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號 | 內容 | |
---|---|---|
1 | 千字文-第1集 | |
2 | 千字文-第2集 | |
3 | 千字文-第3集 | |
4 | 千字文-第4集 | |
5 | 千字文-第5集 | |
6 | 千字文-第6集 | |
7 | 千字文-第7集 | |
8 | 千字文-第8集 | |
9 | 千字文-第9集 | |
10 | 千字文-第10集 | |
11 | 千字文-第11集 | |
12 | 千字文-第12集 | |
13 | 千字文-第13集 | |
14 | 千字文-第14集 | |
15 | 千字文-第15集 | |
16 | 千字文-第16集 | |
17 | 千字文-第17集 | |
18 | 千字文-第18集 | |
19 | 千字文-第19集 | |
20 | 千字文-第20集 | |
21 | 千字文-第21集 | |
22 | 千字文-第22集 | |
23 | 千字文-第23集 | |
24 | 千字文-第24集 | |
25 | 千字文-第25集 | |
26 | 千字文-第26集 | |
27 | 千字文-第27集 | |
28 | 千字文-第28集 | |
29 | 千字文-第29集 | |
30 | 千字文-第47集 | |
31 | 千字文-第48集 | |
32 | 千字文-第49集 | |
33 | 千字文-第50集 | |
34 | 千字文-第51集 | |
35 | 千字文-第52集 | |
36 | 千字文-第53集 | |
37 | 千字文-第54集 |
千字文-第1集
尊敬的各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同學們,大家好!
請翻開《聖學根之根——千字文》第六十一頁,今天,我們開始共同來學習《千字文》。首先,我們也是至誠地感恩儒釋道聖賢的加持與護佑,正是因為有這些聖哲慈悲的加持,我們才能夠在這裡共同來學習聖賢的經典。
我們請看第六十一頁的第一行《千字文》:「南朝梁,周興嗣」這裡就為我們指出,《千字文》這部蒙學的經典,是在南朝梁時代,由周興嗣所撰寫的,這是蒙學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它是由一千個不同的單字所寫成的,而且是每四個字一句,像「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這都是四字一句四字一句,而且是有對偶押韻的。所以我們讀誦起來,背誦起來,都會感覺到是朗朗上口。
《千字文》這部書,在古時候是兒童的一部啟蒙讀物,而且是必讀的一部書。這個蒙學的經典當中「三百千」,「三」就是《三字經》,「百」就是《百家姓》,這些課程在前面我們都有學習過。而「三百千」,「千」所指的就是《千字文》。
關於《千字文》自古以來它就有許多的版本,張清泉教授曾經整理了《千字文》歷代的版本,這看起來就一目了然。我們看這個表格,從三國的時代開始,有一位書法家叫做鐘繇,他就曾經編過《千字文》,但是它的內容和現在所通行的周興嗣的《千字文》是不同的。到了晉朝時期,有一位著名的書法家叫做王羲之,王羲之也編了一部《千字文》。後來到了南齊的時代,有一位蕭子範,他也編了《千字文》。可是非常可惜的是鐘繇、王羲之以及蕭子範所編的《千字文》都已經失傳了,而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千字文》的本子,則是在南北朝的時代,南朝的梁成書的。說到梁代,大家都知道有一位君王叫梁武帝,梁武帝的臣子周興嗣,他編的《千字文》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部《千字文》。
我們在這裡,就引用了《太平廣記》當中有一段記載,是關於智永法師。智永法師他曾經於「樓上學書,業成方下」。下面就有談到一句話,說梁朝這個時代,「周興嗣編次《千字文》,而有王右軍者,人皆不曉其始,乃梁武教諸王書」。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千字文》它的由來是跟梁武帝有關。我們就先來談一談,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一部《千字文》。
《千字文》,原本有一個名字是比較長的,叫做《次韵王羲之書千字》,這是它原來的名稱。這是在南朝的梁,也就是梁武帝執政的時期,梁武帝是在西元五〇二年到五四九年在位。這時候,有一位臣子叫做周興嗣,周興嗣的生活年代,是在西元四七〇年到五二一年。所以《千字文》就是由周興嗣所作的一篇文章。這是長韻文,為什麼叫韻文呢?韻文就是因為它是有押韻的。中國古代的文章,就有所謂的散文,還有韻文。散文,就是文言的散文,它句式的長短沒有一定,而且是不押韻的。可是韻文就很不一樣,這個韻文,它一個句子可能有四個字、五個字或者六個、七個甚至九個字,而且韻文是需要押韻的。《千字文》這篇韻文,它是由一千個字所構成的,而且這一千個字都是沒有重複的漢字,就組成了《千字文》這篇文章。
為什麼說《千字文》是和梁武帝有關呢?在這裡就要談一談它的歷史。在南北朝的梁這個時代,梁是屬於南朝,南朝包括宋、齊、梁、陳。梁代有一位君王叫做梁武帝,說到梁武帝,了解中國佛教歷史的人都知道,他和中國的佛教是有相當深的淵源的關係,是佛門的一位大護法。在歷史上,當達摩祖師從印度來到東土傳法,他第一位拜訪的,就是梁武帝。但是非常可惜的是,梁武帝雖然是佛門的大護法,但畢竟還是肉眼凡夫,他沒有看出達摩祖師是一位得道證果的高僧,所以兩個人談話,因為話不投機,最後達摩祖師,只好到嵩山少林寺去面壁九年,去等待他能夠傳法的傳人,這就是梁武帝跟達摩祖師之間有這樣的一段因緣。
