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心利益眾生,卻因循苟且不肯認真去做,尤其不能主動去做。「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是主動去做,怎麼個作法?要懂得觀機,什麼時候、什麼處所、對什麼樣的眾生、在什麼樣的環境之下,用什麼樣的方式去幫助他?要契機契理。它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真有心、真肯做。
學佛一定要以佛做榜樣,修淨土的同修,榜樣就是阿彌陀佛,一定要很認真努力向阿彌陀佛學習。阿彌陀佛在哪裡?《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將這部經,不但是能信、能解、還得能行,一定要做到。如果是信而不解,解而不能行,往生就沒有把握了。
「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隨意」就是隨緣。隨緣就自在,攀緣就不自在。為什麼?因為有「得失」心就生煩惱。「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命裡有的到時候自然就來了,不該來的它不會來。所以生活要懂得隨緣,隨緣就是隨順因果的法則、事實。
世間事實在講,無論什麼問題都是出在人事上,人事沒問題,事事就順利,人事上沒有處好,障礙就很多。所以要得人心,得人心者昌,失人心者亡。對人能用恭敬心,能夠關懷、照顧別人,懂得運用四攝法,人際關係就處好了。
世出世間大聖大賢常常教導我們「防微杜漸」,極其微小的地方要知道防止。小小的過失如果不能夠防止,慢慢積成大的過失,就很難改,就要造罪業了。所以真正修行人,一定是從很小的地方就很重視,小過能夠改,大的過失就不會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