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念佛念到言說、名字、心緣都脫掉,於一切境界再也不會有一絲毫分別執著、再也不會起心動念,就是理一心境界。可是這東西不能作意,「我不起心、我不動念」,你們想想看,有沒有起心動念?你起心動念了。「我不動念」,這一念就已經動了念。「我不分別」,其實已經分別了;「我不執著」,其實已經執著了,執著「不執著」。難!這太難了。這個東西只有自己去體會,別人沒有辦法傳給你。這才叫真正的功夫!你的功夫與這個愈接近,你愈快樂,確實離苦得樂。這三樣東西愈多,你的苦惱愈多;這三樣東西愈少,你的快樂就愈多。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231集)
1984/12
修行有進步、有成就,法喜充滿,歡喜,滿心的歡悅,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學佛如果學得一天比一天苦,誰願意學?學得一天比一天快樂,一年比一年快樂,你們看看,我這次來比上一次快樂多了,有進步!沒有進步的話,我學這個幹什麼?所以佛法的目標,在個人來講是終身的幸福,家庭來說是幸福、美滿;家庭美滿,社會和諧,天下大同,這是佛法修學的目標。
阿彌陀經要解研習報告(第3集)
1991
我們人這一生,什麼樣的人最幸福?什麼樣的人最快樂?他這一生當中,他有一定的方向,他有一定的目標,這種人最幸福最快樂。假如他只有一生,到他死了就完了、就為止,那臨死的那一刹那他感覺得前途渺茫。他在這一生當中,他有他的方向、有他的目標、有他的事業,他一生做得歡歡喜喜、快快樂樂,得到美滿。如果他能念佛,再以求生淨土做為後續的目標,那他真快樂了,真自在了,這一生當中很快樂、很幸福過一輩子,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更快樂、更美滿,那叫真正的幸福。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249集)
1984/12
諸佛菩薩把煩惱習氣全放下,完全隨順自性,自性才法喜充滿,才常生歡喜心,不一樣。這個樂是真樂,喜樂。凡夫的樂全是刺激,歌舞昇平都是外頭來的,飲食起居,以為這個是樂。這個東西沒有了,樂就沒有了,就變成苦,叫壞苦,樂去了,壞苦就現前。稱性的樂於外面境界不相干,夫子所謂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於外境不相干,真樂。佛法的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我們嘗到這個味道,學佛就真有一點收穫,慢慢就入門了。念佛快樂,素食快樂,簡單的生活快樂,要在這個上面真正享到樂趣。
淨土大經科註(第145集)
2012/1/18
所以古人講,世味哪有法味濃,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天上人間什麼樣的快樂,沒有學習經教、念佛快樂,念出味道出來,欲罷不能。天天跟阿彌陀佛在一起,天天跟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在一起、跟諸大菩薩在一起,世出世間第一樂事。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319集)
2011/3/7
「但稍能伏妄,成就淨身。」這句話非常非常的重要,總得要能伏煩惱,這是講你煩惱沒斷,你能夠伏得住它。所謂「伏」就是不讓煩惱起現行,煩惱才起來就能用一句佛號把它轉過來,把它取而代之,這叫伏煩惱。所以二六時中,我們這句佛號保持著不中斷,念念都是阿彌陀佛。如果不念佛,見思煩惱就起來了。為什麼叫你二六時中佛號不斷,就是怕煩惱起來,這是古人所謂「石頭壓草」的辦法,把它壓住,不讓它起現行,這叫伏惑。我們這個身心能夠得到清淨,能夠得到一點輕安,這樣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叫做帶惑往生,這是生凡聖同居土。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54集)
1984/12
「眾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就是根據這個原理、這個事實真相而說的。所以成佛沒什麼希奇,成佛沒什麼了不起,個個人本來是佛,這一定要曉得的。但是成佛就得大自在,永遠離苦得樂!這一樁事情就在我們一念之間,關鍵就在「念佛」,我們肯念佛就行了。念是心裡頭真有佛,而不是在口裡頭,口裡面有佛,心裡面還打妄想,還想是非人我、貪瞋痴慢,這不叫念佛,這不相應,心裡頭要真有佛。真有佛,其他雜念就沒有了,所以叫一心稱念,二心就不行,一定要一心稱念。
無量壽經玄義(第13集)
1994/10
一門深入,功夫得力。一句阿彌陀佛,不能改變。淨土能不能去,關鍵就在你是不是真信,真信就是一個,沒有第二個念頭。你能從早到晚一句佛號念到底,天天如是,那個效果非常大!自己修行很難;借著阿彌陀佛這一步,先踏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修行成佛很容易,不會再退轉,這個重要。決定不能動搖!
餐後開示
2018/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