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0:00
 
1x
連續循環

太上感應篇-第74集

講演時間:1999.08.09
序號
      內容
Loading, please wait
序號
      內容
1太上感應篇-第1集
2太上感應篇-第2集
3太上感應篇-第3集
4太上感應篇-第4集
5太上感應篇-第5集
6太上感應篇-第6集
7太上感應篇-第7集
8太上感應篇-第8集
9太上感應篇-第9集
10太上感應篇-第10集
11太上感應篇-第11集
12太上感應篇-第12集
13太上感應篇-第13集
14太上感應篇-第14集
15太上感應篇-第15集
16太上感應篇-第16集
17太上感應篇-第17集
18太上感應篇-第18集
19太上感應篇-第19集
20太上感應篇-第20集
21太上感應篇-第21集
22太上感應篇-第22集
23太上感應篇-第23集
24太上感應篇-第24集
25太上感應篇-第25集
26太上感應篇-第26集
27太上感應篇-第27集
28太上感應篇-第28集
29太上感應篇-第29集
30太上感應篇-第30集
31太上感應篇-第31集
32太上感應篇-第32集
33太上感應篇-第33集
34太上感應篇-第34集
35太上感應篇-第35集
36太上感應篇-第36集
37太上感應篇-第37集
38太上感應篇-第38集
39太上感應篇-第39集
40太上感應篇-第40集
41太上感應篇-第41集
42太上感應篇-第42集
43太上感應篇-第43集
44太上感應篇-第44集
45太上感應篇-第45集
46太上感應篇-第46集
47太上感應篇-第47集
48太上感應篇-第48集
49太上感應篇-第49集
50太上感應篇-第50集
51太上感應篇-第51集
52太上感應篇-第52集
53太上感應篇-第53集
54太上感應篇-第54集
55太上感應篇-第55集
56太上感應篇-第56集
57太上感應篇-第57集
58太上感應篇-第58集
59太上感應篇-第59集
60太上感應篇-第60集
61太上感應篇-第61集
62太上感應篇-第62集
63太上感應篇-第63集
64太上感應篇-第64集
65太上感應篇-第65集
66太上感應篇-第66集
67太上感應篇-第67集
68太上感應篇-第68集
69太上感應篇-第69集
70太上感應篇-第70集
71太上感應篇-第71集
72太上感應篇-第72集
73太上感應篇-第73集
74太上感應篇-第74集
75太上感應篇-第75集
76太上感應篇-第76集
77太上感應篇-第77集
78太上感應篇-第78集
79太上感應篇-第79集
80太上感應篇-第80集
81太上感應篇-第81集
82太上感應篇-第82集
83太上感應篇-第83集
84太上感應篇-第84集
85太上感應篇-第85集
86太上感應篇-第86集
87太上感應篇-第87集
88太上感應篇-第88集
89太上感應篇-第89集
90太上感應篇-第90集
91太上感應篇-第91集
92太上感應篇-第92集
93太上感應篇-第93集
94太上感應篇-第94集
95太上感應篇-第95集
96太上感應篇-第96集
97太上感應篇-第97集
98太上感應篇-第98集
99太上感應篇-第99集
100太上感應篇-第100集
101太上感應篇-第101集
102太上感應篇-第102集
103太上感應篇-第103集
104太上感應篇-第104集
105太上感應篇-第105集
106太上感應篇-第106集
107太上感應篇-第107集
108太上感應篇-第108集
109太上感應篇-第109集
110太上感應篇-第110集
111太上感應篇-第111集
112太上感應篇-第112集
113太上感應篇-第113集
114太上感應篇-第114集
115太上感應篇-第115集
116太上感應篇-第116集
117太上感應篇-第117集
118太上感應篇-第118集
119太上感應篇-第119集
120太上感應篇-第120集
121太上感應篇-第121集
122太上感應篇-第122集
123太上感應篇-第123集
124太上感應篇-第124集
125太上感應篇-第125集
126太上感應篇-第126集
127太上感應篇-第127集
128太上感應篇-第128集
129太上感應篇-第129集
130太上感應篇-第130集
131太上感應篇-第131集
132太上感應篇-第132集
133太上感應篇-第133集
134太上感應篇-第134集
135太上感應篇-第135集
136太上感應篇-第136集
137太上感應篇-第137集
138太上感應篇-第138集
139太上感應篇-第139集
140太上感應篇-第140集
141太上感應篇-第141集
142太上感應篇-第142集
143太上感應篇-第143集
144太上感應篇-第144集
145太上感應篇-第145集
146太上感應篇-第146集
147太上感應篇-第147集
148太上感應篇-第148集
149太上感應篇-第149集
150太上感應篇-第150集
151太上感應篇-第151集
152太上感應篇-第152集
153太上感應篇-第153集
154太上感應篇-第154集
155太上感應篇-第155集
156太上感應篇-第156集
157太上感應篇-第157集
158太上感應篇-第158集
159太上感應篇-第159集
160太上感應篇-第160集
161太上感應篇-第161集
162太上感應篇-第162集
163太上感應篇-第163集
164太上感應篇-第164集
165太上感應篇-第165集
166太上感應篇-第166集
167太上感應篇-第167集
168太上感應篇-第168集
169太上感應篇-第169集
170太上感應篇-第170集
171太上感應篇-第171集
172太上感應篇-第172集
173太上感應篇-第173集
174太上感應篇-第174集
175太上感應篇-第175集
176太上感應篇-第176集
177太上感應篇-第177集
178太上感應篇-第178集
179太上感應篇-第179集
180太上感應篇-第180集
181太上感應篇-第181集
182太上感應篇-第182集
183太上感應篇-第183集
184太上感應篇-第184集
185太上感應篇-第185集
186太上感應篇-第186集
187太上感應篇-第187集
188太上感應篇-第188集
189太上感應篇-第189集
190太上感應篇-第190集
191太上感應篇-第191集
192太上感應篇-第192集
193太上感應篇-第193集
194太上感應篇-第194集
195太上感應篇-第195集

