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號 | 內容 | |
---|---|---|
1 | 理想國度的品質——極樂-全1集 |
理想國度的品質——極樂
尊敬的各位法師、各位大德,網路前的各位法師、各位大德,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主題是「極樂世界的殊勝」。
我們去年跟大家分享過,好比我們有這種貧窮的社區,貧窮落後的社區跟文明的社區來做對比,當然我們會是希望住在文明的一個區域。如果是拿娑婆世界五濁惡世跟極樂世界來對比,它這種優劣的差別,比我們這邊的貧民區跟文明區的差別,超出萬倍以上都不止,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
上次我們說我們要移民極樂世界需要簽證,什麼是簽證?就是所謂淨土三資糧信願行。我們要相信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同時我們也要相信自己,只要我們真誠念佛求往生,我們一定可以往生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沒有超出我們的自性之外。所以信非常的重要,第一項要素就是要有信心。其次就是要願,我們要願意想要往生極樂世界才可以。如果說我們沒有這個意願,即使阿彌陀佛現前要來接引我們,我們也往生不了,所以願非常的重要。有信、有願,還要修行,我們修的都是持名念佛法門,這個就是我們的修行。所以要念佛,在經上講阿彌陀佛的大願,在我們臨終的時候,如果你能夠念十聲佛號,阿彌陀佛就來接引你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要念佛,這個十聲佛號的功夫我們平時就要來練,不能夠有一個取巧的心,覺得我臨終的時候再念十句就好,好像十句佛號很容易。其實不容易,臨終的時候可能種種的障礙都會來。所以這個就是要移民極樂世界的簽證,往生淨土的三資糧信願行。
在這三資糧當中我們再去比較,就是你往生絕對需要的。當然三個都很需要,能不能往生,它的決定要素,這裡面還是有一點區別。在蕅益大師《阿彌陀經要解》裡面,他講你能不能往生極樂世界決定在你的信願,你是不是深信切願,有很懇切的願望想要往生。如果你的信願很切,哪怕你念佛的功夫不是很好,還是可以往生。你就決定去極樂世界,除了極樂世界之外其他哪也不去,如果你有這麼堅定的願望,那麼你就可以往生。我們持名念佛的功夫,它的作用在哪裡?它的作用就是決定我們品位的高低。我們知道往生極樂世界有三輩九品,你的念佛功夫愈好你的品位就愈高。所以差別是在這裡,從這裡我們就抓住了前兩個,信跟願。
信跟願再來做對比,哪一個對於往生有決定性的影響?我們這兩個再去對比,我們最終的關鍵就是願。有的人他是對佛法完全相信,對極樂世界也完全相信,他也勸人往生極樂世界,但是他自己不求往生極樂世界,他希望在這個娑婆世界行菩薩道,所以雖然他相信,但是他沒有願,沒有這個意願想要往生極樂世界,他也往生不了。所以就往生而言,這個願的要素超過了信。有的人修行功夫很好,有很好的定力,所以他的行是很有功夫,但是他不想往生極樂世界也往生不了。所以說往生的終極關鍵是在於願。
有的人平時信佛,也很精進,念佛也是很努力在念佛,但是臨終的時候不能往生,這個問題在哪裡?往往都是在願上面出了問題,因為臨終的時候放不下這個世間,放不下他的事業、他的家親眷屬、他的種種。只要你有一絲一毫放不下,你就沒有真正想要往生,因為你還想留在這個世界,所以你就往生不了。
