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極樂世界的簽證——淺談淨宗信願行

連續循環

序號       內容
1 移民極樂世界的簽證——淺談淨宗信願行-全1集

移民極樂世界的簽證——淺談淨宗信願行


  勝妙法師:尊敬的各位法師、各位大德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今天很榮幸有這個機緣在這裡向大家來做匯報,不知道旁邊可以看得到這分享的一個主題嗎?

  主持人:看得到。

  勝妙法師:看得到,好,謝謝。我們的主題是「移民極樂世界的簽證——淺談淨宗信願行」。老和尚跟我們講:「你要是想我,你就念阿彌陀佛,我也念佛,我們心心就相印了。」老和尚要我們念佛,念佛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所以這是我們一生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往生極樂世界,生死大事就解決了,生死大事是我們這一生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有智慧的人,他不是只看到這一生,他把自己下一生都有把握。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你是生活在一個貧民窟裡面,環境又髒又亂,治安也不好,常常有搶劫的事件,甚至有殺人的事件,你住在這個地方會不會快樂、會不會稱心如意?如果你有選擇,有另外一個地方,環境很整潔,生活很舒適,而且治安很好,文化程度又高,讓你選擇的話,你會選擇哪一個地方來做為你的住處?這是要跟我們說什麼?就是說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叫做五濁惡世,是一個濁惡的世界。

  在《法華經》裡面講「三界無安」,三界不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我們現在住的這個世界充滿了各種苦,就像貧民窟一樣,如果說有一個世界沒有種種的苦,一切都是樂,那麼你會選擇住在哪一個世界?用前面那個例子,我們希望離開污濁的一個環境,希望生活在一個清淨、文明的環境。我們在看到我們這個世界就像前面的貧民窟一樣,極樂世界就是一個文化程度、文明程度很高的地方,相信讓我們來選擇,我們都會希望能夠移居到更好的一個地方。在《論語》裡面孔子也說「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我們跟德行高尚的人相處,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如果說我們不選擇居住在德行好的人這樣的地方,我們怎麼能算是很明智?相信我們了解這個道理的人都會希望能夠移民到極樂世界去。

  這個移民,我們說在世間移民也要辦簽證,到極樂世界你也要辦簽證。這個簽證是什麼?大家都知道,修行淨土法門有信願行三資糧,這個就是我們移民的簽證。今天要跟大家匯報的就是我們這個信願行怎麼樣來做。

  在信的方面,我們分兩個部分跟大家來報告。第一個要相信自己,這個非常重要,我們要相信念佛成佛,這個念佛成佛不是以後才成佛,而是念佛的當下這一念心就是佛。第二個我們要信佛,相信阿彌陀佛他的大願接引我們,相信極樂世界,相信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十方諸佛所讚歎的。所以信我們從兩個方面來跟大家做匯報。

  在願的方面,我們也從兩個方面。第一個是厭離娑婆。如果對這個世界放不下,你就不可能往生,所以我們能夠放下這個世間是最重要的條件。第二個要欣求極樂。我們要了解極樂世界非常非常的殊勝,我們只去極樂世界,其他地方都不去。如果臨終的時候有天堂的境界現前,或者他方淨土的境界現前,你會不會心動?如果你對極樂世界不夠了解,你一看這個地方這麼殊勝,你可能就選擇投生到其他地方去了,你不一定就堅決的要去極樂世界,你就往生不了極樂世界,所以欣求極樂也非常的重要。

  關於行的方面,我們也分兩個部分來跟大家做介紹。第一個叫正行,我們的正行就是持名念佛。除了正行之外還有助行,助行簡單的講就是斷惡修善。所以正行跟助行兩方面都需要修,這叫正助雙修。

