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幸福人生學習營

連續循環

序號       內容
1 真聽老人言 幸福在眼前(上)
2 真聽老人言 幸福在眼前(下)
3 人生的價值—自愛愛人(上)
4 人生的價值—自愛愛人(中)

尊敬的漢學院院長上勝下妙法師、王會長賢伉儷、李老師,還有諸位長輩、諸位家人,大家早上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法師、老師們考慮到現場位置有限,他們都是把位置讓出來,他們在餐廳聽。古人說「讓則有餘,爭則不足」,我想這些話在現在的家庭團體當中能夠重視的話,可能很多問題就能解決了。
這個坐墊還會發熱。不好意思,沒有跟他們先溝通好,因為我是有備而來,穿得很多。大家有沒有發現我一直在把身上的配備卸掉?熱的。還是沒有先想到古人說「凡事豫則立」,我應該先客觀了解情況。我只是聽說很冷,說要二十二度,所以我是全副武裝,後來才知道我們工作人員非常細心,把前面的冷氣都關了。
我想剛剛是開學典禮,我們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尤其剛剛主持人也有引到《勸發菩提心文》當中淨宗第十一祖省庵大師的教誨,「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所以學習首先要立志。我想剛剛……這個麥克風會配合,要講重點的時候會提示大家,真是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剛剛我們會長講得這麼感動,麥克風哽咽,出不了聲音了。真感情好文章,會長他現身說法,透過自己的轉變,能夠影響家庭,進一步發願利益大眾,佛菩薩會安排任務讓我們來承擔。但是這不是激動的,激動成不了事,學佛要學理智,這是老和尚常常教導的。一激動,可能我們本末先後忽略了。激動就會衝啊,衝前面去了,可能忽略了「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這是《大學》裡面的教導。
《大學》這篇教誨從頭至尾教我們什麼是本、什麼是末,假如我們沒有重視起來,可能我們的人生會變成捨本逐末、本末倒置。這樣結果的人不代表他不努力,他很可能也很努力,但是得到的結果不盡理想。像老和尚也提醒我們,「誰想很快的把傳統文化復興,會造無量無邊的罪業」。大家聽過老和尚這句話嗎?這些法語我們很用心的去領悟,「誰想很快」,這個心態對不對?心正而後身修,這個心有沒有偏了?有沒有著急了?我們得從心上下功夫,身才可以修。所以古人說的,為學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氣定下來,不然會很著急,著急了會上火,上火了會很強勢,會控制要求都有可能,那首先我們學了之後可能家裡的人會生煩惱。老人家也說到了,「要三到五代人鍥而不捨來承傳」。不能太著急,你一著急了都做表面功夫了,因為心靜不下來,找不到根本,到時候我們帶動的都是激動,都是辦幾堂課就覺得把傳統文化復興了。辦課程是播種,大家有沒有看過農夫播完種之後說「好了,完事了」?沒有,種子播下去要澆水、要施肥,還要長期的護念、耕耘。所以這些五天、七天的課播了種,可能每個地區都要有長期護念有心人、有緣人的機制,每個禮拜固定有課程,甚至於透過網路跟有緣的大眾結緣。
剛剛聽會長一席話也很感動。會長的普通話愈來愈不普通了,從頭到尾每個字我都聽得很清楚,可見他的用心。這是他的成果,原因在哪裡?原因他很愛國,所以在提升普通話方面他很下功夫。因為這段時間成德在歐美接觸不少大眾,講廣東話的人非常多,而且很多跟著老和尚修學的人年齡都不小了,有些只聽得懂廣東話的,所以成德福報小,要多修點福報,請轉法輪,我們協會要多用廣東話弘揚傳統文化、弘揚佛法。你們要掌聲配合我一下,這個功德就是我們一起修的。
我在溫哥華看到有一群同修專門研究老和尚「大經演義」、「科註」,好多年了,其中帶頭的那位居士,我也祈請他,我說你用廣東話複講老和尚的二O一四年的「大經科註」。老和尚是一代高僧,成就一個高僧很不容易。萬法因緣所生,老和尚是有傳統文化根基最後一代人,他的弟弟小他六歲,沒有這樣的因緣,同一個家庭裡面緣就不同了。而他老人家的教誨不只利益當代的大眾,還可以利益後世的眾生。我們想到本師釋迦牟尼佛,這是我們根本的老師。大家想一想,他的弟子舍利弗、目犍連有沒有智慧?智慧很高,神通、智慧、德能都很高,都是證果的,甚至是古佛再來。你在佛經當中很少看到舍利弗說哪句法語、目犍連說哪句法語,多不多?不多。所以一佛出世千佛擁戴,讓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法可以傳承一萬二千年,靠這些弟子配合的。
