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業三福講記(粵語版)

連續循環

序號       內容
1 佛法的本質—教育-第1集
2 佛法的教育宗旨、修行的基礎-第2集
3 孝養父母-第3集
4 奉事師長 上-第4集
5 奉事師長 下-第5集
6 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6集
7 佛的教學法-第7集
8 彌勒菩薩、四大天王-第8集
9 佛法教學的四大科目-第9集
10 受持三歸:歸依覺-第10集
11 受持三歸:歸依正、歸依淨-第11集
12 住持三寶、正確的歸依-第12集
13 具足眾戒 上-第13集
14 具足眾戒 下-第14集
15 不犯威儀-第15集
16 發菩提心 上-第16集
17 發菩提心 下-第17集
18 深信因果-第18集
19 讀誦大乘 上-第19集
20 讀誦大乘 下-第20集
21 勸進行者-第21集

佛法的本質—教育-第1集

  前言 

  吳市長、各位長官、各位法師、各位善知識:

   

  今天我們有緣在板橋市,有這麼多單位主辦這一次佛學講座,邀我到這裡來給大家作一點佛法修學的報告。今天這樣隆重的禮節,我看了以後深深有感,在末法時代還能見到這樣如法的禮節,實在是很難得,確實不多見。法師講經的禮節是非常之隆重,在過去很平常,現在由於生活方式的轉變,意識形態的不同,許多禮節我們都已經簡化了,甚至於簡化到像一般學校老師上課一樣,僅僅有一個表示而已。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佛陀教育與世間教育不相同的所在。

   

  今天這個講座,可以說是專題演講,也可以說是正規的講經,因為「淨業三福」是《觀無量壽經》的一段經文。為什麼選這個講題呢?在這個時代,我們看到國內、國外學佛的風氣,從形式上看很興旺,而實際上真正能夠收到佛法修學效果的,遠不如過去。原因在什麼地方,必須要認真去探討,把它的病根找出來,然後將它修正過來,我們的修學功夫才能夠真正地得力,這是這一次選擇這個講題主要的原因。相信在座的善知識們可能有些是初次接觸到佛法,因此我們還要將佛法從頭說起。

   

  壹、佛法的本質——教育

   

  首先要認識佛教。佛教究竟是什麼?如果對佛教產生誤會,那這一誤就誤到底了,要想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是很難的。

   

  那麼佛教究竟是什麼?我們今天在全世界所看到的有四種不同形態的佛教:

   

  一、宗教的佛教。現在人,把佛教變成宗教,這是我們佛弟子莫大的恥辱。怎麼會變成宗教呢?是佛弟子沒有盡到宣揚的責任,使社會、政府誤會認為佛教是宗教。諸位要知道佛教不是宗教,它本來是教育,但是現在已經變成宗教了,我們已經沒有法子否認它是宗教,這是第一種形態,最普遍的。

   

  二、學術的佛教。佛教變成哲學,變成學術了;在海外有許多大學裡面開有佛經的哲學,這是佛教變成學術了。

   

  三、是最近二、三十年,我們見到的邪教的佛教;打著佛教的旗號,內容確確實實是一些妖魔鬼怪,這是有害於人、有害於社會的,我們不能不加以辨別。

   

  四、傳統的佛教。傳統的佛教,釋迦牟尼佛代代相傳。它是什麼,我們要把它認識清楚。它是教育——佛陀的教育。

   

  這一個認知,在民國十二年,歐陽竟無先生在中山大學曾經作了一次講演,他的題目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世所必需。」這一個講演在當時曾經引起震撼,歐陽先生舉了許許多多的證據,說明佛教的本質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這個話是真實的。世尊當年在世,與我們中國孔老夫子一生的行業非常相似,孔老夫子曾經周遊列國,一生都用在教學上;世尊也是這樣,捨棄了自己的尊榮,從事於教育的工作。他老人家一生就如同經典上所說,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從來沒有休息過,而且是周遊列國,足跡遍及古印度。佛教即使從形式上來看,它也是教育,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本師是根本的老師,我們自稱為弟子,我們跟佛的關係是師生關係,在宗教裡面沒有這種稱呼的。

   

  世尊滅度之後一千年,我們國家派特使到西域去禮聘傳布佛法的大師到中國來,並由外交機構接待他們。漢朝的制度,主管外交的機關不叫外交部,叫鴻臚寺。我們今天這個「寺」院怎麼來的要知道;「寺」是政府辦事的機關,不是廟,鴻臚寺卿相當於現在的外交部長。法師迎請到中國來之後,與中國朝野見面,雙方談得非常地投機,希望這個教育能夠在中國發揚光大,與中國儒家的教育相輔相成,這就把摩騰、竺法蘭兩位大師留下來。留下來之後,當然就不能讓他長期住在鴻臚寺,因為鴻臚寺是接待外賓的,是短期招待所。於是比照皇帝下面一級單位(有九個寺)再成立、增設一個寺,這個寺稱為白馬寺。因為當年的經書、佛像是白馬千里迢迢馱到中國來,我們中國人心非常之厚道,連白馬牠的功勞,我們也不能把牠忘記,於是就稱之為白馬寺。由此佛教的教育機構稱之為「寺」,「寺」是政府辦事的機構。

   

  現在已經是民國的時代,從農業社會進步到工業社會,國家政治制度統統都已革新了,我們佛教道場名稱還保持漢朝的稱呼——寺。如果不讀歷史,不知道事實真相,往往對佛教產生很大的誤會,一看到寺,便認為寺就是廟,裡面是拜神的,是迷信的,這對於佛教的傳播、教學,產生了很大的障礙。因此,今天佛的四眾弟子最重要的一個使命,就是要把佛法回歸到教育。

   

  你看從前寺院就是學校,它裡面的組織跟今天的學校沒有兩樣,只是稱呼不同。教育機構的主管,我們一般學校稱為校長,在佛門裡面叫住持或方丈。住持、方丈,實際上就是校長,他是負責主持教育行政與教育計畫、教育設施的。他下面有三個綱領執事,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總務、教務、訓導,在佛門裡面也是這三個綱領。首座和尚管教務的,就是教務主任;維那就是訓導主任;當家師,我們常講監院,就是總務主任。你看他們管的事情還是總務、教務、訓導,只是名稱不一樣而已。所以佛法永遠站在時代的前端,永遠是指導這一個時代;今天我們佛法落伍了,落在時代的後面,沒有跟上時代,沒有站在時代的最前面!為什麼不把我們寺院改換個名稱?我們裡面所有執事的稱呼也都要現代化。佛法如果不能做到現代化、本土化,就沒有辦法推展到全世界,這是我們要認識的。因此在抗戰期間,夏蓮居老居士,他老人家已經見到這一點,所以提倡把寺院改成為「學會」,這是個很好的構想;我們的道場不要再用寺院這個名稱,改成學會,免得讓大家誤會。

   

  修淨土的,我們稱為淨宗學會;學禪的,稱為禪學會;學華嚴的,稱為華嚴學會。用學會這個名稱,大家一看,這很有學術氣氛,就不至於讓人家看到這是迷信。那麼培養師資的稱為淨宗學院、禪學院、華嚴學院、天台學院。因此,道場實在講,在從前都是專科大學。佛教的道場,裡面是一個藝術的宮殿,用現代話來說,它實在就是把學校跟博物館集合成一體,是這麼一個機構。因此它是屬於藝術的教學,我們現代人常講藝術化,佛門在兩千年前就提倡教學要藝術化,它真正做到了。所以諸位如果要深入了解佛法,你對它才真正是五體投地,真正是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