  所以我們就可以以這樣的方式來取得移民極樂世界的簽證,信願行。首先我們要相信自己。可能有不少人對自己沒有信心,覺得我業障深重,我念佛能有效嗎?我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嗎?如果你對自己沒有信心的話,那真的要往生會很困難。蕅益大師註解《阿彌陀經》講六種信,第一個就是相信自己,這一點非常重要。老和尚跟我們講,淨土法門跟基督教有什麼差別?有一個很大的差別,就是我們淨土法門講要相信自己,相信我們念佛的這一念心就是佛。我們現在起的是妄心,但是這個妄心是真心起迷惑的作用。我們每個眾生都有佛性,都能夠成佛,只是說我們現在的佛性迷惑掉了。雖然迷惑,它起的作用還是非常強大,所以在佛教裡面講十法界一心所造。

  我們這個圖大家可以看得到十法界,那麼十法界怎麼來的?大家看到中間,這十法界都是我們的心造成的。如果你的瞋心很強,就會導致你投生到地獄。地獄在哪裡?地獄怎麼來的?地獄是我們的心變出來的。所以我們的心能力很強,它能夠變出地獄,然後我們就看到自己在這個地獄裡面受苦。地獄不是外來的,都是心變的。如果我們貪心很強,它就變現出餓鬼,就讓我們投生到我們自己心所變的這個餓鬼道去;如果我們愚痴心很強,就跟畜生道相應,心就會變出畜生道;如果我們修下品的十善,就能夠現出阿修羅道;中品的十善,就現出人道;上品的十善,就現出天道;如果我們修四諦,就跟聲聞法界相應,就現出聲聞;如果修十二因緣,就現出緣覺的法界,就成就辟支佛;如果我們修六度,所現的就是菩薩法界,變現出菩薩;如果我們念佛,念佛跟哪一個法界相應?只有跟佛法界相應。

  所以淨土宗第十二代祖師徹悟大師講,我們不起念頭則已,你只要起一個念頭,它一定是落在十法界當中的一個法界。如果你不落在佛法界,就會落在其他九個法界。如果我們起心動念不跟四種聖人法界相應,我們就會跟六種凡夫法界相應。所以我們要去哪裡就是由我們來決定的,我們自己可以檢查一下,我們這一天當中什麼念頭起得多,那你就可以知道將來你要到哪裡去。所以我們念佛是跟最高的法界佛法界相應。
  念佛什麼時候成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講,「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我們心想著佛的時候,你這個心就有佛的相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你這個心念佛,當下這個心就是佛。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小看自己念佛的這個心,我們以為這個心就是凡夫心,事實上不是,你只要是老實念佛,你念佛的時候心裡有阿彌陀佛,你當下這個心就是佛,當下這個心就成佛,就是佛的心。那當然問題在於你能不能保持住,這一念念佛的心你能夠保持多久,這個是問題。不要說我念了幾聲佛,這幾念是佛,接下來可能我們又起了煩惱、起了妄念,那當然你的心又落到其他法界去了,就沒有在佛法界。所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非常非常的關鍵,老和尚也跟我們講,這個就是淨土法門最高的一個指導原則。

  禪宗的祖師有講,你為什麼不能開悟?因為你不敢承當,你不敢承當說你當下這一念心是佛。所以我們真正相信自己就是我們要直下承當,直下承當我們念佛的這一念心就是佛,我們要做的就是讓這個淨念相續不斷。這樣叫做潛通佛智,暗合道妙,就是我們暗中已經跟佛的智慧相通了,念佛這一念心就是佛,它已經跟佛相通,只是說我們不明白這個道理。你要真正明白了這個道理,你必須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時候你就不是潛通佛智,你是顯通佛智,因為你很清楚你的真心、你的佛性。我們沒有開悟也能夠作佛,為什麼?因為我們念的是佛。我們雖然不明白這個道理,但是事實真相就是這樣,我們只要老老實實的念佛,我們就是一直在作佛,暗中就合乎這個道妙。這個道就是菩提、就是覺悟,早期的翻譯,用中國現有的字,這個道來翻譯這個菩提。