我們看孔子也是,孔子的學生,你說顏回的能力、德行可以跟誰比?跟伊尹,跟這些聖相(聖人、宰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可是他知道他這一生來幹什麼的。當然,我們知不知道我們這一生來幹什麼的?這是大哉問,我們要問自己很重要的一個人生問題。
我們看到《論語》當中有一次孔子跟弟子遇難了,匡地遇難,大家走失了,也不知道是生是死。後來陸續弟子回來了,一個一個回來,就是顏回沒有回來,夫子當然是很擔憂。結果顏回是最後一個回來的,孔子看到顏回太高興了,脫口而出,「我以為你死了!」顏回馬上回答:「子在(夫子你在),回何敢死?」這句話已經透出來顏回知天命。孔子說他五十知天命,他的學生超過他,可能三十多歲就知天命了,他知道他是來配合孔子把上下五千年接通。孔子前面有二千五百年,「先孔子而聖者」,孔子以前有很多聖人,三皇五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非孔子無以明」,沒有孔子可能我們現在不認識他們。《尚書》裡面好多這些古聖的教導,這個都是經過孔子刪詩書,定禮樂,闡明《易經》的義理,還有作《春秋》,把六經傳下來靠孔子。
剛剛老和尚有說到,現在是我們文化繼絕存亡的時刻。請問大家,我們現在的難度跟孔子那個時候比,孔子那時候難還是我們現在難?那個時代叫禮崩樂壞,我們現在連禮樂都不懂,甚至覺得它是過時的東西,不能用了,我們幾十年前還有很多讀書人說要全盤西化。我們這一百多年對文化的承傳忽略了,忽略了好幾代。忽略好幾代了,你要再把它復興,這個急不來,欲速則不達。我們這三五代人要紮紮實實來走,不能激動,不能不依照經典來做。經典講的「內聖外王」,內聖,格致誠正。剛剛總書記提到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這是個人層面,齊家是家庭層面,治國平天下這屬於國家、世界的層面。所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是自愛,要先愛自己。
剛好前幾天在馬來西亞他們有辦校長、行政人員跟教師的培訓課程。他們從二OO七年,不少校長、老師還有家長,他們去了廬江參與課程。二OO七年到現在十八年了,他們每一年都辦培訓,發出去的《弟子規》課本超過一百萬本。十八年等於一代人都接觸到《弟子規》了,所以以後他們在溝通的時候可以說《弟子規》上怎麼說的,他們有共通語言了,共同做人做事的準繩。其中就有一位學員提到了,現在很多說法,說要多愛自己一點。大家覺得是不是要多愛自己一點?可以感覺到您對自愛的重視,我這句話跟他產生共鳴。這裡就牽扯到了,老和尚教導的,你是要愛你的習氣還是要愛你的自性?假如那個說法的引導,你多愛你自己,你好好去放縱欲望,那這個不是自愛。我們看到現在人常常要去找快樂,找happy,可是我們客觀的來看,這麼積極要找快樂,為什麼現在人身心的問題這麼多?我們得從結果有所反思。
十九世紀最大的威脅是心臟病,二十世紀是癌症,二十一世紀是憂鬱症。心臟病、癌症,這是身體上的問題。現在我們都進入二十一世紀了,請教大家,心臟病跟癌症的問題減少了嗎?不只沒有,年齡愈來愈提前,十幾歲得癌症的有,有心臟病的有。這是身體,所以我們主辦單位用心編排課程,有養生的課程。我們俗話也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你身體不好,一念佛就打瞌睡,一聽經夢到周公。所以《無量壽經》提醒我們:「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所以有關養生的這些教誨我們學過了沒有?把它用出來沒有?《黃帝內經》這些教誨很重要。我不能再講了,這樣有點撈過界,這些有王大夫他們。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因為一個人時間精力有限,但是他能深入某一二個領域,把老祖宗的智慧能夠研究透徹、研究深入,就能夠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
