,它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第一時已經給你授記作佛了,授記作佛之後,可是我們是凡夫,包括這些亡靈,無量劫以來在六道當中輪轉,在三惡道當中受苦,他這個垢障是非常深的,你怎麼能讓他的善根增長?你要「洗濯垢污」,他的清白才能夠顯明。所以第二時的作用,我們就可以想像,阿彌陀佛這句佛號有這種法雨的功德,像下雨一樣,可以把我們身上一切髒的東西,包括亡靈身上一切髒的東西都洗刷乾淨。所以第二時儘管時間非常短,這一場法雨的作用,是洗脫我們一切眾生身上的這種垢障。在經本第七十三頁說,「洗除業垢」,你這個垢是哪來的?你有業;業是哪來的?你有妄想。所以我們在念佛,就用這一句佛號不讓我們的妄想起來,就能夠洗除我們的業垢,增長我們的善根。善根一增長,這就不得了啦!它就能夠發出真實的信願,同時得到佛的大悲心照觸念佛行者的這種心光;念佛人得到這種心光的照護,就能夠發起真實的修行,決定往生到極樂世界。
第七十四頁又有這樣幾句經文,說:「業海茫茫,罪山岌岌。」這個業海看不到邊際,這個罪山極高,高得快要倒下來一般。我們的一切業,它都是妄心當中變現出來的。但是怎麼能消除它?「懺摩已往,發願當來,再勞法眾,至心懺悔發願」。我們懺悔過去所犯下的一切錯誤。大家都知道,如果業真有一個實體,虛空都裝不下。懺悔得完嗎?是懺悔不完的。所以這個消除,你是用「發願當來」來消除。發願什麼?發願我現在也好、未來也好,我要決定成佛,你才能夠帶業往生。中峰禪師又用了「再勞法眾」。這個業障的消除是不容易的,所以再次的煩請諸位阿彌陀佛化身在此地的一切法眾,請大家至心懺悔發願。這種決意成佛、往生淨土的菩提心,是建立在「深信」的牢固基礎上的。這種一念深信,沒有二心的深信,使得一切眾生能轉三世之重惡,盡為菩提之善。「一念淨信」——信有阿彌陀佛,信有西方淨土,信自己本來是佛,信念佛必定成佛,就是懺悔業障最好的方法
在經本的七十六頁,講的是非常關鍵的一句話:「若不發願往生,縱有功行,亦成虛設。」你世出世間做的一切的善,如果不能夠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你所做的這一切的善法,都是形同虛設,起不上任何作用。為什麼會這樣呢?萬善是同歸彌陀本願海的,也就是世間的一切善法,出世間的一切善法,要想真正得到究竟圓滿,它必須回歸到阿彌陀佛本願心海當中。你這一生要求生極樂,才能圓滿這些善法。不然這個善,都只是好像說一條路你只走了一半,你沒有走到最究竟處。我們做事要有始有終,不能走到一半就不知道該往哪裡走了。而十方諸佛稱讚念佛行者是人中芬陀利花,就是因為念佛行者將所修一切善法,迴向求生極樂世界,回歸彌陀大寶願海,這樣的信願行,是最為寶貴的。所以第二時,「洗濯垢污」是它的作用;而且告訴你,你要明白你的方向,「指方立相」,萬善同歸到極樂世界彌陀的本願心海當中。確立了明確的方向,距離成功也就很近了。
所以參加第二時的,無論是懺悔代表,還是義工的代表,以及諸位在座的法眾,我們都不能輕視第二時,它是非常重要的。沒有第二時承前啟後,第一時雖然給你授記作佛,你不知道怎麼作佛;有了第二時的修習,你知道要洗濯你的污垢。沒有第二時,你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裡?自己的一切善都將歸向何處?譬如今天早上來了,我們見面,跟每一位有緣的眾生問一聲好,稱念一聲佛號,哪怕這點滴的善,在第二時統統迴向,迴向到彌陀的本願心海當中。你莊嚴的是極樂世界的淨土,也莊嚴了這個道場,而且莊嚴了我們此方世界(娑婆世界)的國土。同時也是利樂有情,也就是對我們娑婆世界,地球上的一切眾生,你都能幫他們洗濯污垢——讓災難減輕。我們修習第二時,極樂世界因此更加莊嚴,也就是感動十方更多的眾生發願求生極樂世界。所以第二時的作用是很關鍵的,能夠參加第二時,因緣很殊勝;絕對不能小看它的作用。
