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 淨公上人的道義人生

連續循環

序號       內容
1 學習 淨公上人的道義人生-全1集

學習  淨公上人的道義人生


  尊敬的道公長老、妙公長老,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大家共聚在香港,這是非常殊勝的因緣。我們做了兩天三時繫念法會,由我們道公長老主法。而三時繫念是以念佛為主,念佛三昧是寶王三昧,三昧中王,冥陽兩利的力量最大。而且是我們道公長老主法,長老三時繫念用世間來講是博士級的,我們能有這樣的因緣,我們都要很好的來珍惜。而且我們今天又有祭孔,相信大家都得到孔老夫子、聖賢祖宗的加持。因為佛法是師道,孔老夫子就表師道,我們能追思師父上人,能夠珍惜跟他老人家的法緣。成德也常常跟同修們共勉,我們這一生遇到師父上人是我們成佛的因緣成熟了,一定要掌握這個機會。就像夏老遇到念佛法門高興了三天,然後把自己的書房改作「歡喜齋」。高興什麼?我終於可以出去了!就像《無量壽經》上說的,「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而且老和尚還說要多帶一些人回西方極樂世界,大家願不願意?我們就是實踐《無量壽經》上的教導,「受持廣度生死流,佛說此人真善友」。我們不是往生才配合阿彌陀佛度眾生,我們當下就要跟他老人家同心、同願、同德、同行。

  而下午我們還能得到道公長老、妙公長老他們給我們的教誨,台上三分鐘台下是要十年功,這兩位長老都是用他幾十年修行的領悟、智慧來供養給大家,我們可不能只聽一次。大家剛剛在台下的時候有沒有想著我回去要多聽幾遍?有沒有?成德聽老和尚講的「十年因緣」,聽了可能都超過十遍了,繼續聽的時候都感覺還有很多漏掉的重點。所以感覺我們聽師父上人教誨、聽長老們的教誨,他們輕輕的講我們要重重的聽。

  尤其長老剛剛給我們教導的是三皈依,皈依自性覺正淨。章嘉大師比喻的,我們入了佛門就好像上了火車拿著火車票,從入佛門到成佛,這個火車票不能丟了、不能離開身體,不然到時候檢票的人一檢查,請你下車,沒票了。這個就像長老做三時繫念裡面有一句很重要的教誨,「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我們一不念佛,我們就輪迴心造輪迴業了。我們心行只要跟覺正淨不相應,我們造的就是輪迴業了,所以不能亂起念頭,也不能一言一行不依照自己的性德。尤其老人家特別用心指導我們,學佛最重要的就是用真心。我們不斷的用真心,慢慢真心就恢復了。而老人家怕我們對真心的體會不夠具體,還將菩提心開解成五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五心我們在處世待人當中就容易觀照了。我這一念真不真誠,有沒有虛偽,有沒有應付別人,有沒有不耐煩;清淨,我有沒有帶著個人利益的目的來說話做事;平等,有沒有不分別、沒有高下,恭敬平等對待一切人;正覺,有沒有覺悟,不意氣用事,不感情用事;還有慈悲,不自私,能念念為他想,這五心我們就很容易在處世當中來觀照。

  剛剛妙公長老給我們講要辦好極樂世界的簽證,不知道大家聽完之後覺得自己簽證現在辦到哪個手續了,是不是快辦好了。老和尚常常說的,你一見到阿彌陀佛,你的心就定了;還沒見到阿彌陀佛,總是有一點擔心,這個護照好像還沒有完全辦好。而簽證最重要的,剛剛長老講到的信,首先要相信自己。我也遇過同修說,我相信釋迦牟尼佛,可是我不相信自己。我說你這個邏輯有問題,你相信釋迦牟尼佛,那他的話你應該相信。我不說別的,佛開悟的第一句話是什麼?「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佛第一句話就告訴我們真相了,眾生包含自己跟佛是平等的,都有如來智慧德相。所以我們這個信心要建立在真理上,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他講出來的都是宇宙的真相,我們建立在這個真相。