可能我們也有來自同一個地區的同道(同參道友),我們說遠水救不了近火,所以你一個地區文化的弘揚不能長期靠外面的人,要就地取材。比方說你們地區團隊有參加這次的課程,不同老師講的專題你們可以分工,花時間去深入。你看我們強調要立志,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我們不知命無以為君子,知天命要發願,可是下一句孔子說「不知禮無以立」,那禮在哪裡?我好像又要快撈過界了,這是我們李老師來講。我現在講課有點困難,動輒得咎。沒有那麼嚴重,這叫主伴圓融,他們是主,我是伴,我得要隨喜功德,得要提起大家學習的重視度,知道這些課程特別重要。
禮是天地之序也,天地的次序,包含人倫的次序。其實我們依禮就是依自己的自性來處世待人,不是隨順自己的習性。隨順習性不是自愛,會讓自己墮落。孟子說的,「言非禮義,謂之自暴」,我們的言語跟禮義不相應,隨便講話,可能傷到別人;再來,你隨便講話,人家不尊重自己。所以自暴自棄,不是酗酒、不是打電動玩具叫自暴,言非禮義是自暴。「吾身不能居仁由義」,我們的一言一行不能依照仁義,「謂之自棄」。所以儒釋道的教誨都是讓我們自愛,讓我們恢復本性、恢復佛性。人首先要對得起自己,才談得上對得起別人,要能自愛才能愛人。不是激動,「我一定給你們幸福」。不能靠激動的,要理智。自己真的去掉壞的脾氣了,那你的孩子就以你為榜樣。假如脾氣不去掉,這個胎教要做也不容易。
佛家強調戒,儒家強調禮。戒是佛行,佛的行為;禪是佛心,就是每個人的真心、自性;經教呢?佛的言語。三也是一,這個言跟行,就是佛法、經典跟戒律、跟佛心是一不是二。戒律跟經典都是指導我們一言一行,讓我們回歸我們的自性。而且我們一定要持戒,因戒才能得定,因定才能開發本有的智慧。戒為無上菩提本,一定要從這裡學。
佛家的戒跟儒家的禮是一樣的精神,所以我們發了願,得從怎麼孝順父母的禮開始學起。包含夫妻之間相處也要有禮,愈親近的人,只要沒有禮,很容易摩擦的。夫婦關係算在五倫當中是最關鍵的,所以成家的人責任重大。最隆重的禮儀是婚禮,有結過婚的人應該都經歷過。為什麼隆重?因為它影響社會最大。而這些禮儀特別能攝受人心,把一個人的責任心、把一個人的真心給喚起來。所以我們了解老祖宗留下來這些禮,鄉飲酒禮、婚禮、成年禮,還包含老和尚講經常常提的拜師禮。老和尚那時候才六七歲,父親帶他到學堂求學。父親首先帶著他給孔老夫子三跪九叩首,接著請老師上座,父親帶著他跟老師行三跪九叩首禮。老和尚講道,父親是他最崇敬的長輩,父親對老師這麼尊重,怎麼敢輕慢老師?大家想一想,這個禮花了多少時間?可能十幾分鐘,可是影響多久?一生。所以老祖宗的智慧通達人性,它在最關鍵的這些時間點,這叫機會教育。禁於未發之謂豫,這叫預防法;當其可之謂時,叫及時法。要去拜師了,要去讀書了,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怎麼提起他的恭敬心?禮的這些儀式就攝受了這個年輕的孩子的內心。
成德也很慚愧,我們是三十多歲第一次祭祖,在廬江。在那種莊嚴肅穆的氣氛,我記得好幾個大男人都流眼淚了,包含我自己,很自然的流淚了。以前聽老和尚講我們的老祖宗是最愛護後代子孫的,聽了也有印象,可是透過這個禮儀,我們看著祖先的牌位立在前面,生起了一點孝心,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真的這個孝心一起來,跟祖宗接通了,孝悌之至,通於神明。我們在馬來西亞有一次祭祖,剛好我們同仁當中姓黃的有好幾位,我記得當時候應該有五六位,而且是同一個祖先。在座姓黃的請舉手一下,這個時候不是謙虛的時候。請放下,謝謝。我們以後遇到黃姓的朋友要很尊重,因為我們感謝他們的祖宗黃香給我們表演了「冬則溫,夏則凊」,以後遇到姓黃的人就要想到。我們的中華文明得力於這麼多古聖先賢的身教、言教,都要感恩。你們最近有沒有認識,「您好,請問您貴姓?」對方說「免貴姓孔」,我遇到了馬上立正,孔子後代來了。怎麼報孔子的恩?要善待他的後代。
