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

連續循環

序號       內容
1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接前玄義)-第1集
2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接前玄義)-第2集
3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接前玄義)-第3集
4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接前玄義)-第4集
5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接前玄義)-第5集
6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接前玄義)-第6集
7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接前玄義)-第7集
8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接前玄義)-第8集
9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接前玄義)-第9集
10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接前玄義)-第10集
11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接前玄義)-第11集
12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接前玄義)-第12集
13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接前玄義)-第13集
14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接前玄義)-第14集
15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接前玄義)-第15集
16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接前玄義)-第16集
17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接前玄義)-第17集
18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接前玄義)-第18集
19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接前玄義)-第19集
20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接前玄義)-第20集
21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接前玄義)-第21集
22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接前玄義)-第22集
23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接前玄義)-第23集
24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接前玄義)-第24集
25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接前玄義)-第25集
26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接前玄義)-第26集
27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接前玄義)-第27集
28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接前玄義)-第28集
29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接前玄義)-第29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今天我們感到非常的幸運,無限的喜悅,能在新加坡居士林與諸位同修共同學習淨宗的大經。本經在過去曾經在弘法團講過一遍,也是三十次講完,而當時留下來的錄音帶很快的就傳遍了許許多多的國家地區。這是我們新加坡與全世界結下來殊勝的法緣。這次貴林的李木源居士邀請我將大經再講一遍,目的在哪裡?前面一次留的有錄音帶,希望這次能夠留一套錄影帶,一般講錄相帶。好!我們圓滿這個願。當然這些年來的念佛修持跟過去境界不相同,換句話說,我們讀誦這個大經,更是能落實在我們實際生活的層面,這樣我們才能夠得到經典殊勝而真實的利益。

  今天是開經的第一天,因緣的部分我想我們可以省略,過去講過很多遍。現代人的心理,學佛也不例外,隨著整個時代的趨向,我們總是要求新、要求變、要求快速。在佛法修學證果要達到這三個基本的要求,這部經、這個法門可以說是非常的適合。實實在在說,世出世間第一殊勝一定是很簡單、很容易,像中國學術的大根大本是《易經》。易是簡易,簡單、容易。佛法是世出世間最殊勝的教學,它當然符合這個原則。

  雖然世尊當年在世為我們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但是我們知道,總歸結起來,不外乎戒定慧三學,可見得確確實實是簡單、是容易。一切經無非是把戒定慧三學詳細的為我們說明而已,這展開來就是一切經。在本宗所說的也非常簡單、扼要。蕅益大師綜括淨宗的經典,在《彌陀要解》裡面給我們指出來信願行,與世尊總綱領有沒有違背?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信,我們要信戒定慧,願也是戒定慧,行還是不離開戒定慧。諸位細細的去體會這個意思,我們才能夠將世尊一代時教的綱領掌握住。我們的修學既簡單又容易,而且正如同古大德所說的穩當快速,使我們求新、求變、求速確實達到了。

  這部經在經文當中跟我們講了三種真實,這是我們必須要注意到的。第一個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一句非常重要。開是開示,世尊為我們開導,也就是教導我們;化,這是教學的成績。我們接受世尊的教導,果然就起了變化,世間的教學要求要變化氣質,佛法的教學要求我們轉凡成聖。這個轉就是轉變,我們今天是凡夫,聽了佛的開導之後,我們就能轉凡夫為聖人;聖人就是常說的佛菩薩。也就是說,學佛的人如果不發心作佛,那可以說你的佛就是白學了。

  學佛就是要成佛,跟釋迦如來、彌陀如來、一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這是我們學佛的目的。中國的禪宗常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說明修學的目的就是要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本經裡面講開化顯示真實之際,真實之際就是真如本性;這一句跟禪宗裡面所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沒有兩樣,只是方法不相同。禪宗用參究的方法,淨宗用念佛的方法,念佛比參究容易太多,方法容易、方法簡單,成就實在講沒有兩樣!甚至於古德說念佛的成就超過禪宗,這個話也不無道理,我們討論到經文的時候諸位自然就明白了。

