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

連續循環

序號       內容
1 太上感應篇-第1集
2 太上感應篇-第2集
3 太上感應篇-第3集
4 太上感應篇-第4集
5 太上感應篇-第5集
6 太上感應篇-第6集
7 太上感應篇-第7集
8 太上感應篇-第8集
9 太上感應篇-第9集
10 太上感應篇-第10集
11 太上感應篇-第11集
12 太上感應篇-第12集
13 太上感應篇-第13集
14 太上感應篇-第14集
15 太上感應篇-第15集
16 太上感應篇-第16集
17 太上感應篇-第17集
18 太上感應篇-第18集
19 太上感應篇-第19集
20 太上感應篇-第20集
21 太上感應篇-第21集
22 太上感應篇-第22集
23 太上感應篇-第23集
24 太上感應篇-第24集
25 太上感應篇-第25集
26 太上感應篇-第26集
27 太上感應篇-第27集
28 太上感應篇-第28集
29 太上感應篇-第29集
30 太上感應篇-第30集
31 太上感應篇-第31集
32 太上感應篇-第32集
33 太上感應篇-第33集
34 太上感應篇-第34集
35 太上感應篇-第35集
36 太上感應篇-第36集
37 太上感應篇-第37集
38 太上感應篇-第38集
39 太上感應篇-第39集
40 太上感應篇-第40集
41 太上感應篇-第41集
42 太上感應篇-第42集
43 太上感應篇-第43集
44 太上感應篇-第44集
45 太上感應篇-第45集
46 太上感應篇-第46集
47 太上感應篇-第47集
48 太上感應篇-第48集
49 太上感應篇-第49集
50 太上感應篇-第50集
51 太上感應篇-第51集
52 太上感應篇-第52集
53 太上感應篇-第53集
54 太上感應篇-第54集
55 太上感應篇-第55集
56 太上感應篇-第56集
57 太上感應篇-第57集
58 太上感應篇-第58集
59 太上感應篇-第59集
60 太上感應篇-第60集
61 太上感應篇-第61集
62 太上感應篇-第62集
63 太上感應篇-第63集
64 太上感應篇-第64集
65 太上感應篇-第65集
66 太上感應篇-第66集
67 太上感應篇-第67集
68 太上感應篇-第68集
69 太上感應篇-第69集
70 太上感應篇-第70集
71 太上感應篇-第71集
72 太上感應篇-第72集
73 太上感應篇-第73集
74 太上感應篇-第74集
75 太上感應篇-第75集
76 太上感應篇-第76集
77 太上感應篇-第77集
78 太上感應篇-第78集
79 太上感應篇-第79集
80 太上感應篇-第80集
81 太上感應篇-第81集
82 太上感應篇-第82集
83 太上感應篇-第83集
84 太上感應篇-第84集
85 太上感應篇-第85集
86 太上感應篇-第86集
87 太上感應篇-第87集
88 太上感應篇-第88集
89 太上感應篇-第89集
90 太上感應篇-第90集
91 太上感應篇-第91集
92 太上感應篇-第92集
93 太上感應篇-第93集
94 太上感應篇-第94集
95 太上感應篇-第95集
96 太上感應篇-第96集
97 太上感應篇-第97集
98 太上感應篇-第98集
99 太上感應篇-第99集
100 太上感應篇-第100集
101 太上感應篇-第101集
102 太上感應篇-第102集
103 太上感應篇-第103集
104 太上感應篇-第104集
105 太上感應篇-第105集
106 太上感應篇-第106集
107 太上感應篇-第107集
108 太上感應篇-第108集
109 太上感應篇-第109集
110 太上感應篇-第110集
111 太上感應篇-第111集
112 太上感應篇-第112集
113 太上感應篇-第113集
114 太上感應篇-第114集
115 太上感應篇-第115集
116 太上感應篇-第116集
117 太上感應篇-第117集
118 太上感應篇-第118集
119 太上感應篇-第119集
120 太上感應篇-第120集
121 太上感應篇-第121集
122 太上感應篇-第122集
123 太上感應篇-第123集
124 太上感應篇-第124集
125 太上感應篇-第125集
126 太上感應篇-第126集
127 太上感應篇-第127集
128 太上感應篇-第128集
129 太上感應篇-第129集
130 太上感應篇-第130集
131 太上感應篇-第131集
132 太上感應篇-第132集
133 太上感應篇-第133集
134 太上感應篇-第134集
135 太上感應篇-第135集
136 太上感應篇-第136集
137 太上感應篇-第137集
138 太上感應篇-第138集
139 太上感應篇-第139集
140 太上感應篇-第140集
141 太上感應篇-第141集
142 太上感應篇-第142集
143 太上感應篇-第143集
144 太上感應篇-第144集
145 太上感應篇-第145集
146 太上感應篇-第146集
147 太上感應篇-第147集
148 太上感應篇-第148集
149 太上感應篇-第149集
150 太上感應篇-第150集
151 太上感應篇-第151集
152 太上感應篇-第152集
153 太上感應篇-第153集
154 太上感應篇-第154集
155 太上感應篇-第155集
156 太上感應篇-第156集
157 太上感應篇-第157集
158 太上感應篇-第158集
159 太上感應篇-第159集
160 太上感應篇-第160集
161 太上感應篇-第161集
162 太上感應篇-第162集
163 太上感應篇-第163集
164 太上感應篇-第164集
165 太上感應篇-第165集
166 太上感應篇-第166集
167 太上感應篇-第167集
168 太上感應篇-第168集
169 太上感應篇-第169集
170 太上感應篇-第170集
171 太上感應篇-第171集
172 太上感應篇-第172集
173 太上感應篇-第173集
174 太上感應篇-第174集
175 太上感應篇-第175集
176 太上感應篇-第176集
177 太上感應篇-第177集
178 太上感應篇-第178集
179 太上感應篇-第179集
180 太上感應篇-第180集
181 太上感應篇-第181集
182 太上感應篇-第182集
183 太上感應篇-第183集
184 太上感應篇-第184集
185 太上感應篇-第185集
186 太上感應篇-第186集
187 太上感應篇-第187集
188 太上感應篇-第188集
189 太上感應篇-第189集
190 太上感應篇-第190集
191 太上感應篇-第191集
192 太上感應篇-第192集
193 太上感應篇-第193集
194 太上感應篇-第194集
195 太上感應篇-第195集