第三時,在經本的第九十六頁有這樣一句話:「現前眾等,同聲相應一句。」「相應」哪一句?「現前眾等」,不僅指的是在座的一切法眾,冥界眾生,同時也包括了我們在後場要一直工作的義工同修們。所以,義工同修們也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我們來此地,不僅僅是護持這個道場的,同時也是修行者。「法眾」當中,不僅僅是包含著參加法會的大眾,同時包括了我們的義工;所以無論你在做什麼工作,你都是包含在這個法眾的範圍當中。憶佛念佛,現前當來是必定見佛的。所以有的時候,我們義工在回答法眾一些問題的時候,不能口裡稱念佛號,但是你的腦海當中、你的心田當中,你可以想像我們的阿彌陀佛,就是我們敬供的阿彌陀佛佛像的相好莊嚴,這也是憶佛。一切時候不能離開憶佛和念佛。
「一從佛向舌根念」。「向舌根念」是什麼意思?一句話佛號念得清清楚楚;這個口,也不再講廢話了;除了回答必要的問題,這三天,乃至於最後一天祭祖也是一樣的。祭祖的當天,並不是說前三天念佛完了,我們就可以放輕鬆了;任何時候都要切切記住:向舌根念。「都攝六根」:一個根攝住了,六根你就攝住了!從密宗來講,三密相應,身口意,這個舌根指的你的口。黃念祖老居士有講過,「一密相應,三密相應」。你同時修三密特別難,但是口,如果這個一密相應了,這個密指的是諸佛他用這種方法也是在修,也是十地菩薩不離念佛。所以我們不要小看我們一直淨念相繼,繫念在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上。繫念,其實也包含了你在想佛、想極樂世界;想極樂世界的七寶池、八功德水、寶樹、寶網、樓閣、樓觀……想這種莊嚴的依報,不能念佛的時候也要觀想這個境界。而且屏幕上播放出這些經文的時候,我們要隨文入觀。它講什麼,你隨著這個文字你要觀想。觀想起到什麼作用?你現前這個境界就轉變成經文裡描述的樣子,轉變成不可思議境界。
所有的經文裡面,勸我們的都是斷惡修善。這個善不是世間的小善,是真正關閉了一切惡道的門,不僅僅關閉了惡道的門、三界的門,直接開啟的是當生成佛的門。所以,這個觀想,也就是觀想我們極樂世界的一切依報正報的莊嚴,就出現在我們的會場。一個法會怎麼樣才能圓滿功德?離不開主法和尚,離不開一切法眾的這種至誠心,在稱念佛號、在想佛、在憶佛。我們能隨文入觀,極樂世界的一切莊嚴就出現在我們的會場。它其實本來也就在此地,因為我們有垢障,我們看不到,感受不到。但是不要緊,你按照經文當中所說的去觀想,它就在。它在,一切的亡靈,不僅僅是我們堂上的,法界的一切眾生,他就會有感應。善根成熟的,當下就往生了。不一定是到你誦懺悔文的時候,他隨時隨地可以往生,因為沒有時間的概念,三際一如了。你都不在妄想上,你念佛憶佛,一切都是在清淨平等覺上,所以沒有時間、空間的概念了。任何時候,這個堂上的亡靈都有可能往生到極樂世界。所以,與會一切法眾要打起萬分的精神來。
這樣念有什麼效果?「不覺華隨足底生」。不知不覺的,也就是自然而然的,這個「花」就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接引你的時候,手上捧著的蓮花;蓮花上寫著我們每一位要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作佛的阿惟越致菩薩的名字,從你的足底就生出來了。我們雖然肉眼看不到,但是當我們真心去念的時候,哪怕我們十句當中有一句住在真心上,這個自性蓮花就生出來了。那不僅僅代表往生極樂世界的正因,我們已經真正的種下了;同時顯明,你所代表的被超薦的亡靈(諸位都有寫牌位,自己的歷代祖先、冤親債主……)他們也隨著你這一個真心,你足底生的這個蓮花,他們也足底生蓮花了,現前當來必定成佛。心量有多大,你迴向的這個眾生,他們就能得到多大的利益。你代表的是你家族當中的,或者過去生當中的這些亡靈,你真心念佛了,他們就得到這個蓮花。如果你代表的是這一個省、市、地區,或者是國家,甚至全天下,你所代表的這些眾生也都能得到足底生蓮花的佛果,授記他現在或未來必定成佛。