所以願是至關重要,我們說是往生的終極關鍵,就在於我們的願,今天主要就是跟大家來匯報往生的願。往生極樂世界的願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厭離娑婆,我們能夠放下這個娑婆世界,不會有任何的留戀、執著,這個是一方面,如果你對娑婆世界放不下,那絕對不可能往生極樂世界;第二個方面就是欣求極樂,你一心一意就是要往生極樂世界,其他地方再怎麼殊勝你都不會考慮,就是非極樂世界不可。所以願又分成這兩個方面。
這兩個方面我們怎麼樣能夠把它做得好?怎麼樣能夠加深我們的願力,乃至讓我們的願達到堅固?有方法,那就是我們要明白道理,明白這個娑婆世界的苦、娑婆世界的難,明白極樂世界的殊勝,極樂世界之所以稱為極樂的原因,所以一切都是要從明理下手。夏蓮居老居士有一篇「自警錄」,他就講理明而後信深,我們明白極樂世界淨土法門的教理,對這個道理愈明白我們的信就會愈深;信愈深,願就會切;願愈切,我們的行(持名念佛的行持)就會專一;我們的行持能夠專一,功夫就能夠純粹,然後我們就能夠把妄心去除掉,真心顯現。所以都是從明理下手,今天要跟大家學習的就是我們要來明白這個道理。
我們從哪些方面學習?在《八大人覺經》裡面有這兩句經文:「摧伏四魔,出陰界獄。」修學佛法的目的為了了生死,解脫這個輪迴的苦海,那麼我們就必須要摧伏四種魔,魔是障礙的意思,四種障礙,這樣我們就能夠超出五陰十八界的牢獄。我們在生死輪迴當中的眾生都會有五陰,我們身心的五種組成,細分就是十八界,只要你在生死,都是在這個牢獄裡面。你能夠超出這個牢獄,就是你超出六道輪迴,解脫生死,解脫生死就是要摧伏四種魔,所以我們今天就是從這四魔來做對比,我們娑婆世界的情況跟極樂世界的情況來做對比。
什麼叫四魔?煩惱魔、五陰魔、死魔跟天魔,這四種障礙是我們要去去除、去超越的。首先講煩惱魔。煩惱能夠惱亂我們的身心,障礙菩提,菩提就是覺悟,讓我們沒有辦法覺悟,我們繼續迷惑顛倒,所以它是一種障礙。在《百法明門論》裡面,煩惱有二十六種,其中六種是根本煩惱,貪、瞋、痴、慢、疑、不正見。我們有貪愛、執著;瞋恚就是發脾氣;愚痴就是不明事理;傲慢;懷疑,對真理有懷疑;不正見就是我們邪知邪見,這六種是根本煩惱,其他的煩惱都是從這六種根本煩惱衍生出來的。其中貪瞋痴慢疑,這個叫做思惑,思想上的迷惑;不正見叫見惑,見解上的迷惑,看法看錯了,前面五種是想錯了,想錯、看錯。
從這個根本煩惱又會衍生出隨煩惱,隨煩惱又分成小隨煩惱,特別猛厲的有十種,發脾氣,忿怒;忿怒之後懷恨在心,叫恨;如果你已經懷恨在心了,然後你又碰到同樣這個人、同樣這個問題,那你那時候的忿怒更厲害,變成惱,變成惱怒;覆就是覆藏,把我們的過失掩藏起來;誑就是欺騙;諂是諂媚;憍就是驕傲;害就是有傷害眾生的心;嫉就是嫉妒;慳就是吝嗇。我們自己可以自我檢查看看,我們有沒有這些煩惱。
中隨煩惱就是無慚、無愧。所謂的慚就是我們有這種羞恥心,是針對自己的,我們尊重自己的人格,所以不好意思去造惡;尊重我們所學的法,我們受過什麼樣的教育,所以我們不能夠作惡。慚是針對自己,想到自己的人格、想到自己所受的教育,我們不好意思去作惡,有這種羞恥心。所謂的愧是對於世間,我如果去做壞事,讓人家知道,人家會嘲笑我、會批評我、會懲罰我。這是針對外境、世間人的因素,哪怕法律,也包括在裡面,法律會制裁我,因為怕人家知道以後會招來這些對自己不利的因素,所以不敢去作惡。慚、愧,這兩種羞恥心,就是維持這個世間不會落入普遍的不道德的兩種很重要的善法,一個人有慚愧心,他就不會造惡。為什麼有人會造惡?他造惡的時候就已經無慚無愧,他已經是不管自己的人格、不管自己學過什麼法,也不管別人世間人知道以後會怎麼樣來批評自己,這個時候他敢於去造惡,就是這樣。我們老和尚說他早年很希望成立知恥學社,倡導大家知道羞恥,知道羞恥我們就不敢造惡。我們敢去造惡的時候,那時候就是無慚無愧。所以這兩個煩惱,一切的惡都有這兩種煩惱摻雜在裡面。