梁武帝,他不但是熱衷於護持佛法,而且他也非常重視文化教育。他從王羲之所寫的書法當中,我們知道王羲之是一位大書法家,他寫的書法,歷朝歷代許多君王都非常喜愛。梁武帝也不例外,他從王羲之的書法當中,就選了一千個不同的字,那選出來做什麼呢?就是要給他的皇子來學習的。古時候中國的君王,都非常重視培養接班人,從小就要栽培他的接班人,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後續是要繼承王位的,要具備繼承王位的素質,那就一定要接受很好的教育。這些年輕的皇子,也是從小就要開始學習漢字,學習文言文。於是梁武帝,他從王羲之所寫的書法當中,挑選了一千個字之後,他又考慮到這一千個字,彼此之間是沒有一絲的關聯,而且是沒有次序的 ,這樣學起來也很辛苦。所以他就想到他有一位大臣,這位大臣很有才華,就是周興嗣,於是梁武帝就跟周興嗣說,卿家才思敏捷。卿家,是古時候君王對於大臣的稱呼,就叫做卿,所以他稱呼周興嗣卿家。他說:「我聽說你的才思、文采非常地敏捷,你能不能來幫朕作一篇韻文?」為什麼呢?如果這一千個字,可以把它編成韻文的形式,它就變得朗朗上口,而且在意義上有相互關聯的聯繫,於是他的皇子們學起來就輕鬆多了。所以我們要知道《千字文》的由來,是跟皇子的教育有關聯的。
這是皇帝下達的命令,當然作為大臣,周興嗣是戰戰兢兢,不敢違抗君王的命令。可是這個工作,它的難度是很大的,這一千個字,不重複的要編成韻文、能押韻、朗朗上口而且又要有意義上的這種關聯。像周興嗣這樣有才華的人,他也是絞盡腦汁來編寫,最後他只用了一個晚上就把它編好了。你看這是多不容易!把一千個完全沒有什麼關聯的字,要將它編成很有條理、內容豐富而且還要押韻的韻文,這種文章,我們可以想象真的是天才才能寫得出來,而且他只用一個晚上就交卷了。可是這一個晚上,周興嗣頭髮全白了,這真是很不容易!這是《千字文》的由來。
我們剛剛有提到過,在《太平廣記》當中,就有記載一段故事,跟智永法師有關。這一段文就有談到周興嗣,他編次這篇《千字文》,而有王右軍者,人們都不了解,其實這篇《千字文》,就是梁武帝,他為了教導他的皇子來學漢字,我們看這段記載就會很清楚,其實這一千個字,也不是梁武帝他親自挑的,他是讓他的文學侍從,這位文學侍從叫做殷鐵石,他讓殷鐵石把王羲之書信當中的字榻下來,而且所榻的字,有一千個字都是沒有重複的。當然每一個字榻下來之後,就變成一張一張的紙,雜亂而沒有次序。於是梁武帝就把周興嗣召請過來,就跟他說:「卿有才思,為我韻之」。意思就是說,你是很有文采、才思敏捷,你幫我把這一千個字做成韻文。「興嗣一夕編綴進上」,編綴就是整理和編輯的意思,周興嗣他是一個晚上的時間就把《千字文》編好了,結果是鬢髮皆白。我們曾經聽過,有的父母因為家庭生活很艱難的關係,一個晚上就愁得頭髮全都白了。周興嗣編《千字文》也是這個情況,他絞盡腦汁,編了一個晚上,最後是鬢髮皆白。而「賞錫甚厚」,當然皇上就很高興,你能夠為我的皇子,編這樣一部很好的啟蒙的文章,於是就給了周興嗣非常豐厚的賞賜。這是《太平廣記》卷二百七,這裡有一段記載就跟《千字文》的由來是有關的。
後面這一段文,它主要是談到智永法師,他是王右軍的孫子,他就把《千字文》在寺廟當中臨摹了許許多多本子,都送給人。有許多的寺廟,也都有保存他的《千字文》的書法。他在寺廟裡面寫書法,寫到什麼程度呢?最後他寫壞的毛筆,有十甕那麼多,每甕都有上千隻筆,結果人們因為智永禪師的書法寫得很好,所以都紛紛來請求他來寫字,於是這個寺廟,人就川流不息,來來往往,最後把門檻都給踩穿了。後來怎麼辦呢?只好用鐵葉把它裹起來,把這個門檻叫做鐵門限。後來,他為了寫書法,用掉了好幾千隻筆,這些毛筆最後都被他寫壞了,於是他就把這個筆,又把它埋起來,稱它為退筆塚。他的這些筆,就放在一個大竹簏,大竹簏就是竹子編成的箱子當中。「簏受一旦餘,而五簏皆滿」,他用壞的筆,裝在大竹簏裡面,五個大竹簏全都裝得滿滿的。你看一個人要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不是那麼容易的,都要下一番苦功夫。這是《太平廣記》當中的記載。
而關於《千字文》,因為它在書法的角度上,歷朝歷代有許多的書法家,都曾經寫過《千字文》。像王羲之有《千字文帖》,當然他的《千字文》,就不是周興嗣所編撰的。後代的書法家,像釋智永,就是我們剛剛所介紹《太平廣記》所記載的,寫書法,寫到用壞的毛筆都堆積成山,而且人們來求字,把他寺院的門檻都踩壞了,他的書法寫得特別好。還有歐陽詢,歐陽詢也寫過《千字文》。我們平常有在寫《千字文》,師父上人就曾經多次跟開吉談到,一定要寫好書法。以前因為工作比較忙,所以都是斷斷續續的,沒辦法堅持。到了現在,因為疫情的關係,就不用到處東奔西跑,所以就可以靜下來,好好地寫寫字,那我們所找的字帖呢,就是歐陽詢的《千字文》,這是歐體。
此外,《千字文》還有虞世南、褚遂良,他們都有臨本。可是在歷史上,《千字文》這個臨本,最出名的還是釋智永,你看這還是佛門的一位出家人,不過他是王羲之的後代。他臨摹《千字文》這個功夫是下得最深的,他的字是溫厚古雅,別有一番面目。
《千字文》除了像楷書之外,它還有不同的字體。比如說懷素和尚,這也是佛門的一位法師,他有寫小草的《千字文》,是唐朝中期今草的代表作。所以歷史上,《千字文》的臨摹,還有書法的作品,在歷史上是有著非常濃墨重彩的一筆。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去找這些字帖來學習。因為師父上人以前教我們要寫毛筆字,也是教我們要去找一些字帖來練。我們在PPT上有一張照片,就是開吉平常練字的照片,這是第二輪寫《千字文》,也是臨摹歐陽詢的《千字文》,一筆一劃,認真地去臨摹和抄寫。