  諸位同學,大家好!昨天講到《感應篇》第三十節:

  辱不怨。】

  這一樁事情很難做得,但是必須要做到。為什麼?與我們切身利害關係太大了。世間一般人,哪一個人在一生當中,不是遭遇到許許多多恩怨的這些事故?佛法裡面跟我們說的八苦,「怨憎會、愛別離」,這是古今中外無不令人感嘆的事情。這兩樁事情,都不是我們願意遇到的,可是在一生當中,偏偏會遇到,時時會遇到,處處會遇到。原因是什麼?就是不能夠忍辱,從小怨結成深仇大恨。

  我們看《文昌帝君陰騭文》一開端,文昌帝君敘說他過去報恩報怨的這些事情,慘不忍睹。如果不是遇到佛法,很難覺悟,很難回頭。這是真正的痴迷,他才會造這種惡業。佛菩薩、聖賢人教導我們,決定有道理的,決定有好處的、有利益的,教我們常常想著別人的好處,不要記別人的惡;常常念別人之恩,不要記別人的怨。這兩句話很重要,你要能真正做到,生生世世享福,生生世世會得到許許多多人的愛戴、幫助。可是偏偏有許多人忍不過。

  我過去說過一些例子,我自己學的,我能夠忍辱。我這個忍辱是在學校裡作學生學來的,是我一個同學教我的。抗戰勝利之後,我在南京念書,我們有個同班的同學白振寰,這名字我記得非常深刻,他教我忍辱。這個人不知道現在還在不在了?這個人有修養,我對他非常佩服。我在學校裡面,年輕好勝,也確實得到老師的愛護,同學們的尊敬,現在講是學生領袖。我這個白同學,我是最瞧不起他,時時給他難看,侮辱他。他一點都不生氣,這一點很難得,而且在背後對我讚歎,從來沒有說我一句壞話。一個學期下來,我被他感動了,他是用身教教我的,太難得了!

  所以這一套本事,我就學會了;學會之後,我的確得很大的受用。任何場合當中,人家無禮,當面侮辱我、罵我、毀謗我,我若無其事,我一句話不說。你罵,讓你罵;罵累了,你就不罵了。你要打,我就讓你打,絕不還手;等到你打累了,你就不打了。我學了這招。我是一個學期,大概是四、五個月,我才被他感動,所以我這個人很難感化。我的同事罵我、打我的時候,不出三天,他們覺悟特快,三天之後,就買了禮物來看我,向我道歉,說他錯了,我說你沒有錯。他們比我厲害,不到一個星期,他就感動、就回頭。其實他們這樣對我有沒有好處?好處太大了,我的考績第一,就是他們幫助的。所以你能忍,不但不吃虧,佔大便宜。