我記得有一個孔子後代(七十幾代)到美國去,好像去訪問,後來人家知道他是孔子的後代,還特別舉行升旗典禮。孔子是文化承傳的大聖人,他有很多表法其實都很鼓舞我們,你看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二千五百多年了,他的後代都受到他的庇蔭。剛剛我問了大家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孔子那個時候承傳文化難還是我們這個時候難?我們這個時候。愈難功德愈大,李炳南老師說了。我現在想想,姓李的都要弘揚禮,李炳南老師編《常禮舉要》。這裡有沒有姓李的同學?有,哎喲,重回漢唐的氣勢出現了。每個人身上都有祖先的DNA,比方李姓後代也要弘揚《群書治要》,因為這是唐太宗先生編出來的。比方二十四孝之首是大舜,舜王的後代非常多,真的是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像耳東陳,我們副會長姓陳,我遇到姓陳的人,我說我們是非幹不可,因為孔子在陳蔡絕糧,我們得補祖宗的過失。更巧的,我們在英國漢學院辦學,廚房有兩個廚師,一個姓蔡,一個姓陳。兩萬多個姓氏,我們中華民族整理出來兩萬多個姓氏,就兩個廚師,這麼巧,所以讓孔子挨餓,祖宗趕快要派人來幹這些事情。
所以大家要認祖歸宗,拿回手機不是先打電話,先查祖宗。我跟大家保證,你們不是堯舜禹湯的後代,一定是文武周公的後代。要給自己一個掌聲。你在哪個家投胎、在哪個民族投胎,都不是偶然的。人世間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的。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義理,從事上不離「因果」兩個字,所以沒有事情離開因果。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中國難生,你生在這片土地,你有五千年的文明可以承傳。我們因為生下來就是炎黃子孫,沒有覺得什麼特別。所以為什麼說讀萬卷書要行萬里路?我有一個朋友到了非洲,他是專門做環保工程的,結果到了尼羅河畔,那整個環境適合人居住,種種條件可能跟黃河、長江沒有太大的差別,可是整個文化經濟的發展差中國一大截。為什麼不一樣?外在環境條件基本上沒有太差別,思想不一樣。好多華人,你看東南亞的華人,泰國好像有超過八百萬,印尼超過一千萬,馬來西亞六百多萬。就以馬來西亞來講,整個經濟在華人的掌握。這個是結果,原因是什麼?我們華人流著祖先的血液,都是勤儉持家,勤勞,所以全世界華人做事業都做得挺不錯的;還有節儉,沒有奢侈浪費。
曾國藩先生,這在近代漢人當中官做得最大的,在清朝,他有總結一段話。「真聽老人言」,請問曾國藩是不是老人?這個「老」字不是一般人可以配的,你看我們中華民族只有一個老子。老子姓老嗎?你們不要出去說老子姓老,會被人家笑。老子是姓李名耳,是我們李氏的祖先。老人言是指古聖先賢,儒釋道的這些聖人,甚至包含歷代留名青史,甚至於是有人生閱歷的人。我們常聽過一句話,「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他有閱歷。《了凡四訓》裡面說「敬重尊長」,這個尊長裡面有「年高」,年齡高,他畢竟為家庭、社會奉獻了一生,我們得要知恩報恩,要尊重老人,不能輕慢老人;「位高」,位置高,你看國家領導人,他日理萬機,所以我們主辦單位安排總書記談話,讓我們生起念國家恩,我們發菩提心,上報四重恩。而且我們看到那個影片「不忘初心,繼續前進」,你看有那麼多不同行業的人,軍人、警察,才能讓社會安定,這個國恩代表的是多少人兢兢業業在護念這個國度。
我剛剛跟大家提到要行萬里路,感觸就會深。你看去尼羅河走一走,更愛祖國。包含成德到歐美不少大城市,比方說倫敦,就有朋友交代了,你手機要注意,他們手段非常高明,所以基本上我們搭公共交通工具的時候這些東西都不帶,真的你一不留神就有手伸進你的袋子,然後攪半天,他們也很厲害,手感很好,沒有一樣他要的就走了。你現在在一些地區生活,治安你會提心吊肝,不只膽吊起來,肝也吊起來。在神州大地,晚上出來你也不緊張。現在很多地區晚上誰敢出來?這是國家恩。
包含師長老人家,承傳文化今正是時,現在是重要的時刻到了,我們把老人家的六大記住,念師長恩。怎麼報國家恩?怎麼報師長恩?怎麼報各行各業的恩?我們能夠盡我們一分力,修身、齊家、治國,我們就報到恩了。包含剛剛我們王會長給我們一句很重要的話,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我們這幾天大眾的護持,我們整個義工團隊護持,我們學習完,更重要的我們有一分使命,把文化傳播出去。但是傳播的時候,人能弘道,要以我們的身教先去帶動,這就是報恩。