  第二是「住真實慧」,也就是說我們相信戒定慧,我們願意修學戒定慧,這就是住真實慧。住是安住,心裡面安住。唯有安住在真實的智慧,他才深信不疑,他才熱烈的去嚮往、追求戒定慧三學。這是說我們自己修學所得到殊勝的利益成就。那我們對於別人同樣也是真實不虛,經文裡頭告訴我們「惠以真實之利」。惠是贈送給別人,給他什麼?給他真實的利益。真實的利益就是大乘佛法,大乘淨宗的佛法沒有比這個更真實,沒有比這個更殊勝。本經具足這三種真實,這是非常希有的一部大經。經文並不很長,內容涵蓋了也就是包容了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無論是顯教、密教、宗門教下,都在這一卷經之中。所以這是一大藏教的總綱領,萬萬不可以疏忽。

  諸佛菩薩、古來的大德們異口同音的告訴我們,這個法門確確實實是三根普被,凡聖齊收,這是說它的利益不可思議。上自等覺菩薩,像《華嚴經》上我們看到的文殊、普賢;華藏世界的候補佛,在《華嚴經》的末後這兩位菩薩,率領著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念佛求生淨土。上上根人往生,下下根人同樣也有分,甚至於五逆十惡的眾生在臨命終時遇到了善友,教導他這個法門,他也能成就、也能往生。由此可知,這個法門度眾生之廣,沒有任何一個法門能夠跟它相比。

  我們知道有一些大經很究竟,無論在理、在方法都很究竟,但是不方便,中下根人沒分,沒法子修。有一些經論方便,但是不究竟,不究竟不能成佛;成個阿羅漢,成個菩薩,那不叫究竟。既方便又究竟,唯獨此經。這個經是成佛的法門,而且方便至極,所以我們人人有分!我們在座的同修,可以說善根福德都不可思議,如同經上跟我們所說的;如果不是善根福德具足,對於這個法門很難接受,很難依教奉行。正如同《彌陀經》上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由此可知,我們遇到這個法門,的確是我們無量劫來的善根福德因緣在這個時候成熟,我們才能夠遇得到。

  這個法門決定不是普通法門。古代高僧大德們說過,即使是《華嚴》、《法華》也只是本經的引導;換句話說,《華嚴》、《法華》引導我們歸向淨土。這個話當然不過分,因為《華嚴經》到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有證據的,這不是隨便說的。而我讀這句話,這感觸比別人深,為什麼?因為我對於淨土法門生起信心,確確實實是《華嚴》、《法華》、《楞嚴經》把我誘導到淨土法門來的。所以古人這句話是深深的令我感觸到,我就是由這個地方入淨土的,好像他這個話就是對我說的一樣。

  《楞嚴》上告訴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是講我們修學所得到的利益與成果。方法尤其說得精要,「淨念相繼」。都攝六根就不必說了,因為淨念一定都攝六根,不能都攝六根,你怎麼能到淨念。關鍵就在個「淨」字。淨是清淨,心地清淨,決定不能夠夾雜、不能夠懷疑,相繼就是不間斷。由此可知,這個法門它修行的要領,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決定能成功。經上告訴我們「自得心開」。自得心開就跟本經前面所說的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是一個意思,也就是說明心見性,自自然然到達這個境界。這是說明了我們有分,不但我們有分,我們的成就跟古往今來的這些上上根人也沒有任何的差別。我們對於這些明白了,自然產生信心,自然感到慶幸。

  剛才說,我們求新、求變、求速,根據什麼樣的道理,如果理論不清楚、理論不紮實,我們的信心就很難建立,這一點非常重要。所以古德講經,在未講經文之前,一定要將佛說這部經的理論、根據說出來,使我們對它產生真實的信心。這一切大乘經都是依據實相而說的,所謂實相是事實真相,那當然我們就放心了。所說的全是事實真相,不是佛的理想,不是佛的推測,所說的全是事實真相。