  諸位同學,大家好!今天我們接著看《感應篇》第三十一節,只有一句:

  寵若驚。】

  這一句跟前面兩句連起來,它是講「無痴」,所以這三句就是佛家講的三善根。這一句話的意思很深,很不容易體會。榮寵,現在人講的榮譽,別人加給我們的榮譽,我們自己要想一想,這個榮譽該不該得?如果不應該得而得到的,決定不是好事情。老子說:「福兮禍所伏」,這個話講得非常有道理。即使應該得的,也要盡量的謙虛;否則的話,也會惹來禍害。什麼禍害?諸位如果冷靜觀察,你不難見到,嫉妒障礙太多,你是做的好事,你是好人,社會各地方給你表揚,很多人看到心裡不舒服。尤其這個時代,古時候人心厚道;換句話說,嫉妒的人少一點,不是沒有。現代的人,已經完全沒有緣分接受到聖賢的教育,他從小所見所聞,所學習到的,都是爭名逐利,看到別人的榮寵,他能放得過嗎?所以在現在這個世間,做好事很難很難。做好事,受人毀謗,受人侮辱,他還可以存在;做好事,常常受人讚揚,恐怕他就不能長久了。你們想想看,現在是不是這個社會?所以這一句話我們今天看到了,感觸尤其是深,我們要懂道理。

  理明白之後,就曉得我們應該怎樣做。無論做什麼好事,愈是大的好事,姿勢愈要低,愈低愈好。做好事,愈不讓人知道愈好。《感應篇》給我們講的積陰德,陰德就是做好事不必讓人知道;讓人知道的,已經不是好事了。可是今天資訊很發達,做了一點點好事,就有些新聞記者他們打聽到了,來給你報導,來給你表揚,讓別人看到生嫉妒、障礙,來找麻煩。這些事情,我們有沒有想過?壞事決定不能做,好事應當要做。做好事,最重要的一樁事情,決不求果報。如果有希求福報的因,不但福得不到,得到的是災禍。古時候有,現在更多。這樣說起來,好事應不應該做?還要不要去做?給諸位說,好事應該做,一定要做。為誰做?為社會做,為眾生做,希求社會安定,世界和平,決定不是為自己做。

