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深入,長時熏修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第816集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第816集

  法語: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求其放心」就是「都攝六根」。我們凡夫的心隨著六根往外跑,攀緣六塵,眼緣色,耳緣聲。心散亂,一會兒想東,一會兒想西,所想的都是五欲六塵、名聞利養,要從外邊把它收回來,心就靈明了,就具足無量智慧,這叫學問。

  

  節錄:

  孟子講「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什麼是學問?把妄想伏住就是學問,妄心就是胡思亂想。我們叫妄心,他叫放心,心放在外頭,放在五欲六塵上,你把這個心收回來,這就是學問。孟夫子在世的時候,佛教沒到中國來,人家說明什麼叫學問。現在懂得的人很少,以為多念一點書就有學問,他錯了,學問不是多念書,學問是調伏諸根,學問是都攝六根。這個就是《金剛經》上說「降伏其心」,心得清淨,妄想斷掉了,煩惱斷掉了。這個調伏諸根,如果用佛法的名詞就是破二障,煩惱障跟所知障破了。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第79集) 1990/4

  

  在淨宗,大勢至菩薩說得好,教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那是好方法。怎樣都攝六根?「攝」是收攝,收回來。「求其放心」就是「都攝六根」。我們凡夫的心在哪裡?心隨著六根往外跑,攀緣六塵,眼緣色,耳緣聲,心往外面跑。世出世間這些聖者教導我們,你要把那個心收回來,眼不緣色塵、耳不緣聲塵,把它收回來,這就是學問,這就是功夫。

  大乘無量壽經(第17集) 1998/7/18

  

  因為我們平常這個心散亂,一會兒想東,一會兒想西,所想的都是五欲六塵、名聞利養,心散在外面,心要從外邊把它收回來,收回來什麼都不想了,這叫學問。心要收回來了,心就靈明了,心就具足無量智慧。收心是定,定起作用就是智慧。

  阿彌陀經要解(第27集) 1984

  

  制心一處的確有困難,我們的習氣太深,這習氣的時間太久。很久聞不到正法,見不到正法,接觸不到正法,現在把邪當作正;遇到正法,還會誤會把正法當作邪法,太可憐、太可悲了。在這種環境當中,八萬四千法門都不起作用,為什麼?就是你沒有辦法專注,或者說你沒有辦法專心,你的心是散亂的,妄念非常之多,你不可能把心收起來,所以你不會成就。

  淨土大經科註(第330集) 2012/5/10

  

  阿彌陀佛慈悲到極處,了解這個事實真相,開一個特別法門,這個特別法門還是用專注的方法,還是用一心的方法,這個原理原則決定不能離開。他用的方法巧妙,是什麼?就用名號「阿彌陀佛」,讓你把心專注在佛號上,這有個地方落腳。

  淨土大經科註(第330集) 2012/5/10

  

  我們的心要在境界上定下來,那是勉強的定,所謂用理智控制住感情,不叫它動,這都不是辦法,這是石頭壓草。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壓制到相當的時間之後,怕會爆發,壓不住的。這就是說明了不能夠理解事實真相,才有這些弊病產生。所以佛在一切大乘經論裡面,把一切事實真相給我們說破。佛給我們講「萬法皆空」,我們哪一樁空了?沒有一樣空。

  楞嚴經(第111集) 1981

  

  什麼叫空?怎麼才能夠跟空相應?太難太難了。阿彌陀佛說我這一句佛號,這個佛號非有非空,亦有亦空,你就把心住在這個佛號上,不要離開,不要動搖,慢慢的三昧就現前,你就得定,這個法子妙極了。如果心不住在佛號上,就住在五欲六塵,住在妄想上。五欲六塵、妄想都是造業,造業後面必定有果報,果報現前,你的心愈來愈散亂,因中有果,果中有因,生生世世沒有法子脫離。

  淨土大經科註(第330集) 2012/5/10

  

  緣外面六塵是什麼?那是生死心,那是輪迴心。不向外攀緣,你向內就照根性,這就是觀世音菩薩的方法。觀音菩薩怎麼修成功?「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菩薩用耳根,耳根不向外攀緣,向內,內是什麼?內是自性,自性是清淨的。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33集) 2010/5/8

  

  所謂「淨念」,淨是清淨,要用清淨心念佛。佛是什麼?佛就是自性淨。這個很重要,這一點都不迷信,念佛就是念心,念佛就是念自性。不會念的念外面的佛,所以你六根收攝不住;會念的念自性佛。自性佛不會念,藉著阿彌陀佛,因為阿彌陀佛是已經成佛了,我藉他來恢復我的自性佛,這叫會念佛。

  大勢至念佛圓通章(第1集) 1992/9

  

  淨,簡單的說,不懷疑。有一絲毫疑心就不淨;有一絲毫夾雜,也就不乾淨。「相繼」是這個淨念不能中斷,斷了就不叫相繼。淨念相繼,決定不能中斷。也就是古德告訴我們,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要這樣念。諸位想想,這個念法是不是都攝六根?當然都攝六根,唯有都攝六根才真正能做到這個念法。

  大勢至念佛圓通章(第1集) 1992/9

  

  這句佛號深深把我們的本覺喚醒,這叫念佛,所以叫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什麼叫相應?與本覺相應,本覺就叫做阿彌陀。阿彌陀是梵語,阿翻成中國意思是無,彌陀是量,佛是覺,無量覺。無量覺就是無所不覺,究竟圓滿的覺悟,這是我們自性本有,念佛沒有別的,就是把這個覺念出來。

  大乘無量壽經(第183集) 2006/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