第三時,經本的第九十九頁有非常重要的一段開示,目的就是增強我們信心。第一時授記作佛,第二時給我們洗除了垢障,並且勸我們,一切我們的善法都迴向極樂世界之後,第三時不斷的在加強我們的信心。因為三時繫念快要結束了,「信」就決定能成就,你沒有「信」就發不起這個願,所以第三時就像給我們打強心針一樣,不斷的加強我們的信心。
這段經文曰:「古人道,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念佛的這個淨念相當於這顆清珠,投到濁水中(濁水是我們無始劫以來的妄念)。我們想一想世間好像沒有這種好事,投進去了這個濁水就能清嗎?雖說是濁水,其實它是代表了我們的心池,本來具足和七寶池當中的八功德水是一樣的性德和妙用;因為我們執著在這個妄念上,我們不知道它本來是清淨的、是平等的,是具足一切智慧、無量功德的。而這一顆清珠是信心成就的,沒有二心的決定信,成就了這一顆清珠。所謂「得信珠,則心池淨」,信水能澄淨疑念產生的垢污。
下面這句話非常重要,「自寸至尺,乃至於底,則濁水亦隨之而澄湛」。這個自寸至尺,乃至於到底了,指的是什麼?你念佛淨念相繼的時候,你的一念,打個比方,相當於一寸這麼長,你其中有幾念功夫成片,相當於一尺或幾尺的長度,你有這麼五分鐘到十分鐘功夫成片,這就了不得。打個比方,像這個清珠見了底、到了底,整個的濁水就全部是澄清的了。這個「澄清」,不是別人把這個污濁的水換掉了,而是因為你本來就有純淨至善的心池,你看到了那個真心,這個妄心自然也就沒有了;澄清亦表示,你對極樂世界、對阿彌陀佛、對自己本來是佛,對念佛成佛這幾樁事情不再有任何懷疑了;同時,澄清還意味著:所發一切淨妙之願皆能實現。所以這幾句經文是在加強我們的信念。不要小看自己每一聲的佛號,每一句對著屏幕上的經文恭敬讀誦的功德,這種隨文入觀的修行,這樣的一種功德,你的作用是什麼?自寸至尺,乃至於見底,都能讓你的妄心,讓這個妄念息滅。堂上的亡靈當然也就得真實利益,如果我們的法眾真的能夠做到,功德是不可思議的。
在經本的第一百頁,這個信心就是給我們加持到絕妙處了,它這樣講說:「捷逕之詞,何勞掛齒。」我們所修學的這個法門,是一切諸佛都選擇來成佛的法門。就像《阿彌陀經》當中,世尊自己講出來,他怎麼成佛的——他能夠證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來修難信易行之法,也就是稱念佛號,求生淨土。捷逕之詞都不需要再說了,說多了都不如念這一句佛。因為念這一句佛,這條一切諸佛成佛的捷徑之路你等於就登上來了。
「可謂證修行之神術」,這個「神」字,不是我們世間的這一些所謂的神通,它指的是帶業往生這個方法。我們有執著、分別,肯定就會造業。但是你依靠這個修行的捷徑,你不經歷三大阿僧祇劫,今生就能夠往生到淨土去作佛。雖然到了凡聖同居土,還是凡夫身,但是你已經不再輪迴了,而且證三不退轉,這個就是決定是成佛的。由於仰仗佛力加持,帶業往生,因此以「神」字喻此法門不可思議。「超方便之正途」,「正途」指的是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正途。但是這個法門是方便法門,是因為一切諸佛都這樣修,所以我們也要依據這個來修,就得到了一切諸佛的加持,你決定作佛,這個了不得。多少菩薩因為不知道這個方法,不相信這個方法,不用這個方法,他無量劫以來還在苦苦的求索,也就是他會退轉,其他的方法都會退轉。我們來參加三時繫念,真正用這個「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的方法,不僅我們不會退轉,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一切亡靈,他也不再退轉了。「破死生蟄戶之雷霆」,「雷霆萬鈞」是我們常常打的一個比喻,形容聲威極大的疾雷;此雷不僅疾速,而且響震九天;「蟄戶」是說動物冬眠,潛藏的洞穴;這一聲佛號,如同疾雷一般,響徹法界,震醒在死生中迷惑、昏睡的眾生。這些比喻說明,念佛法門打破一切眾生情計,你難以去想像的,但是你只要做了,就能夠得到真實的佛果。