  昨天我看了齊居士的錄像帶,她講的是最近真實的事情。一個人在夜晚拉車,拉了五個人,結果這五個不是人,五個是鬼,拉到一個人家門口,他們進去了,去投胎,投豬胎,那個人家生了五個小豬。這個說明了六道輪迴是真的,不是假的,這些事情很多很多。上一次香港雷居士在此地,她也給我們講六道輪迴是真的,親身經歷的,給我們做了一個報導,我們也把它用錄像錄起來。諸位常常看看這些,聽聽這個,這不是假的,不是迷信。

  所以眼光要看遠一點,我們來生到哪裡去?會不會變成豬?會不會變成毒蛇猛獸?死了以後到哪裡去,都在一念之間。佛給我們講,最後一念決定你到哪裡去。佛菩薩、祖師大德勸我們念佛,好事情!念佛能不能往生?決定在最後一念,最後一念還是念佛,就決定往生。如果最後一念變了,一個不高興,佛號忘掉了,一念瞋恚心,就三惡道去了。一念貪愛心,也許你三善道去了;你貪愛人天富貴。決定在最後一念。因此,我們學佛的人知道,信的力量、願力要強,無論是順境、逆境,永遠不變,我們才能達到自己希求的目標。所以斷惡修善、積德累功,我們常講以這些功德迴向淨土,迴向菩提,迴向眾生,不為自己。不為自己,我們自己這一生所受的吉凶禍福就無所謂了,心地坦然,不放在心上。可是一定要斷惡修善,一定要積德累功,遵照佛菩薩的教誨去做,一定是正確的,心量一定要拓開。

  諸位要曉得,所有一切的罪業從哪裡來的?心量太小,容不得人,容不得別人的意見,那就錯了。一定要學佛菩薩,佛菩薩自己沒有意見,所以能夠容納一切眾生的意見。佛菩薩沒有意見,佛菩薩容納一切眾生意見,我們怎麼會知道?我們看到佛菩薩說種種經,就是容納別人意見,佛所說的經法,就是聽別人意見的反應。他的反應是真實智慧,究竟智慧,圓滿智慧,所以能令眾生聽了之後,就開悟,就證果。雖然開悟了,證果了,改變了眾生對人生宇宙的想法看法,並沒有改變他的生活,並沒有改變他的習尚。他所崇尚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沒有破壞。改變眾生的是什麼?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是佛法,這是佛法的教學,所以佛法能令一切眾生歡喜信受,原因在此地。

  話再說回來,總要我們現前能得受用,說得太高、太玄,我們得不到受用,這個話叫廢話,佛不說的。最低的教學,最切實的受用,佛告訴我們,要把自己的意思放下,這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證得阿羅漢果之後,才能相信自己的意思。我們想想為什麼?阿羅漢是正覺。沒有證得阿羅漢之前,你雖有聰明,雖有智慧,在佛法裡面講是「世智辯聰」。諸位知道,「世智辯聰」是八難之一。那是什麼難?所知障。為什麼阿羅漢的智慧算是真智慧,能夠相信自己?阿羅漢已經做到「無我」,所以能相信自己。我們今天起心動念「有我」,既然有我,當然你這個念頭一動,不知不覺,不管你有意無意,決定是符不符合我的利益,有意無意這個東西在作祟。

  什麼是「我」?法相唯識經典裡面講的第七末那識,執著阿賴耶識的見分,以為是我。相宗解釋得更清楚,「四大煩惱常相隨」。什麼是我?痴是我,愚痴。見是我,見是什麼?成見,我的想法,我的看法。外國哲學家說:「我思故我在。」你們想想,這不是我見嗎?他說得沒錯。相宗講的「我」是什麼?我是我見,就跟他講的是一個意思。他只講一個,佛講四個:我痴、我見、我慢、我愛,慢是瞋恚,愛是貪愛。什麼東西是「我」?貪瞋痴是我,成見是我,你有這些東西,你的思想見解就不會正確。阿羅漢沒有了,阿羅漢這四大煩惱斷掉了。諸位要知道,我見,須陀洹就斷了。我見是屬於見惑,我痴、我慢、我愛是屬於思惑,經上講得這麼清楚。所以佛法講邪正的標準是正覺,正覺的標準必須這四個煩惱斷掉了。諸佛如來、法身大士,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量大福大,我們要懂這個道理。榮譽不好當,世間人看到好事情,大家都要爭;有智慧的人、聰明人,總是想盡方法迴避,我們一定要曉得。