  佛告訴我們,這一切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在《華嚴經》上講的,唯心所現,所以一切萬法沒有兩樣,不異!唯識所變,既然變了,當然就不是一樣的,就不一。許多大乘經論給我們說「不一不異」,而我們對於這一句話很不容易體會,所以古德為了為我們說明,不得已舉個比喻來說。比喻,諸位曉得,只能比喻到一個彷彿,沒有辦法那麼樣的逼真,是希望我們從比喻當中細心去領會。譬如說「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這個比喻讓我們去體會。金是體,我們用黃金,現在最常用的做金鍊子、金鐲子、金耳環,乃至於一切用品,但是那個金是一樣的,沒有兩樣,都是金做的。金是體,沒有兩樣,都是一樣的,金器。可是從器上來看,鍊條跟鐲子不一樣,鐲子跟耳環也不一樣,相不一樣,用途也不一樣。這就是我們講到體相用,一切萬法的體是相同的,相不相同,作用不相同。相、用不相同。我們首先要把這個認識清楚。《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三個字就是形容宇宙萬法的體相用。大是讚歎體的,方是說相,廣是講作用,作用是無量無邊。這是我們先要把綱領抓住。

  那個戒定慧從哪裡來的?都是從事實真相裡面說出來的。佛在經上常說「精一中和」,這都是給我們講的修行的綱領。精一就是定,中和就是戒,特別是大乘佛法主張中道,我們中國儒家實在講也很了不起,儒家講中和,都知道用中!這是真實的智慧,這樣才能夠達到佛之知見,像《法華經》上說的「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之知見就是慧,戒定慧是從這兒來的。由此可知,戒定慧不是佛的發明,是從事實真相裡面顯示出來的。用現在人的話說,這是真理,決定不能違背;在我們佛法裡面講性德,是你真如本性裡面、是你自己真心理體裡面的德能,本有的德能,不是從外來的。隨順法性就是隨順戒定慧。戒定的作用能夠幫助我們證得大菩提、大涅槃,這是佛法修行究竟圓滿的果位;在本經裡面就是一心不亂,定慧等持。

  因此,我們才真正明瞭諸法必須融通,必定融通。要能達到這個境界,對我們個人來講,諸法就是我們身體許許多多的細胞、器官,融通沒有障礙,我們身體就健康,百病不生,健康、長壽、快樂在佛法上你可以得到!家庭裡面,我們每個分子,父子、兄弟、姐妹都能融通,家庭和睦,家庭幸福;社會大眾能夠做到融通,社會和諧,社會繁榮;乃至於再擴張世界和平,這是佛法。

  佛法在今天必須落實在真實利益的基礎上,我們才會感覺到這佛法真的是我們需要,而且在這一個時代當中是我們最迫切需要的。但是也許有一些同修說,我也常聽說,學佛的人不和,不是像我們所講的,不是像佛在經上所說的。佛講的沒有錯,他沒去做!這個責任不在佛,他沒有依教奉行。甚至於學佛多年了,佛教是什麼不曉得;皈依很多年了,什麼叫皈依也不曉得。那就難怪!

  今天有一個小冊子,是我們此地一位同修他發心印送給大家的,《認識佛教》。這個小冊子是一九九一年在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所講的,台北有幾個同修整理出來,印成這個小冊子。這一本書可以幫助諸位同修明白什麼是佛教。我們學了佛,人家問我們什麼是佛?這答不出來是很難為情的事情。我們總要能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學佛的人不迷信。所以一定要知道融通,我們才能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

  在淨宗我們尊崇的導師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阿彌陀佛所代表的真實之際、真如本性,這是佛寶,三寶裡面的佛寶;住真實慧,這是法寶;觀音代表慈悲,大勢至菩薩就代表智慧,慈悲是僧寶。所以從法上來說,這兩位菩薩的法是屬於法寶,兩位菩薩人就是僧寶。我們供養西方三聖,三寶具足,這就是我們自性三寶,是我們全體的德用,也就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前面我就跟大家簡單介紹到此地。

  下面我們從經題看起,這省略的地方很多,因為前面一次所講的可以補充。本經的經題「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個題我們可以分為八個段(小段)來介紹。題是全經的綱領,對於經題明白了,全經的大義也就了解一個大概。經,我們知道都是佛說的。為什麼有些經上有「佛說」這兩個字,有些經上沒有?譬如說諸位很熟悉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前面沒有佛說;《大方廣佛華嚴經》前面也沒有佛說;《妙法蓮華經》前頭還是沒有佛說;我們這個經上有佛說,小本《彌陀經》上也有佛說。這在古人翻經,定這個題目有一個規矩。凡是這個經文正宗分裡面第一句話是佛自己說的,通常這一類的經典冠上佛說;如果正宗分是佛弟子發問的,佛然後再解釋,那第一句話不是佛說的,就不用「佛說」這兩個字。這是譯經法師給經典立題的一個規矩。