在這第一百頁看到這幾句話的時候,緊接著就有「今宵三時繫念佛事將圓」,這是信心提到極處了。這個時候,我們就要發大願了,因為如果不發大願的話,我們修的一切善法都不能夠圓滿。你不能圓滿還是要輪迴,輪迴是非常可怕的,因為我們可以說末法時期的眾生,大部分造的都是三途的業,地獄的業特別多。所以要抓住第三時這樣的一個機會,發大心。
在第一百零六頁又講了,「更為亡靈,至心懺悔發願」,這個「更」字說到絕處了。我們有一句古詩當中說「更上一層樓」,沒有比這個更高的了。你這個大願是世出世間第一大願,是自己成佛來讓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的大願,是迴向給一切有緣眾生,以及法界的一切眾生,讓他們當生成佛的願,所以這個「更」,表示沒有比它更高的了。第三天的第三時,聽到這一句經文的時候,我們所有的意念要集中,就想著阿彌陀佛和一切聖眾來到我們法會的現場,手捧蓮花接引我們堂上的一切善根福德因緣具足的亡靈。
所以第三時在第一時授記作佛的基礎上,在第二時洗濯污垢,勸往極樂世界這個方向,萬善同歸的基礎上,把信心給法眾提到極處,告訴你世出世間的一切願,沒有比這個更高、更圓滿的。到這個時候,決定的信心就要生起來。這是三時的作用。也是絕對不能夠變它的次序,更不可能再用我們人為的想像,要去把它的時間提前等等。
我們來參加法會的很多信眾,有一些是某個地方小團體組織來的;也有一些念佛的信眾,大家集合在一起,大概有老修行來帶頭給大家組織起來,來到此地參加法會。組織者在參加法會的這個過程中,是肩負著很艱巨的一種責任和義務的。我們要知道,如果你帶的這個團隊有人不能如理如法的參加法會,這其中可能有我們主辦方沒有事先講清楚的責任;如果是這樣,因果是在主辦方。但是如果組織者,沒有事先把這些道理跟大眾講清楚,造成了團隊裡面的一些信眾對整個磁場一些不良的影響,你也是要背因果的。所以,不是說我有能力,我組織很多人來,來了就完事了,把一切包袱都丟給主辦方,不是這樣的。來之前就要跟大眾講明白這裡面的道理。很多法眾,明明知道已經門票沒有了,他依舊固執的說,反正我就是要來,來了以後你拿我沒辦法。
從古人教導我們說,「為君者,要用仁心」,君指的是領導,是管理者。我們來承辦這個法會,我們是管理者,我們當然要宅心仁厚來對待每一位到現場的信眾。可是「為臣者,要以敬」,要修敬,恭敬!你來到這裡的,你要不要遵守這裡的規矩?一定要!仁心是管理者該有的,但是如果你不恭敬,你這個因果不是世間小小的因果。一定要來到現場才能夠有這樣殊勝的、迴向的這樣一種功德嗎?上一次跟諸位報告過了,不在於時間和這個空間,在於你當下的這個念頭。所以組織者不能把包袱丟給承辦者,你既然組織了大眾來,你就有義務提前講給大眾這裡面每一個細節負有什麼因果,不能夠來擾亂道場。並不是說我組織愈多的人來,我的功德就愈大。什麼功德大?來的人真正能如理如法的來做,「所集勝因,專為亡靈決生淨土」。你來專門做這一樁事情的,不是來挑三揀四的,所以這個仁心也是每一位法眾該有的。因為大家不僅僅是來參與這個法會,你也是來護持正法的,不但義工是護法,每一位法眾對於淨土法門來講都是護法,你也要起到護法的作用。兩者兼有的,你既是來弘法的,來傳承這個淨土法門的,你也是來護持這個道場的。日後的法會中,每一個主辦方都可以讓地方的團體組織者發揮其應有的力量。辦法會不僅是辦一場盛大的佛事活動,它更是一次意義非凡的教育活動;如何能做到每一個步驟中,都能令主辦、法眾雙方都修清淨口業,澄渟意業,端正身業,是一樁嚴肅又值得思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