  當我們沒有信心的時候,一定是我們的念頭起了妄想分別執著、起了懷疑自己,才會有障礙。所以我們要相信自己,還要相信阿彌陀佛發的願。就像《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的,「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所以阿彌陀佛同體大悲,時時念著我們,只要我們念他,我們跟阿彌陀佛就沒有分開。就像《三時繫念》教導我們的,「便就今朝成佛去,樂邦化主已嫌遲」,阿彌陀佛不忍心我們再受一天輪迴的苦。成德觀察,身邊剛好有佛友得了重病,只要他下定決心不治療了,沒有超過七天,七天之內阿彌陀佛就來接他。因為阿彌陀佛是大慈父,不忍心我們受一天苦,我們真發願、真相感,他馬上就來接我們了。所以樂邦化主已嫌遲,我翻得比較白話一點就是,我們今天假如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見到我們的第一句話,「傻孩子,你怎麼今天才回來!」

  我們真信,還要切願,而且這個願要厭離娑婆、願生極樂。所以祖師有提醒我們,娑婆有一愛之不輕,臨終被此愛所牽,矧多愛乎?對一切人事物都不能有貪求、要求,不然這個貪求的心就把我們拽回來六道輪迴了。所以大家現在想一想,我們有沒有厭離娑婆?一切人事物我們現在有沒有都不放在心上了?今天早上有沒有胸口悶悶的?有沒有?假如有,那可能就有放不下的人事物。我曾經聽說有一個同修非常精進念佛,念到阿彌陀佛在虛空都現了,這功夫不得了,我差他差太遠了。可是他特別喜歡吃水果。他喜歡吃水果到什麼程度?就比方說半夜睡覺,睡到十一點多醒過來了,想吃水果,就睡不著了。大家有沒有想吃東西睡不著覺的經驗?那一定要放下。結果他睡不了了,他去人家的水果店,敲人家的門,把老闆從睡夢中拉出來,他喜歡吃的水果買回去吃一吃才可以睡覺。這是他學佛前的習氣,結果很認真念佛,念念念,突然整個阿彌陀佛充滿虛空的時候,眼前有一盤水果現前,我看可能有榴蓮在裡面。結果他馬上那個手就伸出來要去拿水果,所有的阿彌陀佛都不見了。所以對一切人事物都不能有留戀、貪求。

  劉素雲老師有一段法語非常精彩,這段話我們也常常來勘驗自己。「我心裡不裝人,裝人愛憎多」,我們看看我們的心,一提起哪個人要不就是喜歡的人、要不就是討厭的人。「我心裡不裝事,裝事是非多」,這個事一直在腦子裡繞,可能就有是非人我在那裡折騰自己了。「我心裡不裝物,裝物貪戀多」,物品不能貪求。那一天跟同修們在交流,就提到像我們出了家,不能貪戀經書,一貪戀經書,神識一上去了,「我到藏經閣去看一下」,結果一去掉下去了。藏經閣裡面沒有爸爸媽媽,只有公的跟母的。藏經閣裡面有什麼公的跟母的?經書裡面的蟲有公的跟母的。所以一有對什麼東西貪戀就下來了。

  我記得看過一個公案,看完之後心裡心跳加速。什麼公案?好像是寒山、拾得,當時候在佛寺裡面,他們就叫以前已經離去的寺院的一些長老,就叫他們的名字叫得很大聲,寺院裡面的人都說這些人都已經往生了。結果他叫得很大聲,這個佛寺裡面附近的牛就來了,叫一個名字就來一頭牛,一下子大家都驚呆了。我們還有留戀,可能就被它拉回來了。所以諸位老菩薩們不要覺得孫子、曾孫很可愛,很可能就被他拉回來了。大家一定要注意,你留戀他、你擔心他對他一點幫助都沒有,學佛的人要理智,你要多念佛迴向給他,對自己、對他才是最好的選擇。所以我們要厭離娑婆。

  最近我遇到一個同修,她跟我講一件事,講的時候還在流眼淚。她說:「我跟我先生結婚都四十年了,中午他去買個便當,回來也沒有買我的份!」就哭得都止不住眼淚。厭離娑婆是對這個世間什麼要求都沒有,才走得開。曾經有同修剛好跟我聊到,他說我對一般的人也不容易發脾氣,為什麼對我們家的人我就很容易起情緒?這個同修談這段話的時候,請問這個情況多久了?很可能很多年了。老和尚有說修行人面對境界要清楚,我們不能對家人起情緒的時候也不知道為什麼,那代表我們觀照自己的心念太粗心了。其實可能每一次起情緒的情況心念都不完全相同,但很可能因為我們對家人的付出有留在心上,我們會有求他們回報的這一念心,當我們付出很多,他們好像沒什麼回報,我們這個貪求的心就起煩惱了,就會很難過。所以老和尚教導我們放下控制的念頭、放下要求的念頭、放下佔有的念頭、放下對立的念頭。老和尚這些法語都是他老人家修行真實下的功夫,我們不能聽了就把它晃過去,這都是我們要不斷在每個境緣當中歷事練心,練這個不控制、不要求的心。這樣我們人事物都放下了,厭離娑婆,願生極樂世界。