有八個是大隨煩惱,不信,懷疑,不能生信;懈怠,大家應該很清楚;放逸,放逸就是你放縱自己,你並不是很累,你還有精神體力,但是你就不願意去修行,你就放縱自己,這就是明知故犯,罪加一等。很多問題是因為放逸產生的,並不是我們不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而是我們放縱自己,任由煩惱牽著我們的鼻子走。所以佛在經上講,放逸是死路,死路一條;不放逸是不死的路,不放逸通向不死,不死就是涅槃。不放逸的人他就能夠達到不死的境界,放逸的人就好像已經死掉的人,就是行屍走肉,你放縱自己。所以放逸是一個很麻煩的事情,我們修行人能夠做到不放逸,你要成就其實是不難的。
昏沉,精神不好,打瞌睡;掉舉,心不安定,忽上忽下,有很多妄念;失念,失去正念,忘了自己現在正在做什麼,可能都已經想到九霄雲外,想到過去、想到未來,失去正念;不正知,就是對當下的情況你不能清楚的了知,這就是智慧不分明;散亂,心有太多的念頭,沒有辦法持續的專一。
所以單是列出煩惱的品類就有二十六種之多,只要有這些煩惱在,我們就不能夠脫離生死。這是講煩惱。
煩惱會有什麼禍害?就會讓我們造業。造業有三個途徑,可以通過身業,身體的造作:殺生,殺害動物的生命;偷盜,偷別人東西;邪淫,婚外情,就是我們允許有男女關係,只有正常夫婦可以有這種男女關係,除了正常夫婦以外的這種性行為都叫邪淫。我們可以自己檢查我們有沒有這個問題,有了煩惱就很容易造下這些惡業。口,言語的惡業:妄語就是說謊話;兩舌就是挑撥離間;惡口,講話很粗魯,傷人,罵人的話、挖苦人的話,這些都是惡口;綺語,講一些花言巧語,聽起來很好聽,但是沒有真實的意義,沒有真實的利益。一般我們說講廢話或者講黃色的笑話,弄得大家哈哈大笑,但是這個話是傷風敗俗,不但沒有利益,而且有傷害。這四種口業都是惡的言語,我們學佛的人應該要避免。如果我們學佛的人還去講這四種惡語,那我們就沒有達到善男子、善女人的標準,佛法所說的利益我們就不容易達到。意業:不貪欲,不會想要去佔有別人的東西;不瞋恚,心裡不會去詛咒別人,希望別人遭難;邪見,錯誤的見解,像否定因果。
就是說我們因為有煩惱,就會讓我們造業。所有的這些業都不會白做的,世間沒有任何事情是白做的,你只要做了,不管是身體的行為、口的言語、心裡的念頭,你只要動了,都會在我們的心田裡面留下印象,在第八識裡面落下種子;這些種子都有它的力量,遇到成熟的因緣它就會結成果報,它會帶給我們果報。所以有了業之後以後就會受報,這種受報可能就是讓我們繼續輪迴,在六道裡面繼續輪迴。在六道你投生到哪一道,都繼續有這些業的種子成熟,繼續帶給你果報,把你那一生填滿。雖然這裡面也會有享樂的時候,但是樂也是一種苦,因為它終有一天會停止,當樂不在的時候我們就苦了,所以苦海無邊。我們會受這些苦報,直接的原因就是我們造惡業,間接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有煩惱,如果沒有了煩惱,我們就不會造惡業,所以根本的問題都在煩惱。我們受了報還繼續起煩惱、繼續造惡業、繼續受惡報,所以就是這樣不斷的輪迴。這裡面的根本就是煩惱,所以煩惱是一種障礙,嚴重的障礙。