常常這樣寫,我們對於這部《千字文》,它內容的感受和體會就會比較深,同時對於漢字的美也能夠有深入的體會。因此,在這一堂《千字文》的課程當中,對於許多漢字,它的由來,它的結構,還有意義等等,也都會著重來跟大家做分享。從這裡大家可以體會出漢字之美,就是它的每一個字,其實裡面都有非常深厚的內涵。
同時,除了跟大家介紹漢字之外,我們也會跟大家介紹一些中國的歷史文化。此外,還會參考在《四庫全書》當中的,一些歷史文化的參考書。比如說像《初學記》,《初學記》這部書,是在唐朝的時代,它也是跟皇太子的教育有關,唐玄宗的時期,徐堅編的這部《初學記》,於是唐玄宗的這些皇子們,平常在寫文章,寫作文需要查找資料,就是從《初學記》當中去查找的。這部《初學記》我們也把它用來,作為學習《千字文》的參考資料。因為《千字文》本身,它在古時候,就是教皇太子來學漢字的,同時我們用的參考書,又是唐朝的時代,這些皇子們在寫作文的時候,所要參考的一部類書。這樣通過這個課程,可以讓大家體會到,中國古時候的皇子的教育,貴族的教育,是一種什麼樣的形式,大家就可以有所了解。
在前面我們就為大家介紹了《千字文》,它的由來,這也是一段很精彩的故事。下面來談一下《千字文》的內容特色。它內容方面有什麼特色呢?張清泉教授有談到,這一篇《千字文》,它主要是以儒家的思想為主。這其中就包括了《大學》、《中庸》,在《大學》當中,我們都很熟悉,《大學》有談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千字文》就是以這樣的思想的系統,來作為它的主體。
在修齊治平的思想系統下面,它還包括哪些內容呢?首先它有包括自然。說到自然,大家會想到大自然當中,有很多動物、植物、礦物乃至於整個宇宙。你看《千字文》一開篇,氣勢就很宏大:「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開篇這一筆,心量真的就是相當之廣大,你看它直接就涉及到了廣袤的宇宙空間。除此之外,《千字文》還有談到人類的歷史,就是歷史演化過程當中的一些知識。另外,還有包括自然歷史,社會的常識。因此我們不要小看《千字文》,它雖然是一部蒙書,是童蒙養正的讀物,可是實際上,要是細細來學習這裡面的內容,我們會發現,它所涵擴的意義都相當地深刻,而且整部《千字文》,它的結構是非常清晰的,它所用的語言簡明而又優美。因為它是韻文的形式,所以讀起來真的是朗朗上口。讀這《千字文》,我們可以把它看做是一首四言的長詩。
我們剛剛說過《千字文》,作為童蒙養正的讀物,自古以來就是教導兒童,如何來認識基本的漢字。這是認識漢字方面很重要的啟蒙的讀物。所以我們在課程當中,也會從文字學的角度,文字、聲韻等方面的角度,來跟大家分享中國的漢字之美。確實老祖宗的智慧都蘊含在漢字之中,而漢字,又是承載中國文化的一個載體,因此,我們千萬別小看,覺得《千字文》不就是給小朋友認字的嗎?實際上要深講起來,它的內容也是無盡的深廣的。這在後續的課程當中,我們會一一地來跟大家做分享。
而自古以來,所謂「三百千」,所指的就是《三字經》、《百家姓》以及《千字文》。當然後人還有一個說法,叫「三百千千」,兩個千,就是後面又把《千家詩》也納進來,就稱之為「三百千千」。
下面呢,我們就共同來學習《千字文》的段落。《千字文》的段落,這個科判是由張清泉教授所整理的。張教授非常了不起,他把《千字文》用科判的方式,對它的段落進行了很清楚的一個分析,這樣我們學起來,就能夠提綱挈領。通過這個科判,就會了解到整部《千字文》,它的內容是什麼。這種科判的方法呢,也是從雪廬老人師承下來的。我們會看到雪廬老人在講解佛經,或者是講解儒家經典,都會做科判,會畫表解。所以像徐醒民老師,張清泉教授,這一代的這些國學大家,他們都有秉承著雪廬老人的師承,能夠對一些文章,還有這些經文做很好的科判,這也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
我們首先來看《千字文》,剛剛有談到,它是由儒家思想當中,關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幾個重要的項目來鋪敘整個《千字文》的內容。談到《千字文》的段落,這個段落,在佛經當中所指的就是科判。科就是分科,分門別類,判是判別的意思。而關於《千字文》的分段,張清泉教授,他主要是按照《千字文》,它押韻的段落之不同,按照它一個段落一個段落所押的韻腳,這種差別,就剛好可以把整部《千字文》分成八個段落。按照押韻的韻腳來分段,實際上是相當符合當初作者周興嗣先生,他寫《千字文》的原意。
因為一般像中國古人在作詩、填詞,他就是一個段落,比如這個段落,它押什麼韻,到了另外一個段落,有意思不同的地方,通常也會換韻。所以張清泉教授分段落,他主要就是根據押韻的韻腳來分段的。這個是很能夠抓住周興嗣先生編輯《千字文》的原意。
我們首先來看第一段。它的標題叫做「總論三才」。「三才」是什麼呢?三才就是《三字經》的經文中所說的:「三才者,天地人」。總論三才,是從《千字文》最開頭的「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開始,一直到「詩贊羔羊」。這一段,它的韻腳,所押的是下平聲,七陽韻。這是在《詩韻集成》當中所分的韻部,就是平聲,它分成上平,下平各十五個。陽韻呢,是下平聲排第七個,所以叫做下平七陽韻。《詩韻集成》是很重要的,像最近這一年來,英國漢學院的王偉勇教授,他老人家常常在寫詩,有一次,開吉就曾經請教過王教授,說您老人家寫詩主要是參考什麼書呢?王教授也是跟我們說,主要是參考《詩韻集成》,它押什麼韻,他(王教授)也都會告訴我們。所以這部《詩韻集成》是非常實用的一部書。好,這是《千字文》的第一段。
