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願以導行,行以踐願
2023.4.29

  學佛,如果我們把修正思想行為這一樁事情忽略了,無論怎樣努力用功求解,亦無濟於事。佛法自始至終都著重在行,解是行的前方便。行下面有個「願」,所謂「行願相資,如鳥之雙翼,如車之雙輪」,「願以導行」,願是指導、領導;「行以踐願」,在日常生活當中,把自己的願要實踐。

何為忍辱?
2023.4.28

  忍辱,意思是要有極大的耐心。歸納為三大類:第一,人為的加害要能容忍。好事多磨,面對障難,要不退心。第二,對於自然災害要能夠忍受。不能因為天氣、自然環境的變化,減緩自己的修學。第三是修行時間很長要能忍耐。任何一個法門,都有它的深度、廣度,不是短時間能夠修習成就的。

利和同均
2023.4.27

  利和同均,意思是有福共享,我有福報要與一切大眾共享,他有福報我不必享他的。我們只有付出,沒有求取,心才清淨、才相應。如果有個念頭要享別人的福,這是障礙,這是妄想、分別、執著;當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有了,稱性的福德才現前。

戒和同修
2023.4.26

  用什麼方法達到和睦共處?持戒,「戒和同修」。戒,廣義的說,就是守法。不單是佛在一切經論裡面的教誨,我們要遵守;國家、地方上的法律、法規,乃至於風俗習慣、道德理念,我們統統都要遵守。一入佛門,就要培養守法的觀念,能守法,決定能夠跟大眾和睦相處。

遵修普賢大士之德
2023.4.25

  為什麼要學佛?佛是智慧、是覺悟,學佛就是學習過高度智慧、真正覺悟的生活。應該怎樣宣揚佛法,讓眾生也能過這樣的生活?一定要「遵修普賢大士之德」。修學以三位菩薩作總綱領,普賢、觀音、文殊。普賢菩薩是表實踐;文殊是表智慧;觀音是表慈悲。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都是因為修學這三個法門,才成就無上的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