講到煩惱,我們就要講它有三個層次的煩惱,最深層次叫隨眠煩惱,好比動物在冬眠,牠不活動,不起作用。所以這種煩惱叫潛伏性的煩惱,它沒有發作出來,你不會知道它存在,因為它沒有動作、沒有作用,它是潛伏在第八識裡面,煩惱的種子,一旦遇到因緣它就會顯現出來,沒有遇到因緣你不會覺察它的存在。有的人修行修得很好,他覺得自己已經沒有煩惱了,事實上並不是他已經沒煩惱了,只是他的煩惱沒有顯露出來,藏在第八識裡面,所謂潛意識。所以修學佛法想要脫離生死輪迴,你必須把煩惱的種子根除掉,你有這樣的智慧,你才能夠脫離生死輪迴、超越苦海。這是最深層次的。
其次,當煩惱的種子在你心裡顯現出來的時候,它叫做纏縛煩惱。用白話講就是困擾性的煩惱,因為你心裡已經生起煩惱,這裡的心是指第六識,我們的意識。生起了煩惱,你已經心裡受到干擾了,所以這是意業。這個也會很嚴重,我們現在可能全世界範圍裡面抑鬱症很嚴重,這些抑鬱怎麼來的?都是心裡的障礙來的,心裡的這些困惑。
最粗顯的就是表現在身體的行為、表現在口的言語,這個叫違犯性的煩惱。你的煩惱已經粗到讓你講出前面那四種錯誤的言語,讓你做出前面那三種犯罪的行為,所以這就是身業跟語業。
修學佛法講修戒定慧三學,我們修戒學主要就是對治身業跟語業的違犯,戒律規範我們的身、語業,我們的行為跟言語能夠做得好,這就是你戒持得好。對於心裡的煩惱就需要有定學,你有定力就能夠降伏煩惱,煩惱不會現出來。所以當我們念佛念到有定力的時候,那我們臨終要往生就有把握,因為你的念佛功夫能夠降伏煩惱。你念佛有定力,臨終的時候,哪怕你的冤親債主來鬧你,只要你專心念佛,你不會起煩惱,一心一意只有佛號。所以修定是非常的重要,它能夠降伏煩惱。但是定力不能夠斷煩惱,它好像大石頭,把草壓住,草沒有辦法長,但是這個草並沒有死掉,你把石頭搬開草繼續長。那怎麼辦?怎麼樣才能夠斷煩惱?就是要開智慧,所以要有慧學。我們有很深的智慧,對於諸法實相、宇宙人生的真相深入明瞭,這樣的智慧就能夠把我們潛意識(第八識)裡面的煩惱種子斷掉、根除,這樣才是佛法真正的目的,是要斷煩惱。
但是斷煩惱這件事情很不容易,在《大般涅槃經》上講:「須陀洹人所斷煩惱,猶如縱廣四十里水。」須陀洹是初果,初果還沒有解脫六道輪迴,要四果阿羅漢才是解脫。初果,即使他只是初果,他所斷的煩惱已經是多得不得了,就像長寬有四十里這樣的大河裡面的水那麼樣多,所以斷煩惱是很難很難的。我們不能斷煩惱,那會繼續造惡業,繼續輪迴受苦,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的情況就是這樣。在這一生一世要自己修行修到斷煩惱,那太難太難了,簡直可以說比登天還難,這就是娑婆世界非常困難的一個地方。
從這裡也就能夠顯示極樂世界殊勝的地方,所以極樂之一是它沒有煩惱魔,沒有這樣的障礙。阿彌陀佛的一個大願就是在他的極樂世界裡面沒有不善的名稱,連這個不善的名,我們說十惡業,剛才講的,連名字都沒有,更不要說有人會去做這樣的事情。生到極樂世界的人都是一心,都是決定可以解脫、決定可以成佛。永離熱惱,煩惱來的時候我們心是熱的、是惱亂的,熱惱就是指我們的煩惱,你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後煩惱不會再起來,不會生起煩惱。不會生起煩惱不代表你已經沒有煩惱,煩惱還潛藏在心裡,所以要繼續修行。生到極樂世界一切的菩薩,他們的禪定、智慧、神通、威德都已經達到圓滿,不一定是他自己有這個功夫,而是阿彌陀佛加持,所以他能夠繼續的修行,把煩惱根除掉。生身煩惱,二餘俱盡,生身,我們的五蘊,五蘊是苦,但是在極樂世界五蘊都是樂的,它沒有苦,煩惱都去除掉,通過修行,乃至煩惱的習氣還有五蘊的習氣也都去除掉。
極樂世界的人有很殊勝的功德,他的智慧、忍辱種種,他能夠去除煩惱,永遠沒有貪瞋痴三毒煩惱。所有的煩惱歸納起來就是貪瞋痴。所以極樂世界殊勝的地方,首先就是沒有煩惱魔。我們不用在這裡斷煩惱,我們可以帶著這個煩惱往生到極樂世界,只要你具足信願行,最重要就是你願意往生,只要一往生到極樂世界,煩惱自然就不起。