接著再來看《千字文》的第二個段落,叫做「綱常五倫」。綱常五倫,在《千字文》當中,主要講的是五倫當中的兩倫,也就是君臣、父子,就是這兩倫。是從「景行維賢」開始,一直到「去而益詠」。這個段落,它所押的韻,是去聲第二十四個韻,叫做敬韻。我們會看「景行維賢」,它下一句是「克念作聖」,這個韻就押在聖這個字,聖,它就是敬韻,這是第二段。
接著再來看第三段。第三段也是講綱常五倫。五倫當中,除了第二段所說的君臣、父子之外,還有三倫。這三倫就是夫婦、兄弟還有朋友。所以第三段綱常五倫所要探討的內容,就是五倫關係當中的夫婦、兄弟還有朋友這一倫。張清泉教授就有談到,比如說我們在這一段當中會看到,它一開頭「樂殊貴賤,禮別尊卑」,這個看起來怎麼跟夫婦、兄弟、朋友這五倫關係,沒有直接的關係呢?實際上,它是一個引子,從引子開始,再慢慢地切入到主題當中。所以有一些內容,它並不是直接的關聯,但是呢,它有間接的關聯。所以這個段落,也就是第三段綱常五倫,就是從「樂殊貴賤」,從這裡開始,一直到「好爵自縻」。它所押的韻,是上平聲第四個支韻。
接下來再來看第四段,第四段所說的就是所謂治國、平天下,所以張教授給它取的名字,叫治平天下。「治」所指的就是治國,如何來治國平天下。它是從「都邑華夏」開始,一直到「岩岫杳冥」,到這裡結束。它所押的韻,是下平聲第八庚韻。這就是第四段。
接下來再來看第五段。剛剛第四段所講的是治國平天下。在古時候,中國治國都是以農為本,以農來立國的。因為一個國家,首先經濟發展,人民的生活,溫飽的問題先要解決。如果把農業的生產,農業的稅收,這些方面都能夠治理得井井有條,大致上整個國家就能夠安定下來。所以在農業的時代,農為治本,這是第五段的標題,農業是治國的根本。這第五個段落,就是從「治本於農」,一直到「解組誰逼」,這個段落是第五段。它所押的韻,是入聲十三職韻。關於入聲,要是學過聲韻學,都知道漢語的四個聲調,有平上去入。《千字文》這第五個段落,它所押的韻就是入聲,入聲韻,入聲韻它是短促收藏。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第六段,第六段的標題叫做「行藏有據」。前一段,先前我們從第四段開始,從「治平天下」開始,到「農為治本」,這講到治國。要治國平天下,就需要有各級的官員,有管理者,這些管理者就是做官之人。在古時候,從皇帝以下,到公卿大夫、士大夫等等,這些都是屬於管理的階層。古時候的官制,說複雜呢也可以算是蠻複雜的,因為它歷朝歷代都會有所不同。我們如果去查找,關於歷代官制的這些參考書,那我們就會看到,官員從古至今,比如說從周禮時代,一直到漢唐,到宋元明清,官制在歷史上有一個演變的過程。就是每一個時代,它圍繞著君權跟相權之間的關係,它要找到一個平衡點,所以每一個時代這個官制,常常會有一些改革或者是變化。像皇帝以下,有宰相,宰相在古時候,還會分有各個不同的部門,比如說六部當中,就有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還有工部,吏、戶、禮、兵、刑、工就是六部。
一個國家,它需要有各個部門這些行政的管理者,來協助君王辦理好政事,因此要有做官的人來負責管理。那為什麼張教授在這裡,把第六個段落取名叫「行藏有據」呢?這是根據《論語》當中的一句經文而來的。《論語》當中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用之,也就是當一個人,他的才能與才華能夠受到賞識和重用,這時候,他就可以把他的才華充分地發揮出來,去施展他的才能,這個就是「用之則行」,來推行我的理想。那什麼叫「舍之則藏」呢?舍之,就是當一個人,他雖然很有才華,可是時運不濟,人們對他不了解,那沒辦法重用,這時候就「舍之則藏」。藏就是隱藏的意思,也就是要韜光養晦。所以這裡說行藏有據,行所指的就是「用之則行」,藏就是「舍之則藏」。也就是出跟處,出來做官就是「出」,「處」就是回到家裡去隱居。出來做官是仕進,或者是隱居,就是退,仕跟退。所以無論你是行,還是藏,都是有所依據,這叫做「行藏有據」。
張教授在分這個科判的時候,他取這個名字,都是有經典依據的。「行藏有據」,這是第六段,它是從「索居閑處」,一直到「凌摩絳霄」。這個段落就是第六段,第六段它所押的韻,是下平聲第二個韻部,就是蕭韻。比如說我們看它這裡,像最後一句,「凌摩絳霄」,霄都是ao,或者還有yao,像這些都是屬於蕭韻。
接著看第七個段落,第七個段落叫做「齊家有道」。要治國平天下以什麼為根本呢?以齊家為根本,而齊家是以修身為根本,這就是,在儒家的經典《大學》裡面所說的「修齊治平」。就是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一直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就是第七段,「齊家有道」。齊家有道,是從「耽讀玩市」,從這裡開始,一直到「捕獲叛亡」。這個段落就叫做「齊家有道」。齊家有道,它所押的韻腳,就是下平聲第七個韻,叫做陽韻。韻腳就跟第一段是一樣的,我們看第一段總論三才,它押的韻也是下平聲第七個韻,陽韻。這是第七個段落。這就可以看出,在當初所選擇的王羲之的字,在一千個不同的字當中,應該是屬於陽韻的字,可能是比較多一點。所以周興嗣他在編寫韻文,就需要用兩個段落來給它做安排。