  我們念佛是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是以阿彌陀佛佛果的覺悟拿來做我們因地修行的心念。所以這可以說是最快速的修行方式,你只要保持念念念佛,你念念都是在作佛,就具備佛果地上所有的功德。有一句話也叫「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我們因地修行的心就涵蓋如來果地的功德海,佛果地的功德就是含攝在這一句阿彌陀佛佛號上,把他的果地功德來做我們因地修行的心。所以因果是互相貫徹的,因果是同時的,這個事不可思議,所以淨土法門就是不可思議法門。我們如果了解這個道理,我們這一念心老實念佛,這一念心相應了,這一念心就是佛;你如果能夠念念相應,念念都是佛。所以我們首先要相信我們自己有佛性,而且我們念佛的這一念心當下就是佛,就看你願不願意念念都作佛,如果你能夠很認真的來念佛,這是最快覺悟的方式。

  關於信的方面,第二就是要信佛,我們相信阿彌陀佛的大願接引我們。我們要相信釋迦如來絕對不會騙我們,佛所說的話句句都是真實,他說西方有極樂世界,那就是真實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這也是真實不虛的。佛告訴我們極樂世界的種種殊勝莊嚴,這完全都是真實的,只是我們凡夫的知見,未必我們能夠理解,所以說這是難信之法。有的人看到《無量壽經》把極樂世界講得這麼好,他會覺得很難相信,覺得這是不是天方夜譚,還是佛是在講寓言,不是真實的。事實上這只是說我們的境界達不到那裡。

  老和尚跟我們講,極樂世界是高科技的地方。如果用我們現在能夠理解的方式來做比方,譬如說二三百年前如果有人跟你說人可以在天上飛行,而且是一群人都在天上飛,你坐船要三四個月才能到的地方,你從天上過去一天就到了,你肯定不會相信,你說這是天方夜譚,怎麼可能人可以在天上飛?怎麼可能那麼遠的地方一天就能到?但是現在科技發達,這就變成很平常,坐飛機一天就可以,你甚至遊全世界都可以。所以說這是我們的智慧達不到那裡,我們不能因為這樣就否定這種可能性,如果我們去否定了,就好像古人否定有飛機的這種可能性。極樂世界的科技比我們這個世界高出太多太多,所以它都是事實,我們要相信釋迦牟尼佛講的話。我們要相信阿彌陀佛,他四十八願每一願都已經實現了,所以我們只要符合佛的願,我們一定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我們要相信十方諸佛對阿彌陀佛的讚歎是真實不虛。

  在《無量壽經》第六品四十八願,最重要的是第十九願「聞名發心願」、第二十願「臨終接引願」,這裡面講阿彌陀佛如果作佛,十方眾生聽聞到阿彌陀佛的名號,「發菩提心」,就是你發心要成佛度眾生,這就是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蜜」,大家知道六波羅蜜,所謂的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在什麼地方修六度?老和尚跟我們講得很清楚,就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來修六度。不管你在什麼工作崗位上,哪怕妳只是一個家庭主婦,妳每天都可以修六度,妳在布施妳的家人;妳做事情都按照規矩,妳就是在持戒;妳很有耐性,這就是忍辱;妳很認真做,這就是精進;妳專心一意的做,這就是禪定;妳做得很有智慧,這就是般若。所以任何時候都可以修六度,然後以這個善根迴向,希望生到極樂世界,然後要一心來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晝夜不斷,在你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就會跟蓮池海會這些菩薩來迎接你。你不知道怎麼去極樂世界,它有專車接引,阿彌陀佛親自來迎,一剎那間就生到極樂世界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就是不退轉。為什麼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修行很難成就?主要原因是退轉,你一轉世投胎就迷掉了,你要修行又要重頭開始,這就很難成就。我們了解佛的願都成就了,我們只要具足信、願、行這三資糧,臨終的時候你保持正念念佛,佛一定會來接引我們,我們對這個要有絕對的信心。