四魔第二個是五陰魔,五陰就是我們身心的五種成分,色是我們的物質身體,色身;受是我們的感受;想是我們的想像,落印象;行主要是我們的造作;識是我們的認知、認識。每個人、每個眾生都是五陰和合所生,五陰就會覆蓋我們的真心,讓我們佛性沒辦法顯發,所以它是障礙。因為有五陰,所以我們會有種種的苦,這些苦就像猛火在燃燒一樣,所以叫熾盛。這個五陰就是來裝我們這個苦。五陰就是我們剛才講的這個報,我們業種子成熟就帶給我們六道裡面的生命,我們在六道裡面受的果報體就是五陰。因為有五陰,所以你會有種種的苦,而且五陰還會對我們修行產生障礙。在《楞嚴經》裡面講五十種陰魔,這五陰每一陰可能出現十種境界,這十種境界都是有問題的,並不是你已經證果了,你只要執著了這個境界就會出偏差,所以五陰會帶給我們很大的問題。
永明延壽大師的「四料簡」就這麼講,「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如果你只是參禪,不修淨土,十個人裡面有九個人,就是百分之九十會出差錯,這個五陰的境界,這五十種陰魔如果現前,你稍微有執著就被它帶走了,就出問題,所以五陰是障礙,叫五陰魔。極樂世界的殊勝,它沒有五陰魔,凡是生到極樂世界的人,遠離分別,諸根寂靜,沒有五陰熾盛的苦。他的果報身完全是非常的殊勝,不會給你帶來痛苦,六根清徹,無諸惱患,菩提樹,我們看到菩提樹,這就是眼根接觸色塵;聽到聲音,這是耳根;嗅香,這是鼻根;嘗果味,這是舌根;觸到光影,這是身,身根;念樹功德就是意根,六根對六塵境界都是讓我們生起正念,沒有任何的這些問題。所以生到極樂世界的人都是住於正定聚,決定成就。所以你在極樂世界修行,你不用害怕會有五陰魔境(五十種陰魔)來障礙你,這跟我們這個世界對比起來就差別太大太大。
第三種是死魔。我們還沒有修成功壽命就到了,就要死了,你就不能繼續修,所以死亡來臨就把你的智慧生命斷送掉,你就中斷了,所以它是障礙,叫死魔。佛在經上講「人身難得」,我們要得人身,你要有做人的基本道德,你要做得好,就是中國儒家講的五常仁義禮智信,在佛法講的是五戒,這些方面沒有虧失,而且你是做得很好,有這樣很殊勝的善你才能夠再得到人身。你只要其中一個方面有重大的虧失,哪怕你只做過一次,你就沒有資格再投生作人。也許你修了很多的善,但是你有一個重大虧失,你就沒有資格再作人,你的福報到哪裡去享受?到惡道去享受。如果投生做鬼道,你就做鬼王、山神、河神、地神,威勢很大,但是你是在惡道;或者畜生道,現在很多畜生也很享受,牠也不用工作,人家把牠照顧得好好的,養寵物的人。牠福報很大,但是牠為什麼不能作人?因為牠有虧失。
四趣,地獄、餓鬼、畜生跟阿修羅這四道,你必須讓自己不會墮入這四道才可能得人身,很不容易。所以佛在經上曾經從地上弄一點泥土在他指甲裡面,然後問比丘們說,「你們覺得怎麼樣?是我指甲上的泥土多還是大地的泥土多?」當然大地的泥土比佛指甲上的泥土要多太多,佛主要就是要講失去人身的人要再得到人身,它的可能性、它的比例就像指甲的泥土那麼少;失去了人身之後,不能再得到人身的就像大地的土那麼多。所以人身難得,但是要失去人身卻很容易。死亡的問題就是這樣。
惡道,我們要墮惡道很容易,墮入惡道之後要再出離是很難的。曾經給孤獨長者要為佛跟僧團建造一個住的地方,就請舍利弗尊者去監工,舍利弗尊者就指著地上的螞蟻,說這些螞蟻七尊佛之前牠們就是螞蟻,現在七尊佛出現在世間,甚至第七尊佛釋迦牟尼佛都滅度了,牠們還是螞蟻。你一旦成為螞蟻之後,你整天想的都是螞蟻的事情,做的都是螞蟻的事情,你根本不會去想其他的事情,所以下一生還是投生做螞蟻,你就是生生世世都做螞蟻。七尊佛出現在世間過去了還是螞蟻,你想想這是多麼長久的時間,所以一旦墮入惡道不容易出來。