  「佛」,是印度梵語音譯的,它的意思是覺,覺悟的意思,佛是覺悟的意思。它裡面包含自覺,自己覺悟,徹底覺悟了,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白了,這是自覺;同時又能夠幫助別人覺悟,叫覺他,幫助別人覺悟;乃至於達到究竟圓滿,這才能稱之為佛。因為阿羅漢,小乘阿羅漢、辟支佛他也覺悟了,對於宇宙人生真相他也明白了,但是他不肯教人。教化眾生很難!你看《地藏菩薩本願經》上說「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你好心去幫助他,他還不接受,甚至於倒過來還找你麻煩,所以小乘人就不太樂意去幫助別人。你求他,他肯幫助你;你不求他,他絕對不自找麻煩,這是小乘聖者。那大乘菩薩他不怕麻煩,所以他能夠主動的去幫助一切眾生,這是非常難得,自覺覺他。

  但是菩薩沒有達到圓滿。所謂圓滿,必須是見思、塵沙、無明煩惱統統斷盡,那才叫圓滿。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換句話說,他還是不圓滿,像文殊、普賢為什麼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別的,就是去斷最後一品生相無明,這就說明了要斷這個三種煩惱,西方極樂世界是最理想的修學環境。假如毘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斷煩惱要很容易的話,文殊、普賢又何必求生淨土?必定是西方淨土比這個華藏世界來得容易,他才去!這才能講得通。顯示出西方世界的確是無比的殊勝。

  此地這一尊佛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這個經上冠上「佛說」,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可是這一部經特別,淨土三經特別;《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佛說阿彌陀經》,淨土三經上面都有佛說。而這尊佛不僅僅是釋迦牟尼佛,可以說他涵蓋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為什麼?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佛不講《無量壽經》的,沒有一尊佛不講淨土三經的。其他經不一定講,要看機,契機;不契機,佛就不說了。這三經,所謂三根普被,凡聖齊收,所以一切諸佛都講,因此這個經題上冠上「佛說」,唯獨這三經特別。這個佛包括一切諸佛,這是我們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楚的。你才曉得它跟其他的經典不相同、不一樣。

  「說」這個字,古時候是喜悅的意思,歡喜才說。人與人見面,很歡喜,那話就多了;要是不高興,一句話也沒有,喜歡才說!古德解釋這個字是「悅所懷也」,佛心裡面常常想著、常常念著,這一下遇到有機會了,很歡喜的為我們說出。佛的心事是什麼?凡夫都有心事,佛也有心事,佛的心事跟我們凡夫不一樣。佛的心事就是度眾生,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幫助眾生了生死出三界,幫助眾生快快成佛,這就是諸佛如來的心事。除此之外,佛沒心事。今天看到大眾根機成熟了,你想想看這多歡喜,無比的歡喜;不是普通的機緣,成佛的機緣成熟了,也就是說可以把成佛的這個方法,這個經典傳授給你。你得到了,你這一生就作佛了,這不可思議!

  佛在大乘經論常常告訴我們,凡夫要想修行成佛,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那麼長的時間。你得到這個法門,幾天工夫就夠了,哪裡要長的時間?《彌陀經》上講,若一日到若七日就成功。換句話說,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你說佛遇到這麼一個人,他那個高興的確不是我們能夠形容得出來的。能夠接受淨土的法門,在這一生當中,你能夠得到究竟圓滿的利益。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給我們說「佛以度生為懷,眾生成佛的機熟了」。這句話的確從前沒人說過,蕅益大師的確這個話說到佛的心坎裡去了,真難得。為說難信之法,這個法,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都難信!這難信,你為什麼會相信?你成佛的機會這一生成熟了,現在成熟了,所以你相信、你能接受。佛確確實實能幫助我們,在短短的一生當中究竟解脫,所以歡喜快樂為我們說這個法門。「說」的意思。