  接下來講到願。我們可能會了解,我們助念的人很多,但是能夠順利往生的人不多。為什麼不能夠往生?絕大部分就是在願上面出問題,到了臨終的時候,他不想往生極樂世界,他放不下這個世界,放不下他的親人,放不下他的事業,放不下他的身體,種種放不下。你只要對這個世界還有一絲的牽掛,你就不可能往生,因為你還不想走,你的心還想留在這個世界。所以說這個厭離娑婆非常非常的重要,如果我們放不下這個世界,哪怕有一絲毫的留戀在,我們就不可能往生極樂世界。能往生極樂世界的人都是能夠放得下的,這一點非常非常的重要。如果我們是玩真的,我們說要往生極樂世界,不是說假的,那我們在這個願上面就要非常非常的注意,這個是關鍵。

  善導大師講,「漸漸雞皮鶴髮」,我們看到雞的皮膚都是很粗糙的;白鶴,牠是白色的,就是你頭髮變白了,這就是形容老態;走路行步龍鍾,走路也不利索,也很辛苦,這就講老的苦。「假饒金玉滿堂,難免衰殘老病」,讓你再有錢,也沒有辦法避免自己老、自己身體器官退化,身體變衰弱,這就是人生都必須經歷的苦。「任你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最大的苦就是死苦,這裡的無常就是指死。不管你在這個世間上過得多好,終有一天你要死,就是所有一切你都必須要拋下。所以我們要預做準備,不要想說死亡離我還很遠,事實上不是這樣的,死亡隨時可能到來。如果我們覺得死亡離我們很遠,那我們是很懈怠的人,是很放縱自己的人。「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怎麼樣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唯一一條直截了當的路,這個捷徑就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對這個世間不要有留戀,不然的話你是生不了極樂世界的。

  古大德講這句話,「今晚脫了鞋和襪,不知明朝穿不穿」。你要睡覺的時候,把鞋子脫下來,襪子脫掉,上床睡覺,那麼你怎麼知道你明天早上還能夠醒過來?你不知道。你不知道死亡會不會在你睡覺的時候來臨,這就是古人觀無常。我們有這種無常的概念,我們就不敢放縱自己。

  所以如果說我們要培養求生淨土的願,怎麼樣培養?我們什麼時候要求生?是不是要等到我們臨終那一天才來發願求往生、那一天才決定我要往生?如果是這樣,那就太危險了,應該隨時做好準備,因為你不知道無常什麼時候來。一種練習的方式就是在你睡覺的時候來練習。我們死亡這是大死,睡眠就是小死,如果你每天晚上睡覺的時候就把它當作我現在就是臨終,我現在就是念佛要求往生,我念佛的時候阿彌陀佛如果來我就跟他去了,利用睡眠的時候來做練習,這是非常好的一種辦法。

  有的人可能念佛愈念愈精神,他就會開始擔心,我這樣睡不著覺,我明天沒有精神,怎麼辦?其實不用擔心,你只要專心的念佛,不用很久你就會睡著。如果你胡思亂想,那當然睡不著,很正常,因為你不專心念佛。如果你專心念佛,那麼這個精神好會保持一段時間,然後你就會安穩的入睡。而且如果你經常這樣做,你入睡的時間會愈來愈短。這是一個經驗之談。就是說你已經習慣了,你只要要睡覺,你都把它當作是臨終,沒有人幫你助念,你就自己念佛,或者你旁邊開念佛機,小聲的念,你就跟著念,就當作臨終來做練習。這時候你就要萬緣放下,你不要想著我還要做什麼、還要做什麼,這就是我們可以來做這個練習。如果你每天睡覺都當作臨終來想、來練習,這對你這種願心很有幫助。

  有的人就會想,如果我存著一個念頭阿彌陀佛來了我就跟他走,我如果真的走了怎麼辦?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其實不是這樣,如果你壽命還沒到,即使阿彌陀佛來,他也不會帶你走,因為你壽命還沒到。但是我們要存著這樣的心,存著我當下就可以放下萬緣往生極樂世界的心,這就是我們隨時做好準備,這樣才會安全。如果你現在都還沒有準備好要往生,你什麼時候能夠準備好?你知道你能夠活多久嗎?有的人身體很健康,但是走在路上倒下去,心臟病發作就走了。也不是七老八十才會走,三四十歲也有走的,也有十幾歲的人走,也有兒童他就走了,所以我們要有警惕心,無常隨時可能來臨。