生死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叫做隔陰之迷,你現在這個五陰身失掉之後,換了來世的五陰身,對於前世的事情你全部忘掉,都不記得了。有沒有人還記得你前生的事情?請舉手,有嗎?有沒有人還記得你前生生活在哪裡、叫什麼名字、有哪些家人?好像沒有。不容易,因為我們投生出來前世的事情全部都忘掉了,你好不容易遇到佛法,你來修行從頭修起,你以前修得再好,你沒有辦法在這一生繼續下去。所以我們在娑婆世界,為什麼生生世世一直在這裡輪迴不能夠修行成就?這個死魔是一個主要的問題,因為你老是從頭開始修,每次都從幼兒園開始讀。
極樂世界的殊勝,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就是它沒有死亡這個問題,所有的人壽命無量。老和尚也跟我們說,一切的德當中,壽命無量的這個德是第一,如果你命都沒有了,其他再怎麼殊勝,對你來說也沒有任何意義。所以極樂世界無量壽,你可以繼續修行,你的修行不會屢次中斷,這個是最關鍵的要素。讓你壽命很長,如果你身體很不好,器官退化、老、生病,你壽命長也不一定很有意義;在極樂世界沒有這個問題,因為生到極樂世界的人身體素質都是一級棒,都是最好的身體素質,不會生病、不會老,體力永遠是保持在最佳狀態,這叫金剛那羅延身,你的無量壽就有意義,所以叫清虛之身、無極之體。他的色身非常的莊嚴、非常的微妙,而且福德無量,智慧明瞭,具足神通;同時你有這種很深厚的神通,可以知道自己過去無量劫所做的事情,所以你以前怎麼修的都可以繼續下去。極樂世界人的神通跟佛差不多是相等,這是非常的殊勝,你的壽命千億劫。
第四個是天魔。天魔是指我們這個欲界第六層天的天王,因為他覺得這底下全部,從地獄一直到人道、一直到六層天全部都是他管的,所以他有很強的傲慢心。如果你什麼人修行修得很好,會斷煩惱,脫離生死輪迴,對他來說就是一個威脅,你修好了會去教很多人,很多人也都脫離輪迴,他就覺得你在侵害他的勢力,所以他就會來障礙你,這是天魔。
以前曾經聽到一位法師閉關修行,很精進的法師,但是閉關時間久了漸漸跟護關的法師產生衝突了,兩個人就常常吵架。有一天這個閉關的法師就問護關的法師:「你到底想不想護關?」這個護關的法師就反問他:「你到底想不想閉關?」兩個人吵起來,這很麻煩,最後怎麼辦?最後這個閉關的法師覺得算了,我出關,我不繼續閉關了。在他要跨出那個門口那一刻,他聽到一個聲音說:「嘿嘿,我就知道你閉不住。」這是誰的聲音?這就是天魔的聲音。所以這個是很麻煩的問題。
所謂的天魔不只是第六層天的天王,老和尚說,除了我們本身的障礙之外,前面那三種都是我們自身的障礙,我們的煩惱、我們的五陰身還有死亡,這個都是我們自己本身的障礙,除了這三種之外,所有的障礙都叫做天魔。就像外面的境界在誘惑我們,我們現在這個社會風氣很不好,你所接觸到的很多東西,譬如說媒體,裡面有很多大量的負面訊息,都是在誘惑我們浪費時間,起邪思邪念,這所有一切誘惑都叫天魔。
所以我們娑婆世界叫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這兩天大家讀《阿彌陀經》,大家耳熟能詳。所謂劫濁就是指我們這個時代是一個亂世,現在疾病很厲害,新冠肺炎全世界流行;饑荒,全世界可能吃不飽的人數以億計;戰爭我們也都知道,所以這個時代很不好。見濁就是眾生邪知邪見很厲害,邪說橫行,你很容易受到負面的影響,人家跟你說這樣是對的,你可能就信了,你就跟著人家跑了。煩惱濁,眾生的煩惱也很厲害,我們自己本身也很厲害。眾生濁,眾生缺乏善根,不信因果。命濁,因為眾生造惡,所以壽命很短,我們在這個世間讓你活得最久,活一百多歲還是壽命要結束。