  註解裡引用了一段故事,「周成王封伯禽於魯」,周公有幾句話開導他,這幾句話節錄在此地,值得我們學習。他說:「子無以魯國驕人」,那個時候魯國的文化鼎盛。周公是大聖人,孔老夫子一生最景仰、最佩服的。孔子是魯國人,魯國文化水平在當時非常高。你千萬不要以為你是魯國人而驕傲,總是教誡他。周公則說:「吾聞之,德行廣大,而守以恭者榮」。我們想想這個道理,真正有德有行的人,什麼是「德」?我們總結佛法的修學,我們寫了二十個字,我相信大家都記得很熟,「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是德,心裡常常有這十個字,這是德。什麼是「行」?「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是行。真正有德有行,那個人表現在外面是恭敬,對待一切眾生都恭敬,這個人是真正的榮耀。我們想想他這句話,孔老夫子做到了,學生讚歎夫子的德行,「溫良恭儉讓」。夫子對人恭敬,不管什麼人,決不敢輕慢一個人,成就他的德行。千年萬世,後人都把榮耀歸於夫子。

  第二句說:「土地博裕,而守以儉者安」。古時候,對國家、對人民有功,封賞就封土地。今天我們把這一句看作財富,你有很大的財富,很多的財富,你能守之以儉(節儉),你才能得到平安。如果你有財富,你的生活奢侈,禍害就來了。在中國上最有名的石崇,大富大貴,生活享受奢侈糜爛,到最後身敗名裂,他被殺了,財產被沒收。

  財富從哪裡來的?過去今生財布施得來的。中國過去供財神,財神是誰?范蠡。現在聽說財神換了關夫子,不知道誰給他換過來的?沒有道理。關夫子講義氣、忠義,這是他名實相副的。理財,沒有聽說關老爺做過財政部長,做過經濟部長,沒聽說過他有理財的能力,我們沒聽說過。你看看歷史,范蠡幫助越王句踐打敗吳國,他知道越王這個人,可以共患難,不能共富貴。他忠心為國,不為自己。國家復興之後,他知道辭職辭不了,越王不會答應,偷偷的溜了、走了,改名換姓去經商、做生意。沒有多久他發大財,發財之後,把他所得的財物統統拿去布施,救濟貧苦,然後從小生意慢慢又做起,三聚三散,自己生活節儉,幫助社會。所以中國後人知道他理財是成功的,是社會的好榜樣,供奉他作財神爺。那個意思是你們想發財的人,要向財神爺學習,向范蠡學習。發財不是為自己享受,發財是為救濟社會的貧苦,這個財值得,有意義,有價值。發財是一個人享受,一家人享受,一小撮人享受,決定錯誤,那會帶來災難。

  下面說:「祿位尊榮,而守以卑者貴」,祿位尊榮是你官做得大、地位高,愈是高官厚爵,愈是卑謙,不敢在人上,自卑而尊人,你這是真正的貴人,你的富貴不會失去。這些是真實教誨。

  下面說:「人眾兵強,而守以畏者勝」,這是講國家的軍備武力,雖然非常強大,常常懷有畏懼之心,這是真正的勝利。要以這個強大,處處欺負別人,處處壓別人,終歸於毀滅,所謂「驕兵必敗」。這個在歷史上我們看得太多了;現實這個世間,我們也看得很清楚、很明白。

  下面說:「聰明睿知,而守以愚者益;博聞多記,而守以淺者廣」。周公教伯禽這六樁事情,金玉良言,這是『受寵若驚』的落實,真正懂得怎樣處事待人接物,怎樣能保全自己的功名富貴,值得我們學習。

  我們弘法利生,決定不為自己,為一切眾生的福祉,為整個世界和平幸福。諸位要曉得,一個國家富強,周邊國家不富強,中國古話講:「一家飽暖千家怨」,這是事實真相。大家都好,我們這個好是真的。我們一個人好,大家都不好,災難就來了。你是眾人之敵,遭人嫉妒,遭人瞋恨,你還會有好日子過?所以要幫助一切不同的族群,幫助一切不同的宗教,幫助世間一切苦難的人,大家才會有真正幸福美滿的生活,這是古聖先賢教導我們的。只有不為自己,才是真正的積德累功;有絲毫私心摻雜在裡面,就把你的功德破壞掉了,這是我們要記住的。好,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