  而妙公長老剛剛講到了,行有正修、有助修,正修是念阿彌陀佛。老和尚我們今天長老也提到了,老人家示現佛珠不離手。就如夏蓮老、黃念老教導我們的,「若要佛不離口,先須珠不離手」。請問大家這句法語聽過嗎?有聽過吧,請問大家現在珠有沒有不離手?假如沒有,那我們就要觀察到,我們聽老和尚、聽這些祖師大德的教誨,可能聽完說「嗯,再等一下,明天再說」。請問,剛剛我們妙公長老也說了,古人上了床就有警覺性,脫了我的襪跟鞋,我不一定能夠再穿回來。所以教誨要直下去受持,不能等明天。而我們也因為自己去做了這句教誨,你就會愈來愈肯這麼做,因為有受用了。真正拿著佛珠念,跟不拿感覺到了,拿的時候提醒我們,一按就提醒我們要念佛;不拿的時候,念幾聲就想其他的事,就拉不回來,有時候一警覺到沒念佛了,可能幾十秒鐘、幾分鐘都過去了。老和尚提醒我們念佛,勿使一秒鐘空過,勿使一句話空說。而我們不能一句佛號念到底的時候,我們也得助修,助修就要剛剛長老說的斷惡修善、積功累德。

  我昨天還聽到一個同修在問一個問題,他說現在好多我們淨宗同修聽到一個說法,說念佛要三萬、五萬、十萬,最後要念到三十萬。大家想一想,一個人念佛一天念三十萬是怎麼個念法?我看他「佛佛佛佛佛佛佛……」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而且剛剛妙公長老已經提醒我們了,你念得很快的時候,你的心不定。而且我們念佛的狀況假如不是安定的,會養成習慣。所以夏老有一個教誨叫做「輕忽養識」,不能輕視忽略了,我們在念佛的時候心假如是散亂的,那我們就在念佛當中一直在想其他的事,分別執著在增長。把自己給騙了,看起來是在念佛,分別執著在增長。不只念佛是這樣,讀經也是,讀得比較熟了,字沒有念錯,但是已經不知道想到外太空去了。想好多事情了還沒念錯,可是假如不警覺,有可能居然在讀經的時候愈來愈會打妄想。修行人是要自我勘驗,現在可沒有老師給我們發考卷、給我們考試,得我們自己檢查。所以今天我們不能一聽到別人什麼說法心就動了,就受他影響了。我們任何說法都要對照經典,都要對照老和尚對我們這個時代眾生觀機的一代時教,還有祖師們對我們的這些教誨,就不會錯了。

  我印象很深,夏蓮居老居士在《自警錄》當中提到很多句有關念佛,其中「字句分明」出現了好幾次,「不念過去,不念未來,專念現前一句」。真的念佛的時候也要自我檢查,我的未來煩惱怎麼那麼多?我過去放不下的煩惱怎麼這麼多?這個時候要想到深信因果。深信因果,不會擔心未來,欲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功夫;深信因果了,絕對不會懊惱過去的事,為什麼?別人對你不好,這個債還掉了,幹嘛鬱悶?欠債還錢,還掉了,無債一身輕,不只不應該懊惱,應該心更歡喜才對,幸好不是臨終來跟我要錢、要債,是吧?所以不應該懊惱過去的事。

  我遇到一位種田的同修,我覺得他很深信因果。他講到,今天你對哪一個人還有埋怨,甚至只有一個表情的不歡喜,都是不深信因果,才會有這種怨。他還說這樣就進不了佛門,因為佛所講的一切經教從事上沒有離開因果兩個字,假如我們連因果都不信,這個佛門要入就不容易。都要對照老和尚跟祖師的教導,不要亂聽。

