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深入,長時熏修

囊螢映雪 家貧不輟-全1集

囊螢映雪 家貧不輟-全1集

  經句:

  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

  ——《三字經》

  

  開示:

  「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再舉歷史當中兩個例子。東晉的車胤他家裡很貧窮,買不起油來點燈讀書,所以他在夏天夜裡就用紗囊,能透光的紗囊裝螢火蟲,來供他照明讀書用。後來官做到吏部尚書,很有成就。

  德行基礎《三字經》心得分享(第16集) 2017/8/17

  

  『如映雪』,這個映雪也是晉朝的孫康,也是買不起油燈,最後在冬夜裡,常常借白雪反射的月光來苦讀,後來也做到御史大夫。所以他『家雖貧,學不輟』,輟是停止,所以他的學習不中斷,想盡方法來克服環境,來抓機會學習。後來孫康的後人非常敬佩他的祖先,所以他們的堂號叫映雪堂。

  德行基礎《三字經》心得分享(第16集) 2017/8/17

  

  這兩個例子也給我們啟示,人在面對困難困苦挑戰的時候,要有一個態度,就是能夠去突破、去改善。所以孔子說,「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孔子這段話就是,假如一個人遇到事情了,他不主動去想辦法,主動去克服,沒有這種人生態度,那孔子也拿他沒轍了。

  德行基礎《三字經》心得分享(第16集) 2017/8/17

  

  所以我們看到車胤、孫康,假如他沒有主動去突破環境的限制,那他也可以是,反正我本來就沒錢,他就開始自暴自棄、自甘墮落,那就不可能有後面的成就了。而且往往是條件困苦的人,他能自立自強,他能不畏懼艱難險阻。

  德行基礎《三字經》心得分享(第16集) 2017/8/17

  

  生活清苦一點,常常有出離心,出離苦海,六道是苦海。如果物質生活過得太好,那個出離的心他就忘掉了,「這不錯,很好!人天不錯,很難得!我很自在。你說出離,十法界、一真法界、極樂世界,我沒見到!」滿足現前的欲望,對佛菩薩那個境界並不希求,這種人迷而不覺。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749集) 2002/6/22

  

  一個人墮落在六道輪迴,時間不知道有多長,出不去。墮落的時候容易,出去的時候非常艱難。這一樁事實真相只有佛知道,也只有佛把這一樁事情講清楚、講明白。我們與佛有緣,而且這個緣不是偶然的,生生世世就跟佛結了善緣,所以這一生得人身能遇到佛法,能遇到淨宗。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如果真想脫離六道輪迴,機會到了。如果這一生能把這個機會掌握住,我們就脫離了。

  淨土大經科註(第326集) 2012/5/7

  

  六道是苦海,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不能再向這個海深廣處去游,要趕緊回頭。怎麼回頭?阿彌陀佛慈悲,給我們最大的幫助,幫助我們一生成佛,這是最大的幫助。成佛的利益說不盡,不但我們說不盡,諸佛如來都說不盡,沒人知道,所以世間人貪戀這個世間五欲六塵,不想出離。只有真正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才知道非出離不可。輪迴不能再住,住在這裡頭,單說一樣,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一樁事情就叫你苦不堪言。沒有機會是無可奈何,遇到佛法也不見得是有機會;遇到淨宗,機會到了,決定可以出去了。

  淨土大經科註(第326集) 2012/5/7

  

  那我們要怎麼做、怎麼修法?心常憶佛,心裡頭把妄想都放下,什麼都不想了,只想阿彌陀佛,只想極樂世界。所以這部經要熟,要常常聽、常常讀。為什麼?你起心動念就想極樂世界,想阿彌陀佛。口常稱佛,稱是念,口念佛。古大德勸我們,「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說話都是廢話,都是造業。念佛是功德,多念佛,積累功德,這個功德幫助你往生,幫助你增高品位。

  淨土大經科註(第326集) 2012/5/7

  

  身常敬佛,用我們身體修敬,就是禮拜阿彌陀佛。在禮拜當中,三業都做到了,你看我禮拜的時候,心裡想佛,口裡念佛,身體在拜佛。禮拜的時候,口念佛不出聲,出聲傷氣;睡覺的時候,念佛不出聲;坐著、站著、走著可以出聲。始名深信,這信的標準,前面說了,要須有信,信的標準是心裡常想佛、口常念佛、身常拜佛,這叫深信。

  淨土大經科註(第326集) 2012/5/7

  

  真正能做到這樣子,叫任意早晚,任意是隨意,或早或晚。終無再住閻浮之法,終無,再沒有了,沒有什麼?沒有住六道輪迴的因。六道輪迴是果報,你把六道輪迴的因跟緣都斷掉了,所以你不會再住六道,你超越了。此策發信心,我們用這個道理,用祖師大德的教誨,策勵我們發起信心。最為切要,這最重要的一樁大事。

  淨土大經科註(第326集) 2012/5/7

  

  我們這一生緣分好,因緣具足,善根、福德可以彌補,肯定是有,也許差一點,不足。但是不足,這一生能夠補足,什麼方法補足?勤學、好學,那你就補足了。你不好學、不肯學,就沒法子,你這一生遇到的緣再殊勝,也不能成就。《彌陀經》上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090集) 2003/9/9

  

  所以,好學、勤學能補足,我們要把我們的精神、精力、時間都要用在補足我們的善根、福德上,那你就對了。不要把這些時間、精力、精神,浪費在帶不去的事情上,那你就搞錯了,世間所有一切法帶不去的。佛門古德常講「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你真正看破了,你自然就會放下。世間這些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你決定不會貪戀,生活在這個世間,無論是順境、逆境,隨緣!隨緣你就自在了,你就不會受妨礙。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090集) 2003/9/9

  

  世尊跟彌勒菩薩,這兩個就有很大的差別,如果講歷屆他們同學來說,彌勒菩薩應該早成佛,釋迦牟尼佛是後學,彌勒是學長,結果變成世尊先成佛,他還當補處菩薩來接他的。原因在哪裡?世尊勤學,因為勤學功行超過彌勒菩薩。由此可知,發憤精進努力,那個功夫不會白費,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所以完全看一個人根性利鈍,以及他的功夫勤惰。他要是很勤奮,他成就就快,他要是懈怠,他成就自然就緩慢。我們念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什麼時候成佛,也是這麼個道理。極樂世界決定沒有退轉,保證你一生成佛。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第69集) 1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