所以這裡的環境其實是很不好的環境,障礙很多。極樂世界有這個好處,它沒有外境的障礙,外境都是成就我們修行。極樂世界是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沒有三惡道,沒有一切惡的,全部都是善的,所以是最好的環境。這裡面萬物都是在為我們說法,六塵說法,幫助我們修行,風也會演說妙法;水所出的聲音也都是妙法,都是幫助我們提起正念,修行不斷的進步;種種的鳥叫聲都是在說法,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所以在極樂世界沒有天魔,當然沒有第六層天天主這樣的天魔。這個就是極樂世界,這四種障礙都沒有,比起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殊勝不止億萬倍。這些羅網、寶樹發出的聲音都是在說法,所以這個環境太好了。而且隨時可以到他方世界去供養諸佛,供佛是修福,聽佛說法是修慧(修智慧),福慧雙修,所以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要成佛是很快的。因為這樣的利益,所以十方一切諸佛都讚歎極樂世界、讚歎阿彌陀佛。
這個就是今天主要跟大家匯報,我們如果了解我們這個世界跟極樂世界非常重大的差異,我們才能夠放下這個世界,然後欣求極樂世界。老和尚跟我們說:「你要是想我,你念阿彌陀佛就好了,我也念佛,我們心心就相印。」大家想不想跟老和尚心心相印?(大眾:想。)老和尚現在在極樂世界,大家要不要去極樂世界?(大眾:要。)真的嗎?(大眾:真的。)太好了,這就是願。但是我們要檢驗我們的願,我們嘴巴講的不算數,心裡真正想的才算。所以我們要檢驗我們的願心,你不去檢驗,平時聽經也好,講起道理頭頭是道,都說我要往生,但是一旦阿彌陀佛馬上出現在你面前說我現在就帶你去,你去不去?(大眾:去。)太好了,其實這節課可以不用講了。
我們還是要檢驗,第一個就是在順境、安樂的時候你會不會生起貪著?因為我們不知道臨終的時候會什麼境界現前,如果臨終的時候你想起以前在享受的時候多麼的享樂,那時候你可能會留戀這個世間。同時,我們在享受的時候,不是不能享受,可以享受,但是不能執著,如果你有執著,那就出了問題。我們在順境裡面,你可以考慮一下,當你刷手機不斷的刷、不斷的刷,你這時候問自己,這時候阿彌陀佛現前你要不要跟他去?你是發願往生極樂世界的人,你被手機迷住了,而且我們要知道,我們每天做的事情就是我們最熟的境界,你每天不斷的落這麼多的種子,你很熟悉的境界如果在你臨終的時候現起來,你可能想到你一直在滑手機,你根本忘了念佛,所以這個是我們要引起警惕的。你既然真心想要往生極樂世界,那我們怎麼可以沉迷在手機上?怎麼可以沉迷在追劇上面、在追星上面?這是我們可以自己來檢驗。
再來,遇到逆境、苦難的時候你是不是會非常沮喪、振作不起來?如果會這樣的話,你往生極樂世界的願是真願還是假願?你都想要離開這個世間了,你還這麼在意你遇到這些逆境嗎?當煩惱生起來的時候,貪愛執著,親人放不下,兒女、事業,如果我們對這些有很深的執著,貪愛執著放不下,我們往生的願就不是真的願。生氣的時候氣得不得了,心裡這個怒火平息不下來,這時候你可以問問自己,你是不是真的想要往生極樂世界?如果你在發怒、在憤怒的時候阿彌陀佛出現了,你是不是可以放下你的怒氣專心念佛,跟著阿彌陀佛去?這是我們要檢驗自己。所以不怕煩惱起來,煩惱是一定會起來的,重要的是我們要轉念,煩惱一起來我們就轉念念佛,十聲佛號專心的念;煩惱會再起來,再起來又是專心的念十聲佛號。如果我們能夠這樣去努力,我們就是在為臨終的時候做好準備。