  助修,斷惡修善,而且斷惡不著斷惡的相,修善不著修善的相,這樣就有功德了。這個不能著相,真心一法不立。我們舉一個古代的例子,梁武帝,這是我們佛門的大護法,為佛門做了很多非常重大的貢獻,護持幾十萬出家人修行,蓋了幾百所寺院,可是他遇到達摩祖師,他首先問的是「朕有沒有功德?」代表他做的這些貢獻都放在心上,求人家讚歎,這就修善有著了相,這就是福德,不是功德。助修是要功德,生死大事福不能救。而佛法,你看真心一法不立,我們就可以常常去觀照,我心裡有沒有常常想什麼,那就不是真心的狀況。比方說我們常常擔憂什麼,那一定是煩惱做主。甚至於我們常常說「我吃素二十年了、吃素三十年了」,這都有點炫耀的味道。

  我也曾經觀察自己、觀察有緣的人,我們在從事弘法利生工作的時候,假如我們有產生了「我付出了很多」,這個心就開始變了,變得覺得別人對他的照顧供養應該的,「我做很多,我應該受,受這些照顧、供養」。我們修道的路上,這個念頭稍微偏一點就愈偏愈遠,差之毫釐,謬以千里。我們今天在菩提道上、在弘法利生的因緣裡,不能忘了李炳老、老和尚給我們的表演。你看李炳南老師指導他的學生,出去人家家裡講經,連水都自己帶,不要增加人家的負擔。這是李老教我們的,傳到老和尚,老和尚也是這麼樣指導我們的,時時都要體恤別人,不能覺得我講了多少課、做了多少事了,這個心很可能就偏掉了,我們修學警覺性要很高。

  我們在哪裡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不能離開我們的倫常本分。印光祖師教導我們「敦倫盡分,閑邪存誠」。我在十八年前就聽過一個廣東的教育局長跟我說,他們當地有一個學佛的幼兒園園長,常常跑到當地一千多年的古寺去做義工,把那個幼兒園都放在一邊,都沒怎麼管。這起分別了,一千多年的古寺才有功德,她好好盡本分,在幼兒園裡面把老師帶好、把孩子教好,她覺得沒有功德。其實不分別、不執著,安住當下的本分去用真心,這就是功德。

  老和尚有一段很精彩的開示,在「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念」字,今心,念是今心,心上真有佛叫念佛。我們今天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的心去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甚至是應酬,老和尚說了,「生活是念佛,工作是念佛,應酬是念佛(因為都用真心),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是念佛」。老人家把義理給我們圓解了,這樣的教誨不容易聽到,我們要受持,就在五倫本分當中用真心。印光祖師也勸勉我們,在家人最大的功德就是把下一代教好,因為你的孩子教好了,心地善良,他這一生會遇到多少有緣的人,他去愛護別人、幫助別人,誰記頭功?孩子是你培養的,你記頭功!印祖這些教誨我們不能忽略掉。

  換另外一個角度看,假如沒有把孩子教好,這個罪過就大了,他脾氣很大,那你的孩子會傷害很多人。祖師為什麼一再強調敦倫盡分?可能在他那個年代就有洞察到當前跟後世可能修行都想著要逃避責任,沒有去盡責任,就想跑到深山裡面去修行就好了。我們要首先思考到,當社會大眾沒學佛的人看到我們佛弟子都不盡本分,你覺得他們會認同學佛嗎?他們可能就會產生對佛法的誤會、反感。我們學佛了,我們的親戚朋友還沒學佛,都看著我們,我們假如學偏掉了,本分都不盡了,可能他們都不認同佛法,變成我們以身謗法了。

  我們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師長具體指導我們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這五行都是積功累德。儒家講的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都是,我們不著相的,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個不著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我們好好去修,然後我們不著相,也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我們做一切好事都不能求果報,不然你所做一切就翻轉成輪迴的福報而已,不是功德了。都要所有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極樂世界,不求世間的果報,那你所做一切都是功德。

  而五倫五常、四維八德裡面都有一個字,就是「義」,仁義禮智信、禮義廉恥、五倫十義。在五倫當中,義,應該做的,義者宜也,應該的。父慈子孝,這個慈跟孝就是我們應該做的,當父母的要慈愛子女,當孩子的要孝順父母。黃念祖老居士有說「無情不能修道」,一個人對父母、對自己親生骨肉都沒有情義,這樣的人能修道嗎?能發菩提心嗎?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還有另外一句,所以修行人要有情有義。