下面再來看最後一個段落。最後一個段落,在佛家的科判裡面常講,叫做結勸。這就是這一篇文章要結束了,到了結尾的部分,這時候就勸請大家,要勤學。所以第八段就是「結勸勤學」。無論是學習任何一門學問,我們要能夠勤勉,認真努力地來學習,能夠下一番苦功夫,這是勤學。在《論語》的開篇,就教導我們「學而時習之」。我們看《論語》開篇就是從「學」這個字開始的。所謂人不學不知義,人不學不知道,學是相當重要。這是第八段結勸勤學,它是從「布射僚丸」,一直到最後「愚蒙等誚」。它所押的韻,是去聲十八嘯韻。通過這個科判,張教授也有特別教導我們,當我們在讀古人的文章,要判別它的段落,假如這篇文章,它是屬於韻文,那透過韻腳,來判別段落,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依據。
到最後,除了結勸之外,還有一個補餘。補餘就是最後一句話,「謂語助者,焉哉乎也」。那這就是我們稱語助詞,語助詞是什麼呢?就是焉哉乎也,這是語助詞。那這個補餘,它就沒有受到前面這些段落押韻的限制。謂語助者,焉哉乎也,這是獨立成兩句的,所以稱它做補餘。
下面《科判略表》,就是根據《千字文》,所有的段落來進行排列。這也是套用佛經當中,三個部分,就是序分、正宗分還有流通分。大家看一下《科判略表》,序分的部分就是序論,中間這是本文的部分,最後就是結論。
《千字文》第一段總論三才,用佛經序、正、流通來看,就類似是序分,是序論的性質。這裡講天地人,所謂三才者,天地人。人是生活在天地之間,頂天立地的,所以稱作三才,這是序分。
再看中間的部分,是正宗分。正宗分就包括了,首先是「綱常五倫」,綱常五倫又分為兩個段落。第一個段落是講君臣父子,另一個段落是講夫婦、兄弟、朋友這一倫。要治國平天下,首先一定要把五倫綱常先打好基礎。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到「修身齊家、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大學》當中這些治國的道理,個人的修身,我們稱它做內聖外王,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是屬於內聖,就是我們內心希聖希賢的功夫。接下來,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外王。外王,「王」就是王天下。這是以綱常五倫來作為基礎,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夠進一步地來治國平天下,這就是正宗分的部分。治國平天下,要找到根本,從根本之處著手,農業就是治國的根本。因此治平天下之後,就是農為治本。接下來行藏有據,無論是治國,做官也並不是一直都一帆風順的,有的時候是很順利,可是有時候,也會有不順的時候,就要用之則行,舍之則藏。這就是行藏有據。
接下來,齊家有道,這是正宗分的部分。張教授也有談到,雖然他不一定是嚴格的按照這個順序,就是「修齊治平」的順序,為什麼呢?因為《千字文》這一千個字,實際上它最開始,真的是沒有一定的次序,是周興嗣花了一夜的功夫,把頭髮都熬白了,最後寫出了這篇韻文。我們仔細來分析,其實《千字文》當中,它確實就包括了這些內容。以上就是《千字文》的正宗分的部分。
最後再來看流通分。流通分「結勸勤學」,那看這個科判略表,我們就能夠了解到整部《千字文》,它的內容、段落,它的大綱架構,就一目了然。除了科判的內容之外,我們要了解到《千字文》當中,它還引用了很多典故,這個典故,由於我們還有用《初學記》等一些書,來作為參考資料。像《康熙字典》《初學記》等等,所以我們後續要講解的內容,典故的範圍,會超過《千字文》本身,有時候對一個字、一句話,它的用典出處等等,都會相對比較詳細的來跟大家做分析跟開解。但是就《千字文》本身,它的典故,我們看它四字一句,四字一句,它幾乎是每一句,都是引經據典,都是有根據的,有典故的。這些典故,就有包括《易經》《淮南子》《詩經》《尚書》《禮記》《春秋》《論語》《孝經》《孟子》,你看這十三經裡面,它就選用很多內容。還有《史記》《神農本草經》《管子》《韓非子》《莊子》《漢書》,你看史部的典籍也有很多,幾乎就是經史子集的內容都有包括在其中。不過我們開解的時候,用典的方面,還會講得更加詳細一點。
另外,關於《千字文》,它除了有各種不同的版本,到了南北朝時期,把《千字文》最終寫定之後,在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書法家,都曾經把《千字文》用來做書法的範本。我們剛剛有介紹過,比如像智永法師,懷素和尚,你看這都是出家的法師,是佛門裡的人。此外還有唐朝的歐陽詢,宋朝的宋徽宗,以及宋元時期的趙孟頫,還有明代的文徵明,他們都有一些字帖流傳到後世。這些在漢字文化圈的各個國家,都很受重視。漢字文化圈,就是除了中國之外,也就是湯恩比博士所說的,幾個衛星小國,像日本、韓國他們歷史上,對於中國的文化、中國的漢字都非常重視。所以大家對書法有興趣的話,就可以來尋找一些《千字文》的字帖。比如說張教授有舉了一些例子,都是可以給我們來使用的。
當然,平常我們練習的時候,主要還是從楷書開始練。不過寫楷書,有的人會覺得很容易寫不好。為什麼呢?因為楷書寫不好,一眼就能看出來。不像說你寫個小篆,或者隸書,有些字體,人們可能不容易發現你的書法,寫得還不是那麼成熟。可是如果你是寫楷書,因為人們對楷體是很熟悉的,你寫得不好,一眼就能看出來。所以很多人練字,他不喜歡寫楷書。可是我們是比較喜歡寫楷書,是因為寫楷書,很容易幫助你去練基本功,就是基本的筆畫,文字的架構。