就像老和尚剛剛說的,這個時代不幸,因為天災人禍的頻率愈來愈高了;也是幸運,我們剛好遇到這個大時代,能夠積功累德。李炳南老師說了,「凡作好事,必遭魔障」。大家有沒有聽過哪一個人輕輕鬆鬆就成佛、成聖賢?有聽過的嗎?沒有吧。「既發大願,不怕困難,困難愈多,功德愈大,歡迎困難」,我看你們露出笑容來了,「歡迎困難」。尤其我們心中有老和尚的法,真的會笑得出來,因為老和尚的法,老和尚是學什麼的?學《華嚴》的,專攻《華嚴》,《華嚴經》講了四千多個小時。大家不要一聽著相了,「沒有,老和尚後面專弘淨土大經」。《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小本《華嚴》,不要著語言文字相。黃念祖老居士怕我們不能領會這個道理,他給《無量壽經》做註解怎麼做的?十門開啟,要賢首宗,專攻《華嚴》的。所以這個註解就告訴我們《無量壽經》就是《華嚴經》,而且是《華嚴經》的精華。《華嚴經》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所以老和尚的法語都透出事事無礙、事事是好事的法味給我們。
「處逆境,隨惡緣,無瞋恚,業障盡消」,逆境惡緣我們不生瞋恚心,業障消掉了;「隨順境,處善緣,無貪痴,福慧全現」。這兩句話包含一切境界。大家覺得有智慧好不好?你看講兩句話,所有的境界都在裡面,統統沒有漏掉,所以開智慧好。我們所遇的不外乎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包含在裡面,這段話我們領會到了,一切境界都來成就我們提升福慧、消除業障,那不就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了凡四訓》裡面講道:「人之無過咎」,這個人沒過失,「而橫被惡名者」,還被人家毀謗侮辱了,「子孫往往驟發」。《了凡四訓》老和尚說要讀三百遍,老和尚的話就是老人言。老和尚也親自用書法寫了一本《老人言》,把《群書治要》裡面的精華、重要經典裡面精華用墨寶寫下來。這都是老人家對我們的慈悲,把重點寫下來,讓我們能夠掌握住這些重點。
老人家說《了凡四訓》要念三百遍,因為這部書日本是奉為治國寶典。尤其企業界稻盛和夫先生,他被封為「經營之聖」,那不是普通人,蓋棺論定他的成就了,他推薦給年輕人的第一本書《了凡四訓》,所以建議我們各地要長期宣講這部書。這也是印光祖師印最多的經典,《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彙編》、《安士全書》。印祖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你看炎黃子孫福報大不大?四大名山在哪?都在中國神州大地。你有一個名山就很了不得了,四個都在,都有佛菩薩在護佑,這樣的福報我們要珍惜。
印祖會強調這些書,都是用他的智慧觀機。而這三本都不是佛教的專書,代表大乘佛法很好,但是假如沒有這些基礎,要學上去不容易。淨業三福,韋提希夫人很有眼光,在《觀無量壽佛經》當中有記載到,她家庭變故了,但是變成她什麼?念出離心,念生死苦,我不要再搞輪迴了,發起了要出輪迴生死,這是菩提心,念生死苦是菩提心。請佛陀給她介紹哪一個淨土比較好,佛把十方國土都現在她面前。她很有眼光,她選西方極樂世界,佛馬上告訴她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要成佛都要修這個淨業三福。那次第就很清楚了,第一福是人天,做人要從這裡先學起,「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老人家慈悲,指導得更仔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落實在《弟子規》,慈心不殺落實在《太上感應篇》。
我們這幾天早課讀誦這些經典,大家今天早上讀的時候有沒有感覺跟自己平常在家讀不大一樣?為什麼?一百多個人都這麼發心,一起在這裡讀,真心會放光,所以有一百多個人的光照在自己身上,這種攝受力不一樣。蕅益大師強調要善友為依、依眾靠眾。一個人在書房裡面讀,讀啊讀啊讀到枕頭山上去了,睏了;你在這裡讀,一看人家那麼認真,不行,不能打瞌睡。為什麼極樂世界好?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所以你在極樂世界聽課的時候,一看普賢菩薩坐在你前面,觀音菩薩坐在你右邊,大勢至菩薩在左邊,你不可能懈怠的。為什麼?不好意思,人都有慚愧心。那個環境叫保證班,你不可能退的,所以佛都勸我們要去。