  可能有人一聽就說,「那不是搞情執嗎?情執深重,求出輪迴,終不能得」。有情有義,不要牽掛。一般的情執是什麼?你要去控制人,你要去佔有人。所以,有情義的人在盡情義的過程也要放得下。你看岳飛,老和尚講經提到了,他對國家非常忠義,但是還有放不下,所以還在為民族打仗。所以黃念老下一句說「情不空不能證道」,這些情義我們還要不牽掛,還要一轉,怎麼個轉法?我們親戚朋友這些情義一定要演出一個大圓滿。怎麼個大圓滿?因為剛好有一年中秋節,有同修發了一首偈子給我,寫著「但願人長久」。下一句是什麼?「千里共嬋娟」就投到愛河去了,這個時候不要想到這一句。「但願人長久,唯有念彌陀」,一家人種同樣的因,去同樣一個地方,不然睡在一起做的夢也不一樣,善惡禍福追命所生,道路不同,會見無期,下一輩子不認識了,我們現在也不認識上一輩子的父母親人。所以但願人長久,唯有念彌陀,「親眷永團聚,法界逍遙遊」,生生世世跟著阿彌陀佛到十方國土度眾生,你看這樣多逍遙、多自在!所以情義我們都轉成往生極樂世界的大圓滿。

  而我們今天要行道義,老和尚是我們最好的榜樣。我們從幾個角度來看老和尚的道義人生,首先,老人家處在末法時期,他專修專弘《無量壽經》會集本,老人家說九法界眾生就要靠這個本子。所以老人家盡心盡力,你看都八十多歲了,八十五歲以後一天講四個小時,都為了護念我們這些弟子、護念有緣的眾生,這是老人家的道義。有一次在山頂花園,老人家回頭看著我們,說道:「現在求的沒有別的,多帶一些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老人家對我們的一分道義,我們這一生絕不辜負老人家這顆良苦的用心,不辜負老人家弘法六十多年,就為了度誰?就是為了度我,我一定到極樂世界跟他老人家相聚。

  還有老人家的仁義存心,真的是於諸眾生視若自己。記得有一次老人家對我們講:「這個世界這麼亂,我們總不能袖手旁觀,要見義勇為,總要走出一條活路出來。」老人家說在故鄉建教育中心是被聯合國逼的,因為在聯合國把我們老祖宗五千年修齊治平的理念、方法、經驗、成效供養給各國大使、專家學者,他們都說講得很好,是理想,做不到。老人家在那個當下不只沒有抱怨,反而是藉由這件事有智慧,洞察到最大的危機是信心危機,看到了問題的根本,進一步又很慈悲,怎麼解決眾生信心的問題?那一定要做實驗證明給大眾看。所以在故鄉辦學,離婚率、犯罪率快速下降,證明了人之初性本善,人是可以教得好的。

  老人家證明給我們看,現在老人家圓寂了,這個接力棒傳到我們手上了,諸位同修接好了沒有?老人家在故鄉做的實驗,送給我們幾句指導原則,「和諧社會從我心做起,從我家做起,從我鎮做起」。所以我們從自己家、從自己的社區開始做,尤其住在都市裡,你做了之後,離婚率下降了,鄰里和睦了,你整個社區都有信心。老和尚說的,在末法時期,做出最大的貢獻就是能給眾生做榜樣,我們的身心、家庭、社區團體都來做榜樣。我四年多沒回到大陸,結果在福州,聽說福州好多年颱風到那裡都轉彎了,可能是我們福州同修心地善良。所以真的,你真的依教奉行,這個地區災難可以化解掉。

  我們看老人家的忠義,忠就是盡心盡力。我記得二O二O年的春節,剛好有幸在馬來西亞馬六甲跟老人家一起過年。大年初一,老人家跟徐醒民老師打了一通電話,我們在旁邊坐著,從頭至尾都在談怎麼為國家、怎麼為民族、怎麼為眾生,內心特別的震撼,他們那一代人都是這樣的存心,都一定盡自己的全力為國家、民族、眾生!所以老和尚說:「我縱使犧牲生命,也要把中華文化承傳下去。」這是老人家對我們的忠義,甚至我們在老人家身邊有看到,老人家護念十幾年、二十幾年、三十幾年的學生也都是竭盡全力,一有機會就護念他。

  成德也非常敬佩我們道公長老的情義,我自己在旁邊觀察的,長老對他的出家弟子都是做到仁至義盡,哪怕弟子犯了錯,犯了很多次,來給他道歉,他都沒有放在心上,只要弟子有什麼需要,能幫的他都盡力去幫。我們妙公長老做老和尚的侍者,二O一二年,在那段期間可能發生了事情,老人家就說道:「我不住這個世間,我要走了。」當時候妙公長老就內心提起「我一定師志為己志」,發這樣尊師重道的心來留住師父上人,這都是給我們展現這分忠義跟情義。情義的部分今天我們妙公長老提了很多,老人家對自己的同學包含老師的學生的照顧,我們就能感受到了。甚至包含弟子們送的衣服,甚至是佛珠,老人家都穿出來讓送的人看,讓他生歡喜心。