  第三小節是「大乘」,大乘是比喻。這個乘在古時候念(ㄕㄥ、),現在我們大家都念乘,我們就念乘;念古音反正沒有人懂,人家聽了覺得怪怪的,感覺到很彆扭,是不是?所以,大家錯了,我們就跟他一道錯,這個意思不錯就好了。實在講是運輸工具,就是車。車有大車、有小車。古時候的小車,羊車,羊拉的車;鹿車,鹿拉的車。羊跟鹿都不大,所以拉的車一個人坐的。這個大車是什麼?馬車,馬車就大,可以坐很多人。所以這個經上常講大白牛車,這是形容大車;其實大白牛車就是馬車。當然現代科技發達了,現在小車也可以坐四、五個人,大車像火車要坐幾百人,這是從前人不敢想像的。所以這個「大乘」就是普度眾生的意思,利益一切眾生,小乘是利益自己。利益自己,這小乘。

  這部經裡面所說的「能念之心」,這是教我們念佛。能念之心,本來是佛,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能乘者大;起心念佛,念念作佛,所乘者大。能所皆大,真的是大乘。古大德說,這個法門是大乘裡面的大乘,了義之了義,了義經中的第一了義,把這部經讚歎到了極處。

  底下是「無量壽」,無量壽是性德,是我們自性真心本具的德能;梵語叫阿彌陀佛。阿彌陀三個字是梵音、密語,就跟咒是一樣的,含義無量。如果我們從字面上來看,阿是無的意思,彌陀是量的意思,無量,自性的德能無量無邊。佛在經上將無量義只給我們說了兩個意思,無量光、無量壽。諸位要曉得無量光、無量壽只是無量義裡面的兩個意思。這兩個意思很殊勝,因為壽命可以代表時間,過去、現在、未來,光明遍照可以代表空間。說一個時、說一個空,時空裡面所包含一切的無量,沒有一個漏掉。這兩個意思很好。

  所以諸位要曉得這個無量裡面含義非常廣。譬如我們講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才藝,種種無量,一切無量都在這阿彌陀意思裡面。可是古人又說過,一切無量裡面,壽命是第一義,這話講得也很有道理。為什麼?假如沒有壽命,所有一切無量也就落空了。譬如現在人很現實,你有無量的黃金、無量的財寶,那沒有壽命,那你這些一切財寶都被別人去受用了,你也得不到。一定自己要有壽命,才一切都得到。所以一切無量當中,壽命是第一義,這個話說得也很有道理,也不錯。

  這是西方極樂世界導師的德號,也說明了阿彌陀佛在因地的時候,也就是在沒有成佛,像我們現在這種狀況,初發心學佛的時候。我們在經上都可以讀到,法藏比丘在因地裡面他的大願大行,一直到他修行成佛;成佛之後以種種善巧方便莊嚴淨土,接引法界一切眾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修行證果。換句話說,他提供我們最殊勝、最圓滿的修學環境,讓我們到那個地方去成就。這也就是這部經裡面所說的。

  「莊嚴」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美好,佛法稱之為莊嚴。經上說「一向專志莊嚴妙土」。阿彌陀佛可以說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一心一意在建設西方極樂世界這個道場,這一個美好的修學環境,提供給一切大眾來修行,這就是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我們也能夠感覺到此地居士林這個道場,這一邊上從諸位董事,下至所有一切林友們,我每次到新加坡來參學,所見到的、所感到的,大家也是在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我們每次來看環境都不一樣。這與阿彌陀佛的因地就接近、相似,提供給同修們到這個地方來參學。使我們有一個非常美好的環境,在這個地方聽經,在這個地方念佛,在這個地方共修。

  經上又說「莊嚴眾行」。這是我們要認真努力去做的。這一句話什麼意思?我們依照經典所說的理論、教誨作為標準,要認真的依教奉行。佛在經上教我們哪些不可以做的、不應該做的,我們決定不做;哪些事情是真實的功德,我們應當努力去做的,我們就認真的去做。斷惡修善,這就是莊嚴眾行。行是行為,使我們的行為與性德都能相應。修學性德必須要有很深的認識,慧解,智慧明白一切事實的真相,然後你自然會非常的歡喜去做。