娑婆界退緣比較多,其中有一個退緣叫手機,太厲害了,老和尚說是魔王的手段。你們已經突破了,一天沒有看手機了吧?太不可思議了,你們居然辦到了,來,給自己一個掌聲。我聽到一個說法,以前不離不棄的是夫妻,現在不離不棄的是手機,一機在手天長地久,一機不在手魂都沒有。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可不能被這個退緣給障住了。至於怎麼樣才能對治手機,這個屬於禮的部分,禮就是節度、分寸,這個我們留給李老師來護念大家。做到的人才能說,李老師我觀察她這幾年用手機的分寸拿捏得很好,因為基本上不容易找到她,她懂得怎麼安排時間,不要被手機給控制住。
淨業三福第一福,扎三根,儒釋道三根;第二個是小乘;第三才是大乘,「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可是我們炎黃子孫接的就是大乘法。一個人對父母、老師都不孝敬,你說他發菩提心度眾生有可能嗎?不可能。《孝經》有一句話講:「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違背明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所以我們不能輕易相信自己的意思,還是要相信傳承幾千年的經典,經典代表真理。我們一順著自己的想法,又有分別執著,就被自己給誤了。我們要從明師受戒,明白的老師。老和尚強調的大根大本,戒律的大根大本孝親尊師。老和尚都有依據的,我們去讀《梵網菩薩戒經》,大乘的戒經,裡面提到「孝名為戒」,孝就是戒,戒的根本,「亦名制止」,你孝心提起來了,你不願意作惡,身口意的惡業止住了。德有傷,貽親羞。當孝於佛,常念師恩,當令是法久住不滅,我得為人演說,不能給人家不好的影響,這樣對不起老和尚。
老和尚有說,對正法在這個時代最大的幫助,做出榜樣來。老和尚這些話都是他一生的閱歷講出來的。我們剛剛說《了凡四訓》講年高;位高,位置高,為團體、為國家貢獻多,我們要尊重;德高,德行高的;識高,識是見識,他的人生閱歷豐富。老和尚是兼顧四個,年高、位高、德高、識高。老和尚講的每句話是他一生修行的智慧,還有他人生的閱歷,所以強調孝敬是大根大本。老和尚也提到了,他這一生沒有被染污、沒有墮落,念念不忘孝親尊師。
而老和尚一生,我們的觀察,都在做榜樣。學釋迦牟尼佛,老和尚學成功了,不然那麼多出家、在家弟子跟著他老人家,現在出家,你弘法利生沒飯吃,要趕經懺。老和尚也面臨這些考驗,但老和尚說「章嘉大師教導我的,我答應老師要出家的」,答應老師的事不放棄。走通了,給後面出家、在家人信心,弘法利生,這一生佛菩薩照顧、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大家現在還操不操心?這個要我們自己檢查。大家有沒有觀察到老和尚講這段話的時候的表情?請問老和尚聽到這句話的時候他幾歲?二十六歲,章嘉大師教他的。我看老和尚講這段話的時候笑得挺燦爛的,他相信這句話,「信為道元功德母」,一相信,理得心安,真的佛菩薩會照顧我,我不用操心。進一步,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尤其是逆境惡緣,也是佛菩薩來考驗我的。
所以大家觀察老和尚境界提升很快都是什麼時候?遇到境界,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大家知不知道老和尚什麼時候寫下這段墨寶的?我現在很怕提地名,因為一提好像那個地方的人會挺難受的,我就不提了。要離開一個地方,大家要知道老和尚最重情義,除非到萬不得已,老和尚不會離開的,都念著這一方的恩。我們不止一次跟老和尚散步,老和尚說我們要常回香港。有一次我實在忍不住了,「老和尚,為什麼要常回香港?」老和尚說:「當初我們到香港發展,都是這些同修一塊錢、兩塊錢這樣支持我們的。」我們從老和尚的言談感覺到老和尚這些恩德都放在心上,當然也代表我們香港的同修們善根很厚,也都是盡力在護持正法。
大家看到一塊、兩塊看到什麼了?你不能著相,有時候這一塊、兩塊比一千塊還圓滿。大家有沒有想起哪一個故事?《了凡四訓》兩文錢的故事。我們當時候在廬江,我們收到的有一角的、有五角的,那個是當地百姓盡力在支持你。所以不能著這些相,我們要見人家的性、見人家的心,那可能是他全心全意在護持。