  而且現在天災人禍很厲害,你沒辦法知道什麼時候會有這種災禍降臨在你頭上,大禍臨頭。你不知道你坐飛機的時候會不會就發生了空難,你也不知道你坐車的時候會不會發生車禍,甚至你路上走的時候會不會就遭遇到不幸。所以最安全的方式就是隨時做好準備,做好往生的準備,這是我們要有這樣的存心。如果你壽命還沒到,阿彌陀佛就會把你留在這個世間,去完成你的任務。如果你壽命到了,即使你不想走也不可能,你也一定就會沒命的。所以我們有厭離娑婆,隨時做好往生的這種準備,這是最好的。而且你以這個心來念佛,你當下念佛的心就是阿彌陀佛當下出現了我就馬上跟他走,你這一念心就具足信、願、行,三種資糧都具足了。

  古德很重視對無常的觀想,所以有大德講,「臘月三十到來,管取你手忙腳亂」。臘月三十就是比喻臨終,如果我們平時不用功,平時沒有做好準備,臨終突然來臨了,你就會手忙腳亂。為什麼你會手忙腳亂?因為你還沒準備好,你還沒有想要往生。你還沒有準備好,問題死亡不會跟你打商量,它也不會提前通知你,它該來的時候就來了,黑白無常就把你帶走了,你就手忙腳亂,因為你沒有做好準備。真正的願就是隨時做好往生的準備,因為你不知道死亡何時來,它可能今晚就來,可能下一秒鐘它就來,所以我們要隨時做好往生的準備。

  誰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就是這一生根熟的眾生,往生的根機成熟。什麼樣是根熟的眾生?就是你一心要求往生,你並不求著在這世間要活久一點,這才是真正根熟的。你已經準備好要往生極樂世界,雖然你不求長生,只要你有長生的福報,你還是會活得很久,還是會長生的。你不要以為我求往生不求生,那我就會短命,不是這樣的。我們眼前海賢老和尚就是一個例子,他見過阿彌陀佛很多次,每次求阿彌陀佛接引他往生,阿彌陀佛還是把他留在這個世間,他最終活到一百一十二歲。所以我們不要擔心我求往生會不會就短命,不會,你該活多長壽還是活多長壽。但是你存著要往生的心就是做好準備,萬一你這一刻壽命終了,你這一刻馬上就往生。所以這個比什麼都還要重要。

  接下來我們要欣求極樂。也許你在世間功德做得很大,天堂也有你的分,可能其他他方國土淨土也有你的分,在你臨終的時候都現出來了,那你要去哪裡?我們一定要很清楚,我們只去極樂世界,其他地方都不去。在蕅益大師《淨土十要》裡面有做比較、做對比,這也是幫助我們能夠生起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心。

  我們在這個世界有出生的苦。出生的時候有多苦我們已經不記得了,但是它是非常的苦。從醫學上講,那就是太苦太苦,你的頭要經過母親的產道,那承受的壓力是很大很大的。嬰兒的頭蓋骨還沒有密封起來,它是可動的,有的人出生出來兩面頭蓋骨互相重疊,因為他承受的壓力太大了,讓他骨頭互相重疊在一起。我們在母親子宮裡面的時候不用自己呼吸,我們旁邊都是羊水,所以我們的肺部組織是縮成一團的;你一生出來,就像吹氣球一樣,你的肺部組織一下子要膨脹起來,那是非常痛苦。吹氣球你不感覺到苦,但是你身體裡面的組織有神經感受,其實是很痛苦的。在母親胎中的時候旁邊有羊水,很滋潤的環境把你保護起來;你一生出來,接觸到乾燥的空氣,就好像一條魚從水中拿出來把牠放在岸上一樣,你全身就像被刀割一樣,是很苦的。