  佛告訴我們,我們的大惡,我們的惡根是什麼?貪瞋痴三毒煩惱。三毒!佛首先教給我們的要把這三毒煩惱拔掉、拔除,我們才是一個健康的人,才是個好人,健康的好人,沒病。有這三毒,這個人都不健康,他這裡有毒;毒會發作,發作就成病!所以無量無邊的疾病從哪裡來的?就是三毒煩惱發起的。三毒拔除了,你的病就沒有了,從此之後不會再生病了。病根就是三毒,貪瞋痴。佛教我們用布施拔除貪毒,用忍辱去拔除瞋恚的毒,用智慧拔除痴毒。所以菩薩六度就是對治三毒煩惱的。所以佛教給我們要布施,你看菩薩行裡面第一條就是教我們要布施。布施的功德利益無量無邊。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我們印經布施,現在可以做卡帶,錄音帶、錄影帶布施,三種布施統統具足了。你印經做卡帶,要用錢,錢是財布施;裡面的內容是佛法,法布施;大家聞了法之後,心開意解這個恐怖就離開了,無畏布施,一舉三得。誰會做?聰明人會做。

  我明白這個道理,我初學佛的時候老師教給我的。我明白了,我就非常喜歡修學這個法門,所以大家供養我的,我全都印經布施了。今天道場諸位用的這個經本,這經本印得很好,原本是新加坡做的,我們在台灣印的,也是這一邊的同修發心。這個本子在台灣印的成本大概是美金一塊錢,印一萬本,跟一萬個人結法緣,這心裡多歡喜,而且是最殊勝的法緣,真實的莊嚴,「莊嚴眾行」。這是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

  經上又說「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這都是說明阿彌陀佛修因證果,成佛之後依舊不忘莊嚴佛土,依舊不忘清淨之行,提供這樣一個好的場所成就大眾。這經題上「大乘無量壽莊嚴」都是屬於性德,我們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就像六祖大師開悟之後,他老人家所說的「何期自性本來具足」。大乘無量壽莊嚴都是本來具足的,可是我們今天把性德迷失掉了,不能現前。因此一定要有修德才能夠顯出性德,也就是說,修行對我們來講非常重要。修什麼?怎麼個修法?要把我們與性德相違的這一些習氣毛病把它修正過來,我們的性德自自然然就開顯了。經題上「清淨平等覺」這三句就是教給我們修學的總綱領。

  先說「清淨」。我們的身口意三業,業是造作,我們所造作的不清淨。第一個我們的心理不清淨,心裡面有妄想,妄想是迷惑。覺悟的人沒有妄想,迷惑的人有妄想。妄想是迷的樣子,迷的相狀。有煩惱,煩惱更是嚴重的污染。貪欲、瞋恚、愚痴、貢高我慢,這些嚴重染污了我們的清淨心。這就是凡夫跟佛不相同的地方在哪裡。佛菩薩的心是清淨的,凡夫的心是污染的。我們怎樣把這一切心地的污染,我們現在人講精神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見解的污染,怎樣把它洗得乾乾淨淨,恢復自己的清淨心,這是佛法修學裡面的中心。因為心清淨了,你的身口自然就清淨,心是主宰!

  佛在一切大乘經論裡頭常說,常常教導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句話非常重要。佛教給我們這個法門,這個法門快速穩當的成佛,實在講就是根據這個原理。一切法從心想生,那為什麼不想佛?念佛,想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就是根據這個道理。凡夫迷惑顛倒不懂,天天打妄想。打妄想就做凡夫,想佛就成佛,想菩薩就成菩薩!天天想賺錢就變餓鬼,因為鬼貪財。佛給我們講鬼是貪心,地獄是瞋恚心。不可以發脾氣,常常發脾氣、天天發脾氣,這造的地獄業因,不好,那就是想地獄。想發財就是想作餓鬼,不好!所以為什麼不想佛?想佛就到極樂世界去成佛去了。根據這個道理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