我們觀察到老和尚處世的這些人格特質,我們要效法。慕賢當慕其心,我們跟著老和尚學習,要愈學愈像他老人家,學有效法的意思。我們這些年跟老和尚學習,我們有沒有哪一次跟親戚朋友見面,親戚朋友說你愈來愈像淨空老和尚?有沒有遇到這個情況?有沒有遇到「你氣質不一樣了,你怎麼變柔和了不少?以前常聽你發牢騷,現在怎麼不發牢騷了」?這是為人演說。這個時候你就可以接話了,「我最近一有空就聽淨空老和尚講經」,你看你就配合老和尚把眾生接到極樂世界去了。
有一次在山頂花園,應該王會長、李老師也在吧?我們陪老和尚散步,老和尚突然停下來回頭看著我們,說道:「現在求的沒有別的,多帶一些人回西方極樂世界。」老和尚這句話我們要不要放在心上?這句話《無量壽經》裡面有,老和尚講的都是跟《無量壽經》、跟大乘經相應,「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聽到妙法了,「受持廣度生死流」,我們要盡力把這個法門介紹給眾生,「佛說此人真善友」,阿彌陀佛會給你點讚,一定放光加持。憶佛念佛,現前當來,佛光馬上就注照了。真的憶佛念佛會現前當來,這個故事我不能講,這個是我們勝妙院長要講的,因為是他親身經歷過來,而且是我們香港的老同修他們親身經歷過的。我先賣一個關子,你們會更認真學習。好料都還在後面,後面還有很多乾貨。
老人家為什麼說要讀三百遍《了凡四訓》?因為裡面的義理講得非常的透徹,甚至你遇到的任何境界裡面的義理都能解決。這個話我已經講出去了,以後你們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問我《了凡四訓》怎麼解決的。不要小看一本經書,這些都不是普通人,了凡先生我現在一講頭皮就麻了,因為他在極樂世界放光照我。也包含《弟子規》,它雖然一千零八十個字,它是李毓秀夫子……又是李家的人,勢力太龐大了,所以不能得罪李家的人。他述而不作,他依什麼?依孔子。孔子這句話已經代表學聖教的人要在這七個綱領當中下功夫。其實這七個綱領打開也是孔子一代的教育,綱舉目張。這些經典真能解決問題。
最近我們跟大眾有交流的機會,我們定的題目就是有佛法就有辦法、有傳統文化就有辦法,橫批,放馬過來。就像剛剛跟大家提到的,老和尚他一生的閱歷,他知道現在最大的危機是什麼?信心危機。信心危機怎麼解決?不是你講很多道理就解決了,人家會說拿證據來。老和尚學釋迦牟尼佛成功了,證據拿出來了;老和尚在圖文巴做宗教團結,證據拿出來了,人的信心才立得住。所以為什麼老和尚說最大的貢獻做出榜樣來?因為老人家一生都在給人家樹立榜樣,立住大眾的信心。
諸位仁者,你們那個地方的信心要立在哪?這又想起老和尚送我們的十九個字,當時候在廬江,我們那個小馬甲都有十九個字,「和諧社會從我心做起,從我家做起」,我的心、我的家,「從我鎮做起」。這句話適不適用於我們當下?尤其現在你看大都市裡面有社區,社區比學校還好推廣,大家認同嗎?因為學校每一年有畢業生,就畢業了,老師有時候可能調到其他學校,甚至校長都會調走。當然,還是要做。社區呢?甚至於二三代人都生活在這裡,他在這裡長期薰修,那得的利益就大了。我所了解到在國內大陸,老和尚的弟子有好幾位都在村裡面、城鎮裡面做出榜樣來,他們的成果CCTV(中央電視台)都有報導的,那就給這一方甚至是全國樹立榜樣來了。
普賢十願有請轉法輪、請佛住世,請問大家,我們現在要先請哪一尊佛住世?拍一拍胸脯,當今之世捨我其誰,我們要有直下承當的氣概,和諧社會從我心做起、從我家做起。剛剛跟大家提到《大學》的兩綱八目,八目當中前四條就是心地的功夫,從我心做起,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格除物欲,對治習氣。傳統文化重實質不重形式,不是說我學了十五年、二十年,這是形式;實質呢?我放下多少壞習慣,這是實質。其實能不能感動身邊的人就看我們放下多少習氣,因為身邊的人對我們是最熟悉的,你騙不了他們的。你哪怕在外分享課程講得天花亂墜,反而讓他們更反感,慢慢慢慢的你在台上講,人家覺得講得挺好,可是跟你相處三天、五天甚至更久,狐狸尾巴會怎麼樣?你藏藏藏,突然有一天就冒出來了,所以不能僥倖。「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居易」用印光祖師的教誨就是敦倫盡分。一個人不敦倫盡分真心怎麼練出來?我們練不出真心怎麼去利益大眾?以俟命,俟是等待,等待天命,等待佛菩薩安排任務,但是要先敦倫盡分。