  老人家的信義,你看這個義字,這些角度都是應該做的事。像老人家答應章嘉大師學釋迦牟尼佛,答應老師了,守這分信,遇到再大的挫折都不退心;答應老師了,因為李炳南老師把會集本交給老和尚了,再大的毀謗也不退縮。包含對小朋友,老人家有一次回到六和園,剛好要回到家會經過一些鄰居的家,看到幾個小朋友,「好乖,明天給你們糖吃」。結果老人家一進屋馬上交代身邊的弟子,「趕快給我準備好糖,明天出去要給小朋友吃的」。老人家一舉一動都是我們的榜樣,我們有幸看到了、聽到了,我們都應該效法。

  還有老人家的恩義,所有的恩德念念不忘,只要進過老人家攝影棚,我們就感受到了,攝影棚都掛著母親的照片,因為父親照片在那個年代沒有留下一張;還有三位老師,還有夏老、黃老,念老師的恩;還有念韓鍈館長護法的恩;還有這個攝影棚裡面都有我們國家領導人的照片,都時時不忘國家恩,迴向給國家。甚至於到了英國,把英國女王,那時候是女王,也迴向給這個國度,因為我們在這個國度,也是這個國度在照顧我們。到了馬來西亞,也把他們的國王跟他們的首相立起來,這都表演上報四重恩給我們看。包含都迴向給眾生,老和尚那個迴向也是很長,下濟三途苦。

  再來還有禮義,早上也講了很多,老人家對物品、書籍都很禮敬、很恭敬。成德有幸看到老人家在面對接待這些老教授都非常恭敬,都感動到那些老教授都很盡力在護持英國漢學院。每一次送教授一定都送到電梯口,在山頂花園都是送到車子看不到了。有一次剛好有一位女導演去到澳洲淨宗學院,老人家是主人,親自接待,那真的是讓客人覺得賓至如歸。到了學院,親自介紹每一個,比方說講經堂、萬姓祖先紀念堂,都介紹得非常仔細。因為去參加課程,每一天下了課都陪這個女導演,「今天聽得怎麼樣?」結果這個女導演參加十天的課,第十天晚上成德剛好在旁邊,她不信佛的,第十天她跟老和尚說,「師父,我能不能皈依佛門?」老人家接待客人那種禮敬、恭敬感人至深。當老人家點頭的時候,那個女導演眼淚就嘩啦嘩啦的流,而且整個皈依的過程她的眼淚沒有停過,皈依完也還在流淚。我是這一生只見過老和尚拿引磬給這個女導演皈依,這個女導演福報也挺大的。所以老人家接待客人是我們的榜樣。

  還有,老人家很有節義、很有氣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絕對不會去跟人家化緣,多少緣做多少事情。這也是李炳南老師傳下來的,講經之地嚴禁募款。你在那募款,可能有人就生煩惱了,我好像經濟比較困難。不能讓眾生生煩惱,讓眾生歡喜來聽經。而老人家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含糊,像有一次,應該是二OO六年在聯合國,老人家提出讓新加坡九大宗教上台為和平祈禱,聯合國不同意,老人家很有氣節,對聯合國的官員講:「你們幹和平是假的,我不幹了。」這個實踐了孔老夫子說的「道不同,不相為謀」。結果聯合國一聽,被老人家的正氣震到了,後來就答應了,可以上台為世界和平祈禱。

  我們從老人家給我們展現的道義、仁義、忠義、信義、情義、恩義、節義、禮義,相信這些風範隨時指導我們的一言一行,甚至是起心動念。一生能遇到這樣的高僧是我們的福報,我們以後要考慮什麼事情的時候,老和尚會怎麼考慮?我們要講話做事的時候就想老和尚會怎麼說、老和尚會怎麼做,我們的心就容易定下來了。我們都是依止經典,依止老人家的教誨,就不容易隨順我們的煩惱習氣了。

  最後,非常感謝我們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給成德這個向大家學習的機會。最後也祝福諸位法師法體安康、法緣殊勝!祝福諸位同修闔家平安、光壽無量!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