  想佛、想菩薩心是清淨的,就把我們無量劫來的污染洗刷掉了。本經裡面教給我們「洒心易行」,怎樣洒心?念阿彌陀佛、想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其他的統統不想。這是真話。現在人迷,迷得很重,認假不認真。真的是阿彌陀佛,他不相信;假的是什麼?鈔票!偏偏相信,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而且為這個東西天天生煩惱,苦到極處。聰明人把它丟掉,絕對不去想它。所以諸位細細去思惟,冷靜去想想,你就會聰明了,你就會有智慧了,就能夠看破世界;這個世界上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我們要真的不要假的。一切惡業決定不造,所謂心淨則佛土淨。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前面講過,個人一生快樂幸福,家庭美滿,社會和諧,都是以清淨心為基礎。人心地清淨,清淨心就是真誠心。

  其次「平等」。經上說平等就是真如,平等就是不二法門。二就不平等了,不二就平等了。我們處事待人接物,就在這些事相上修平等心,學平等行。所以真正修行、真正用功,在哪裡修?有人說要到山裡面去,找一個寺廟道場去修去,縱然有這個緣分,你也不見得能成就;真正修行在生活裡面,就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如果你真的是修學大乘的、真的是修學彌陀法門的,就在自己生活當中,就在處事待人接物裡面去修清淨心、修平等心。用什麼方法修?用這一句名號。當我們的心不清淨的時候,什麼不清淨?貪瞋痴起來了,迷惑顛倒起來了,妄想起來了,趕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那這個阿彌陀佛就把妄想打掉了,把貪瞋痴這個念頭也打掉了。阿彌陀佛的名號是清潔劑,把我們心裡的污染馬上就化解了,這叫做用功。而不是每天念十萬聲佛號,貪瞋痴照起,那個沒有用處;那個十萬聲佛號叫白念了,古人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那個沒有用處的。

  佛號最管用的時候,就是能把妄想、能把煩惱給化解掉;古人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個覺就是佛號立刻就提起來,就能把煩惱化解,這叫做用功。那用長久了,功夫就得力了。這功夫得力是個什麼樣子?妄想少了、煩惱輕了、心地清淨了,看事、看人比從前明白,比以前聰明了,有了智慧,這就是好現象,這就是功夫得力了。心地一天比一天清淨,煩惱一年比一年減少,你自己會感覺得很快樂、很幸福,這是功夫得力的現象。

  假如我們學佛學了很久,這個得不到,煩惱還是多、妄想還是多;換句話說,你的修行出了毛病,那就是不如法;你一定是方法錯誤、理論錯誤,所以你雖然很用功的修學,你沒有成績,得不到效果。這就是要認真去檢討、去反省、去改正,一定要收到很好的效果。譬如說從前我看人不平等,看事也常常不平,這是煩惱、這錯誤!現在?現在看了都很滿意、都平等,不像從前計較了,這就是有進步。也許有人問,從前我很精明,現在我是不是糊塗了?我現在連是非、青紅皂白都不分了,都糊塗了?那就真糊塗了。功夫得力不是這個樣子,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心地平等。所以一切善惡是非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個心是平靜的,這才叫功夫。這裡頭要辨別清楚,不能把糊塗當作智慧,那就錯了!不能把糊塗當作功夫得力,這要不得。

  「覺」是覺而不迷。這個題裡面,古德這個平等覺給我們說了四個意思,這四個意思都很好。第一個平等普覺一切眾生。這個意思好,實在講就是一切眾生平等成佛的法門,諸位想想這的確是無比的殊勝。像《華嚴》、《法華》,雖然講成佛,不平等!《華嚴》有五教,小、始、終、頓、圓;《法華》是天台家四教,藏、通、別、圓,不平等。我們這個法門平等成佛。上從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平等得度,平等成佛,這真叫難信之法。這個難信不是假的,為什麼能平等?這裡頭有大道理。希望在這三十天當中,諸位細細來聽這部經,細心去體會這個答案都在經文裡面,實在是妙不可言!