  你在一個公司行號裡面服務,經理、老闆覺得你有涵養,你有修養,賞識你;同事尊敬你。升遷,你的機會都列在第一。是誰幫你忙?罵你的那些人,打你的那些人,侮辱你的那些人,幫了大忙。如果你不能夠忍,你要爭,你要吵,你要鬧,對你自己就造成重大傷害。這個是眼前的事實,眼前的利害,有幾個人能認識?知道「受辱不怨」。

  我跟你講的,佛家講花報,果報更殊勝。花報是這一生,果報在來世。你的冤家,你的對頭,都化解了,都變成朋友,都變成熱心幫助你的力量,無論你做什麼事情,你都容易成就。所以佛菩薩常常教導我們,寧捨生命,不跟人結怨仇。生命算不了什麼?捨身受身,一切眾生都不能避免,這是小事。所以「生死」是小事,「死生」是大事,這兩個字顛倒,意思就不一樣了。生死是這一生的事情,小事。死了以後你會生,你生到哪一道?這個是大事。這個身死了,他變畜生、變餓鬼、墮地獄,你說這個事大不大?這個身體死了,你作佛去了,作菩薩去了,生天去了。所以死了以後到哪裡去,這是大事。這個事情幾個人懂?幾個人相信?

  在過去古老的社會,受過聖賢教育,大多數的人都相信。現在相信的人愈來愈少了,但是只要他頭腦冷靜,思惟縝密,這些人還是會相信。現在人學科學的多,迷信科學,科學要拿證據,沒有證據就不相信。所以從前李炳老講經提到這個事情,他就說了一個笑話,他說:「你有爸爸,你相不相信?」「相信,見過了」;「你有祖父相不相信?」「相信,也見過」;「你有曾祖父相不相信?曾祖父沒見過,沒見過就沒有,就不相信,這個符合科學。世間沒有見到的事實太多太多了,沒有證明的事情也太多太多了。

  兩百年前,你說這個地球是圓的,誰相信?沒有證據。到後來科學技術發達了,證實了,說出事實真相。六道輪迴的狀況,現在科學技術還沒能達到,等科學技術再升級,確實證實了,這時候你怎麼說?所以決定不可以說,我沒有親眼見到的,我就不相信,這種信,真正叫迷信。

  聰明人可以推理,我想許許多多同學都有經驗,我們到一個生疏地方,第一次去,突然感覺到這個地方很熟悉,好像從前來過,甚至於街道建築都能夠判斷得出來,從哪裡走、有什麼樣建築物,確確實實第一次來,以前沒來過。我們常常出外去旅行,見到風景優美地方,突然之間好像有這個念頭,這個地方過去生中好像來過。如果沒有過去生中,怎麼會有這個情形。

  過去在美國達拉斯,有位蔡文雄居士,他就是從這個地方相信人有過去世。他告訴我一樁事情,他說最初到舊金山,開車的時候迷路了,走到一個小鎮,突然感覺到這個小鎮很熟悉。他告訴同車的人,車怎麼樣走,有什麼建築物,果然沒錯。確確實實他是第一次到這個小鎮,所以他很迷惑,為什麼會有這個情形?我告訴他,舊金山在從前那個地方是淘金的,大概你是淘金的工人,你住在這個小鎮,你死了以後這次投胎過來的。他想想,很有道理。蔡文雄居士你們都認識他。所以大家在一起,想想自己在旅行當中的遭遇,如果沒有過去生,怎麼可能有這個現象?幾個人同時開車到那個小鎮,為什麼他有,別人沒有?過去生中在那裡住過。

  在美國很盛行催眠,用催眠的手段讓這個人說出他的前生。前生有從人道投胎來的,有從畜生道投胎來的,還有不是這個地球上的生物,到這兒投胎來的,這一種案例,在美國已經有幾萬個例子。透過媒體報導出來的也有一、兩千條,有一部分我們見到了,所以他們相信佛家講的六道輪迴。

