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深入,長時熏修

道人之善,不揚人之惡-第238集

道人之善,不揚人之惡-第238集

  《弟子規》上有,「道人善,即是善;揚人惡,即是惡」。外頭人有沒有善惡?沒有,善惡是你自己起心動念,你自己不起心不動念,外面境界沒有善惡、沒有是非、沒有對立,這個道理不可以不懂。真正修行人看到別人善,立刻就知道要向他學習;看到別人不善,絕對不會去宣揚,一定是自己回過頭來反省我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嘉勉。

  大乘無量壽經(第186集) 2006/3/1

  

  在境緣裡面隨緣,樣樣都歡喜。逆境歡喜,逆境幫助我、考驗我我還有沒有瞋恚,所以貪瞋痴要斷。這三毒煩惱就在境緣上斷,物質環境、人事環境。順境沒有貪愛,貪斷掉了、痴斷掉了;逆境裡面沒有瞋恚,瞋斷掉了、痴也斷掉了,不都是好環境嗎?哪有不好環境?所以修行人沒有不好的地方,如果你還有選擇,你就有分別、就有執著,錯了!

  大乘無量壽經(第186集) 2006/3/1

  

  我們修行不能離開現實的社會,現實社會裡頭有順有逆、有善有惡,統統是增上緣,統統是諸佛菩薩化現,統統是善知識,我們成就了。你們如果能體會到這個意思,你才真正能看得懂,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你才會懂得。清淨心在境界裡頭磨鍊出來,平等心也不例外,稍稍有一點高下心,我不錯,你們不如我,這就不平了。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第49集) 2001/7/30 

  

  說實在的話,不平當然你就不會清淨,真正清淨,心平了。不但是對善人、惡人,對畜生、對餓鬼、對地獄都平等。平等要從什麼地方著眼?要從法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我們如果從佛性上著眼,平等心就不難了,性是平等的。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第49集) 2001/7/30 

  

  孔子講「三人行必有我師」,三人是自己一個、一個善人、一個惡人,都是我的老師。善人教我學善,惡人教我反省、教我改過,善人、惡人都是我的老師;他心目當中是平等的,平等的恭敬,平等的對待,平等的奉事,這個人善學,這個人將來能成就,他能開悟,他能證果,會學!

  大乘無量壽經(第186集) 2006/3/1

   

  六祖大師在《壇經》上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見到別人的過失,正是自己的過失。為什麼別人沒有過失?因為一切萬法,「觀法如化」,是夢幻泡影,哪來的過失?所以這個心能夠在境界上不動,如如不動,沒有分別執著,從來不起心動念,他心永遠是清淨的。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第12集) 1991/6

  

  我們中國俗話也常說「口為禍福之門」,常講的「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西方確指》裡面教給我們,「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少說話的人有福,多說話的人,這個修行總不如少說話的人功力的堅強,心地清淨,從這些地方都能夠觀察得出來。所以我們要學佛從哪裡學起?少說話。廢話當然不能說,正經的話也少說,就是長話短說,要學精簡,這樁事情人家說十句才說得清楚,我兩句就說清楚,這就高明了。省言語,多念佛這個很重要。

  無量壽經大意(第5集) 1991

  

  咱們貪瞋痴就是在日常生活、在處事待人接物裡面去修,把貪瞋痴修掉。貪瞋痴沒有了,另外一個東西出現了,戒定慧出現。戒定慧是性德,就是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的「如來智慧德相」,戒定是德相,慧是智慧,是你自性裡頭本有的。你把貪瞋痴磨掉,統統都是在境界裡頭修掉的,離開境界到哪裡修?所以在這個世間樣樣放得下。最重要的就是放下是非人我。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438集) 2005/10/2 

  

  常常說這個不對,說那個不對,你心不清淨,口造業。你毀謗那個人,那個人有沒有受到害處?那得要看對方的功夫,如果他是個明白人,於他絲毫損失都沒有。不但他沒有損失,對他還有好處,什麼好處?成就他忍辱波羅蜜,你要曉得一個成就一切成就,六波羅蜜都成就了。但是自己呢?自己說人家那個一定要背因果責任,你造的惡業,你肯定要受報,沒有法子避免的。果報真的叫自作自受,不是別人給你受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438集) 2005/10/2 

  

  說人過,《弟子規》上講「即是惡」,這不是善事。「道人善,即是善」,你稱讚別人,說人家的好事,這個好。所謂是隱惡揚善,這可以能夠改善社會風氣。人家造作的不善,我們可以包容;人家做的小善,我們來讚歎。常常處在這個環境裡面,他良心會發現,你看我做多少壞事,人家都不講我,做一點點好事就稱讚我,良心發現,他就會改惡向善,這就是度了一個人回頭。度別人回頭先度自己,自己從今之後不再說人過失。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529集) 2006/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