如果在平時你的念佛就不能夠轉煩惱,你怎麼期待你臨終的時候起煩惱能夠轉念念佛?所以就是要在平時就鍛鍊,剛開始會比較難,但是我們不斷的努力,你就會愈做愈好,轉煩惱的速度會愈來愈快。如果你平時念佛就能夠轉煩惱,這樣臨終才有保障。所以煩惱生起來的時候都是機會,都是檢驗自己的機會。疾病來的時候,病得很難過,流鼻水、咳嗽、發燒、全身無力,如果你真的想往生,這時候就要一心一意念佛。如果你還給自己藉口,「我現在沒有力氣,沒有辦法念佛,等我好了以後再來念」,你的願就不是真的,你怎麼知道你這個病會好?你怎麼知道這一病下去就一病不起了?所以我們要在這些時候來勘驗自己,日常生活當中就要來檢驗自己。譬如說平時念佛的時候,你就是隨時做好準備,如果這一刻阿彌陀佛來了,我就跟他去。阿彌陀佛來了,但是你壽命還沒到,他也不會帶你去。阿彌陀佛是明白人,他不會糊塗,你壽命還沒到,他還是會留你在這個世間,但是我們自己抱持的願心是我們隨時都可以放下這個世間,往生極樂世界。
記得老和尚有人供養他榴蓮(說這個對賣榴蓮的人其實是很不利的,不過如果大家善解這個意思,不要起誤會),榴蓮很好吃,就問老和尚要不要吃榴蓮,老和尚說:「我不要流連,我要往生。」當然,這個流連不是那個榴蓮,但是老和尚就是以這個來提醒自己。其實最重要的是那個心,我們對這個娑婆世界沒有留戀,我們隨時準備好往生,不在於你真的不要吃榴蓮,大家喜歡吃榴蓮的還是可以吃,不然賣榴蓮的就要來罵我了。我們善於體會老和尚在日常生活當中隨時提起這個願心。
我們發願往生極樂世界最重要是這個心願,不一定要念什麼樣的文。我們能夠找一個自己相應的發願文來念,當然是可以。譬如說我們「三時繫念」裡面就有兩個發願文,都是非常好。這裡是蓮池大師作的「西方發願文」,「稽首西方安樂國,接引眾生大導師,我今發願願往生,惟願慈悲哀攝受」。這是最前面的四句,如果你只念這四句也就可以了,簡單,容易做,這是比較理想的,重點不在於你每次花多少時間,重點是我們每天發願。當然,這個文很長,如果你有時間繼續去念也很好。「弟子某甲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求於諸佛一乘無上菩提道故,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淨土」,其實這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都已經包含在這裡面。接著它有懺悔,然後發四弘誓願。這個文其實涵蓋得很齊全,求阿彌陀佛慈悲願力攝受,能夠來加持我們,讓我們善根增長,臨命終時能夠「預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如入禪定」,這些經文上有的。
這個是給大家來做參考,我們可以選一個發願文,哪怕「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也可以,不在於它的長短,在於我們這一分心。即使沒有念任何的發願文,你就是告訴自己,我這一生決定要往生極樂世界,這也已經是發願了。然後就要把我們所做的一切善業功德都迴向往生極樂世界,也迴向一切的眾生都能夠往生成佛,這樣的發願、迴向,這樣就很周到。
今天就跟大家一起分享到這裡。大家這三天來也很辛苦,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