  這種出生的苦有人說能夠讓你遺忘過去生的事情,這麼苦,但是我們還不想往生,我們生生世世都還要來受這種出生的苦,你看多麼可憐!而且出生的地方也是臭穢不淨,不是像極樂世界,我們是化生,不是胎生,你不用受坐胎的苦、出胎的苦,而且出生是在蓮花,它是微妙香潔的蓮花,所以出生的地方就是很清淨。單是沒有出生的苦這一條,已經足夠讓我們要欣求極樂,更何況極樂世界沒有老的苦,你永遠都是年輕,永遠的體力腦力處在最佳狀態;你也不會生病,永遠健康,金剛不壞之身;然後你是無量的壽命,你可以繼續修行,修行不會中斷,這些都是極樂世界非常非常殊勝的地方。

  我們看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那可能有的人會跟某些願相應。我就聽過有居士在修行的時候,他就感應到他的過去生,他就發現自己過去好幾生都是做女人,然後都是很辛苦很辛苦。在這個生死輪迴真的是很苦,做女子可能比男子又要更苦。所以他最嚮往極樂世界有一條就是沒有女人,國無女人,他覺得不用再做女人真的是太好了,所以對他來說這個願就是最相應的、對他最有吸引力。

  有的人就最欣賞極樂世界衣食自然的這個情況,因為他這一輩子為了一家人要吃要穿費盡了千辛萬苦,很辛苦,極樂世界你吃穿都不用自己去傷腦筋,它自然,這就是對他而言感受最深刻的一點。所以如果四十八願我們沒有全部記起來,我們可以挑跟我們自己最相應的那一願。也許你這一生被人騙得很厲害,因為人心叵測,沒有辦法知道別人心裡在想什麼,你就要知道你到了極樂世界,別人的心、整個宇宙眾生心裡想什麼你完全都知道,所以你不會再被騙,這一願對你來說就是最契機的。我們可以這樣來做。

  再來講行有正行跟助行,正行就是持名念佛。有的人就說,我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我什麼事情都不要做,一句佛號念到底就對了。這句話對不對?不一定對,對有些人來說是對,對有些人來說就是不對。對什麼人來說是對?對那些修養很好的人,他不跟人家爭執,他一天到晚念佛,都不會起煩惱,人家欺負他,他都能夠忍耐,而且他很老實,該他做的事情他很認真去做。對於這樣的老實人,真的一句佛號就夠了,他也不用刻意去修什麼助行,因為他已經不起煩惱了,而且他一直在修福,他不用還要修什麼助行,一句佛號正行、助行都具備。但是對於還常常起煩惱的人,你只是一句佛號念到底就不行,因為你的佛號沒有辦法幫助你降伏煩惱,如果說你臨終的時候煩惱現前,那你就往生不了。我們說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你的功德、功夫全部沒有了;又說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這個障礙全部都來了。所以說也要修助行,這個我們等一下再說,先講正行。

  我們怎麼來念佛?《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有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六根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所以念佛的時候心裡只有佛號,你不要再去注意看到了什麼、聽到什麼、嗅到什麼、嘗到什麼、身體接觸到什麼、你心裡的妄念是什麼,這些都不要。所以念佛的時候心裡就是佛號,這樣就對了。如果你不能做到這樣,你就要想辦法讓自己在這方面能夠進步。

  這個方法並不是說你念得愈多就愈好,如果你佛號念得愈多你的心能夠愈專注,專注在阿彌陀佛佛號上的時間愈來愈長,這當然好。但是我們也看到一些人,因為他一天要念好幾萬聲,所以他很趕,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直在念,但是念的同時他內心裡面的妄念排山倒海一直來,那這樣他是在念佛嗎?他一天念十萬聲真的有效嗎?裡面有多少句佛號是真實的佛號?這個要打一個問號。為什麼有的人念佛念了二十年該起煩惱還是起煩惱?因為他念佛不得力,他念佛沒有念到心裡面去,念佛只是嘴巴在念,心裡面沒有佛,這就是一個大問題。所以大勢至菩薩這個話非常重要,我們念佛的時候起的是淨念,就是這句佛號,這很重要。有妄念很正常,不要管妄念,不要去跟妄念對立。如果你跟妄念對立,這就愈來愈不好。不理會妄念就好,回來安住在佛號上。