因為開吉也是從小就開始寫書法,是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就開始寫,也寫了不少年,一直寫到初中三年級,後來就中斷了一段時間。我們小時候在練字,都是從楷書開始練的,是練習顏真卿的顏體,還有柳公權的柳體,都是唐朝時代的書法作品。到現在,因為學《千字文》的關係,也因為師父上人的教導,所以又把書法藝術重新拿起來。我們會覺得,像師父上人一生,也都是把書法作為教化眾生的一個工具,我們覺得是非常好的。因為書法寫出來的內容,它的文字就是很精煉,所以我們在學《百家姓》的時候,會常常把師父的這些書法作品,展示出來給大家看,我們會從書法字裡行間,看出師父上人教學的重點,他教化的思想,都是凝聚在裡面。所以我們會體會到,為什麼師父希望我們,可以把毛筆字再拿起來練。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師父上人,他老人家一生的表法就是這樣的,除了言教之外,也是通過文字,來對眾生進行教化。所以留下了許許多多珍貴的墨寶,把師父上人一生的教育的理念跟思想,都凝結在其中。我們是特別喜歡看師父的墨寶。最開始把書法又拿起來練習的時候,有一段時間,都是一直在臨摹師父的字。臨摹了一段時間,再呈給師父上人看,師父就跟開吉說,你不要學我的字,你去找字帖來練。所以後來,也是因為學習《千字文》的因緣,最後就找到了歐陽詢的《千字文》,這才開始練習寫歐體。歐體寫小字很方便,因為以前我們練顏體跟柳體,都是適合寫大字。但古時候的讀書人,寫小字的還是很多。所以我們現在練歐體,寫小字就比較方便。
那我們看到,在歷史上,除了中國人喜歡寫書法之外,在漢字文化圈,像日本、韓國等等,這些國家,他們也都特別喜歡書法的藝術,包括像越南等等,這都是屬於漢字文化圈的各國。所以大家如果對書法感興趣,可以把《千字文》,張教授介紹的幾種書法的字帖,可以拿來學習。例如像智永法師的楷書《千字文》,還有楷書跟草書合起來,對照的真草《千字文》,這個真是楷書。因為楷書又叫真書。再來就是唐朝歐陽詢的行書《千字文》。我們現在在練的,是歐陽詢的楷書的《千字文》。
其實臨字帖就像這一段時間,我們一直都是在寫歐陽詢的楷書《千字文》,就會體會到,去臨這個字帖,跟去學習現代人,把這個字帖修補好的,還是很不同的。因為,像唐朝時期的這個碑,榻下來之後,它這個真跡,有一些地方是磨損的。那有的人就覺得這個磨損的,學起來不方便,所以就往往喜歡用現代人,再重新去臨摹的字來練,覺得這樣比較完整。可實際上呢,我們這一段時間在寫歐陽詢的楷書的《千字文》,覺得即使是這種斷簡殘碑,即使碑文有磨損,可是我們還是很喜歡直接去臨摹唐代人的字帖。因為對於這個書法家,他的用筆,還有結構,你會在很多細節上,就會體會到,他為什麼要這樣寫?他這個結構為什麼要這樣子來構建?這種體現出來漢字之美,還有他用筆,以及結構這方面的經驗。那我們直接去用唐朝人的字帖,就等於說直接跟唐代的歐陽詢來學寫字。這個是和現代人去臨摹起來的字,感覺是很不同的。當然每個人有各自的習慣。
另外,還有懷素的大草《千字文》。草書也有它的規律跟規則,不過我們寫了這麼多年的字,還是覺得要先打好楷書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將來再來學習寫行書甚至是草書,這基本功有了,在這個基礎上再去變化,就能夠揮灑自如。因此我們會看到,比如說像師父上人年輕的時候所寫的字,那是非常工整的端楷,就是一筆一劃,就像小學生在寫字一樣,特別工整。那後來,到了年紀大了,七十多歲,八十多歲,開始慢慢會寫行書的字體。可是我們看他,因為師父上人他老人家楷書的基礎打得特別好,所以後續在寫行書的時候,字就真的是揮灑自如。很多人,他沒有聽過師父上人講經說法,可是,他就是被師父上人的墨寶給感動了。字,可以體現出一個人,他內在的氣質跟涵養。這是騙不了人的,所謂字如其人,文如其人。所以我們學習傳統文化,能夠練一手好字,這是很重要的基本功。將來我們要把中國文化傳到世界各地去,如果是通過書法,或者繪畫的藝術,來承載中華文化的深厚的道統,深刻的內涵,這是一種非常好的工具和載體。我記得有一年,那時候在師父上人的指導之下,到英國舉辦了一個展覽,專門介紹中華的儒釋道傳統文化。在這個展覽當中,聶振弢教授就現場揮毫寫字,然後贈送給來到展覽館參觀展覽的遊客。結果最後真的是洛陽紙貴,寫到這個紙也沒了,大家特別喜歡中國的書法藝術。我記得那次展覽,好像還是在離白金漢宮不遠的一個展覽館當中,去展示中華儒釋道傳統文化。所以書法的藝術,它是可以沒有國界的,到全世界各個地方,凡是認同中華文化,熱愛中華文化的人,他都會喜歡。
那除了草書、行書之外還有篆書。像清朝時代有鄧石如,他有小篆的《千字文》。如果是大家學文字學,要練習五百四十部首,我記得有一段時間,我們也寫過一陣子的五百四十部首。來寫小篆的字帖,這對於學習文字學也是很有幫助的。
此外,張教授還有舉隸書的《千字文》,隸書的《千字文》,他舉的是黃金陵先生的隸書《千字文》。這也是張清泉教授的書法老師,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書法家。