  知道有六道輪迴,我們就想到來世怎麼辦?這一世時間很短促,縱然活上一百年,真的也不過是一彈指而已。我活到七十多歲了,五、六歲的事情我都還記得,就像在昨天一樣。所以想想人生有什麼意思?為什麼要造惡業?為什麼要跟別人過不去?要多想一想。與人為善,決定不跟人結惡緣。人家惡意對待我們,我們一定要回頭反省,不要一味的只是他的錯事,不見得。他惡意對我,為什麼不用惡意對別人?所以自己冷靜想想,心就能平靜下來,平靜就生智慧。不是我們自己做得不好,就是言語說錯,無意當中得罪人。人家對我們不好的態度,我們覺得那是應該的,我做了不善的因,應當要接受這個果報。事事都推到對方,都責怪別人,這是重大的過失。縱然這一生沒有跟人結怨,大概總是前生,我們學佛的人都相信有來生,有前世。這個怨我們承受,決定沒有報復的,這個帳到這就清了,一筆勾銷。

  忍讓比什麼都重要!特別是小事,微不足道的事情,更不可以計較。重大的侮辱都不計較,何況是細小的。一定要用智慧,要用慈悲去化解,人沒有不能感化的。不能感化人是我們自己的德行功夫不夠,我們的智慧不夠。

  在中國歷史上,諸位都知道堯、舜、禹、湯,古代的大聖人。舜王,你看他家庭的處境,他的父親、繼母,後母生的弟弟,家庭環境我們今天看到是惡劣到極處,他能忍。他最大的一個長處,就是見不到別人的過失,只見到自己的過失。人家能成為大聖,原因就在此地。所以他能夠感動他的父母,能夠感動他的鄰里鄉黨,最後感動了國王。堯王聽到有這麼一樁事情,召見他,把王位讓給他,把兩個女兒嫁給他,他繼承王位。在中國二十四孝,他擺在第一個。

  他為什麼有這麼大的能力?沒有別的,就是自己反省,一切過失歸自己,一切善利歸別人,這是我們要學習的。六祖惠能大師講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誰做到了?舜王做到了,你們想想對不對?六祖惠能大師他本人做到了,我們在《壇經》上看到,他老人家處事待人接物,多麼謙虛,一絲毫我慢的態度都沒有。我們學佛,從哪裡學?這些人都是我們的榜樣。而這一條,在所有教誨裡面最重要的了。

  我們在《金剛經》上讀過,佛教菩薩修學的六個綱領,布施跟忍辱講得最多;換句話說,佛對於這兩條綱領最重視。布施是教你放下,忍辱是成敗的關鍵。能忍,你就有成就;不能忍,你就不能成就。所以說「一切法得成於忍」,這個一切法包括世間法、出世間法。世出世間法能不能有成就,關鍵在忍耐;大忍有大成就,小忍有小成就,不忍就不能成就。這樁事情,我們多想想。

  古今中外居於領導地位的人,他要選擇幫手,選擇幹部,忍耐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條件。這個人有才華,但是凡事不能忍耐,沒有用處,再聰明也不能夠擔當重任。才華欠缺一點,但是他能忍辱,這個人就可以擔當大任。才華欠缺一點沒有關係,找一些有才能的人給他當參謀,來幫助他,能夠成就。能忍耐的人,頭腦清新、清楚,不迷糊,他的心思不亂。不迷、不亂,就有智慧,就能夠做決斷。多聽一些人意見,他就曉得哪個意見將來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他可以選擇,他做最後決斷。這個例子太多太多了。

  所以這一句的教訓,我們要特別重視,希望同修們要記住,記人之善,不記人之惡,成就自己的大德大行。記人之恩,不記人之怨。人家對我有怨、有不善,一筆勾銷,絕不存在心上。別人的善要記住,別人對我們的恩德,不能忘記,知恩報恩。別人有過、有不善,要知道人會改過的,所謂「浪子回頭」。古人教我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縱然他有惡,他如果真正改過遷善,可能超過我們,我們還比不上人家,怎麼可以輕視?

  我們看看世出世間的聖賢,他們的胸懷,光明磊落,從哪裡修的?就從這修的。一個人心地純善,沒有惡,遇到的惡人、惡事、惡境,不放在心上;善人、善事、順境,常常放在心上。你說他這一生過得多美滿!過得多幸福!好事不放在心上,心裡面盡記壞事,這個人生活多痛苦,晚上都做惡夢。誰找的?自作自受,不是別人給他的。

  吉凶禍福,在於我們自己一念之間,一念純正,我們一生幸福,一生過得美滿;一念不善,一生過得非常辛苦。《感應篇》裡面,給我們細細說明這些道理與事實真相。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