就像剛剛跟大家講到婚禮是最隆重的,為什麼?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細胞健康了社會當然健康。假如細胞都壞了,那器官怎麼會好?夫婦都不和,社會就不可能安定。所以老和尚在澳洲昆士蘭大學有一次會議,是所有和平專家的一次研討,因為昆士蘭大學有和平學院。所有的專家都講完了,請老和尚發表他的看法,結果老和尚說了,你們現在要解決世界的衝突就跟中醫治病一樣,要先找到病根才能對症下藥。
我們現在身心、家庭、社會,甚至世界遇到的種種問題,病根在哪?我們得透過這幾天的課把病根找到,才能對症下藥,不然我們的努力找不到根、找不到本,最後你處理事變成捨本逐末。很明顯的一點,我們這一二代人花最多的金錢跟時間教孩子,效果呢?Hello,效果呢?那投資報酬率不成正比。Why?(為什麼?)沒找到根。當初成德要去任教也是戰戰兢兢,為什麼?聽過老和尚說誤人子弟會墮十九層地獄,那個故事印象深刻。後來讀了《孝經》,尤其讀到那句「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教育要從這裡開始,我在我自己家裡面高興得轉了好幾圈,太好了!自己去搞教育找到根本了,不會誤人子弟,不然對人家的父母祖宗很難交代。我們不管是當父母、當老師、當領導,責任重大,可是我們後面有祖先教誨,我們有老和尚的教導,Don't worry,be happy(別擔心,要快樂)。
剛剛我們提到你要先從心地,那要格物,把壞習慣去掉。我聽到一位老太太說了,說我那個媳婦都去跟人家講孝道,也不煮飯給我吃!這些話慢慢會傳出去,流弊來了。本來聽妳的課相信妳,後來出現這些情況,妳讓一個人相信不容易,妳讓他懷疑之後就麻煩了。我們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初心要為往聖繼絕學,不能出現這些流弊。
剛剛說的從我家做起,老和尚說病根在家庭,夫妻不和了。我們下午再從這個根本,因為男女有別而後夫婦有義,夫婦有義而後父子有親。大家對於祖宗講的「而後」,這裡面有先後,本末先後。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我們有沒有觀察自己的思惟習慣?我們遇到事有沒有習慣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根本問題在哪,我要把它找出來,這樣才能解決問題。都在枝末當中解決叫症狀解,後面流弊都會出來。大家看,假如我們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根本沒解決,吃的藥還會產生副作用,這就是流弊。現在國內對中醫非常的大力在支持,我們弘揚文化順勢而為。每一次文化復興一定都有國家的支持,漢朝、唐朝。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當然不要接下一句「衝啊!」還是不能激動,我們還是要理智,這個本要先抓好。你看夫婦和合了,孩子在這種氛圍他人格成長健康。我見過十幾個胎教的孩子,這都是他的父母發願,也是做榜樣,所以我們有請他們出來分享課程,開胎教班。希望各地都開胎教班,太重要了!這十幾個孩子我沒有見過他們發脾氣。時節因緣,重視胎教出聖人,重視三歲以前出賢人,三歲以後教到君子不錯了。
剛剛一開始跟大家有提到,佛陀是一佛出世千佛擁戴,孔子也是,他旁邊這些弟子都不是普通人,但是你看他們都是護讓孔子的教誨承傳下來,而不是自己另外再搞一套,那就是他根本看不懂自己老師的智慧對當前跟後世的重要性。我也有遇到,有同修聽了老和尚講經,後來可能人家介紹她聽別的老師講,聽一聽她跟我說老和尚講得太淺了。我差點沒昏倒,她不知道真正有功夫的人才能深入淺出,應機說法。她還跟我說她聽過《楞嚴經》,聽過好幾部大乘經。我說妳聽那麼多,來,妳夫妻關係解決了嗎?一點小事妳就跟妳先生發脾氣,妳聽了這幾年用不上!我們容易學高了,這蕅益大師有交代,我時間已經到了,下午再講。
所以我們感恩劉素雲老師,這是我們的前輩,大我們一輩,她看得懂老和尚一代時教對眾生的重要,所以劉老師說一個老師,明師受戒;一部《無量壽經》,末法時期,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劉老師這個配合跟孔子學生配合孔子、佛陀學生配合佛陀,這是一鼻孔出氣,這都是心心相印。所以我們也要效法劉老師他們,以師志為己志,我們共同走好我們這一代人文化的長征路。好,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