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深入,長時熏修

利他先自利-第592集

利他先自利-第592集

  法語:

  福慧雙修,悲智雙運,不可有偏,單觀無虛必執有。本願雖是在利益眾生而不可強求,利生的機緣沒有成熟,應先在自利上下手,利生的先決條件是離相無住,否則領眾時而自己心不清淨,可能被眾生度走。

  

  節錄:

  在中國古代,講經說法的這些人都是修行證果之人,他不是普通人!至少(這講到最低的限度)都證得初果、二果,這講小乘;菩薩裡面,最低限度信位菩薩。我們曉得初果跟初信位的菩薩,他們的標準是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這是德。有這種德慧,他自己修行,弘法利生,福慧雙修,真正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他們懂得自利就是利他,利他就是自利,自他不二,凡聖一體。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928集) 2003/1/9

  

  有智沒有慈悲,他不說;有慈悲沒有智慧,那就亂說,那也不行,必須是悲智雙運。可見得這說法實在是不容易,一定要開智慧。智慧從哪裡開?智慧從清淨心裡開;換句話說,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要想自己本性裡面般若智慧現前,最好的方法是少打妄想,也就是說不要用心,因為你那個心都是妄心。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第47集) 1990/4

  

  不用妄心,就是不去胡思亂想,讓心定下來,那是真正的定。心定,外面境界不是不明瞭。外面境界要是不明瞭,那是無明,不是定;外面境界明瞭,去胡思亂想,那叫做邪見,那也是病。就是外面的境界清清楚楚,裡面的心如如不動,這叫做定。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第47集) 1990/4

  

  菩薩度眾生煩惱不煩惱?如果菩薩度眾生起了煩惱了,這個菩薩就墮落變成凡夫。決定不會。但是他要示現煩惱的相,示現煩惱的相也是為了教化眾生,你們仔細看看五十三參你就看到了,有歡喜相、有悲哀的相、有煩惱的相,什麼相都有,好像跟世間凡夫沒有兩樣。實際上是兩樣,為什麼?他不管示現什麼境界相,人家心是清淨的,心是不染的,不像我們,我們的心是染污的,他的心不染污;我們的心不自在,他心是自在的。

  普賢行願品(第19集) 1980前

  

  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慧;不生情執,不起一念,這是定。定慧等學,悲智雙運,定慧等學是對自己,成就自己的功德,悲智雙運是利益眾生,這就是菩薩道,就是菩薩行,就是轉凡成聖,轉煩惱成菩提。

  早餐開示 1998/9/28

  

  可是自己功夫不到,你接觸境界就會夾雜,這是初學在所不免的,遇到這個境界就退回來,少接觸,不能造成自己的障礙。自己這功夫逐漸得力,功夫逐漸深,接觸境界也能夠悲智雙運,你就得自在。無論在什麼狀況之下都自在,順境、逆境、善人、惡人,無一不自在,這時候才真正稱得上積功累德;積功累德就在恆順隨喜之中,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

  早餐開示 1998/9/28

  

  弘法利生是福報邊事,與往生淨土毫不相干,這也是修的人天福報。必須要做到像《金剛經》上講的無住生心才行。弘法利生的事情可以做,做了怎麼樣?若無其事,他心清淨,心裡乾淨。作而無作,無作而作,行;無作就是無住,作就是生心,無住跟生心是一樁事情,這才叫清淨心、這才叫做修淨土。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第69集) 1996/4

  

  過去智者大師,這是天台宗了不起的一位祖師,他老人家往生的時候,他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的學生問他:「師父,你老人家今天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品位?我們也都想知道」,智者大師說:「我因為領眾(領眾就是度化眾生),度化眾生耽誤了自己很多的時間,浪費了自己很多的精力,所以只有五品位往生」,五品位是凡聖同居土中輩往生。我們想想大師這句話的味道,假如他不領眾,不度眾生,他大概是上上品往生,因為度眾生把自己的品位犧牲掉了。

  普賢行願品的啟示(第1集) 1992/3

  

  可不可以?可以,只要能往生,犧牲品位可以。如果度眾生到自己都不能往生,這個不可以,這是諸位同修要記住的,決定自己取得往生的把握,然後才可以發心去廣度眾生。自己沒有往生的把握還是多念佛要緊,這非常的重要。度眾生也要緣分,有能力沒有緣分也不行,因此我們在平常修學的時候要跟眾生廣結法緣,法緣結得愈多,將來你度的眾生也愈多,這是不能不做也不能不知道的。

  普賢行願品的啟示(第1集) 1992/3

  

  如果不會修,那你就念佛,這一句佛號接著一句佛號,就是念佛三昧,這個就是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覺而不迷。我們這個經題上「清淨平等覺」,就是圓滿的戒定慧三無漏學,戒學是清淨,定學是平等,慧學是覺而不迷,統統在經題上。就是這個經的好處,是很容易就看出來,你依照這個方法修準沒錯,這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句接著一句,就是清淨平等覺。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第47集) 1990/4

  

  我們平常在生活當中,總有許許多多的事務都要去做,要學著做事也不妨礙念佛,這一面念佛是一面做事,一面做事一面念佛,這個要練習。換句話說,以清淨心應付外面的境界,到心地清淨到相當的程度,那叫照見,智慧就現前了。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第47集) 1990/4

  

  執著空的樣子,什麼都不幹,沒事,那就錯了!那佛也不度眾生,佛為什麼一天到晚在度眾生,諸佛菩薩修福從來沒有中斷過,修福就是布施供養一切眾生,這個事從來沒斷過。這就說明諸佛菩薩空有兩邊不住,心清淨,確實沒事了,不住有;時時刻刻、在在處處弘法利生,不住空,空有兩邊不住。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第95集) 1995/5

  

  弘法利生隨緣,哪裡有緣,哪裡就去,這才叫無住生心,這才叫兩邊不住。經文裡頭佛說「如來」,如來是從性上講的;說「具足相」,具足相是從相上說的,性相兩邊都說到。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第95集) 1995/5

  

  我們今天選擇念佛法門,要懂得念佛的一些道理,我們對念佛就有堅定的信心,真正做到不懷疑。然後要緊的就是不夾雜,不夾雜就相應,夾雜就不相應,這是我們念佛能不能往生關鍵之所在。要想不夾雜,一個辦法,放下,徹底放下。與一切人交往隨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與任何一個人交往都是恆順眾生,恆順是歡喜。隨喜功德怎麼說?在交往過程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念念是阿彌陀佛,念念等虛空法界,這裡面只有智慧、只有慈悲,沒有情執、沒有煩惱,這是功德,這是定慧。

  早餐開示 1998/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