下面我們就開始跟大家一起來學習《千字文》的內容。那首先來學的第一個部分,序分「總論三才」。我們首先打開《聖學根之根》第六十一頁,從第三行開始看起。「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先來看這第一句經文,我們看到《千字文》這樣的一個開篇,覺得這個氣勢是相當的宏大,這開篇的第一筆,就寫得不同凡俗,所謂混沌開機,這第一筆,我們看了這八個字之後,明眼人可以說後面的內容不用看,他都知道《千字文》,它的價值和意義有多深遠。這個開篇第一句,就寫得非常精彩。那當然了,這都是有典故的,我們後面會再跟大家作介紹。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天」,蒼天是黑色的。關於這個色彩,我們大家不要懷疑,有人說天空,我怎麼每天看的都是藍色的呢?白天看著是藍色的,如果大家有關注最近的一些新聞,中國送了三位宇航員到太空當中,這是在「天宮號」的空間站,要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太空實驗。那其中有宇航員,他是很幽默的性格,有一次他就談到說,他一覺醒過來,就看到這個天空,他覺得怎麼會這麼藍!因為他曾經,到太空當中去執行任務,所以後來回到地球,有時候睡覺的時候,一覺醒過來,他也忘記自己到底是在太空當中,還是在地球當中。結果有一天,他醒過來的時候看,哇,天怎麼會這麼藍?那時候他以為他自己還在太空當中。後來他一想,不對呀,在太空當中,看整個天空都是黑色的。那我們看到天地玄黃,這個玄,它是黑色,實際上玄是一種黑中帶紅的顏色,後來多指黑色。那我們就會覺得,中國古人對於宇宙天地的觀察,怎麼會這樣地清晰跟準確。你看,古人沒有乘著太空飛船到太空星際去旅行,可是呢,他在經典當中就已經寫出了「天玄而地黃」,這是《易經》當中的一段經文。他就能夠觀測到,蒼天是黑色的,那不會像我們一般人覺得說,那天空不是藍色的嗎?為什麼古人說蒼天是黑色的呢?你看現在的人,已經乘著宇宙飛船到星際去旅行了,就發現說,確實在宇宙當中,看這個天,都是一片漆黑。
《易經》裡面所講的「天玄而地黃」,其實我們從這裡也可以體會到,古人所寫的經典,真的是自性的流露。也就是說這些古聖先賢,有很多都是,佛家講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他已經是自性流露的人,所以他去觀測宇宙當中的萬事萬物,他的觀測是非常準確的,是自性流露出來的。這裡說「天地玄黃」,玄黃,玄是黑色,天玄地黃,大地是黃色的。「宇宙洪荒」,它所指的就是這個茫茫的宇宙,是遼闊而沒有邊際的。你看這短短的八個字,言簡意賅,可是這其中的含義,內涵卻是無限地深廣。
這裡說「天地玄黃」,談到「天」,天所指的是天空,而天空是在地球的周圍,所有的這些星辰所羅列的空間,這個是天空。這個空間是非常之大的,在佛法當中所說的宇宙空間有十方,這十方就包括東西南北,再來呢,有東南,東北,西南,西北,這加起來就八方,再加上上下,就是十方,這是佛法說的宇宙空間有十方。十方的空間是多大呢?實際上它是無限大的。這一點,如果像師父上人,講解《華嚴經》的時候,所談到的華嚴境界,說到整個宇宙空間,它真的寬廣無邊,橫遍十方,豎窮三際。這華嚴境界所談到的,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是一個生命的共同體。這個心量跟境界都是相當之廣大,這不是我們凡夫可以想象的。那我們如果用肉眼來觀測星空,我們會看到星星在天空,在宇宙當中,它也是無窮無盡,無量無邊,是無窮的宇宙。這是天地。
其實我們在學習《千字文》,尤其越學到後來,我們還會再引用一些像《禮記》當中的經文,像儒家許多經典裡面的經文,它真正是啟發我們要跟宇宙萬物,跟天地大自然,人類一定要跟它保持著一個非常友好的關係。比如說我們讀到「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那當我們有機會,去仰望這浩瀚的星空,在這個時候就能夠體會到,其實我們人類是非常地渺小。
例如說,我們曾經見到過最美的星空,是在兩個地方見到的。第一次是在澳洲,澳洲它是南半球的星空,和我們在北半球所看到的非常不同,所以我們以前去澳洲的時候,就常常喜歡在夜晚,去看浩瀚的星空,在星空的下面,就是在南半球看星空,會覺得好像人跟星星的距離特別近,這時候就感到,其實我們人類是很渺小的。在這浩瀚的宇宙當中,真的要把自己的心量無限地擴展,不要擠在這種狹小的、自我的空間裡面,一定要走到大自然當中去。
我第二次見到,跟在澳洲看到的星星,星空一樣美的,是在雲南。雲南的山上,有一天晚上,哇,突然看到,整個天上的星星,也好像是順手就可以摘下來一樣。因為我們在雲南的時候,是在山上,它的海拔比較高。所以在晴朗的夜晚,在海拔比較高的地方,去看星空,就會覺得它特別地美。因此我們常常這樣子去親近大自然,就會拓展自己的心量,覺得說,其實人類是非常渺小的,不必要就為了一點點的這些是非人我,這些事情,再去斤斤計較。但是,張教授也談到,其實渺小,只是我們身體,四大五陰這個身體,很渺小。如果我們的心量,可以無限擴大的話,其實它就並不渺小。因為我們的心量,是可以隨著整個空間,還有宇宙,無限地去延伸,無限地延長。就像數學有一個名詞,就是無限大。