  所以要老實念佛。什麼叫老實念佛?就是除了佛號之外,你沒有存著其他的念頭,沒有存著其他的想法。有的人很著急,我要剋期取證,所以他的念佛摻雜著這種著急、想要快一點成就的心,其實他就不老實,老實念佛就是只有佛號。而且你有一分的功夫就安住於一分,你心裡不要一直求我要念得更好,你這個心就已經不老實。如果一分的功夫一下子跳到了十分,你也是只有老實念佛,不要念佛當中一下子境界很好,心裡覺得不得了了,我怎麼樣、怎麼樣了,你當下這一念心就不老實;一下子境界很好,你還是一句佛號,不管這個境界。你本來境界很好,一下子掉得很差,你還是一句佛號,你不要因為一下子境界掉下來心裡就起懊惱,那你又不老實。所以老實念佛比什麼都重要。

  印光大師跟我們介紹十念法,你不要數一二三四這樣的數目字,你心裡知道你念到第幾句就可以。如果一下子十句太多,你就分成前五句、後五句。如果這樣還太多,你就分成三句、三句、四句。這就是印祖修成念佛三昧的方法,很值得我們參考。

  老和尚也教我們一天念九次,每次念十句佛號。其實念佛不在於你一次念的時間很長,你時間很長,其實到後半,因為你的心力耗盡了,你定力還不夠,你心力耗盡了,都是跟妄想在搏鬥,都是在浪費時間,倒不如你把它分成兩次或者分成三次,每次念佛的時候都是你精神很好的狀態來念,這樣會更好。

  大勢至菩薩也講了,「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什麼叫憶佛?李炳南老居士特別強調憶佛跟念佛不一樣。如果憶佛就是念佛的話,那何必再講一個憶佛?那麼什麼是憶佛?憶佛就是雖然你沒有在念佛,但是你沒有把念佛這件事情忘掉。他舉一個很好的例子,譬如說你等一下有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去做,非常非常重要,但是你現在不能做,因為你現在要先完成某一件事情,才可以去做那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麼當你現在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你絕對不會把那件很重要的事情忘掉。雖然你現在沒辦法去做,但是你知道你一旦把這件事情做完,你一定要去做那件事情,因為那件事情對你來說非常重要。當我們要用心去做其他事情的時候,我們心裡面沒有把念佛這樁事情忘掉,因為這個就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雖然你在做當下的事情,你沒辦法去念佛,但是你心裡沒有把念佛這件事情忘掉,就是你有在憶佛,這樣你當下這件事情做完,你一定馬上接下來就會念佛。那在你做這個事情這段時間你的功夫沒有白費,因為你沒有把念佛這樁事情忘掉,它一直在你心上。所以這個是李老居士常常強調的,這個也是提供大家參考。我們念佛的功夫就是要生處轉熟、熟處轉生,佛號是我們很生疏的,我們要常念,要變成很熟;妄念是我們很熟的,我們要漸漸的把它生疏掉。

  接著講助行,就是要斷惡修善。如果我們還會起煩惱,就要努力把煩惱止住,然後要修善,不然的話,我們沒有足夠的福德資糧,我們也往生不了,修行會有很多障礙。那麼我們的惡、我們的貪瞋痴煩惱要去斷。在這邊特別要提出來給大家參考的,就是我們不要自讚毀他。有的人學大乘,他就去批評阿羅漢;有的人學了南傳,他就批評北傳;有的人學了某一派,他就批評其他派。為什麼我們修行不能成就?為什麼會有障礙?很多的情況就在於我們這種口業障礙自己的修行。我們修什麼好好修,不要去批評別人,這樣我們就不會給自己製造障礙。這只是舉一個例子,我們修行為什麼不進步,我們要去檢查,我們可能障礙在什麼地方,把這個障礙去除,這個斷惡。然後修善,修善最主要的我們就是按照淨業三福這樣來修行,相信這個大家都很熟。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