  第二個意思是以平等法覺悟眾生。這個平等法就是指這部經典,就是指六字洪名。確實我們真的明白、明瞭這部經裡面的大義,真的相信、真發願,這個時候就得到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加持。所以這個法門能平等覺悟一切眾生,這個力量之大,任何經論都不能夠跟它相比。第三個意思平等覺就是指如來的正覺。經上常講,如來果地上所證得的是無上正等正覺,而平等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因為到這個才真的完全平等。菩薩雖然都是等覺菩薩,等覺菩薩嚴格的講還是不平等,一定要到成佛才真正達到究竟圓滿的平等。第四個意思平等覺也就是阿彌陀佛的別號。這個經上有,世尊為阿難介紹西方極樂世界,曾經問他你願不願意見平等覺,平等覺就是指的阿彌陀佛。有這四個意思。

  「清淨」,我們再把修德的這三句配在三寶裡面來看。清淨是僧寶,平等是法寶,覺是佛寶,所以這裡面具足自性三寶,同時也是戒定慧三學。清淨是戒學,戒是清淨,戒是清涼,平等是定學,覺是慧學。可見得這名稱裡面具足圓滿的三學,又是自性三寶。我們淨土的修學是以這個為最高的要領。所以如果有人要問我們,我們是修淨土的,你求什麼?我們求無量壽莊嚴,我不求別的,我只求的無量壽莊嚴。你修的是什麼?我們所修的是清淨平等覺。你用什麼方法修?我們用信願持名。你看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點都不迷惑。無量壽莊嚴是果報,是我們所求的。怎樣才能求得到?那就一定要修清淨平等覺。用什麼方法?信願持名。所以信願持名裡面具足了三學三寶。三學三寶,我們知道包括整個佛法,不僅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甚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宣說的法,統統包括在其中;一句阿彌陀佛統統包括盡了,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是真實的不可思議。

  後面這個字「經」,經是通題。凡是佛所說的都稱之為經。這個字也含到很多的意思。我們也常常介紹就不必多說了。最普通的是用貫攝常法這四個字來解釋。「貫」就是貫穿所說之理,用現代的話來說,佛講經是很有層次的、有條理,有條不紊、不亂。這是好的言說、好的文章。第二個「攝」,是能夠攝持一切眾生。這用現代話來講,佛的教誨,我們今天所說的佛的經論,它有攝受的力量,使我們接觸之後欲罷不能,像磁鐵一樣,它能夠吸鐵,磁是能吸鐵,有這麼大的力量。這也是很明顯的,譬如說我們看世間的文字,普通的報紙,報紙大家天天看,看一遍你想不想再看第二遍?不想看第二遍,為什麼?沒有攝受的力量。好的小說、好的文字看一遍還想看一遍,甚至於還再想看一遍,但是看個十遍、八遍,你這一生都不會再想看了,這就是它的攝受力量非常有限。可是佛經不然,像這部《無量壽經》,從我們初發心我們就讀它,一直念到成佛,那個味道還濃,永無止境,這就是攝受力量太大!

  我講這本經,講很多遍!講不厭,愈講愈歡喜,愈讀愈有味道,永遠讀不厭。我從前小時候,學校念書那個時代喜歡看小說,中國名著,這四大小說,《紅樓夢》、《水滸傳》、《西遊記》,大概我都念過十幾遍,現在你擺在我面前看都不想看了,所以它的力量不過是十幾遍而已,跟佛經比就差得太遠太遠了。攝受的這個力量。第三個意思「常」,常是古今不易;我們世間人所講的真理,它是真理,永恆不變。第四個意思是「法」,法是法則。過去、現在、未來,要想在這一生當中,了生死出三界,圓滿成佛,遵守這個方法決定不錯。具足這四個意思,這才能稱之為經。這是我們中國人對於典籍非常尊重的一個字。

  這部經裡面要是配三種覺來說也具足。無量壽是本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就是始覺。始覺合本覺,一直到圓滿的究竟覺,那就是經題裡面的「清淨平等覺」。因為清淨平等覺是諸佛如來的德號,也可以說平等覺是本覺,莊嚴是始覺。無量壽,證得無量壽,平等覺是我們的修因,無量壽就是我們的果德。這裡頭妙義無窮,諸位反覆讀這個經題,你漸漸的會體會到;然後你才真正能夠明瞭這部經攝受的力量,實在講是一切經都不能夠相比的。

  經文總共有四十八品,都不長,序分有三品,正宗分有三十九品,最後六品是流通分。所以在文字不甚長,它的架勢確實是大經的架勢。像《華嚴》、《法華》這種大經的架勢是相同的,但是經文比《華嚴》、《法華》要少得太多,非常適合於現代人讀誦、受持。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明天我們就正式要講到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