這一點,往昔有聽過師父上人講解《大方廣佛華嚴經》,對於這樣的一種境界,感受就會更深。因為《華嚴經》當中諸佛菩薩,法身大士,他們的心量是非常廣大的,真正是盡虛空遍法界,都看作是一個生命的共同體。那我們作為凡夫,現在當然我們沒辦法,達到像法身大士的這種境界。但是我們套用佛家修行的概念,假如說我們,把煩惱當中這些貪嗔癡慢疑,比如說我們煩惱裡面最嚴重的有貢高我慢這樣的習氣,或者是我執,把這些貪嗔癡慢疑當中,這些習氣,任何一邊,把它降到接近於零,我們的心量就會無限大。當我們的我執降到接近於零的時候,心量就會接近無限大。同樣的,如果我們的心能夠拉得越寬廣,像貢高我慢,還有我執,貪嗔癡慢疑的習氣就會越來越小。甚至於,如果我們的心量能夠達到無限大,在這時候,我執、我慢這種習氣就會慢慢接近於零。在佛家裡面,就談到妄想、分別、執著,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放下,他的境界就是跟佛的境界是相同的。如果不能統統放下,也能夠像阿羅漢跟菩薩一樣。這是佛法當中所談到的華嚴的境界,就是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一個生命的共同體,它的境界是特別深廣的。
那我們再來看這個經文,「天地玄黃」這個「天」,它指的就是天空,在我們地球的周圍,有許多的星星羅列,這樣的天空就是天。「地」所指的是大地。我們說地球,大地,是人類和動物、植物棲息和生長的場所。當我們生活在大自然當中,其實我們真正要認識到這個宇宙大自然,人類並不是唯一的擁有者,而是其他的動物、植物大家都要一起共同生活在天地之間。如果大家能夠有這樣一個概念的話,自自然然就能夠愛護自然,保護自然。就不會把我們整個地球搞得烏煙瘴氣。
在最近的一個報道裡面,我們會看到,像在北極這樣的地區以前是不會打雷的。可是因為隨著人類過度的發展導致的溫室效應,導致全球變暖的現象,到現在大家經常會看到在北極這樣的地區,常常出現打雷這種自然現象。而且許多國家都有這些極端的高溫,比如說本來這個地區它不應該是這麼熱的,當地的人都沒有裝空調或者是製冷設備的習慣。因為以前的人類跟地球生活得是相安無事,天下太平。所以地球就是按照它正常的氣候規律,在調節著春夏秋冬。但是因為人類過度的發展,過度的貪婪,現在導致這些溫室效應,還有全球變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的時候,許多地方的極端高溫,有時候那個溫度,比如說像夏天,我們覺得三十多度就已經受不了了,可是居然在有的地方出現四十多度、五十多度的高溫。這種情況都是因為人類過度地破壞自然,所導致的氣候問題。因此,當我們學到「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大家一定要認識到,人類並不是唯一擁有宇宙自然的人。我們和許多天地間的萬事萬物共存共榮,共同棲息在天地當中。有了這個概念,大家就不會做出一些過度過分的事情,不會做出一些破壞大自然的事。
「天地玄黃」,「玄」,它多指的是黑色,但實際上玄是一種黑中帶紅的顏色。所以天玄,天空它是黑色的。大家如果是在地球當中看天空,白天晴朗的日子會看到是蔚藍的天空,那這種蔚藍的天空,它是因為大氣層的關係,如果超過大氣層之外,我們所看到的,就是黑暗的宇宙,這就是「天玄」。
「地黃」,「地」也是跟《周易》的一句經文有關。《易經》當中就有談到:「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所以土地是黃色的。這是《易經》坤卦當中的文言,文言是孔老夫子所作的,有乾文言,坤文言,這裡面就有談到,「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這句經文在《易經》當中就有談到。
接下來,「宇宙洪荒」。我們來看宇宙洪荒,這一句的解釋,在這裡就是先簡單地來做解釋,後續還會引用一些材料,從文字學的角度,以及從這些歷史的典故,來逐字地講解。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就只能先就經文本身的一個簡單的意思,來跟大家做分享。
宇宙洪荒,「宇宙」,它是時空的總合。那我們要了解「宇」跟「宙」這兩個字,它分別代表的是空間的概念跟時間的概念。「宇」,它是一個空間的概念,宇字,它所指的是上下四方,無限廣大的空間,這是宇。而「宙」呢?宙字,它是一個時間的概念。宙字,它所指的是古往今來,無限久遠的時間,這個叫宙。所以宇跟宙,這兩個字,我們就要了解,它既有空間的概念,也有時間的概念。這個解釋實際上是出自於淮南王劉安,他所編的《淮南子》。《淮南子》就說道:「上下四方叫做宇,古往今來叫做宙」。所以上下四方,宇是空間概念;古往今來,宙是時間概念。這是在《淮南子》當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宇宙合起來,它就是時空。此外,除了宇宙之外,像世界,它也是這樣的概念。世界,世,它所指的就是時間。界,所謂是界限,它就是講的空間。因此像世界、時空、宇宙,這些概念都是相通的。
宇宙洪荒,「洪」,是大的意思。聲韻學當中,有「開合洪細」,洪,就是大。洪字,它又是三點水的水部,所以洪這個字,它本來的本意就是大水,洪水的意思。「荒」呢,荒就是雜草叢生,我們常說荒蕪,蔓草荒蕪,那這一句它是出自於西漢揚雄的《太玄經》,《太玄經》當中就有談到洪荒之世。
所以「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這兩句大概的意思就是說,蒼天的天空是黑色的,大地是土黃色的,在茫茫的宇宙當中,它是那麼地遼闊無邊。這就是「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這就把我們人所居住的天地宇宙的環境,在一開頭就介紹出來。
因為時間的關係,這句經文我們就暫時跟大家分享到這裡。下節課,我們根據這個經文當中,每一個字,還有它的典故,會再深入地來跟大家共同學習和分享。那今天的時間已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