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人與事、人與物,再發展到家與家、國與國、族群與族群,要和睦、要合作。合作大家都有福,競爭到最後就變成鬥爭,這是極重的罪業。所以真正覺悟了,要把冤家債主的怨恨化解。「冤家宜解不宜結」,這是智慧,這叫善心、善行,學佛就要從這裡學起。
一切果報不是有人在主宰,是自做自受。所以,我們縱然受了不善果報,決定不能夠怨天尤人,是自己過去今生中造作的不善所感。懂得這個道理,從今之後不再造惡業,轉惡修善。順境,絕不生貪戀之心;逆境,決定沒有瞋恚的心;順、逆境緣,都以平常心、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來處事待人接物。
惡怎麼斷?看到惡人、惡事,絕不放在心上。怎麼修善?看到善人、善事,要去效法。我們能守住這個原則,菩提道上就一帆風順,才不至於有退轉。凡夫修行不能成就,最大的障礙就是進的時候少,退的時候多。怎樣能夠真正做到只有進步,沒有退步?關鍵就在此地。
不妄語,言論不容易有過失。為什麼?有智慧。常常妄語是煩惱作主、習氣作主,所以錯誤總是不能夠避免的。人誠實,心地真誠清淨,不欺誑眾生,沒有妄語,這個人常開智慧。妄語是嚴重的煩惱,所以古來祖師大德勸人修行,頭一個要斷妄語,妄語不斷就肯定妄想習氣一條都斷不了。
『勝意樂』,就是法喜充滿。三業清淨,「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這三業展開就是十善業道,統統都做到了,就得勝意樂。真正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依教奉行的人都能得到。這種喜悅能消除一切煩惱、業習、天災人禍,是三業清淨之德。